甲午海戰中英勇就義的英雄鄧世昌

甲午海戰中英勇就義的英雄鄧世昌

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它看到歐美殖民主義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妥協退讓,清軍在朝鮮牙山慘敗。9月初,平壤吃緊,戰火眼看就要燒到中國境內,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李鴻章不得不增兵朝鮮

鄧世昌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鄧世昌常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意思是:“哪個人不會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戰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

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日方稱是浪速)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

甲午海战中英勇就义的英雄邓世昌

致遠艦官兵合影,居中雙手交叉者為鄧世昌

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當日正是其45歲生日。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卹。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充分表現了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甲午海战中英勇就义的英雄邓世昌

審稿:楊強 於智超

校對:於智超

甲午海战中英勇就义的英雄邓世昌

劉公島客運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濱北路101-2號(威海二中老校區北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