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時不替兄弟報仇,是否可以一統三國?

用戶68576565


如果劉備暫時不替兄弟報仇,也就是說不發動對東吳的戰爭,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夷陵大戰,也沒有了諸葛亮的執意北伐,蜀漢是否能夠統一三國的割據局面?答案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蜀漢能好好的固守國土都很不錯了。 就這個問題,我給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一下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發動對東吳的戰爭,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對於當時劉備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是個巨大的打擊。關羽是劉備早期一起在桃園結義是的兄弟,跟隨著劉備從開始一直到被殺,一生是兢兢業業,是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和張飛諸葛亮趙雲一樣,在劉備的前期事業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劉備有著深厚的感情。

關羽做事謹慎,熟讀春秋,善於用兵,知道大義之所在,劉備很多事情都放心的交給他去辦,讓他坐鎮荊州也是對關羽極大信任。關羽的被殺,不僅讓劉備失去了一個結義兄弟,也失去了在事業上的左膀右臂。後來的張飛在喝酒之後被連個裁縫殺了,頭顱被獻給了東吳,更是讓劉備悲痛的心理雪上加霜。又失去了一個結義兄弟,有失去了一個左膀右臂。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東吳的突然背叛所導致的結果。

在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年事已高,如果不為兩個兄弟報仇,恐怕以後就再沒機會了,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失去了荊州等於就是失去了蜀漢一半的國土。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地理條件上的優越性也不復存在了,這時候劉備肯定是要發動對東吳的戰爭,於情是為了兄弟報仇,於理是為了重新獲得戰略上的優勢,通過戰爭削弱東吳的優勢,以便讓東吳重新站到自己的一方共同抵抗曹操。

失去荊州,對於蜀漢的整體戰略有著極大的影響。荊州對於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在地理條件,軍事條件,經濟條件都是很重要的,比起益州,荊州最大的好處就是,向東可依靠水路的便利和荊州水軍牽制主東吳,向北可以依靠長江天險進攻曹操。這樣的條件益州是不具備的,益州所具備的就是防守是容易的,荊州之地人口眾多,是魚米之鄉,當時的劉表也在荊州經營多年,在經濟方面有著很好的基礎,相比於益州肯定是要好的多,荊州的失守在蜀漢的財政方面幾乎是砍了一大刀。在軍事方面,少了一個很好的兵源地,劉備起家就是在赤壁大戰後再荊州起家的,跟隨他入川的都是荊州兵。

劉備的夷陵大戰失敗,所帶來的損失對於蜀漢來講太大了。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能夠很快的恢復是得益於曹操集團的管理,他施行的屯田制度,使得北方的經濟基礎穩定,這樣的管理制度是劉備集團不具備的。所以對於蜀漢的戰後恢復的過程也是很緩慢的,本來益州的地方就不大,人口經濟都不行。要是等著什麼都恢復好了,就別說要統一三國了,恐怕曹魏早就打過來了。

很多跟隨劉備征戰多年的兵在這場戰役當中陣亡了,對於部隊的戰鬥力是很大的影響,幫助劉備的五溪蠻王沙摩柯也在此役中陣亡,導致了蜀漢在以後不僅是逐漸的失去了南蠻地區的控制,也為以後孟獲的反叛埋下的伏筆。

夷陵大戰結束以後,劉備魂斷白帝城,這是蜀漢政權的轉折點,從以前的戰略相持,變成了以後的戰略防禦。蜀國原來能三國鼎立的戰略優勢不存在了,蜀國成了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天下十三個州,曹魏九個,東吳三個,而蜀國只有一個益州。雖然說以後的諸葛亮是六出祁山,不斷的發動北伐戰爭,和司馬懿在秦嶺一帶的大山之中不停的發生著拉鋸戰。看似諸葛亮是在主動的進攻,其實這是一種以攻代守的戰略,如果不北伐去消耗曹魏的實力,等到曹魏強大了以後蜀漢是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的。

當時的蜀國是最弱的,也都知道柿子專拿軟的捏,諸葛亮只有通過不斷騷擾曹魏的戰略手段以達到戰略防禦的目的。諸葛亮的北伐沒有成功,後來的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也是沒有成功,卻保住的劉禪在位四十一年的蜀漢國運,已經是很不錯了,諸葛亮的戰略目的也達到了。所以說在失去了荊州以後蜀漢就再也沒有了統一三國的實力了。

在劉備發動對東吳的戰爭之前,劉備集團的人才發生了塌方式的減少,這對於要完成統一大業的蜀漢政權是致命性的打擊,新的人才還沒有培養好,老的人才一個個的都不在人世了。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而且還不怎麼受到重用,關興和張苞也都是英年早逝,蜀漢的人才幾乎是出現了斷層。特別是馬超的去世,讓蜀漢失去了收復雍州和涼州的優勢。

諸葛亮工作態度是事必親躬,過度的勞累和過度的縝密,卻沒有在身邊培養出來一個得力的繼承人才,以至於後來也是不得不收服了姜維,讓姜維繼承自己的北伐事業。關於戰將而言就更加的捉襟見肘了,以致於到了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程度,相比於曹魏政權可以說是相差甚遠,曹魏在後來的屢次戰爭當中,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層出不窮,就人才來講這也是蜀漢難以統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的就是本來益州這個地方的資源有限,國立薄弱,還有就是內部矛盾一直都有。益州之地就是現在的四川,在現在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但是在三國時期是屬於比較偏遠的一個地方,很多地方沒有開發,人口不多,總共還不到一百萬。當時的魏國四百多萬,吳國是二百多萬。照這樣的局勢去發展,益州以北屬於關中地區,在董卓亂權的時候已經是人煙凋零了,劉備只有發動對東吳的戰爭了,重新奪回荊州才是能夠制約北方和東方的根本,然而這一切都在關羽失去荊州以後就不再具備了。益州之地的交通是很不方便也是原因之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為如此就有了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的故事,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總是有缺糧的情況存在,也是因為交通不便引起的。

綜上所述:如果劉備不為兄弟報仇,不發動對東吳的戰爭而導致失敗。在地理位置上劣勢,戰略方式上被動,還有蜀漢後期人才的匱乏,還有益州不太樂觀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基礎,還有國土的過於狹小,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這幾個原因。在失去荊州之後,之前的諸多優勢不存在了,蜀漢集團想要統一當時的三國割據局面,是很難做到的,首先要考慮是如何自保的問題。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蔡公子講歷史


先說結論,即使劉備聽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勸說,不出兵伐東吳,也照樣無法一統三國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劉備真的只是單純要為關羽報仇嗎?其實,這個只是一個小原因而已,雖然三國演義給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設計了桃園三結義,說要同生共死,但是在歷史上,劉備對關羽、張飛十分器重不假。

但要說真將他們當成親兄弟一樣,那顯然是不大可能的,關羽和張飛在怎麼樣,也只能是劉備下的兩員大將而已。

劉封為什麼會被殺,難道只是因為對劉禪有威脅嗎?當然不是,否則早不殺,晚不殺,非得是關羽死了才殺嗎?難道是因為不救援關羽,而被殺嗎?也不是,因為劉封不救援關羽,最後的結果是荊州丟失,上庸三郡丟失。

這兩塊地方的丟失是最要命的,這個才是劉備最痛心的地方,本來蜀漢擁有益荊兩地,對曹魏的攻擊點有三處,而如今,卻只剩下益州,益州是好守,但同樣也打不出去。

如果劉備只是想安安的做一個幾十年的蜀漢王,不打出去,那麼分就安心的窩在益州就好了,可是他與諸葛亮的抱負不是如此,他想光復漢室,還於舊都的。

而要完成這一個目標,就必須奪下荊州,所以他才會孤注一擲徵吳,可惜,他與關羽犯了同樣的錯,那就是都小瞧了年紀輕輕的陸遜,兩個人都在陸遜上面栽了大跟頭,連曹丕都看出劉備的七百里聯營都有問題,劉備自己都不清楚。

劉備死的時候已是六十四歲了,即使他不徵吳,他又多能再活幾年呢?另外蜀漢只有益州,要論發展,根本不是擁有九州,四倍人口的曹魏的對手,連東吳也不是,再加上益州是邊遠地帶,人才十分短缺,而早期跟他入益州的也陸續過世了。

劉備要面對的問題,跟諸葛亮要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的,曹魏只要堅守避戰,蜀漢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諸葛亮最終也被熬死了。


歷史簡單說


關羽大意失荊州,把蜀漢一副好好的牌,打了一個稀巴爛。本來,蜀漢的軍隊和糧草可以不走蜀道,直接走順江而下,軍隊和糧草齊聚荊州,自保有餘,然後北出或者東進,或許可以一爭天下。



荊州,向來都是兵家常爭之地,因為荊州地處荊襄腹地,東可以順流而下,給東吳以震懾;北,可以逐鹿中原,一統江山。



劉備入川,人心不穩,百廢待興,又剛和曹魏爭奪漢中,兵員不夠,已經到了女子運糧的地步。關羽,不識實務,出兵曹魏,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威震華夏,可惜東吳抄了他的荊州老家,關羽兵敗麥城而亡。



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時不替兄弟復仇,那麼,蜀漢能否一統三國呢?難,荊州已失,蜀漢自保問題不大,一統三國有點難,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荊州已失,蜀漢不出兵奪回,對於以後出兵一統三國,兵員和糧草經過蜀道,出去很難,可能又是諸葛亮北伐、姜維進中原的套路。

第二、關羽失荊州,三國基本形成,因為東吳奪荊州、殺關羽,只要劉備在,蜀吳的聯盟就不會形成。蜀攻魏,吳必定使壞,吳攻魏,蜀必定出兵吳。

第三、劉備,以仁義立世,他的部下,很多因為他的仁義慕名來投,如果劉備不幫關羽復仇,世人都會說劉備假仁假義,對他、對蜀漢都將不利。

第四、就算以後,劉備靠武力奪回荊州,然後從荊州出兵,但是,這樣一做,必定促成魏吳聯盟,劉備想在進兵,又要受兩國的夾擊了。



綜上所述,關羽保荊州不失,對東吳的威懾太大,東吳和蜀漢想達成聯盟,很難。只有蜀漢失荊州,或者所謂的歸還荊州給東吳,東吳解除了這個來自長江上游的威脅,才能夠和蜀漢心平氣和的在談判桌上談聯盟。


司馬PC


劉備出兵,不全為替關羽報仇,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奪取荊州。孫權和呂蒙,趁劉備和曹操在漢中打得天昏地暗之際,“白衣渡江”,一舉攻克關羽在荊州的基地公安等處,截斷了關羽的後路。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擒殺。關羽的失敗,意味著蜀漢丟失了一半的實力。首先,關羽全軍覆沒,8萬多軍隊都投降了東吳,之後,又有數萬軍民向孫權投降。而這些損失,是蜀漢難以接受的。人馬的損失還好,關鍵是地盤的丟失。關羽佔據荊州的一部分,可以牽制曹操襄陽樊城的力量,還可以監視東吳。對於劉備來說,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漢中。這樣一塊戰略重地的丟失,意味著蜀漢的綜合國力被削弱了一半,蜀漢想有所軍事行動,從此只能從漢中出擊。所以,劉備急不可耐的想奪取荊州,順帶給關羽報仇。但是,蜀漢和東吳相爭,受益的是曹魏,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會削弱蜀吳的力量,以後即使再次聯合,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了。48


懷疑探索者


我的看法是,即便劉備不東伐吳國,沒有猇亭之敗,或者再進一步,即便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劉備勢力跨荊州,據益州,也很難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復興漢室。

三國鼎立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一種政治均衡。在劉備實際意義上佔據益州之後,實際上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三國之中,魏國佔據司州,豫州 ,兗州 ,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9州之地,實力最強;吳國佔據揚州、荊州(關羽死後)、交州;蜀國則佔據益州、荊州(208年-219年),以及現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劉備一直視曹家為篡逆之賊,故而最基本的國策便是對魏作戰,為了鞏固自己的東翼,也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蜀國一直注重和東吳結盟;而東吳其實在外交上是最佔優勢也是最為靈活的。東吳當然也有滅掉魏蜀,一統天下的雄心,然而,它在三國之中軍事實力不是太強(估計有可能是三國之中最差的),而且其軍種因為所處地勢,強在水軍,而步兵以及騎兵則稍差,故而,他便採取一種保持勢力均衡的策略。簡單地說,便是誰最強,我便聯合另一個國家打他。在這種局勢下,劉備與孫權的聯盟是不牢固的,一旦劉備真的有很大的幾率滅掉魏國,孫權便會立即解除與劉備的軍事同盟關係,甚至還會為了阻止劉備滅魏,直接正面向劉備宣戰。總而言之,與劉備並列的曹操(之後是曹丕)、孫權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而魏國、吳國在兩國君主的治理下,也是生機勃勃,實力強盛,即使劉備沒有猇亭之敗,也只能是維持這種均衡罷了。

曹丕

其二便是國力的對比。在中國古代,一國的實力,不僅是看軍事力量,更是看人口與經濟。人口可以保證軍隊的兵員充足以及社會財富的創造,而經濟是支撐軍事的基石。有這樣一句話,說兩國之間的戰爭,表面上是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經濟力量的抗爭。可以說,經濟是一國的命脈。下面來看一下蜀魏吳三國的人口以及軍事力量對比。

人口

魏:景元四年537萬

吳:赤烏五年240萬

蜀:章武元年90萬

兵力

魏:70萬-80萬

吳:23萬

蜀:10萬

經濟上,我查閱了一下相關書籍,具體的數字沒有找到。但是還是可以大體估算一下三國的經濟實力。魏國佔地最廣,且所佔之地自古就是富庶之土,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條件優越,國內商旅數量最多,而且吳國雖然是蜀國的盟國,但是並不排斥兩國的經濟來往,因而魏吳兩國可以互通有無;而蜀國國土較小,僻處西南,雖說西川天府之國,土壤肥沃,適宜耕種,但地形閉塞,不利於發展商業,故而經濟效益肯定是沒有魏國高的。雖說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很多,以小吞大的事情也不奇怪,但在雙方國力都處於上升時期,小國滅大國,就顯得不現實了。

劉備

以上是乾巴巴的理論部分,大家當然也會想到各國的人才儲備情況,英雄輩出,這才是三國的標誌嘛。其實我倒是認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國爭雄,名士輩出,而最重要的,在於君主是否有慧眼,人才任用又是否得當,不然,人才再多,於本國而言,又有什麼用。所以說,魏國與吳國後期人才源源不斷,而蜀國卻沒有,這個說法是有偏見的。不是蜀國沒有人才,而是沒有挖掘人才罷了,恩,這也算一個原因吧。

孫權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歷史上沒有如果,假如說劉備沒有伐吳,那他真的能夠統一三國嗎?其實如果真的嚴格的分析起來的話,只能說各佔一半。關羽在死之前,隆中對已經要開始實行,劉備通過漢中之戰,名聲大震,曹操這個時候也被打的夠嗆,偏偏在這個時候,關羽被孫權偷襲給殺了,這個時候劉備認識到聯吳滅曹不現實。

在關羽被害之前,劉備集團應該是三國中聲勢最大的一個,可惜的是,孫權這樣做導致劉備實力大減,劉備想要奪得天下肯定得有荊州,這個時候荊州已失,至於隆中對更是難以實現。劉邦討伐吳,損失了些什麼呢?

首先第一個就是張飛,張飛還沒出徵呢就被部下給殺了,張飛被殺不意外,可是如果沒有伐吳的話,恐怕也不會那麼快就被殺。劉備伐吳的時候,損失了太多的將領,這些將領雖說比不上關羽張飛等人,可是這些人也是中流砥柱,他們死了對於劉備集團來說,無論是實力或者是士氣都備受打擊。

假如說劉備沒有去伐吳的話,那蜀的實力不會被削弱的那麼慘,劉備真的有可能打下天下,他不用攻吳,完全可以先拿下荊州,然後繼續實行諸葛亮的隆中對政策,那些大將不會損失,數萬將士不會死去,甚至張飛也不會那麼早被殺。

當然如果從大局來分析的話,劉備集團獲勝的幾率依然不是很大,而且劉備伐吳也不是意氣用事為兄弟報仇,他只是想滅了比較弱的吳,然後在和魏抗衡,殊不知東吳也不是那麼好打的,這也是諸葛亮一直反對的原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讀三國的人一般都會特別關注劉備集團,因為羅貫中的小說就是以劉備為正統的。而劉備是否有機會一統三國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實話實說,有機會,但不是題主所說的那個時間點。

從題目來看,當時關羽已經敗走麥城,兵敗身死了,張飛也是被襲擊身亡。可以說,劉備集團已經摺了兩臂。

一是荊州丟失,喪失最為有利的地理位置,難以再虎視天下。二是虎將隕落,關羽張飛兩個萬人敵的死亡,使劉備喪失了最為勇猛的兩員大將,劉備手下能獨當一面的人已寥寥無幾。



所以說,劉備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喪失,唯一餘留的資本是劉備經營多年的十萬大軍還在蜀川,漢中兩地,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水平仍然處於天下頂尖的水平。另外,劉備還活著。劉備是天下梟雄,他活著對於蜀國集團的意義絕不尋常,對於曹丕孫權的威脅非常非常大。

劉備如果不去東征,保留兵力,失去了荊州的地理位置,那就需要繼續修養生息,穩固蜀川,等待戰機。戰機出現的時候,劉備的進軍路線大致和諸葛亮相同,出岐山,要麼走陳倉,從而進取雍涼和關中,相比較諸葛亮時期多了一倍的兵力,劉備的威望值比諸葛亮多了十倍以上,我個人預測雍涼不止三郡響應。而後,魏蜀兩國在關中鏖戰,誰勝誰負,說實話沒有人能夠預測。



從國力上來說,蜀不如魏,但是如果在蜀中士民強盛時出兵,不打持久戰,劉備七八萬大軍和魏國大戰關中,唯一的短板也就是糧草供應問題,和國力關係不大。對劉備來說,真正值得憂慮的是自己的壽命和精力,還有東吳孫權到底會怎麼用兵的問題。而就算奪了關中,劉備估計也該死去了,中原也很棘手,東吳則還是穩如泰山,難以收復。


所以,劉備如果不伐吳,想要進取天下,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事。而至於真正有機會的時間,還是應該在劉備佔據荊州,川蜀,漢中時,等曹操死後兩路大軍北上,或者先滅吳再北上,這樣對於劉備集團的勝算最大。


蜉蝣在塵埃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後,劉備如果聽從勸告不去為關羽報仇,他不僅無法統一全國,而且情況會更糟糕。劉備的問題不在於出兵報仇,而在於沒有把復仇之戰打好。

1、孫權突然背叛聯盟殺害關羽,這是大仇也是大恥,如果劉備沒有反應,不僅丟人而且沒法向蜀漢將士百姓交代

劉備跟孫權是同盟關係,這一點自赤壁之戰前就已確立,中間通過赤壁之戰、借荊州、劉備娶孫權之妹以及益陽城外單刀會等事件一再加強或明確。

當然,二者之間也有利益上的分歧,有時鬧得還很不愉快,但總體而言這個聯盟雙方是認可的,即便單刀會那樣的情況下,雙方仍達成了和解,劉備之所以讓出湘水以東的3個郡,為的就是維護雙方的聯盟關係。

關羽北伐,打擊的是雙方共同的敵人曹魏,這一點孫權也是承認的,孫權先派人增援關羽,之後又表示自己將親自前往荊州助戰,儘管這是孫權的花招,但在形式上孫權不否認孫劉聯盟。

因此,孫權的背叛就更帶有欺騙性和突然性,性質十分惡劣,加上殺害了關羽,奪取了荊州,無論面子還是裡子,劉備都輸得一踏糊塗,如果這裡還顧慮重重,不敢發兵向孫權討說法,劉備這個“昭烈皇帝”乾脆別幹了,回家賣紅薯算了。

2、荊州是許多蜀漢官員和將士的家鄉,那裡有他們的親人和祖產,現在淪陷於敵手,劉備不趕緊帶著大夥“打回老家去”,蜀漢將人心渙散

劉備在成都建立了政權,但他是個外來戶,丞相諸葛亮等人也都是外來戶,劉備初入蜀中時,自己帶著3萬多人,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後來入蜀助戰,又帶來數萬人。

這先後入蜀的兩批人馬就有近10萬人,再加上他們的部分家屬以及隨他們入蜀的官員、商人和百姓,人數更多,這些人大部分來自荊州,因為劉備當年初入荊州時頂多只帶著幾千人。

荊州、益州本聯為一體,入了益州的荊州人,親屬和一部分家眷還有荊州,在荊州的房屋、田地等都搬不走,荊州丟了,他們的老家就丟了,所以都急於“打回老家去”,劉備必須給予響應,如果瞻前怕後,下不了決心,反而會失去人心。

3、劉備即使不伐吳,也拉不回孫權,孫權將更為遠離蜀漢,隨著蜀漢國力一天天衰弱,蜀漢別說統一天下,它將率先退出三國鼎立的格局

劉備奪得漢中後,孫權的心態不斷髮生著變化,他對劉備的態度陷入矛盾之中,出於抗衡曹操的需要,孫權不希望劉備太弱,但顯然他也不希望蜀漢太強。

孫權戰略的改變其實早在益陽城外相爭時就表現出來了,劉備正在跟曹操爭漢中,孫權如果真的維護孫劉聯盟,他這時應該從合肥方向向曹魏發起進攻,以緩解劉備的壓力,但孫權沒有這樣做,反而趁機敲劉備的竹槓。

孫權在益陽得手,佔了很大便宜,按理說應該知足了,但孫權覺得,他即使實力不如曹操,但至少不能輸給劉備,所以仍在設法削弱劉備,這才有了背後一擊。

從中可以看出,孫權的戰略方針很明確且很堅定,那就是不斷地打擊和削弱劉備,劉備再退縮和讓步也無法將孫權拉回,怎麼才能維護聯盟?那就是鬥爭,通過鬥爭才能贏得真心的合作,實力決定的合作才更可靠。

4、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並非沒有取勝的機會,但劉備急於求成,採取了錯誤的戰法,暴露了自身破綻招致大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劉備要伐吳,黃權、趙雲等人都來勸他,但這二人並非反對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而是對報仇的方式有分歧,黃權認為劉備不必親征,可以派別人去,他就願意打頭陣,趙雲說的是先伐魏再攻吳。

過去都認為,諸葛亮沒有在這時說話,有負丞相的職責,康熙皇帝就曾這樣指責過諸葛亮。其實,諸葛亮未必反對伐吳,從感情上說,諸葛亮在荊襄的親友最多,他最渴望打回去;從理性上說,諸葛亮並不覺得伐吳完全沒有勝算。

夷陵之戰結束後大家進行反思,諸葛亮說假如法正在,悲劇就不會發生。大家認為,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如果在的話,就能勸住劉備,其實諸葛亮未必是這個意思,法正又不是蜀漢除劉備以外最牛的人,他怎麼就有把握勸住劉備呢?諸葛亮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有法正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夷陵就不會失敗。

為什麼這樣理解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親自上陣指揮,他也使了一些計策,比如誘敵出動等,但效果都不佳。劉備是統帥,不是高參,在謀劃方面他不如龐統、法正,龐統幫劉備奪了益州,法正幫劉備奪了漢中,如果沒有他們二人,劉備大概還要走不少彎路,甚至未必能成功。

可以用曹操的話作個例證,漢中之戰時,劉備打得相當出色,老對手曹操不相信這是劉備的本事,後來聽說是法正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曹操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夷陵之戰中沒有龐統、法正,也沒有諸葛亮,劉備又急於求成,戰法上出現了嚴重失誤,比如有些輕敵,將人馬分散使用,結果才導致失敗,如果穩紮穩打,再從長江防線的南北兩側 不斷向外擴散力量,面對區區5萬吳軍,劉備取勝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大。


南門太守


其實這個問題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的歷史能否改寫。

我想說的是。

肯定能。

荊州三郡丟失,蜀漢集團主要損失就是主要將領關羽被殺,荊州精銳盡喪。

而蜀中兵馬絲毫未損。

如果沒有夷陵之敗的話,蜀漢的損失不會進一步擴大,很多宿將都安然無恙。

這樣一來,蜀漢集團的北伐就會更快的提上日程。

而且情況要比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天水、安南等三郡就望風而降,形勢一片大好,之所以最終失敗,就是因為錯用了馬謖。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會用馬謖?

終其原因就是因為蜀漢人才凋敝,無將可用。

但如果劉備或者的時候就北伐,那手下大將簡直排成排。

最直接的就是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五員大將,其餘折損在夷陵之戰的宿將更是不計其數。

尤其是馬超,在西涼人心中被稱為“神威天將軍”,只要在馬超病死之前北伐,那馬超所到之處,不說望風而降,至少也不會遇到什麼特別頑強的抵抗。

只要蜀漢得到涼州,雖然在經濟、人口上不會得到特別大的飛躍,但是在軍事力量上絕對會有也給質的飛躍。

涼州是赤兔馬的故鄉,素來盛產好馬,只要得到涼州,蜀漢騎兵戰鬥力絕對是突飛猛進。

到那時,蜀漢集團佔據益、涼兩州,居高臨下俯視曹魏。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蜀漢集團總說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只要拿下涼州,長安就近在眼前。

只要攻取長安,拿下潼關,那麼雍涼這片地盤,就徹底的姓劉了。

這個時候的劉備甚至都可以遷都長安,坐鎮關中,將戰略中心轉移到北方,將成都設為陪都,為北方戰場輸出資源。

能走到這一步,其實蜀漢集團就已經成功了。

不過請大家考慮一個問題。

就算是蜀漢集團攻下整個司州,將勢力連成一片,甚至進取幷州、兗州、襄樊,實力暴漲!

就算如此。

如果曹魏集團把漢獻帝送到劉備面前,故意噁心劉備,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劉備不伐吳和能不能統一三國沒必然聯繫。現在假設劉備不伐吳,蜀國會怎樣,首先肯定是大軍壓境然後和東吳談判,最終的結果估計就是取回部分荊州地方,應該大致與原來差不多。這方面是地盤的情況,下來說說人的情況。劉備不伐吳,應該劉備同志能晚五到十年才死,而劉備帶去伐吳陣亡的大量青年將領、參謀就不會死。這些人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肯定有部分人可以成長起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劉備的個人魅力,有這五到十年就能招募到更多的人才。還有一個就是接班人的安排,多出這五到十年劉禪就有時間掌握權力,免去後來一幫老臣弄權內耗的問題。總的來說,劉備不伐吳後續發展潛力更強。但這個只是建立在伐吳大敗的前提下,如果伐吳成功那就是兩分天下,形勢比不伐吳發展十年要好得多。如果我是劉備,我也選擇伐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