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隆中對”其實是大忽悠?原因有三點

四大名著的成名原因很多,最基本的概應是分別適應了不同群體的需要。

比如,大男人往往會喜歡水滸傳,書中說的都是,遇到什麼事光著膀子、併肩子上就搞定了,雖然也有一個有文化的“智多星”,但他叫吳用!

再比如,迷弟迷妹們當然會喜歡紅樓夢,無病呻吟也好,風花雪月也好,紙醉金迷也好,人不輕狂枉少年,就要痛快地活、哀婉地死、無由地聚、悲涼地散!你管我。

還比如,老頭老太們自然會喜歡西遊記啊,且不說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來佛祖等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單單把大鬧天宮的孫猴子壓五百年,放出來後又用緊箍咒管得緊緊的,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小開心啊!

基於此理,文人們肯定會最喜歡三國演義了。不僅因為那是謀士通殺武將的年代,更因為那是“得一士而興,失一士而亡”的時代,文人們不僅手握重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且還能“高臥隆中”待價而沽,糞土各地萬戶候!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不信請看諸葛孔明的“隆中對”。只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劉備拿到了“隆中對”,卻依然還是偏安一隅,甚至於終於還是“三國歸晉”,就好像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宋江和吳用學的“九天玄女”真經是什麼一樣。

按照本山大叔“不看廣告,看療效”的指點,倒過來看,天下三分”是一種現實而不是前景,“興復漢室”是一種夢想而不是目標,劉備“龍鳳呈祥”之後,該死的兄弟還要死,該丟的地盤還要丟,該違背的原則還要違,可見“隆中對”並沒有效果。

為什麼說“隆中對”其實是大忽悠?原因有三點

隆中對

那麼,為什麼“隆中對”變成了“大忽悠”呢?

1.說形勢天馬行空、不接地氣

有人說過:天堂神鬼最好刻畫,因為誰也沒有見過;一日三餐最難描述,因為誰都有自己的定見。

講國際大勢、講面臨形勢、講發展趨勢是最容易出彩,也是最容易準備的,可以整得十分奪人眼球、十分精彩整齊,最大的問題就是往往沒有用。

劉備漂泊奮鬥了20多年,新野潛伏隱忍了5、6年,看著自己的同僚們要麼起高樓,要麼陷地下,要麼風光無限,要麼煙消雲散,自己卻始終處於不溫不火、不明不白、不死不活的狀態,他需要的不是藥方,而是仙丹!

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針對他這種狀態的仙丹,解決的是如何保持信心、激發熱情、凝聚力量的問題。“隆中對”最簡單的說,就是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所以三分天下各得其一。

那麼,曹操怎麼得天時呢?曹操不是和劉備一起出道的嗎?曹操努力的時候劉備也在努力啊,為什麼劉備沒有天時呢?其實諸葛亮的意思就是說,曹操很強大,你是搞不過的。

孫權的地利更是胡扯,江東靠的是長江,而長江地利主要在荊州,更不要說還有處於長江上游的益州地區了,江東哪來的地利啊?靠的還不是三代人的兢兢業業打拼?

劉備的人和純屬瞎說,20多年了,雖然3、5個老兄弟始終不離不棄,可也始終只有這麼3、5個老兄弟啊!呂布死時還有高順、陳宮陪死呢,最窩囊的韓馥死時,還有耿純、關武殉之,他們沒有人和嗎?

諸葛亮既沒有分析曹操南征的預兆,也沒有說明東吳可能的變動,更沒有講清荊州面臨的分裂,只是大而化之地“不可與爭鋒”、“可以為援也”、“所以資將軍”,不過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為什麼說“隆中對”其實是大忽悠?原因有三點

“隆中對”最簡單的說,就是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所以三分天下各得其一

2.說前景天花亂墜、不講限制

劉備的終極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於是,他找了個乾兒子,取名叫劉封。大概意思就是希望朝廷封個霸業給他。他先是積極爭取天下揚名,然後是插手徐、豫之事,終於先後被封為徐州刺史、豫州牧,才發現朝廷封的不過是“然並卵”而已。

然後,他生了個親兒子,取名叫劉禪。大概意思是原來的漢室不行了,要禪讓給他。他先是與漢獻帝套近乎,得了個“皇叔”的稱號。然後藉著皇家認證,與劉表、劉璋等有名的漢室宗親搭上關係,可還沒有得逞之前,阿斗小朋友幾次差點被幹掉。

走投無路之下,諸葛亮拿出了分層分級、遠近結合的“隆中對”:

先是最遙遠的,“誠如是”之後,也就是說天地皆同力,什麼都順著他的時候,就可以了。

然後是“跨有荊益、結好孫權”,也可以成為一方霸主,三分天下有其一,至少可以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比惶惶如喪家之犬當然要好很我了。至於如何跨有荊益,如何結好孫權,跨有荊益與結好孫權能不能兼而有之,那就“呵呵”了。

北方拿不到了,江東搶不了了,剩下的唯有西涼、荊州、益州、交州、漢中等地了,西涼離得太遠去不了,交州隔著荊州、江東去不了,能打主意的只有荊州益州了。

問題是,荊州被諸葛亮說成“其主不能守”,劉表最出名的名號卻是“劉守門”,何來的不能守?如果不是曹操南征、劉表病死、赤壁功成,哪來的“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呢?

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劉璋確實很難服眾,問題是又有哪幾個人覺得你劉備是明君的呢?張松?張松最先想投降的可是曹操啊。孟達?孟達很快就投降了曹魏了。劉巴?人家可是一路躲著劉備,一直躲到西川的。

這個前景,用來做為意淫則可,用來做為戰略目標,則很容易“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的。

為什麼說“隆中對”其實是大忽悠?原因有三點

走投無路之下,諸葛亮拿出了分層分級、遠近結合的“隆中對”

3.說對策天真浪漫、不顧前提

“隆中對”最得大家喜愛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有形勢分析,有前景勾畫,有實現路徑,還有具體對策。

其中,實現路徑寫了三步:第一步,“跨有荊益”,首先站穩腳跟;第二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慢慢壯大自己;第三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兩路夾擊,奪佔天下。

是不是覺得井然有序、步步相扣啊?是不是佩服考慮全面、籌劃精深啊?是不是感到渾身是勁、充滿力量啊?情不自禁地想拍掌叫好,拍案而起,拍馬就跑!

問題是,從第一步開始,其實每一步都很難做到的。

“跨有荊、益”,要知道,無論是荊州還是益州,其所有者都是漢室宗親啊,想想公孫瓚害了劉虞的後果,害了這兩個漢室宗親之後,還能得到“人和”嗎?難道,諸葛亮能保證劉表很快就死,劉璋肯定投降?

“西和、南撫、東友、內修”,說起來容易啊,實際上呢?劉備後來的情況是西騙、南征、東仇、內亂,始終沒有安定過幾天。諸葛亮北伐期間,始終不敢動用馬忠等人,就是因為西南地區不安定啊!

“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天下有變就一定對你有利嗎?後來的變化常常是魏吳聯手、合攻蜀漢,怎麼派兵出來呢?兩路出擊,劉備可以帶一路,另一路可有放心的“上將”?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已經60多了,還能再等下去嗎?

此上將不強,則攻擊必敗。此上將太強,則尾大不掉!劉備想在螺螄殼裡做道場,關鍵要看有沒有時間,有沒有這個運氣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就象很多論文、發言材料一樣,不過是看上去很齊、聽上去很美、喊起來很響的東西,真正實行起來是很難的,甚至於都經不起“細一想”的。

為什麼說“隆中對”其實是大忽悠?原因有三點

隆中對真正實行起來是很難

隆中對的故事告訴我們:一是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有力量,對不對先不要管,關鍵要好聽;二是你需要什麼,人家就給什麼,往往不過是個騙局;三是你想要別人的利息,別人看上的可能是你的本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