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的外衣下,粉飾的是赤裸裸的孤獨與權衡

一級孤獨:一個人逛超市

二級孤獨:一個人去餐廳

三級孤獨:一個人去咖啡廳

四級孤獨:一個人看電影

五級孤獨:一個吃火鍋

六級孤獨:一個人唱歌

七級孤獨:一個人去看海

八級孤獨:一個人去遊樂場

九級孤獨:一個人搬家

十級孤獨:一個人做手術

這是網上盛行的國際孤獨等級表,仔細觀察,反省自身,你所能忍受的孤獨程度,能達到幾級?

孤獨,從來就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中曾說:“人,生而孤獨,這就是世界。”

孤獨,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長達一生的時間,去理解,去對抗,去進行大徹大悟的話題。

正如

賈平凹在《孤獨地走向未來》寫到:“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弱者都是群居著,所以有芸芸眾生。”

我們生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像一縷浮萍。偌大的世界擺在眼前,映襯出自己是那麼的弱小。所以,我們找到了一種“抱團取暖”的方式,用一種外在的刺激,來緩解孤獨,來對抗整個世界的空靈。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諾大世界中的弱者,我們都只是芸芸眾生的一縷輕鴻,卑微到不值一提。

可是,當我們擁有了形式上的陪伴,緊接著,伴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們又有了心靈的需求時,又一種心靈的孤獨,被衍生了出來。這是一種滲透骨髓的孤獨。

於是,我們渴求認同,渴求這世界上能僥倖存在著那麼一個人,她能夠緩解自己心靈的孤獨,她能走進自己的內心,並且擁抱自己的那一整顆心。而在這個過程中,又衍生出了愛與慾望。

因孤獨而求愛,愛是孤獨,愛也是慾望。求愛的過程,即是慾望騷動的體現。

孤獨,愛,慾望,自被衍生出來的那一刻起,便註定了人類無窮無盡的旅途。

故而,人類文明中,又衍生出來了制度規範,除此之外,還有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來對慾望進行壓制,不讓其反噬自身,造成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混亂,從而影響人類文明的進步。

哥倫比亞有一位偉大的國寶級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曾在《百年孤獨》中寫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馬爾克斯用他魔幻現實主義的獨特手法,在這本書中,為我們詳細闡述了孤獨的深刻意義,同時,這本書也讓他於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更有甚者,馬爾克斯打破了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之後再難出好作品”的魔咒,於1985年,出版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那一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僅58歲。

馬爾克斯曾說:“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用其深邃的文字,詳細闡述了“孤獨、愛與慾望”三者之間的關係。

同時,通過阿里薩和費爾明娜這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以柔雜的手法,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然而,無論愛情的形式是多麼千變萬化,它都不過是,人類戰勝孤獨所贏得的戰利品罷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的外衣下,粉飾的是赤裸裸的孤獨與權衡


一、阿里薩 :孤獨,是一生修行的序曲

阿里薩18歲那年,在一次偶然機遇中,遇見了13歲的費爾明娜。僅僅費爾明娜這一次驚鴻一瞥,便讓阿里薩從此把這個女子,印刻在了自己心中,奠定了自己情感的一生基調。

然而,對於阿里薩來說,這種“一見誤終身”的定情之法,源於慾望,源於權衡,也源於內心根處的孤獨。

身處底層階級的阿里薩,面對高高在上的白雪公主,內心是渴望的。這種渴望的意義背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那顆孤獨的心,也更因為費爾明娜無論家境,還是樣貌氣質,都是絕佳的。

根據進化心理學上的配偶價值理論,個體想要成為別人的伴侶,有這些參考因素:健康狀況、基因質量、外表和社會資源。

從一開始,阿里薩就是帶著理性的思考,投身於這段感情中。

阿里薩在明確信念“以費爾明娜入手,攀上上流社會這條線”後,用一種最合理的解釋,讓自己無法抗拒這份誘惑,讓自己妥協,於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征服感肆恣蔓延起來。

阿里薩的征服感,征服的不僅僅是費爾明娜的家世,她那高高在上背後,上流社會的珍貴入場券。還有那張能夠顛覆他底層社會和最令人不恥私生子標誌的身份牌。當然,也包括他最想征服的費爾明娜那高傲的氣質,而這份征服,恰恰是源於男人對女人本能的征服欲。

在這所有徵服的背後,所隱藏的,又恰恰是阿里薩一顆自卑又孤獨的心。

阿里薩是孤獨的,自小便如此。他是一個私生子,一個沒有明確身份的兒子。

儘管他的父親擁有殷實的家底,可是他作為一個私生子,永遠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與父親相見,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

在這個諾大的世界中,阿里薩是孤獨的,他沒有獲得他應有的父愛,沒有得到當時社會應有的認可。哪怕是等到有一天,他終於擁有了一定的名利後,他還是會因私生子這個身份,而被社交俱樂部拒之門外。

阿里薩的孤獨,自他出生之日起,就被奠定了基調,並且隨著年歲的增長,孤獨也被無限放大。

他的孤獨,是噬魂的孤獨,滲透骨髓。以至於,在遇見費爾明娜以後,他用一種叫作“深情”的偽裝,來讓他自己與這個世界,也就是除了她母親之外的人,取得深層次的聯繫。

這種聯繫,必須得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連結,方能起到緩解甚至是治癒,阿里薩那顆早已千瘡百孔的孤獨之心。

於是,在需求和偽裝的引導下,阿里薩找到了那個有希望治癒自己的良方,也就是那個關於追逐世界的目標。它就是費爾明娜,費爾明娜就是他與世界連結的最佳紐帶。

無論是家世還是外貌氣質,她都完全符合阿里薩對世俗,對渴求,對那顆被偽裝起來的孤獨之心的所有需求。

在心理學上,行為是很容易決定態度的。當一個行為重複次數越多,我們就越相信自己對事情的態度。

當阿里薩的想法,被自己的行為無限次加強時,她對費爾明娜的情感,也從一種虛無縹緲的狀態,變成了板上釘釘的事件。

以至於,

當他鼓足勇氣把情書遞給費爾明娜,在等待回信的日子裡,他開始變得“寡言少語、茶飯不思、輾轉反側、夜夜難眠”;他“腹瀉、吐綠水、暈頭轉向,常常昏厥”;母親以為他患上了當時令人談之變色的霍亂。

因為,從那一刻起,阿里薩所有的靈魂,都表示對費爾明娜,也就是他的全世界,進行了徹底的妥協。從而,形成了“一見誤終身”的格局。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的外衣下,粉飾的是赤裸裸的孤獨與權衡


二、費爾明娜:孤獨,是漫漫人生中最難治癒的毒藥

費爾明娜起初對阿里薩的興趣,又何嘗不是源於孤獨,又為了治癒孤獨。

對於養在深閨處,被父親,被姑姑,被學校360度無死角地監控下,而長大的費爾明娜來說,外在的世界,外在世界中新奇的事物,是那麼輕而易舉就能激起她的興趣和探求欲。

當阿里薩那個孤獨又可憐的身影,貿貿然出現在這個剛剛好正值青春萌動年齡的費爾明娜的視線中時,他正中下懷。這也正好鋪就了費爾明娜青春期對異性探索的序曲。

再加上,那個隱隱約約刻在費而明娜心中的男子,恰好也對自己有意,並且情有獨鍾。這時,費爾明娜那顆孤獨的心,自然而然為之一顫。

儘管,此時的費爾明娜,並沒有因此而心動。

她之所以“不拒絕”,完全是因為,她正需要那麼一個男人,來滿足自己那顆孤獨之心的慾望。

再加上,她的內心也沒法讓她拒絕,更因為對方是如此新奇獨特的他,超出了目前費爾明娜所能瞭解的異性範疇。

哪怕是通信長達一年之久,費爾明娜對阿里薩,依舊是半推半就的態度。套用我們如今的話來說,阿里薩在他心中,是一個不錯的備胎,僅僅是備胎。

當兩個人的通信,被父親發現後,費爾明娜被迫跟隨父親出去旅行,以便遂父親意,忘卻前塵往事。

可是費爾明娜父親不知道的是,愛情的阻礙最大,卻往往越能加深它的熱烈。

在外旅行的那兩年,兩個人雖然只能通過電報,來表達愛意。但是,在這份長久的分別下,這份巨大阻礙,也為兩個人內心此刻的孤獨,添上了一把熊熊烈火。

於是,費爾明娜毅然而然地決定,只要她回去,只要她能見到他,她就立刻馬上與他成婚。

可當費爾明娜回到原來的城市,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在代筆人門廊偶遇阿里薩時,她才突然發現,這幾年來,她心裡的那個人,一直只是一個影子,絕不是眼前這個醜陋不堪、面黃肌瘦之人。

費爾明娜驚慌地自問:“我怎麼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佔據了那麼長時間!”

這幾年的時間裡,這個虛無縹緲的影子,為費爾明娜那顆孤獨的心,填補了一道道空白。那些關於愛情,關於婚姻啟蒙,關於異性解釋的空白,統統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只是,不巧的是,此時的費爾明娜已經長大成人。伴隨著兩年的旅居生活,她的閱歷得以增加,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得到了更新。同時,還讓她懂得了什麼是需求的閥限。而她的閥限值,早在她的三觀更新前,就已被她的家庭條件因素,給大幅度地提升了起來。

因而此時此刻,依舊可憐模樣的阿里薩,再也泛不起費爾明娜心中的一絲漣漪。

費爾明娜在人到中年,才明白,她與阿里薩曾經的愛情糾葛,不過就是二十歲時的火熱躁動,是某種高貴而美麗的東西,但絕不是愛情。

費爾明娜·達薩發現了潛意識中阻礙她愛他的原因。她說:“他就好像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影子。”的確如此:他是一個誰都不認識的人的影子。

費爾明娜年輕時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能寄託他孤獨內心的載體,而這個影子,就是那個“過去時”最好的載體。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的外衣下,粉飾的是赤裸裸的孤獨與權衡


三、愛情,是“孤獨與權衡”的代名詞

三毛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在這段橫跨了半個世紀的愛情中,男女雙方因孤獨之愛而結緣,阿里薩把費爾明娜視作一生最大的夢想,這也是他內心戰勝孤獨,最強大的動力,費爾明娜就是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而於費爾明娜而言,最初選擇與阿里薩在一起,是為了治癒孤獨,治癒靈魂的孤寂。

直到,有一天,她豐富的閱歷,充盈起她的靈魂,她的慾望不再侷限於一塵不變的阿里薩。

自從費爾明娜意識到阿里薩在他心中,只不過是一個幻影的時候,她已然學會了世俗的權衡,以及隨著年歲的增長,她自身需求的變化。

親代投資理論表明,在繁衍後代上,女性付出的時間更多,成本更高,風險也更大。

根據雙重配偶理論,女性會選擇具有最高投資能力的男性作為長期伴侶,選擇具有最佳遺傳基因的男性作為短期伴侶。

以至於此刻,費爾明娜那顆孤獨的心,也在進行著慎重的考量。她深知,此時的阿里薩,絕非她最佳的選擇。並且,他也給不了她此刻最想要的幸福。

因為她輸不起。阿里薩就像是一片貧瘠的土地,而烏爾比諾卻是一片肥沃的黑土,他能帶給她的是阿里薩所給予不了的金錢、名譽、地位還有安穩。

以至於這段炙熱懵懂的初戀,就此告終。同時,也為阿里薩這五十多年來,被冠以愛情之名的執念,拉開了序幕。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的外衣下,粉飾的是赤裸裸的孤獨與權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