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偵察兵-斥候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國的地方就有戰爭,儘管戰爭給世人帶來了沉痛的代價,但也直接催生了科技大爆發,每當天下大亂總會產生一批新科技黑科技。歷史上有很多人想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證明自己的能耐,為此戰爭也被人稱為智慧與智慧的碰撞,歷史上有很多將軍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戰術,比如秦將白起擅長打殲滅戰,冠軍候霍去病講究兵貴神速擅長千里奔襲,大唐戰神李靖喜歡靠著無與倫比的統兵能力來回穿插殲滅對手。但不論哪種作戰方式或者是哪個時代的軍隊,都少不了一個名叫“斥候”的兵種。很多朋友不明白斥候什麼?我們用很現代語來說,他們就是偵察兵,而且在古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很專業。

古代的偵察兵-斥候

關於斥候最早的記載是在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上,當年的商朝君主擴張慾望非常強烈經常對外用兵,為了方面掌握對方的情報,於是創造斥候來收集情報,主要收集敵對勢力的人口、男丁還有和周邊部落的好壞關係。後來商朝當權者發現這個做法既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投放在軍事上面,讓作戰豐富的將領教斥候們如何觀察敵情,如何隱蔽自己,如何傳遞消息,於是斥候正式成為軍隊內一個兵種。到了戰國時期,因為連年征戰,斥候的能力更上一層樓而且也更專業,知道怎麼繪製地圖,怎麼定位水源,還有如何判斷敵軍數量。

斥候們怎麼判斷敵軍數量呢?第一種方式就是查看對方營地裡面的帳篷數量,古代和現代一樣對軍事要求都非常嚴格,士兵用的帳篷、軍官用的帳篷、後勤部隊用的帳篷等等都有一個明確的尺寸要求。而且帳篷空間就那麼大,裡面能住多少人也瞭然於胸,斥候們通過帳篷的數量、敵軍駐地面積的稀疏程度就可以判斷部隊的人數。

古代的偵察兵-斥候

再者就是看炊煙,因為中原文明不是遊牧民族,士兵們不像那些草原騎兵一樣吃住在馬上,而是需要行軍做飯。那個時期部隊基本上都是一個渠部一口大鍋,整個渠部官兵一起大鍋飯。斥候們只要數一數敵軍營地上升起的炊煙,觀察運糧部隊運輸糧食的多寡和運輸時間間隔,把這些情報結合起來也可以判斷敵軍的兵力。

還有就是查看對方的編制。一支部隊裡面不論是伍長還是渠帥,又或者是校尉還是將軍,他們手下的數量都控制在一定範圍,每支將軍的隊伍都會立起一面大旗,把將軍的名字或者是副隊的番號繡上去。斥候們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幾支將軍的部隊,然後再通過隊列,分辯出幾個渠帥,幾方面數據一整合也可以得出敵軍的數量。

古代可以領兵作戰的將領都是能人,他們知道斥候的重要性,不僅可以獲取對方情報的,也可以迷惑對方,給對方造成自己一方人馬數量強大的錯覺。比如兵家代表孫臏,他就曾經使出了一招障眼法,混淆斥候的判斷並取得戰爭的勝利。那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率領著士氣高昂的魏軍到齊地和齊軍決戰,孫臏利用魏軍急於求成的心態故意避而不戰並誘敵深入,大軍休整的時候孫臏還特意交代將士們多挖了很多爐灶,擺出有數十萬大軍的樣子給魏軍斥候看。第二天只擺出5萬大軍的樣子給魏軍斥候看,第三天只擺出3萬。此時魏將龐涓認為齊軍士兵肯定是恐懼魏軍的兵鋒逃竄,於是親率大軍攻打齊軍。但這時候正中孫臏的計謀,孫臏早已經帶著大軍在路上做了埋伏,把龐涓連同他的部隊殲滅在戰場上。

古代的偵察兵-斥候

再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名將司馬楚之,他被公認為當世名將。曾經他奉命運輸糧食到邊關,但任務完成之後卻發現有一頭驢少了一隻耳朵,問了士兵們都沒人知道怎麼回事,於是他判斷這是樓蘭斥候的傑作,因為斥候們發現了自己的運輸部隊,特意取走驢的耳朵作為信物!司馬楚之當即命令一部分士砍樹,另一部分士兵取回和稀泥,再把這些東西築起一道圍牆,最後再命士兵給這些徹夜給圍牆澆水。因為已經當時入冬,這些圍牆上的水經過一夜的澆築凍成了冰塊,這裡直接變成了一座堡壘。第二天樓蘭騎兵果然前來偷襲,但因為司馬楚之早有防備,憑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打敗了樓蘭騎兵。這場戰爭也是通過斥候的信息反其道而行得到勝利。

從古代戰爭到現代戰爭,從冷兵器到熱武器,所有的裝備所有的兵種以及軍事理論都已經煥然一新,但“斥候”這個兵種卻一直保留至今,而且還延伸出技術偵查和武裝偵察這兩個兵種。當下的技術偵查則不僅繼承了古代斥候的專業和能耐,而且可以拿肉眼測量陣地的距離還有山坡的高度,橋樑的架構和隱蔽點,然後再把它們全部歸咎於一張圖紙上。而武裝偵察通常配備有強大的火力,不僅要繪製地圖,同時要在前線作戰,起到一個騷擾、破壞、拖延時間。軍事能力極強的武裝偵察兵甚至可以空降到敵軍後方配合我軍戰術實施,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由此可見他的對於一支軍隊的作用,他們被稱為“軍隊的眼睛”也是實至名歸。

古代的偵察兵-斥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