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莊子:將思想附庸於世俗,終究是個無趣的人間傀儡。

莊子: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01

有這樣一句話: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在人性之中存在著一個最可怕的問題,那就是:隨波逐流,相信權威,相信世俗。

在這個世上,我們不該太過於特立獨行,甚至不該過分執著,但是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底線都不能遵守,沒有內心的獨立思想與三觀,那麼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可悲的。

人們往往會認為權威的話都是真理,認為世俗的理論都是真相,但是真正現實未必如此。

權威與世俗也不過是因人而起的觀點和意見,是人難免就會犯錯,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這個世界的可悲,就是因為有一些錯誤之人引導,更有大部分可憐之人的附庸,於是便產生了一幫自以為是真理的妄言,矛盾便由此而生。

我們反觀世俗的諸多矛盾,哪一種輿論矛盾不是因部分人而起頭,然後眾人附和著作用的呢。

在任何一場輿論事件中,90%以上的參與者其實並不瞭解真相,只是聽取了隻言片語的信息,便從旁附和,從未想過自己毫無主見的附和,會對當事人產生傷害,而自己還作無辜狀。

比如前段時間因輿論而尋短見的某女星,不都是因輿論而造成的悲劇嗎,這就是人性的可怕和愚昧。

莊子: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穿上華美的衣服,裝模作樣,變換表情形態,來討好獻媚於舉世之人,卻不自認為那是一種諂媚與阿諛,與世俗人同群同黨,是非觀念相同,卻不將自己看作世俗之人,真是愚昧到極點。

知道自己愚昧並不是最大愚昧,知道自己迷惑並不是最大的迷惑。最大迷惑的人是終身沒有覺悟;最大愚昧的人是終身不知曉。三人行而一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還能達到,這是迷惑人少的緣故,若是兩人迷惑則將徒勞而不能到達,這是迷惑人多的緣故。可現在天下人都迷惑,我雖有所祈求與嚮往,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一種可悲。

莊子: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在這一篇文章中,莊子以道家思想的角度,闡述了世俗愚昧的問題。

正是因為世俗的眼光讓人們失去了本來的純真面目,失去了那一種純真的天性,因世俗之毒害,只顧附庸風雅,連自己都否定了,這樣的人真的是終身危險。

02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其實沒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三觀,他們背後的根源正是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他需要膜拜萬人的力量,企圖附庸這個世俗輿論,來襯托自己的存在,這是一種無知,更是一種愚昧。

生命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貧窮,而是沒有自己的思想與主見,經不住外界的影響而隨風擺動,最終放棄了最寶貴的東西。

莊子: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國外有一本書叫《草葉集》,最初出版的時候受到愛默生的大加讚揚,很多報刊看到愛默生這樣有聲譽的作家都高調評價了《草葉集》,於是換了語氣,態度都因附庸而溫和起來。

但是此時《草葉集》的銷量並不樂觀,這個時候愛默生就給《草葉集》作者惠特曼寫信,勸阻惠特曼取消《草葉集》中刻畫“性”的詩歌,否則第三版將不會暢銷。

但是惠特曼卻不以為然的說:“在我靈魂深處,我的意念是不服從任何的束縛而走自己的路,《草葉集》是不會刪改的,任由它繁榮和枯萎吧。”

結果第三版《草葉集》獲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跨越國界傳到了世界的許多地方。

永遠記住:“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這句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

一個人永遠需要保留自己獨特的思想,這並不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執拗,而是有著獨立三觀的認知。

莊子:權威不等於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思想附庸在世俗之中,那麼這樣的一個人終身將無價值,即便是他能夠在某一層面顯得很和諧和融洽,但終究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無趣傀儡。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味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