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機有必要在機尾安裝後視有源相控陣雷達嗎(如果有尾椎)?

殲20重型隱形戰鬥機


這個問題涉及到戰鬥機的發展歷程了,老鷹航空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回答一下:

1、戰鬥機後視雷達的優勢;

現代空戰中,雖然已經出現了遠距空空導彈和中距空空導彈,戰鬥機可以在100km距離的迎面方向對敵方目標提前發射導彈進行攻擊,但是實戰中距離越遠的導彈往往實際命中率都不是很高。加上戰鬥機空戰時速度都很快,一擊不中必然就要進入到近距離格鬥狀態。這個時候尾追攻擊就是最佳、最穩妥的攻擊方式,敵我雙方都要抓住一切機會強佔尾追站位,畢竟大多數戰鬥機火控雷達在尾部空域都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掃描盲區。

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戰鬥機,比如蘇-37,就在自身尾椎中配置了一臺小型後視雷達,能夠掃描後方中軸線上下60度左右的錐形範圍。這樣一來,當有敵機進行尾追攻擊時,蘇-37的後視雷達就會掃描並跟蹤,從而讓火控計算機計算其運動軌跡,並把射擊參數輸入給自己的導彈,從而進行反擊,形成絕殺。

2、五代機的性能優勢;

五代機是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典型產品有F-22/35、殲-20等,相比於以往的三代機四代機而言,這一代戰鬥機最佳的優勢集中在網絡化、隱身化、信息化三個方面。通俗的說,近距離的空中格鬥/狗鬥並不是這些戰鬥機最強的一項指標(當然機動性五代機也不差)。五代機在空戰中會優先考慮無線電沉默,自身雷達關閉,單通道保持與己方預警機的數據傳輸,發揮自己的隱身作用,悄無聲息的接近敵方戰機,然後發動攻擊,攻擊之後悄然而退。面對四代機、三代機時可能已經擊中對方,對方而無察覺。

3、五代機自身並不需要後視雷達;

一方面尾椎空間比較小,即使配置了後視雷達,其探測距離一般在30-50km之內,面對五代機式探測的距離還要更短,即便探測到也失去意義了;

另一方面五代機需要的是全系統全網絡化的支援系統,在預警機、衛星的保障之下,很難有敵方戰機能夠進入到尾追區間而不被發現。


所以總的來說,尾椎配置後視雷達這種防禦方式對於五代機而言已經失去價值了。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對航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圖片,如侵則刪。)


老鷹航空


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從戰機裝備後視雷達的作用來說,後視雷達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彌補機頭前置雷達掃描角度不足的問題,但是在實戰中如果要想將後視雷達實戰化,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很多,並不單單只是裝備有後視雷達即可。

首先後視雷達的作用就是用於掃描戰機後方的空情,但是就算是掃描到身後有戰機尾隨,也需要能夠直接朝後發射或者離軸發射角度超過180度的大離軸制空導彈才行,但是不管是對於直接後射導彈還是離軸角度超過180度的制空導彈而言,現階段戰機掛載制空彈的作用主要還是用於消滅前向視野範圍內的敵機,所以導彈也都是前向正視掛載的,那麼直接裝備朝後發射的導彈就需要解決很多問題。而離軸發射角度超過180度的導彈受限於導彈空氣動力學和尾部矢量推進舵的舵效限制,無法做到直接達到180度的大離軸發射角度,最多也就只能通過更大的飛行半徑來達到朝後發射,所以擺在後視雷達路上同樣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就是,要麼能夠實現後射導彈實戰化或者研發出離軸發射角度超過180度的制空彈,否則就算是裝備有後視雷達,其實際作戰效用也基本全無。

而且後視雷達基本上都佈置在尾椎內,但是不是所有的氣動佈局都適合佈置尾椎,再一個受限於尾椎內部空間限制,實際上佈設在尾椎內的後視雷達直徑並不大,但是對於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言,雷達天線直徑的大小代表了雷達的性能高低,所以就算是尾椎內有後視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戰機真實效果也不大,畢竟這個尾椎內的後視雷達受限於雷達天線直徑限制探測距離有限,只能用於近距離格鬥作戰的火控指揮。

而且隨著隱身技術的發展和中距彈的射程越來越遠,實際上隱身時代的戰機近距離格鬥的機會越來越少。就算是兩架戰機進入近距離格鬥狀態,對於被追擊的戰機而言,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通過更強大的機動飛行等方式躲避敵方戰機追截,而且未來隨著戰機之間數據鏈信息感知能力的升級,實際上兩機單打獨鬥的機會也只會僅存一會兒,很短時間內就會從兩機單打獨鬥變成群毆。再一個戰機用於格鬥的導彈裝備的導引頭都是以紅外製導為主,所以裝備這個電子掃描的後視雷達實際用途並不大。

當然對於戰機機頭前置雷達探測角度有限的問題,也在一直改進之中,除了開發探測角度更廣的機掃雷達外,包括蘇57在內有些先進戰機已經開始在機頭兩側,和機翼前後緣襟翼上佈置側置雷達,和翼縫雷達來增強戰機對全向範圍內的掃描角度。

所以對於不管是現階段已經開始普及的五代機還是未來六代戰機而言,以現有的空戰思維概念來說,裝備後視雷達的實際用途並不大,反而是弊大於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