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要是談到古代中國的制度,小夥伴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科舉制、郡縣制”等等,抑或是想起“重農抑商”之類的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科舉、社會等領域得以發展、輝煌的基礎。

但要從大歷史觀角度來看整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核心制度的話,那麼莫過於當屬是“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制度”了,它才是貫穿這個歷史發展時期的主線索。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古代國家的財稅、兵丁與徭役等幾乎都是來自於農業和農民。更別提要統治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帝國有多麼大的難度了。而確保這一切穩定的基石就是存在一個強有力的朝廷,而朝廷要發揮好統治效率很大程度上就看是否存在一個合理高效的政權組織制度了。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西漢帝國

漢朝與唐朝,這是古代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兩個朝代。她們有很多共性,例如都是強盛的大一統王朝、都有傑出的帝王代表、都是疆域遼闊的大帝國、都把中華文明遠播四方等等。以此為憑證,很多中國人都以這兩個朝代為古代中國之代表,並感到十足的驕傲與自豪。作者也是這樣感覺的。不過在小編看來從制度與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衡量的話,這兩個朝代最重要的還在於其朝廷的組織制度的“先進性”。而且從漢過渡到唐,朝廷組織制度經歷了一個重要的演變過程,即從“皇國”到“國家”性質的演進。

三公九卿,反映了漢朝國家之 “皇國”特色

“三公九卿”制乃是秦始皇所開創的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封建朝廷的組織制度。它的出現是伴隨著大一統國家的建設需要而產生的。只不過秦朝太過於短暫了,僅僅過了十多年就“消失了”。不過好在“漢承秦制”,因而這項制度並沒有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消失,它得以在大一統的漢朝發展和完善。這也從側面反映這種制度在當時國家治理中的“先進性”。小編上一篇文章講到(具體參考《三公九卿與郡縣制:古代國家由“家”向“國”轉變的標誌》一文)三公九卿制度實質上反映的是國家政權性質由“封建時代”的“家族式政權”向大一統時代的“國家式政權”轉變。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秦帝國

在“封建制度”下,整個國家權力實際上被劃分給了無數“家族”統治下的家庭政權。從法理上來說諸侯要接受天子的領導與管轄,在現實政治實踐中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法理上的義務和效忠關係……從這些官吏的職能和隸屬於丞相的性質來看,到了秦漢時期,那時候已經是“化家為國”了,原來管理貴族事務的,現在也管理國家大事了。

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逐步鞏固,貴族勢力的進一步衰落。到了漢代整個國家整體上已經是一個由朝廷任命的官吏治理的“國家”了,而不是“貴族領地”,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地方上。不過要是仔細推敲的話在朝廷層面,還多多少少帶有“皇家特色”。即在漢一代,雖說其他貴族沒有了,但皇家族勢力不小,雖說皇家此時已經在名義上代表整個國家,但不完全如此。外戚貴族更多的是謀求自家利益,如漢初至武帝時期的呂家、竇家、王家等這些外戚貴族他們恐怕就不是代表國家了,更多是利用國家權力謀私利。更何況此時在地方時還有“郡國並行”制度,那些諸侯國實際上上也是代表的皇族而不是天下。

所以漢代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在政治上體現出濃濃的“皇家”味道,這種味道在三公九卿制度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漢朝的“三公九卿”

(一) 三公,漢朝大一統國家中朝廷層面的“皇家”主管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們位列朝廷官吏的首位等級,相應的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他們由皇帝直接任免並且對其負責。而在他們之中丞相又是主要的,太尉就是搞搞平時的軍隊建設而已,並無調兵職權,因此他是皇家的軍事主管。平時沒多大實際用處,但地位高。御史大夫實際上是副丞相,是協助丞相管理監察事務的,當然也是對皇帝負責,因此他是皇家的監察主管。丞相就不用說了,天下百官之首,即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是皇家的大總管,下面的“九卿”就是歸其管理的。丞相,也就是宰相在之前本來就是諸侯王家庭的主管,到了大一統國家中他自然還是皇家的主管。但根本不同的是,雖然他還得管理皇家事務,但更多的也要處理朝廷的事務。換句話說在漢朝的朝廷組織制度下丞相即使皇家的內臣也是國家的行政首腦。此時還沒有實現朝廷的事務與皇家事務的分離。當然從封建時代的君主專制性質來看,要想徹底分開也是不可能的,做不到的。只是在漢朝,三公職位,尤其是丞相一職往往都和皇族外戚聯繫在一起,特別是在漢朝前期尤為明顯。如漢武帝統治前期的竇嬰和田蚡兩位丞相,他們背後都有著強大的外戚勢力。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裡也不停的換相。

因此總得來說在漢朝,朝廷的政治制度安排下的官員實則是皇家的主管,也是國家的官員。二者混在一起,更多的體現的還是皇家主管性質。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竇嬰和田蚡形象

(二) 九卿,官職與權力的背後體現出濃厚的“皇家”氣息

要說三公還需要分析一下才能發現其背後隱藏的“皇家”主管特點的話,那九卿就更明顯,一看便知。漢朝的九卿不論是從哪個角度看他們都是在替皇家服務的。當然此時的國家已經不是貴族國家了,他們也要處理國家的事務,但更多的還是體現他們的“皇家”官吏特點。小編就找幾個例子來給予說明:

太僕:猶之皇帝的車伕。《論語》:“子適衛,冉有僕。”“僕”是趕車的。皇帝出去,太僕就替他趕車。那是皇帝的汽車司機。

衛尉:是一個武職,掌門衛屯兵,這是皇宮的衛兵司令。當時凡屬軍事方面的官都稱“尉”。廷尉:是掌法的。犯了皇帝的法,都歸他管。宗正:是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異姓親戚的。

太常:在秦代叫“奉常”。這個“常”字,本當作“嘗”。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所以漢廷九卿的第一卿,也是管祭祀的。這個官,正名定義,該屬於皇家,管皇家的廟,管皇家祭祖的一個家務官。

此可見,我們從這些官員的名稱和所掌管的職權來看,漢代的九卿是名副其實的皇家官員,雖然他們也處理一些國家的事務,但他們還主要是皇家事務的管理者,不好算作是朝廷和公職。

說到這裡有兩點是小編需要說明的,以免造成誤解。首先是漢代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了,她代表的是天下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貴族家庭的利益,這一點和分封制下的諸侯國以及周天子是有根本不同的,即使是皇族也必須要代表天下人之利益,否則就沒有合法性。尤其是在地方上的郡縣制推行(當然還有諸侯國存在,但實際上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因此才說漢朝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家族式貴族國家了。二是,雖然說這是個“國家”,但是由於還處於封建社會早期,漢朝的朝廷組織制度還保留著濃厚的皇家特色,朝廷的“三公九卿”更多的還是體現在一種皇室特點,他們從職權來看基本上就是皇室的官吏,更多的是圍繞皇家事務展開工作的。因而小編把體現在朝廷組織制度上存在明顯皇家特色的漢朝稱之為“皇國”,即皇族影響極大的體系在朝廷的政治組織制度上,體現在國家官吏的職權上。以便為了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所體現的“國家特色”作區別。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漢代宮殿繪畫圖

三省六部制,完全體現出唐朝的“國家化”性質

“三省六部制”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三公九卿制”之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朝廷組織制度了。它發端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隋朝時期基本上確立了。但其功能和作用完善併發揮到極致還是在唐朝時期才得以實現。這一點和漢朝時期的“三公九卿制”太像了,原因嘛也簡單,就是隋朝同樣太過於短暫了,導致這項朝廷組織制度還來不及“發育”隋朝就亡了。因此漢與唐的歷史是那麼驚人的相似。唐朝是被眾多中國人公認的古代輝煌時期。政治清明、管理高效,而這些當然離不開其當時看來科學合理的朝廷組織制度——三省六部制了。該項制度在唐代主要是由唐太宗到武則天時期完善定型的。

(一) 三省制度的安排,體現出唐代朝廷制度的優化設計

三省制度與三公制度最根本的不同在於朝廷最高職權的分散。在漢代,丞相是最高的行政首腦,實際上成為了唯一最高的領導,他只向皇帝負責。而丞相基本上就是皇族的人員擔任,或者深受皇族的影響。他還得總管皇家事務與輔佐皇帝處理國家事務。因此朝廷的權力高度集中在一個官僚機構身上,體現在丞相一人的職責上。但是到了唐朝的三省制度下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朝廷最高職權一分為三,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處理國家事務的流程模式。

注意了,這裡的三省主要是處理國家事務而非皇家事務,此時的皇家事務其實更多的變成了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專門安排機構和職員負責。三省機構共同組成了朝廷組織制度,它們有著嚴格的職權和辦事規則,他們是皇帝處理國家事務的最高組織機關。因此從這點來看,三省的設立就表明了此時唐朝更像一個“國家”而不是“皇家”。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圖

三省就是所謂的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此三省職權的會合才等於一個漢朝時期的宰相職權,而且還不包括監察權,唐朝也有自己的御史大夫和御史專門負責監察事務,而且不隸屬於三省。這樣也可以看出唐朝相對於漢朝來說,朝廷的組織制度更加的國家化,實用化和世俗化了。

唐朝初期,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而且是名副其實的宰相。因為他們專門負責其所屬朝廷中樞機構一切事務,而且是皇帝處理政務的決策集團核心組成人員。中書省的長官名叫中書令;門下省則叫侍中;尚書省是尚書令(因為李世民做過,所以尚書省的實際負責人是副職,即尚書左右僕射)。這些官職名稱的來歷和大意是:

中書依官名論,也即是在內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則是在皇宮中奉侍皇帝。尚書本是皇帝內廷秘書。故就官職名義而言,這三個官,原本都是內廷官。

但是官職名義含義雖然說是內廷官,但是其在唐代的制度中,他們都是處理朝廷政府事務的核心領導者。是徹底的外朝官員,基本上和皇家事務沒有瓜葛,他們也不參與皇家事務,除非皇帝制定或者詢問意見。而且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在唐朝,三省長官最高品級是三品官(就像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宰相狄仁傑雖為內史卻是三品官)。唐朝雖然設立了九品官職,但是最高等級的一二品等級均授予朝廷元老級人物,作為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徵。因此唐代的皇族或大族門閥雖然地位高,但是他們並沒有行政實權,不承擔實際的行政責任。這樣的話相比於漢朝,唐朝的皇族對國家事務的影響力更小了,整個國家事務處於皇帝領導下的三省掌管中,皇帝與三省長官組成了唐朝真正的領導核心集團。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狄仁傑形象

更重要的是到了後來,不僅僅是三省長官能參與到朝廷的核心決策活動中,還有更多的人也得到了這種資格。出於處理國家事務的實際需要,也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分散相權,唐朝統治者弄出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些人也能獲得參與政事堂議政的資格,他們也成為了朝廷組織制度中的一個重要成分。

而三省的職權劃分更加明顯的體現了唐朝的“國家化”特點。表明這是一個高度集中化,實用化,國家化的政權。

中書省主要負責發佈命令。整個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都是由中書省發出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命令,即皇帝的詔書,在唐代叫“勅”。除最高長官中書令以外還有副職中書侍郎,以及若干中書舍人。他們即使官職較小,但有擬詔之權,是國家的重要官吏。緊接著門下省則負責複核詔令。門下侍中和副職侍郎接到詔命後,要加以複核,就是對詔命進行再次審查。同樣那些更低一級的“給事中”也可以對詔命提出意見。當門下省認為不合規或不同意後,有權批註送還。用今天的行政理論來看,門下省的作用就在於副署,其實就是一種審查。至於尚書省就是個執行者了。即“詔勅自中書定旨、門下覆審手續完成後,即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則僅有執行命令之權,而於決定命令則無權過問”。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三省的職權示意圖

如果詔命被門下省駁斥的話,那基本上就白費了。此時便由中書省和門下省聯合舉行會議,這種制度被稱之為“政事堂”。剛開始是在門下省舉行,後來則轉移到了中書省,而且除兩省長官和副長官以外還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參與,人數有時候比較多。

(二) 六部的名稱和職權,反映唐代朝廷的完全“國家化”性質

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國朝廷的核心制度之一,自隋朝建立統一政權以來一直到清朝結束都採用了這項制度。它們隸屬於尚書省,和漢代的九卿有類似的功能,但還是很大不同。唐太宗時期,尚書省六部的名稱和排名是:吏、禮、民(戶)、兵、刑、工。之後朝代的順序有所變化,但內容不變。它們的職權分別是:

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權。官吏必先經過考試,再由吏部分發任用。五品以上官,由宰相決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官,宰相不過問,全由吏部依法任用。戶部:掌管民政、戶口等事。禮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設。

六部與九卿相比,其先進性和直接性就更明顯了。漢代的九卿從官職名稱到官員職權都充滿了濃濃的“皇家”味道。如掌管軍隊的衛尉,體現著皇家特色。本來衛尉就是皇宮的守衛領導。而在六部中,直接叫“兵部”,很直白就體現出它的職能和責任,就是掌管國家和朝廷軍事,建設軍隊的。再比如太常一職,乃是皇家祭祀管理者,唐代叫“禮部”直接體現出該部門的行政職能,也就是國家的禮法和禮制管理部門 它規範的是社會等級制度,國家秩序,而不僅僅是祭祀或者皇家事務。至於“吏部”更不用多少了,一個字就徹底體現了這個部門的職能和性質,那就是替朝廷管理官員,治理吏治的。

因此,相比於漢朝的九卿,唐朝的六部顯然成為了管理國家政務的機構,不在是像皇帝的侍從一樣,也不再有濃濃的“皇家”味道,而是徹底徹尾的“國家機構”,而那些官員也不是皇家事務兼職代理人,而是真正的朝廷管理者,國家官吏。從這點來說,到了唐朝,朝廷組織制度已經很成熟了,也比之漢朝進步了。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國由“皇國”向“國家”演進

唐朝疆域

古代朝廷由“皇家”向“國家”轉變的總結

從漢朝之“三公九卿制度”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看似簡單的事關朝廷組織制度的變化而已,實際上我們從這種制度的演進看到的是國家的進一步“國家化”演進。

秦始皇建立一套完整的從朝廷到地方的制度,從而使原來的“家族政治”轉化為“國家政治”但是還並沒有把古代中國帶入一個完全國家化的境界,皇家事務和國家事務還在有扯不清的關係,朝廷的官員更多的還體現著皇家的家臣的性質。這一點在秦漢“三公九卿制度”上體現的比較明顯。

但是隨著歷史的演進,到了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的發展與完善基本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六部的設立和其名稱職權,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國家自唐以後的“國家化”特點,朝廷不再是皇家的朝廷,而是國家的朝廷,皇帝真正代表了國家的核心利益,這也是古代中國朝廷政權合法性的根基。朝廷的主要機構和主要核心官員都是國家的官吏,國家事務的管理者。因此可以說,從三公九卿制度到三省六部制,表面上體現的是朝廷組織制度的變化,實質上反應的是自漢到唐,朝廷由“皇國”到“國家”轉變。

參考文獻: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