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跟沒上市什麼區別?為什麼很多人說上市是為了圈錢?

有質料


上市跟沒上市的本質區別是增長模式

第一,上市公司,往往走的是具有“想象空間”的高增長路線

有兩種比較常見的上市模式:

一種是互聯網、高科技等新興行業的創業公司,為了搶佔行業的時間窗口,同時盈利模式需要探索,往往經過了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等多輪次融資,藉助融資快速擴張,發展到一定規模和層次後,就會上市。

馬雲的阿里巴巴就是這種模式,電商早期盈利是很難的,馬雲甚至曾經被罵為騙子。

一種是消費品、房地產等傳統行業的優秀企業,現金流及盈利模式較為清晰,一般發展到了行業前列,具備產業整合或者行業的需求,就會上市。

許家印的恆大地產就是這種模式,房地產一開始就是現金流充沛的,比如貸款拿地建房,先收購房者的錢。

這兩種上市模式,新興行業追求做平臺的“想象空間”,傳統行業追求規模化的“想象空間”,最終都走上做大做強的高增長路線。

第二,沒上市的公司,往往走的是缺乏“想象空間”的穩健發展路線

有兩種比較常見的不上市類型:

一種是行業空間和未來增長前景缺乏上市公司需要的“想象空間”,不適合上市。因為“想象空間”有限,就會制約上市後對股票投資者的回報,那麼就很容易被投資者看空,在股市融不到什麼錢,甚至產生虧損。

比如很多地方性的企業就是如此,儘管在當地數一數二,但不一定有能力進行產業擴張或全國擴張,並不適合上市。而上市,通常是已經驗證了擴張能力,看多未來增長。

一種是企業家沒有融資需求,或者有更好的辦法解決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這就不需要上市融資,或者反對上市融資,就不會上市。

比如貴州的“老乾媽”辣椒醬,其創始人陶華碧不僅反對上市,還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拒絕了融資和貸款,就靠自己一步步的滾動發展。

這兩種不上市的類型,有很多是不符合上市條件,但也有很多壓根不需要上市,其中不乏優秀企業,經營穩健、盈利穩定、現金流健康,也沒有強烈的上市動因。

第三,前面說的是一般性規律,但凡事都有例外

不是所有沒上市的企業,都是走的穩健發展路線,也有個別沒上市的企業,也跟上市公司一樣走的是高增長路線。

比如華為公司,其增長要強過很多上市公司。

實際上華為的高增長,同樣也離不開融資。其員工持股計劃,也是一種內部融資形式,解決了企業成長中的資金需求。後來華為壯大後在境內外通過債券、銀行貸款等方式進行外部融資,保障了企業的高速發展,最終發展成了世界級巨頭。

當然,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屬於少數派,大多數行業和公司,要想成為“想象空間”很大的行業巨頭或者世界級巨頭,通常繞不開上市這條路,要麼自己上市,要麼旗下有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必須“賣故事”,但賣不好就會被理解為圈錢

常見的上市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IPO,即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指企業通過股票交易所首次向公眾發行股票,募集股市投資者的資金用於企業發展。

我們經常在財經新聞看到的某某企業IPO成功,就是指的這種上市方式。

一種是借殼上市或買殼上市,就是非上市公司購買上市公司的股份,取得控股地位,然後把非上市公司的業務及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進行重組,從而實現“間接上市”,就可以採取增發等上市融資手段了。

無論是哪種上市方式,擬上市公司都必須讓股市投資者認識到公司具備“想象空間”,未來增長將給投資者帶來回報。

為此,擬上市公司就會和券商等專業機構一起,對公司進行專業包裝,向資本市場講未來業績的故事,從而獲得投資者青睞,這就是“賣故事”。

這其中,難免就會有些企業,講故事講得挺好,但最終上市後卻達不到預期,通常這樣就會被理解為圈錢。

當然,很多優秀公司上市後,業績比較出色,投資回報非常好,那麼投資者就不會說這家公司上市是為了圈錢。

總結:

上市跟沒上市的本質區別是增長模式,上市公司往往走的是具有“想象空間”的高增長路線,沒上市的公司往往走的是缺乏“想象空間”的穩健發展路線,除了華為等個別公司。

上市公司高增長路線的“想象空間”,需要向資本市場講未來業績的故事而獲得投資者青睞,“賣故事”賣不好就會被認為是圈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