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里雲剛開始很難做,阿里雲做成後,感覺很多公司很容易就能做成雲業務?

財稅小小能手大川


阿里雲剛開始為什麼做得很艱難?

阿里雲剛開始做得很艱難的根本原因是阿里雲選擇了自主研發這條最艱難的道路,而且還是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雲計算的時候,連李彥宏、馬化騰這種級別的行業大佬都在質疑雲計算的時候,阿里雲卻偏偏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道路。

接著其他企業比如華為跟進做雲計算的時候,基本上都選擇已經比較成熟的OpenStack開源方案進行二次開發,在技術成本和技術門檻上低了很多。商業運營方面直接跟進阿里的商業策略就好了,省去了很多探路的成本,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道理。


阿里雲從成立第一天開始,每一行代碼都是工程師自己寫的

時間回到2010年深圳IT領袖峰會上。

李彥宏說“雲計算這個東西呢,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說“雲計算將變成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不過這可能需要千百年後,到阿凡達的時代確實有可能”;馬雲說“不做雲計算我們將來會死掉,我們對雲計算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現在來看當然不管是李彥宏還是馬化騰的觀點都有合理性,正如李彥宏所說任何技術最終都要服務於人工智能,在阿里巴巴2019年雲棲大會的主題其實也非常貼近人工智能,而馬化騰認為短期內雲計算很難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只不過兩位大佬沒有想到,雲計算的時代會來得這麼快,要知道這還是兩位技術出身的大佬。


在王堅博士率領阿里的同學開始做雲計算的時候,大部分人認為雲計算只是一個烏托邦,要做多久、投入多大、為誰做、什麼時候能夠產生商業價值?即使是王堅博士自己也不清楚,他只是知道這玩意兒是阿里未來的命根子。阿里把雲計算理解為一種公用計算平臺,是一種分享方式,是未來阿里巴巴技術的核心基石,因此阿里雲從成立的那一天,每一行代碼都是阿里雲的工程師自己寫的。

從0到1的自主研發道路總是困難的

全球公有云市場基本上是分為兩種,一種是亞馬遜AWS、Google Cloud、微軟Azure、阿里云為首的走自主研發道路的公有云平臺,另外一種是基於OpenStack開源方案進行二次開發的公有云平臺,國內華為雲、騰訊雲都是走的開源解決方案之路。

大家可以發現基本上走自主研發道路的都是起步比較早,自身商業場景較為豐富的企業,而走開源解決方案的,基本上都是看到雲計算巨頭做雲計算的紅利之後才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自主研發成本太高,而且時間上也來不及,直接使用成熟的開源方案做二次研發成本自然降低了很多。

不過自主研發的道路是異常艱難的,當年亞馬遜做了雲計算之後,阿里巴巴從微軟亞洲研究院挖來的常務副院長王堅博士建議馬老師要做雲計算業務,阿里巴巴必須要自己掌握技術的命脈,否則當阿里巴巴規模越大那麼受到的制約將會越大。當一家互聯網公司成長到一定的規模,業務會變得異常複雜,這時候不可能有開源技術能夠滿足特定的業務需求,尤其是在核心技術方面更不可能。

阿里雲就這麼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當時不僅僅是外界不看好,畢竟十年前雲計算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詞彙,即使是阿里內部、甚至是跟著王堅博士做阿里雲最早的那一批人,大家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些人在內網上罵博士不懂技術,一些人扛不住離開了阿里雲,部分高管跟馬老師說博士是騙子,而阿里雲最開始的應用非常失敗,Bug不斷讓其他早期的“小白鼠”麻煩不斷,其中就包括當年第一批使用阿里雲技術的胡曉明領導的阿里小貸團隊,後來因為這重關係胡曉明接班王堅做了阿里雲第二任總裁,帶領阿里雲大規模商業化。

在阿里雲從0到1的成長過程中,有人離開、有人傷心、有人失望、當然也有人堅持,任何一次技術變革,都是對昨天認為對的事情進行顛覆,然後去賭一個可能會失敗的不過一定要做、而且肯定會有價值的未來。


本文為字節跳動簽約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

EmacserVimer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雲計算,看了大家的解答,基本是屬於外行看熱鬧。我雖然也稱不上非常專業,但是我從事軟件開發的時代,正好是從單機服務器向分佈式服務器轉型的一個過程。

一、早期雲計算的概念

大家應該都知道,阿里剛剛做雲計算的時候,馬化騰和李彥宏說過,現在談雲計算還太早。以此很多人說馬雲有眼光,李彥宏和馬化騰眼光短淺,其實還真不是這回事。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阿里出過一個雲OS的手機操作系統,當年投資魅族以後,魅族還用過一段時間的雲OS系統,這是當年技術上理解的真正雲計算。

就是你的所有終端設備不再預裝某個操作系統,而是通過連接到服務器加載操作界面,你可以理解為打開了一個網站,但是實際上會複雜的多,使用的技術也不同。

這樣的好處就是,系統所有更新都是在服務器端,你每次打開設備後,都是最新的版本,所有的應用也不需要下載,直接通過手機在服務器上做運行。所有數據都可以存儲在服務器上面,不會出現現在手機內存不足的問題,需要擴展內存隨時可以擴展。

那麼為什麼後來失敗了,或者沒有推廣起來呢。其實就是體驗太差,因為網速太慢了,加載一個界面花十幾秒,誰都受不了。所以馬化騰和李彥宏說現在還太早,至少要到5G的時代。

二、現在的雲計算形態

現在的阿里雲實際是對B端的業務,並不是最開始認為對C端的。以前一個開發者要運行程序或者存儲數據庫,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買服務器,放在機房,另外一種就是購買虛擬主機。也就是用別人的服務器,只不過所有的操作都是通過遠程連接,不是在本地操作。

當時這一塊做的最好的就是萬網,那個時候個人和小公司建網站,都是購買萬網的虛擬服務器。後來阿里巴巴就把萬網給收購了,並且做成了分佈式的服務器。

什麼叫分佈式服務器,就是多臺服務器串聯在一起,硬盤共享,cpu共享等,通過一個操作界面來呈現,從用戶的角度看著就是一臺服務器,你可以隨便加減硬盤大小,可以隨便更換操作系統,可以隨便更換CPU、內存等。

三、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做

我其實不得不說阿里是一個比較會營銷的公司,這個功勞要記在馬雲頭上。分佈式服務器並非阿里巴巴獨創,在阿里巴巴之前早就有了這個概念,並且技術理論早就成熟了,只是在大規模的應用上,沒有一個公司真正來做。因為當時大家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這一點我還是得服馬雲的眼光,沒想到現在的互聯網發展這麼快,to B的業務市場這麼大。

是不是隻有阿里巴巴能做出來?當然不是,騰訊、百度、華為、小米這些公司都能做的出來,這個技術並非宣傳的難度這麼高,這個領域的人才也很多。但是阿里巴巴做的最早,運行的也最成熟,系統也最穩定。所以阿里巴巴名氣最大。

那麼其他公司做雲計算都是為了利潤嗎?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因為這些大企業突然發現,智能時代來到了以後,最關鍵的是數據。而云計算是積累數據最快的辦法。

大家想想,你一個公司的產品積累的數據總歸是有限的,但是所有互聯網程序都在你的服務器上運行的話,理論上這些數據都掌握在雲服務器提供者手上。這對於未來的智能化,有很重要的佔位作用。馬雲一直強調未來是DT時代,雲服務器就是DT最好的事例。馬雲因為不是做技術的,反而跳脫出了技術的思維限制,而馬化騰和李彥宏認為這個東西並不是革命性的技術,所以沒有重視。現在重視起來了,自己也開始發展雲計算了。


小漁的創業信條


錯了,國內只有兩種雲,一種叫阿里雲,一種叫別的雲!

阿里雲是純自主研發的,可以同時利用5000臺以上的電腦共同工作。

阿里雲開始研發時是兩條腿走路的,雲梯一,雲梯二,一個是把開源的雲改善改善,另一個是純自主研發的。

後來在王堅的堅持及號召下集中精力搞純自主的飛天雲操作系統了,搞成功了!

那時改善的開源的雲已經接近能調動5000臺電腦了,而飛天操作系統還只能調動2000臺左右,所以阿里雲的成功是多麼的錯綜複雜跌宕起伏。

純自主研發飛天操作系統難度極大,研發人員跳槽跑了好幾批,負責人王堅被阿里內部的人冷嘲熱諷好幾年,支持王堅的只有馬雲一個人!

馬雲堅定的說對阿里雲每年投資10億連續投10年!

事實是幾年後阿里雲搞成功了,現在阿里雲年收入上百億,年年收入都是高增長的!

阿里雲背後不僅是純自主研發的飛天雲操作系統,還有純自主研發的數據庫軟件。這些都不能買國外的,否則會各種受制於人。

除了阿里雲,國內還有哪個雲敢說是純自主研發的?


阿彌陀佛聊天


感謝您的閱讀!

阿里雲的難在於兩點:

  • 自研雲系統(飛天操作系統)
  • 市場認可度(或者說讓阿里巴巴擺脫數據困境)

在2009年9月10日的時候,阿里雲成立;而為了能夠有一個足夠強大的系統,阿里巴巴準備放棄已經有的操作系統,自己研發系統,這個系統就是飛天系統。

在更早前,2008年 9月的時候,阿里巴巴確定“雲計算”和“數據”戰略,決定自主研發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

2011年 7月,阿里雲開始對外提供基於飛天的雲計算服務。

如今,阿里雲成為全球最大的雲之一,飛天功不可沒。在飛天核心服務中,我們能夠看到:計算、存儲、數據庫、網絡。


“阿里雲是阿里巴巴最有理想主義的公司”。這可能是當時心理學博士王堅(負責阿里雲)像個孩子流下了眼淚的原因,阿里雲的艱難在於飛天系統,也在於如果讓市場認可。

這是阿里雲難的第二個地方,可以騰訊雲,百度雲都在阿里雲以後,它們成功,確實也是看到了雲計算的前景。

確實,從目前看來,騰訊雲緊緊追趕阿里雲,特別它在主打性價比,讓阿里雲頗受影響;不過,在數據穩定等方面,阿里雲還是有優勢的。


LeoGo科技


阿里雲是國內唯一一家自研雲操作系統的雲服務商,飛天雲操作系統。

國內其他雲服務商都是使用開源的openstack雲計算管理平臺。

雲計算就是要把成千上萬臺計算機組成一個超級計算機,就需要虛擬一層將硬件資源進行調配的操作系統層,研發這套系統需要非常強的技術儲備和投入。

所以國內只有阿里雲才能跟aws,azure,google cloud這些國際雲計算服務商競爭。


CheeseQ


很簡單,通俗的給你舉個栗子!

好比把雲當成一棟房子,先要起地基,阿里是自己查資料搭建地基,然後在地基上蓋房子,自己說了算!

騰訊、華為等雲是用的別人的地基,地方就這麼大,只能在地基上折騰,你動不了地基,就是在別人的地盤蓋自己的房子!


yyan765


美國曼哈頓計劃耗資巨大,後來其他國家再造原子彈卻非常容易,無他,開創總是最難的。


哀公問宰我


一方面從零到一是最難的,就像科學界的“第一原理”,最難的就是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做出來,知道能了,剩下的就簡單多了。還有就是雲計算的概念定義一直都是不清晰的,李彥宏、馬化騰、馬雲三個人對雲計算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雲計算到底是個啥,在技術角度講,核心仍然是虛擬化和分佈式,所以李彥宏才說舊瓶裝新醋。在應用高度上講,當年雲計算概念紛飛的年代,雲計算簡直包羅萬象,無所不能,所以馬化騰說的也是對的。而馬雲的高明之處在於,大家都還在統一和定義雲計算的概念的時候,先做出了一款產品,推廣開來,並告訴大家我這就是雲計算,然後雲計算的概念和功能基本上就被定義了。\r概念和功能清晰了,對程序開發人員來說一切就簡單起來了,開源項目也有了,所以其他公司才會陸續上馬。


瀟瀟雨夜


華為雲提出三年超越阿里。目前云云確實簡單,幾個人就能搞,但是從0到一確實難。就像我們用oracle,kafka,hana感覺也就那樣。但是他們是創造者,我們是應用者。中國沒技術,如果說有,阿里確實做了自助研發和開源。


JDIT過客


阿里雲非常難,為什麼,可借鑑的太少了。從零起步,啥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阿里雲起來以後,首先論證了可行性,大家做的時候就不需要懷疑行不行的通。其次,阿里雲也幫別人培養了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