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何仍然一直處於“油荒”中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取得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權。與此同時,日本的另一支艦隊早已南下,對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地發動進攻。在東南亞,日本勢如破竹,打得歐美殖民軍隊抱頭鼠竄,僅僅半年時間就佔領了大半個東南亞。日本之所以進攻東南亞,最主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東南亞的石油。當時美英等國家對日本實施了制裁,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橡膠等資源的供應,使得日本狗急跳牆想出了去東南亞搶的主意。當時東南亞擁有緬甸和印尼兩大石油主產區,兩大的石油產量高達900萬噸,完全可以滿足日本的需要。對於日本而言,東南亞的石油太重要了,價值太大了,否則日本也不敢鋌而走險。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日本佔領了東南亞,但日本石油匱乏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日本仍然在為石油發愁。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日本佔領了盛產石油的東南亞,為何仍然一直處於“油荒”中?

二戰時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何仍然一直處於“油荒”中

​首先,在日本進攻東南亞時,英荷等國破壞了當地的石油設施。從1941年1 月中旬開始,隨著日軍的日益逼近,英國人和荷蘭人把當地的油井和冶煉廠以及儲油設施全都給炸了,連輸油管線都沒放過。這使得兩地油井的產量大幅度下降,如果不是過於倉促,估計英國人和荷蘭人連根毛都不會給日本人留。由於英國人和荷蘭人的破壞,使得日本恢復生產非常麻煩。日本是個後起的新興工業國家,雖然工業化速度非常迅猛,但底子很薄。儘管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的油田,但日本缺乏足夠的技術人員和石油工人。為了恢復生產,日本把國內70%的石油工人(約4000人)全都調到了東南亞,雖然日本人努力修復,但修復非常緩慢,直到1943年南洋油田的產量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二戰時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何仍然一直處於“油荒”中

​不過雖然日本修復了油田,但新的問題來了,那就是運力不足。由於家底太薄,日本艦船在戰爭中又消耗過大,所以日本的運力嚴重不足。實際上,珍珠港事變前,由於運力不足,日本人一直在租用英國和荷蘭的商船運輸。當日本和西方國家開戰後,日本人運力不足的問題立馬顯現。更讓日本人抓狂的是,美國潛艇專門對日本的運輸船尤其是運油船下手,使得日本從東南亞運往本土的石油損失嚴重,大部分運油船被擊沉在海上。1943年印尼油田的石油產量恢復到約700萬噸的戰時最高峰,但日本實際運回國內僅僅200萬噸左右。1944年,由於美國控制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權,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日本已經無法將哪怕是一船的石油運回去。

二戰時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何仍然一直處於“油荒”中

​由於石油運不回去,日本人沒辦法,因此被迫把艦隊開到了東南亞,駐紮在菲律賓和印尼一帶,這樣可以解決艦隊用油的問題。這也是日本和美國的海上大決戰爆發在菲律賓萊特灣附近的主要原因。不過雖然這個策略解決了艦隊的用油問題,但本土的油荒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到最後由於缺乏燃油,日本人只能用豆油、松脂等替代品充數。日本為了挖松樹根煉油把國內的松樹幾乎挖光了,很多艦船也被改成燒煤的了。雖然日本人千方百計的蒐羅石油,但軍隊和工業生產連最基本的需求都解決不了,更挽不回失敗的結局。最終,在盟軍的猛烈打擊下,日本戰敗投降。一定程度上講,日本是輸在了石油上,輸在了資源上。如果日本有足夠的石油,或許會更加難對付。盟軍想要擊敗日本及其盟友德國、意大利,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需要更多的時間。

參考資料:《二戰史》、《太平洋戰爭》、《戰爭中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