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農產品受歧視被迫“隱姓埋名”?院士權威迴應來了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秭歸臍橙、洪湖藕帶、潛江小龍蝦、宜昌蜜桔、監利黃鱔、蔡甸蓮藕、京山橋米……這些都是讓你口水直流的湖北味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不少地方出現了大量農產品積壓在產地、銷售受阻的情況,農民損失慘重。

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情況就更為複雜和艱難。一些消費者擔心來自湖北的農產品會攜帶病毒不敢購買,也有為數不少的省市根本不讓來自湖北的農貨車輛進城,一些銷售商不得不“隱姓埋名”,把過去搶手高價的秭歸臍橙說成來自其他地區。

農民是抗風險能力很低的群體,農產品上市期的銷售情況不好意味著過去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因此快速“造路”,恢復出一條“助農抗疫供應鏈”至關重要。當然,這背後需要無數人的愛心和奔波,一顆臍橙走出湖北都是一場“愛心助農”的“戰疫”。

來自秭歸的求助 請不要“歧視”湖北農貨

鄧秀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他也是我國柑橘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

湖北三峽庫區是我國柑橘的重要產區,而秭歸是鄧秀新院士所在團隊持續幾十年幫扶對象和科研基地,在秭歸,老百姓們親切稱呼他為“柑橘院士”。很多當地的柑橘種植戶都有鄧秀新的手機號,這個春節,鄧院士時刻牽掛著庫區的橘農,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導致當地大量臍橙銷售不暢。

“秭歸今年的臍橙品質特別好,特別甜,大家本來都盼著成熟期能夠大賣的,哪知道遭遇了疫情,物流受阻,不好運出去,收貨商也不方便進來。”秭歸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據秭歸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往年根本不愁銷路的秭歸臍橙,目前只銷售出去五成。而且眼看著3月中旬就會是產量更大的紅橙的上市時間了,4月下旬還有品質最優的倫晚臍橙上市。

湖北農產品受歧視被迫“隱姓埋名”?院士權威回應來了

秭歸臍橙早已成為網紅品牌農產品

據記者瞭解,過去“皇帝女兒不愁嫁”的秭歸晚熟臍橙從被搶購變成了唯恐避之而不及。發往湖南、成都、重慶、北京、河北等全國多個方向的貨都遭遇了無法進城的情況,所以經銷商都不敢說這是秭歸臍橙,也不敢說來自湖北。

一直關注秭歸的鄧秀新院士成為了秭歸百姓第一個想到的求助對象。

“一是植物並不是新冠病毒的宿主,病毒也不會在植物和人之間穿梭;二是病毒離開宿主能夠存活的時間很短,經過長途運輸的農貨水果不可能還有病毒依附;三是大家擔心採摘運輸水果的人會攜帶病毒,實際上,各級政府對疫情的防控是到位的,現在只有健康沒有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才能下地採摘。通過科學防疫,嚴格品控,湖北出來的農產品是安全的,大家不用擔心。”鄧秀新院士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獨家專訪時表示,消費者和商家的擔心和憂慮可以理解,但這其實是因為科普不夠造成的誤解。

30位專家領銜“超級助力團” 打造“助農抗疫供應鏈”

秭歸縣縣長楊勇告訴記者,秭歸臍橙的品種非常豐富,在鄧秀新院士團隊的幫助下,已經開發出了十幾個品種,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有鮮果上市,比如在二三月份,全國其實能夠上市的品種非常少,這個時間段錯峰上市原本是秭歸臍橙的獨特競爭優勢。

湖北農產品受歧視被迫“隱姓埋名”?院士權威回應來了

鄧院士在秭歸幫助當地開發新品種,該品種因皮色較深名為棕橙,諧音忠橙,也是“屈原故鄉的橙子”

“每年3、4月,秭歸臍橙的口感和風味最好,可以說是獨步天下,香味濃、口感好、肉質細嫩化渣、水分多,品質全球領先。”鄧秀新最近幾乎逢人就會開啟“帶貨模式”。鄧秀新院士對秭歸及周邊整個三峽庫區的柑橘種植情況非常瞭解,隨口就可以說出各個地區的種植面積,每個時段預計會有多少產量等待上市等等,甚至一些特殊農戶家裡的情況都清楚記得。

除了湖北,鄧秀新和團隊還調研了全國其他柑橘主產區,並且彙總情況後向相關部委和各省市的主管部門彙報並提供幫扶建議。“比如現在柑橘上市量最大的是廣西,上個月僅桂林就有150萬噸的砂糖橘等待銷售,那裡不少老百姓靠種砂糖橘脫貧致富,他們可就指著這一兩個月銷售收入了。”鄧秀新說。

除了溝通相關政府部門,鄧秀新也幫助秭歸等水果產地聯繫對接了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柑橘這類果實非常適合電商銷售,相對於草莓、桃等果品,柑橘果實有一層較厚的果皮,運輸保鮮相對容易些、品質比較穩定。所以,我們一直鼓勵農戶接受新生事物,利用電商平臺把產品賣向全國。”鄧秀新說。

疫情發生後的2月6日,阿里巴巴率先發布“愛心助農計劃”,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為全國滯銷農產品緊急打造“愛心助農專線”,線上線下直供全國市場。截至2月27日,該計劃已覆蓋海南、四川、廣西、福建、雲南、山東等20個省份,淘寶天貓上線1396種滯銷農產品,售出5.8萬噸。

除了鄧秀新院士,共有30位中國農業產業領軍專家攜手阿里巴巴“愛心助農計劃”, 成為了“超級助力團”。他們是30種農產品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或權威專家,通過摸排,他們向阿里巴巴反饋了500多條重要的農產品滯銷信息。

3月2日,阿里巴巴聯合秭歸縣政府,通過緊急打造的數字供應鏈,已經將首批8萬多斤新鮮晚熟臍橙發往全國。而且通過雲品控、淘寶直播等手段,重新打造了一條“助農抗疫供應鏈”,幫助秭歸農戶把臍橙走出大山、輸出湖北。

秭歸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也表示,隨著物流通道的逐步打通,秭歸臍橙滯銷問題能夠很快解決。“但由於疫情,目前武漢、荊州等地重要分撥中心沒有運轉,如果到其他地方分揀,成本又太高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對話鄧秀新院士:“一地想靠農業致富,需要政府、科學家、商家多方力量”

《中國經濟週刊》:無論是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還是幫助農民真正增收致富,都是系統工程,需要多點發力,你覺得需要從哪些方面下功夫?

鄧秀新:一個地方要靠農業產業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農產品種類和品種,但這個話好說,真正找到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長期的研究、調研和嘗試,因為農作物講求適地適栽,這就需要幾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的協調和支持。我國農戶經營土地規模均很小,要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沒有政府的協調,在種植區規劃,水利道路建設的協調,以及後來的品牌打造,均需要政府出面協調和組織。現在,要發展農產品電商,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產業佈局,如規劃物流場地;再比如現在很多的電商規模均很小,幾個人,屬於“微商戶”,都是小本經營,遇到像現在這種疫情,就需要政府加大對他們的扶植力度,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二是科學家的幫忙。產業缺少了科技,缺少了效率,質量難以保障。科技人員要沉下去,持之以恆、長期做工作。否則,蜻蜓點水般走走,只能提一些很膚淺的建議。或者“瞎指揮”一下,搞不好了就拍拍屁股走人。科技要支撐農業產業發展,一定要圍繞產業的問題進行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產業,就像習總書記說的,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三是商家的介入。再好的產品,需要有人把它運到消費者手上,過去我們做了不少的農業產業扶貧,產品一出來,不知銷往哪,常出現豐產不豐收的境況。因此,發展農業產業,一定要考慮商家這一方面的力量,通過便捷有效的方式把產銷對接起來,實現產品的價值。

《中國經濟週刊》:從你幫助秭歸的過程來看,有哪些發展思路和成功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地區?

鄧秀新:我對秭歸有特殊的感情,這裡凝結著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幾代研究人員的心血。我們作為科技工作者,始終把這裡當成自己的試驗田,不是簡單的技術幫扶,是融入式的科研生產結合,不是一時的去助助力,而是一干就是幾十年。

首先幫助他們更新品種,自己選育適合的品種,保持品種上處於先進水平。秭歸柑橘的種植歷史至少有兩千多年,長江三峽這一片區域,由於大水體的作用,氣候十分特別,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柑橘產業。這20年,我們與縣裡合作,實現了柑橘品種更新換代三次,迭代發展,實現與其他地方錯位發展。

這裡也是國內首個實現四季有新鮮柑橘的產區,特別是晚熟臍橙,生育期長,從開花到採摘接近一年,形成了特殊的晚熟臍橙品質,與其他地區如贛南臍橙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由於四季有鮮果,電商也可以一年四季不歇業,這樣物流公司也願意過來設點,銷售也不至於壓縮在2-3個月。通過在秭歸的實踐,我們的柑橘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均得到快速提升,我們的研究生很多課題就是在秭歸做,好的品種也首先在這裡試驗。總之,持之以恆、融入式的科研生產結合是我們最深的一點體會和經驗。

湖北農產品受歧視被迫“隱姓埋名”?院士權威回應來了

過去秭歸農戶採摘臍橙主要靠揹簍人力運輸

二是及時解決產業中的重要問題。除了氣候,秭歸柑橘園的立地條件其實很不好,坡陡土層淺,每家的果園均是碎片化,一家連片的橘園很少,有時,三棵連著一塊的樹可能屬於兩個家庭。大部分果園灌溉條件較差,甚至沒有灌溉條件。這裡的果園,果實從樹上採下來難,要背下來更難。近年,我們團隊科技人員幫他們專門設計了果園軌道運輸系統,過去一畝地的柑橘需要人力用揹簍背七八十趟,而現在可以用軌道運到公路邊上直接裝車,一次就可以運七八百斤,大大減輕了果農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勞動效率。

三是政府敢於創新,大膽嘗試新的技術十分重要。圍繞產業,秭歸做了不少創新,就拿新品種和電商平臺來說,縣裡如果沒有創新意識,很難有今天的狀況。電商發展一定要有量,否則物流成本太高了。當地政府就規劃了專門的電商物流園,孵化出幾百個淘寶店,上千人在做電商。所以在2018年,秭歸臍橙電商年交易額就突破9億元,是全國單一農產品電商銷售第一縣,臍橙的網銷量佔整個產量的15-20%,而且還在快速發展。

當然,再進一步,發展柑橘產業不止是賣柑橘,還可以延長產業鏈,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聯動,比如秭歸就開發了橙皮、橙酒、橙蜜、橙茶等很多品種。4月下旬到五月初,當你一進入宜昌,進入秭歸,就能能聞到柑橘花的清香。如今,三峽庫區水清山綠,一樹臍橙紅兩岸。三峽四季有鮮橙。依託柑橘產業的旅遊業一定會發展起來。2000多年前,屈原就把秭歸寫進了離騷,這個文化底蘊是非常厚重的,做大柑橘品牌,做好柑橘文化,都大有可為。

《中國經濟週刊》:數字農業正在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話題,很多地方都在嘗試用技術和互聯網手段推動農業的改造升級,比如秭歸與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數字農業基地。你怎麼看待數字農業的發展前景?有哪些建議?

鄧秀新:綠色發展是大的趨勢,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或者說數字農業肯定是農業發展的一種方式。首先,技術的著眼點要提高產業效率、提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做到生產者、消費者、環境(公眾)三方得益。要考慮技術的投入和產出問題,生產者能獲利。通過利用新的技術,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質量好、價格還比較適中,大多數人消費得起,消費者獲益。新技術對環境要友好,產業才能可持續。第二,新的技術要比較容易被老百姓掌握,簡單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