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和尚不一樣?網友:何為佛?如此行事,我願稱其為“佛”

眾所周知,泰國人口在6900萬左右,但是在泰國,大大小小的寺廟一共有3萬多個。可能這個數字並不能給你帶來什麼衝擊,那麼跟著夜貓細想一下,這個數字意味著按分配的話,每200個泰國人就有一間寺廟,“佛教國家”,由此可見。而所有的這些寺廟中,除了大皇宮內的玉佛寺沒有和尚以外,其他的寺廟,都是有和尚存在。泰國人將和尚稱呼為“阿贊”,同時“阿贊”一次,也是老師,教授的意思,由此可見,和尚在泰國人心目中,就是人生的導師。

佛教,在泰國人心目中地位非常的高,這與阿贊們日常中的所作所為不無關係。

泰國的和尚,每天在凌晨5點就會出發,光著腳,日復一日的沿著相同的道路行走,他們相信,光著腳走路,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腳下土地的氣息,是一種對自然愛戴的表現。也能感受著腳下走的路,每一天的變化,以更好的明白自己與世間萬物的聯繫。

他們一邊行走,一邊在用旁人無法聽聞的低聲誦經。為周邊的人們祈福。至於壓低聲音,則是為了不要吵醒還在睡眠中的人們,讓他們擁有更充足的睡眠,來應對勞累的工作。而行走的過程,也是一種化緣,但是泰國的和尚,不收取財物,只化緣食物,還有一些在寺廟接受救助的人所需的日常用品。

至於很多泰國的信徒,則會早早的在路邊等候,帶著自己準備好捐贈的物品,可能是一份葷素搭配好的便餐,可能是幾個能提供營養的雞蛋,也可能是一朵鮮花。但捐贈的東西無分貴賤,都代表著一個虔誠的心。泰國的和尚們,也對所有的信徒一視同仁,不管是億萬富豪,又或者政府要員,還是貧困之人,誰都不可例外。


泰國的和尚不一樣?網友:何為佛?如此行事,我願稱其為“佛”


在遇到捐贈者的時候,和尚會停下腳步,並將化緣接收到的食物放入自己的隨身的託缽中,帶回去寺廟,一起分給所有來寺廟進食的人。如果當日化緣的食物不足,和尚們便不會離開寺廟的大堂,自己精心冥想或者誦經,用這種方式對抗飢餓,讓前來寺廟尋求幫助的人先填飽肚子。泰國的天氣炎熱,食物不利於存儲。古時候更沒有冰箱這回事,所以古代泰國的寺廟,晚上的食物數量遠遠不足,而泰國的和尚們便以戒律為由,提出“過午不食”,所有的出家人過了中午12點都不進食,將跟多的食物留給他人。這項戒律,也一直流傳至今。


泰國的和尚不一樣?網友:何為佛?如此行事,我願稱其為“佛”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泰國的福利院真的很少,因為泰國福利院的工作都讓寺廟包攬了。在泰國,無力撫養自己孩子的父母,會將孩子送至寺廟,而寺廟,從來都不會拒絕任何一個人。孩子從小就會在和尚的照顧下成長。另一方面,泰國的和尚、志願者中不乏高學歷的社會精英階層,他們足以為孩子們充當一個知識的啟蒙教師。並且孩子們因為在寺廟內成長,經由和尚的言傳身教,也會成為一個有善心的人。和尚們對禮儀的教導,還有人性向善的引導,也一定程度填補了孩子們缺失的父母關懷。


泰國的和尚不一樣?網友:何為佛?如此行事,我願稱其為“佛”


這個原因,也造成了很多泰國的父母,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寺廟出家一段時日。在泰國,讓孩子去寺廟短期出家,已經成為讓孩子人品提升一個好途徑。可以讓孩子的頑劣被糾正,也讓善良的種子被播下。何樂而不為呢。而且泰國人也相信,出家,會積累福報,報答自己父母的養育恩情。我們經常聽說的“泰國人都需要去寺廟出家”,其實不是強制性的,也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送孩子去出家,但送孩子去寺廟,在泰國人看來無比尋常,久而久之,就變成我們聽說的“全部的孩子都需要去出家”。

除了孩子,泰國的和尚還會照顧老人。在泰國的孤寡老人,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寺廟,早上的時候,去聽和尚講述佛經中的道理,和尚也會帶著大家一起誦經,期望以此洗滌自己的心靈。過後會幫著寺廟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幫忙照顧年幼孩子的飲食起居,打掃一下寺廟的衛生,在中午的時候,幫忙把和尚化緣回來的食物分給飢餓的人們。


泰國的和尚不一樣?網友:何為佛?如此行事,我願稱其為“佛”


泰國大多的寺廟會提供免費的住宿,通常是一個大的房間,每人一套被褥,並排在屋內睡覺。這樣,年輕的住宿者跟年老的住宿者在同一個屋簷下,一旦老人發生什麼狀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照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孤寡老人喜歡到寺廟居住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有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讓老人覺得自己不是無用之人,另一方面,又能得到寺廟內其他的人關愛,很多老人甚至都將寺廟收容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後人一樣的關愛,從中體會到天倫之樂。而這些被關愛的孩子們,也擁有了的爺爺奶奶們。

當孩子們長大成人,離開寺廟,成家立業。寺廟,也依舊是他們割捨不去的牽掛。他們總是會一遍又一遍的回到寺廟,帶上自己的伴侶,孩子,去感受當初大家庭的氣息。就像是外出工作的人,帶著家庭成員回到自己的鄉下老家,可能當初的爺爺奶奶已然仙去,可能當時的阿贊也已經圓寂,但是對他們而言,寺廟是“家”的感覺,卻不曾隨時間而流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