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更好的自己?

ycoolone


做更好的自己,不僅要意念上堅定,從行動上自律。

更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懂得如何科學的讓自己塑造出更好的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人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作用下,以因果律為核心,找到自己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利用強化獎勵手段,是成為更好自己的科學途徑。


因果律:得到獎勵的行為很可能會重複的出現。

其實因果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刺激消費、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那些給主播們刷的快艇飛機火箭,讓你不停“剁手”的購物車,還有抑制不住的搶紅包的衝動,全部都是因果律在起作用。

當你的行為受到了獎勵,再次出現行為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以因果律為起點,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一套行為控制的“行為技術”,通過斯金納自己設計的實驗操作箱——即有名的斯金納箱——採用行為塑造的方式,用食物作為強化獎勵手段進行動物實驗,引導動物的行為逐漸朝向預設的目標行為。

實驗證明,通過強化物進行強化措施,行為是可以塑造的。

強化

強化是指任何能增加先前反應頻率的事件

強化物不僅僅是獎勵,事實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行為頻次的刺激都是強化物,因為強化物隨情境的不同而不同。這和“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是一個道理。通俗的說,你的音樂會門票對我沒有吸引力,我的二兩白酒就花生米也沒法邀請到你。

那麼強化有哪些類型呢?強化又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積極強化:是通過在某行為後呈現愉悅刺激以強化這一行為。

比如引起了別人善意關注的行為,引起稱讚的行為,引起金錢回報的行為,引起了大家開懷大笑的行為等等,都屬於積極強化。

消極強化:是通過減少或消除令人厭惡的刺激而強化行為。

比如吃藥消除病痛,吸菸緩解尼古丁戒斷反應,按下早上叫你起床的鬧鐘,都屬於消極強化。

無論是積極強化還是消極強化,強化都是塑造行為的最佳手段。

動機

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因活動本身而做出某種有效行動的願望。內部動機驅使個體為尋求快樂、興趣、自我表現或挑戰而工作和玩耍。

與內部動機相對應的是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動機會驅使個體尋求外部獎勵並避免可能的懲罰。


現在我們瞭解了因果律,強化和動機的心理學意義。

在喊出自己要努力之前,如果不想再次成為三分鐘熱血的衝動學習,下面就是你要做的事情

  1. 列出能提升自己內部動機或外部動機的自我提升方向,也就是努力的方向;
  2. 如果兩個方向合一就是最佳,如果其中一個方向更強烈,那麼就做更吸引你的事情,沒有強烈的動機就沒有行動;
  3. 將自己的努力方向制定合理的計劃表;
  4. 找到干擾自己努力的外部因素,規定自己在努力的時間段屏蔽外部因素,並在時間段過後給予自己獎勵。(積極強化)
  5. 積極去解決讓你困擾的事情,而不是等到受不了再去解決,那樣會是困擾得到消極強化,進一步的去困擾你。
  6. 經歷幾個循環之後,你的努力行為將成為自覺行為,並讓你感到快樂,之後積極獎勵的強化需求會減弱。
  7.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後,你的外部動機或內部動機會逐漸增強,並且和更好的強化獎勵手段形成良性循環,比如獲得獎狀,提升薪金,被人關注,心情舒暢等等。


正弦人


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件事吧,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會不會遇到這樣的人,因為感情太平穩了,需要搞一搞事情,似乎自己最擅長的就是讓關係陷入危機;或者自己生活的環境太乾淨整潔了,需要亂擺亂放來消除內心對於獲得美好的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一直在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怎麼當這樣的自己馬上就要到來的時候,我們又會害怕、恐懼、逃避和焦慮呢?

我們害怕根本原因在於改變這件事情無論好壞,都會產生不適應,當我們生活的環境或者重要的人際關係,突然從平靜進入谷底的時候,我們會出現各種各樣不適應的症狀,比如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這種變化和反應的匹配,雖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但似乎是合理的,也就是我們會預期到這種變化。

但是當我們的境遇突然變好的時候,也會產生不適應,比如空窗多年之後,突然有自己欣賞的人跟自己表白,但是表白後,雖然也心動喜歡,但是第一反應是拒絕,因為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

其實這些也是合理的變化,但似乎相比於“變差之後的自我否定”,大家更不容易接受這種“變好之後的自我否定”。模式是相同的,凡是變化,無論好壞,都會讓人不適應。

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是人對於“自我”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形象認知,不太容易發生變化。當外界的信息與這個心理狀態不匹配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仍舊認為曾經的固有自我認知是正確的,是更合理的,是值得信任的。那麼我們怎樣更好的接受變成更好的自己呢?

第一步是給自己預留一個緩衝期,如果我們是有意識地改變,那麼除了做好失敗的準備之外,我們也需要做好成功的準備。如果改變一旦發生,那麼我們要主動告訴自己現在處在一個變化過渡期,所以我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緩衝,無論產生什麼心理狀態,都是合理的,正常的,不用著急進入新的階段,但是也不要掉頭就跑,我可以在原地冷靜地等待。

第二步是關注當下的自己。也就是們可以不再過分關注“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的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本身就是讓我們一直在追逐的路上,而無心欣賞周圍的風景。那麼我們就永遠是在為了下一個目標而活,而不是現在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正在接觸的人。

第三步是反覆練習新的自我形象。任何一個新習慣的獲得都是需要緊接著不斷鞏固的,所以新的自我認知也需要有意識地去強化。比如同樣的事件,面對別人的評價,我們曾經的第一反應是自我否定,但是現在有了新的意識,那就是我並不會因為對方的評價而改變。

在改變初期,這兩種思維會同時出現,所以我們需要每天都給自己安排用新的形象去應對別人評價的練習,隨著不斷地沉澱,新的形象會在我們的自我中更穩定地存在,最終實現一種自動化的結果,無需額外的努力。


安慰記





還有學習常人生活的普通技能,對自己更好也有幫助,比如開車,現代交通必備,騎自行車,可以鍛鍊身體,打籃球,乒乓球可以鍛鍊交友,書法可以磨練性格,還有炒家鄉菜,也可以增加自身魅力的,當然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擇其善者而從之,作更好的自己。總之就是作好事業或工作,甚至領導這些本職工作,提高自我素質,在學些工作之外的生活技能,這樣的自己一定是最棒的!不是嗎?我們公司老總,企業作得風聲水起,在鄉村邊上都幾個億資產,當然和別的不敢比,老總從來不堵博,而且還要求員工不參加聚堵,開車都是自己開,一個奔馳350用了七年都沒換,有節約的美德,還會開挖掘機,喜歡K 歌,練太極拳,經常組織員工去別的公司學習取經,他這樣子的目的就一個,做更好的自己!對吧!



笑點很特別



老頭哥兒




第一,認真分析,查找自己生活中缺乏自律的方面,並列舉3—5個。

第二,針對找出的幾個問題,結合自身情況,確定改進的順序。

第三,根據問題,提出改進計劃。建議從第一個問題開始制定改進計劃,持續優化和實施(至少7天)。最終,實現逐個擊破。

第四,堅持每天上午10分鐘訓練注意力,提高自律能力。

第五,建議堅持每天中午10分鐘自省,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第六,建議堅持每天晚上進行自我總結,並做好記錄。

第七,堅持每晚散步或者慢跑15分鐘,提高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



第八,邀請一個身邊可以勝任監督職責的朋友,督促自己不斷改進,糾偏,計劃,執行,再改進,再計劃,再實施,最終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做一個更好的自己的目標。祝你成功!


靈鴿愛好者



深有心歡陽照來


做好自己的原則是什麼?無論你什麼,記住要對得起良心二字,不傷天害理,不損人利己,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做啥事之前,多換位思考,這些人生大的方向掌握好,你就是一個更好的自己,在上對得起天,在下對得起人,這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在心志上要有積極的上進心,窮不喪志,富不狂傲,有一個陽光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扛起家庭和社會們擔子,才不愧於人生。


FrIendShIp春天


李開復博士的名言:“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樂的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邁進。”趁著年輕,我們要好好把握時光,多增長知識,然後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或是記下學習計劃並認真實行。這樣做到“做最好的自己“這一境界,那麼成功就在不遠處了。


簡單自由時光


人生標準就是生活更好,有個美滿幸福的家。這樣要靠你不斷去努力掙錢,在朋友圈為人謙虛大度為你今後人生奠定基礎。在家做個稱職丈夫,孩子面前好父親。這些都要用你實際行動,來維持。每個人無論在家在社會上都要誠實奮進,多學習好的方面知識來彌補自己不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盡力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