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石門頌》原石(局部) 前兩篇文章闡述了《石門頌》的來歷和深度學習的方法。而事實上一直有個疑問縈繞在初學者的心頭 ——這麼破破爛爛,歪歪斜斜的字,我真看不出好在哪! 111《石門頌》的美,需要凝視 光滑、整齊、對稱、一目瞭然,是一種美,比如《嶧山碑》。 還有一種美,需要凝視,需要時間,需要閱歷,需要想象,它的呈現是有層次的,是逐步展開的,是對審美者的知識、智慧、學養、審美能力的一種“挑逗”。《石門頌》的美就是這樣的方式。 從形式感的類型看,《石門頌》恣肆、縱逸,可以叫“壯觀”、“雄肆”、“豁達”,而不是“秀逸”、“規整”、“內斂”,不衫不履的造型之下蘊含內力,一往無前的推進之中卻艱澀難行,這種內在的張力,賦予了《石門頌》高度的藝術價值。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嶧山碑》與《石門頌》字對比 121《石門頌》的獨特——拒絕程式化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左邊是《石門頌》當中的一個“明”字,右邊是《乙瑛碑》 這兩個字的結構看起來是基本差不多的。但繼續往下來: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第一個是《石門頌》當中另外一個“明”字,看起來身材“寬敞”了許多,顯得有了點拙勁,這還不算完,右側這個的結構更加奇特,直接處理成了梯形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上面三個字為《尹宙碑》選字,下面三個字,為《石門頌》選字 廟堂隸書的優點,同時也是它的缺點,過於程式化,同樣是相同的字,《石門頌》的處理方式就靈活許多。即使是相同的字,也是有不同的形態,這是其它廟堂隸書所不具有的“優點”。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上圖中的左側兩個“其”都是選自《石門頌》當中,右側兩個“其”分別選自《朝侯小子殘碑》和《張遷碑》 可以看出,《石門頌》的結構,不單純是一種表現形式,而是多種不同審美要素的完美契合,它用幾近單一的線條表達方式,融合瞭如此之多的結構形式。一幅作品中包含了穩定,靈動,飛揚,跳躍等多種審美因素,但又絲毫不顯得蠻擰,這就是《石門頌》藝術高度,能夠欣賞《石門頌》的美,你的審美也逐漸踏入了“藝術”的大門。 1

31寫《石門頌》到底有什麼好處 《石門頌》可以寫很久,甚至寫一輩子。 首先,突破了格子。雖然還是一個個方字,但是很多筆畫出格,而且,字的大大小小不那麼一致了,也不是一個個很正,而是偃仰顧盼,相迎相背,字與字之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絡,生動活潑,相映成趣。如果說《嶧山碑》像一列列大秦軍人,那麼,《石門頌》就真的像一撮撮美國大兵了,看上去沒什麼紀律,但實際上,魂是在的,很協調很默契。能讓我們的書法“活起來”。 其次,很多單字的構型,產生了勢。秦篆,更多體現了靜態的形,理性的間隔與對稱,而《石門頌》則處處體現了動態的“勢”,這個“勢”,讓每個字都活了起來,幾乎沒有對稱一說,即使有的字是軸對稱,但是書寫者似乎就是要故意打破這種對稱。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左右就是那麼不一樣,哪怕是一點點不同,也要不同,更別說兩個字的相同偏旁了 141最後說說令人迷茫的“金石氣” 除了這些外形上的特點,《石門頌》還有一種特別值得注重的美感,需要慢慢的體會,仔細的回味,這種美叫做“金石氣”。 所謂“金石氣”,就是指依託金石材料固有的質感,加上鑄刻等技術和工藝,再輔以自然的風化、剝蝕,以及拓工打墨的輕重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所綜合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美,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審美趣味。 潘天壽說:“石鼓、鐘鼎、漢魏碑刻,有一種雄渾古樸之感,此即所謂‘金石味’。古人粗豪樸厚,作文寫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氣。然此種‘金石味’也與製作過程、與時間的磨損有關。金文的朴茂與澆鑄有關,魏碑的剛勁與刀刻有關,石鼓、漢隸,斑駁風蝕,蒼古之氣益醇。這些藝術品,在當時剛剛創作出來的時候,自然是已經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後的現在看來,則往往更好。” 他明確指出了澆鑄、刀刻和斑駁風蝕對形成金石文字特有的審美趣味的重要作用。另外,拓工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因為我們所獲得的“金石”美感大多從拓本中獲得,拓工的輕重,精細程度,墨的質量,都會影響到最終效果。 這種美是具有“時空性”的,是時間和環境共同作用所產生的不可複製的美。這裡的時間,不單單指東漢到現代近兩千年的時間段,更有東漢建和二年(《石門頌》刻制年代,公元148年)和2017年這跨越了近一千九百年的兩個時間點的差異。審美方式出現了差異,環境更發生了差異,感嘆於滄桑鉅變、醉心於先賢遺風,當我們沉浸於這樣的精神活動,中國書法的審美力量才真正被撬動。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商周銘文、秦《石鼓文》,北魏《張夢龍》、唐《麻姑仙壇記》等等經典書法作品,細心的感受,都確實具有所謂的“金石氣”

讀懂石門頌,才算讀懂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種文化認同的線索,我們每個臨習古帖的學書者,一旦抓住了這條線索,就真的可能達到“安身立命”的高級境界,這種境界,在當今社會是彌足珍貴的。


更多文章,科學學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