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在網絡上,有個關於解放大西北時我軍對青海馬家軍俘虜政策的說法,主要說的是1949年一野在蘭州戰役時不接受馬家軍投降,原因據說是為了給西路軍報仇,而且毛主席是有指示的。這個說法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非常多。這到底是不是謠言?還是用事實說話比較好。

蘭州戰役前夕,青馬非常囂張。自出兵隴東以來,青馬始終頑固與一野對抗,因在此之前沒有受到沉重打擊(固關戰鬥被全殲的騎14旅很快補充完畢),馬繼援狂妄的很,在蘭州喊的是:彭德懷你快來吧,我想死你啦。

當時,馬家父子將主力全部集中撤守蘭州,將看家老本82軍擺在蘭州外圍三大主陣地上,搶修工事,急運補給,將所屬騎兵沿黃河北岸佈防,依水傍山拉開了大幹一場的架勢,青馬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蘭州和解放軍決戰。

這個時期,根本不存在接受馬家軍投降的問題。此時的馬家父子,即無起義或投降的動機,也無任何與一野接洽的動向,正因青馬極其頑固,蘭州戰役才打的極為慘烈。

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而在蘭州戰役後,馬家軍步兵的老本兒基本被打完了,其中就有馬家的起家部隊100師,這個師在蘭州攻防戰時受到的損失不大,但馬家軍決定撤守蘭州後,因撤退順序混亂,又被一野三軍堵住了黃河鐵橋,人馬只能跳入黃河泅渡,被從南山壓下的解放軍追至岸邊,以熾烈的火力予以大量殺傷,留在岸上的殘餘與其它青馬部隊一樣,建制大亂,潰不成軍大量被俘。

馬繼援在路上聽到消息,難受的哭了:原來想著100師還完整,沒想到也損失了。

他阿大馬步芳把命根子交給了他,全折在了他手上,其沮喪之情可想而知。從此番作戰來看,在蘭州外圍的山地防禦戰鬥中,馬家軍各師依託永備工事和火力掩護,頻繁實施集群反衝鋒,作戰兇悍野蠻的特點表現的非常突出,確實給解放軍造成了嚴重傷亡。

但是馬家部隊野蠻有餘,韌性不足,會打不會撤,弱點也同樣明顯。青馬100師這支當年河西圍剿紅西路軍的主力,在蘭州受到了殲滅性打擊,如果說一野給西路軍報仇的夙願得償,那麼,這個復仇不是什麼不允許投降,而是在硬打硬拼的戰場上,這是事實。

再一個問題,如果當時馬家軍投降,一野會不會接受?

先看看將帥們當年是怎麼說的,網上說起不接受馬家軍投降,都說毛主席有指示,但沒有一個能拿出這個指示來。毛主席對馬家軍的政策和戰略,原始電文有據可查,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不僅沒有這種說法,恰恰相反,特別強調了政治解決的重要性。

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一野進行隴東追擊戰、青馬各部一路退向蘭州的8月6日,毛主席致電彭德懷:“西北地區甚廣,民族甚複雜,我黨有威信的民族幹部又甚少,欲求徹底而又迅速的解決必須採取政治方式,以為戰鬥方式的輔助。現在我軍佔優勢兼用政治方式利多害少。對馬步芳必須殲滅其主力,但他有玉樹等地為後方,可保殘部。欲最後解決青海,亦須找些與青海有聯繫的舊人,如我們使用鄧寶珊主甘,可能打開尋找此項舊人及最後解決青海問題的門路。”

請看,哪一條寫著不接受投降了?決戰在即,“必須殲滅其主力”是對青馬頑固性和戰場態勢的準確判斷。蘭州是必然要打的,但是解決西北問題必須以政治方式輔助戰鬥方式,這是給西北局、一野的指示。什麼是政治方式?政治方式就是爭取對方放下武器,減少戰爭創傷和傷亡,不殲滅青馬主力,青馬不可能起義或投降,這就是統帥的戰略和洞見。

再看看當時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是怎樣落實這項重要戰略決策的。無論起義還是投誠,都要先做內部工作,青馬與國民黨軍其他派系不同,情況非常特殊,當時在馬步芳的老巢青海,沒有任何一個地下黨組織(見《廖漢生回憶錄》),雙方接觸的渠道非常有限。8月21日蘭州開始交火,王震的一兵團則於22日佔領了臨夏,這時才找到了一個“與青海有聯繫”的人:馬丕烈,馬步芳岳父馬朝選之弟,曾任馬家軍82軍少將副官長,青海省財政部長。

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見面以後,王震問清他對解放軍的態度後,專門讓馬丕烈看了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簽署的“約法八章”佈告,還不時的講解一下,然後用商量的口氣問:“丕烈先生,你可不可以去蘭州給馬繼援說說,叫他不要再打了,他能打掉第一野戰軍嗎?就算能,我們還有第二、第三野戰軍,他們都可以騰出手來了,你與他有親戚關係,你考慮能不能去一趟呢?”

馬丕烈爽快的回答:“很好,能去。”

王震最後問馬丕烈,我保送你的兩個孩子去北大,願不願意?馬丕烈特別高興,王震當場就讓參謀辦好了介紹信,還贈送了路費。(馬丕烈的回憶見《青海文史資料》)

只是攻城部隊打的很快,馬丕烈未及成行,蘭州已於26日解放。馬丕烈隨即參加了西寧勸降團,還帶著王震到馬良的家,請馬良也參加了勸降,馬良是馬步芳的叔父,後來成為53年甘青川叛亂的頭目,這是後話。此時的勸降對象,就是蘭州戰役敗退下來的青馬殘部。

如果不對青馬進行政治爭取,王震屈尊接見這些馬家人,組織勸降團幹什麼?西寧當時已是一座空城,青馬殘部散在西寧周圍,沒有人擋得住解放軍進入。那麼最後,青馬餘部特別是主要骨幹,蘭州戰役結束後他們的結果是什麼?

結果是全部投降。

事實就是如此,蘭州決戰擊敗青馬主力後,第一野戰軍在青海、寧夏和河西走廊,全部採取了政治解決方式。起義和投降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在未開戰以前主動投入解放軍陣營接受改編,如曾澤生在長春,傅作義在北平,後者是交戰後迫於無奈放棄抵抗而繳械,青馬即屬此例。

蘭州戰役消滅了青馬的步兵主力,馬家部隊受到沉重打擊的,是其主力82軍所轄的三個師和青海保安團,而且並未被全殲,殘部都由師旅長帶著潰退到了青海,所謂殘部,指揮機構仍然完整,架子還在,肉也沒掉完,且青馬的騎兵部隊未受打擊尚稱精銳,這些人馬可沒有人間蒸發,保持建制與解放軍正面對抗的實力不足,散而為匪竄入廣闊草原打游擊卻綽綽有餘。

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蘭州潰敗下來後,因無力再與解放軍正面對抗,青馬大部分士兵(尤其是甘籍士兵)都被遣散,馬繼援飛走後,群龍無首,進退彷徨。此時,通過軍事威懾和及時爭取,迅速迫其繳械投降是最恰當的解決方式,也是歷史事實。

當時的情況下,不要說不接受投降,即使接洽不暢,這些青馬殘部在絕望之下全部被逼進青南草原和解放軍打游擊,從以後的剿匪平叛作戰的艱難程度來看,勢必為害一方,遺禍久遠,最輕也會拖住一軍,使這支西北軍區主力無法抽身入朝參戰。

即使如此,一軍平息青馬殘餘的叛亂,也整整剿了三年,在剿匪的同時,還要在地廣人稀、民族關係複雜的青海高原完成建政任務,沒有任何時候拒絕過馬家軍投降,即使在馬家殘餘叛亂後,也從未放棄政治爭取,降了叛、叛了降的青馬將領不乏其人,至於這些人降而復叛,言而無信,最終被制裁,純屬咎由自取,那是另外一回事。

1953年,馬良、馬元祥在甘青川邊叛亂,人數不過兩千,西北軍區卻調動了所有的騎兵和步兵主力,包括航空兵都出動了,原因無他,地域寬廣地形複雜,搜剿難度極大。

即使僅從軍事角度來講,解放軍能犯這麼愚蠢的錯誤?

事實是,青馬率部投降的主要軍政骨幹,包括了所有的師旅級軍官:青馬第八十二軍副軍長趙遂、參謀長馬文鼎等率殘部320人在湟中縣上五莊向第一軍投降。青馬第100師師長譚成祥,參謀長馬元慶,騎兵團團長馬成駿;第248師師長韓有祿,騎兵團團長高登瀛;第357師師長揚修戎等來西寧向解放軍投降。青馬第190師師長馬振武,副師長馬子俊及其第568團團長馬智武、第569團團長馬登霄率2000餘人在三角城(今海晏縣)向第一軍投降。

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青海省偽參議長馬元海(曾任國民黨軍第八十二軍少將高參)以及逃竄共和縣曲溝一帶的少將保安司令馬元祥等100多人,經政治爭取,先後向共和縣政府投降。馬元海是1936年圍剿紅西路軍的前線總指揮,上述名單中,大部分人都參加過圍剿西路軍。

當時的《青海日報》報道,到1949年11月20日,青海全省投誠的馬步芳殘部,校級以上軍官160名,投誠及俘獲散兵2821名。至此,青馬集團的骨幹,各級部隊長,除了馬家父子帶上飛機的幾個,都放下了武器。而且,為了爭取青馬放下武器,當時新聞用語都是投誠,不是投降。

對投誠的馬家軍,其尉官、士兵就地遣散回家,校以上軍官送西寧學習改造。遣散時,規定繳出槍支或馬刀都可換一塊大洋,有的青馬士兵找支舊槍又交一次,發大洋的解放軍睜隻眼閉隻眼,對這些苦兮兮當兵的,並不計較,戰馬也允許帶走,回家可以耕地。

起義的青馬人員有沒有?當然有,而且地位很重要,正是毛主席8月6日電報中提到的玉樹,玉樹是由青海進藏的必經之地,1949年11月2日,青海玉樹區專員馬峻主動聯繫一軍,宣佈起義,這一天後來定為玉樹和平起義日。

圍剿西路軍時的馬家軍干將,馬彪、馬祿此時已故去;韓起功組織新編騎兵軍,王震兵團過洮河時該軍潰散,其本人後來亦出山投降。當時馬步芳的嫡系騎兵部隊是100師獨立騎兵旅,旅長是馬樸,該部打永昌攻高臺數度包圍倪家營子,參加了對西路軍的幾乎所有圍攻戰,解放軍也並沒有跟他個人清算河西舊賬,馬樸因為擁護解放,還被任命為青海省副主席。事實上,擔心被清算是馬家軍將領普遍的心理,但是,他們全部選擇了投降。

蘭州解放後,馬家軍頭領有個“橋頭會議”,其82軍副軍長說:“飛的已經飛了,時到如今,我們不能飛的這些人,應該怎麼辦好,今天大家商量。”

網上關於馬家軍的一條謠言,流傳非常廣,相信的人很多

時任該軍副參謀長羅炘,說了一句話:“現在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解放軍投誠,我們大多數人顧慮的是怕解放軍要報紅四方面軍的仇,投誠後會把我們殺掉。可是我想,如果共產黨執行這種政策,他也不會有今天的勝利。” 眾人遂公推羅炘起草給彭德懷的信。參謀長裡能人多,解放軍不可能以報復為目的打仗,這句話就是標準答案。

馬家軍集團的結束經過,所有事實都有據可查,所謂“不接受投降、不接受起義”這種說法,編著很痛快,實際非常幼稚,喊打喊殺容易,幹實事難。

西路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群眾基礎,無根據地作戰,一野進軍西北,怎麼可能不吸取這個慘痛教訓?馬家軍的兵員大都是來自農村的甘青子弟,漢族士兵佔相當比例,如果連對手起義都不接受,當地群眾誰會支持解放軍?解放軍善戰,但不好戰,有正確的統戰和民族政策,有部隊強大的戰鬥力,才無往不勝,風捲殘雲,臆測歷史之前,先了解什麼是這支軍隊的基本宗旨。

解放大西北,與解放戰爭其他戰場一樣,軍事手段與政治爭取相結合,是我軍贏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法寶,如果說有所不同,那就是針對西北的地域和民情特點,更加強調和注重民族政策,此外沒有別的特殊性。不接受投降這種毫無根據的戲說,把當年行之有效且迅速贏得西北解放戰爭勝利的政策策略全部庸俗化了,事實是抹殺了蘭州城下和剿匪平叛中付出重大犧牲的一野將士的功績,喜歡《這才是戰爭》文章的,可別給這謠言帶歪了節奏。

本文作者:大雷岸,“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