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好作風丨湘大96歲老教授滄南:赤誠初心 矢志不渝

艱苦奮鬥好作風丨湘大96歲老教授滄南:赤誠初心 矢志不渝

滄南每天都堅持看書寫作。

紅網時刻記者 凌雨晴 湘潭報道

清晨,寂靜的校園還未從沉睡中完全醒來,湘潭大學東坡村一間老舊的房子裡已亮起了燈光,一位96歲的老人在臨窗的書桌前坐下,開始一天的讀書和寫作。

這位老人就是2018年感動湖南人物、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湘潭大學哲學系退休教師滄南。1956年入黨,他一輩子艱苦奮鬥,致力於毛澤東思想研究、宣傳與實踐,始終堅守初心、矢志不渝,書寫了一名共產黨人“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奉獻到老”的高尚品格。

“我是1977年從武漢大學來到湘潭大學的,見證了湘大從荒蕪到建設成為一所規模宏大的大學城的奮鬥歷程。”滄南說,他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來到湘潭大學,支援湘大建設,並在湘大工作的第三年,就把家人接了過來,從此定居在了湘潭。

湘潭大學建校初期,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圖書館、沒有教室、沒有教職員工宿舍、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1974年10月,第一批籌備人員先到這裡,他們建了一批草棚,這種草棚是用竹片紮成板塊作牆再用油毛氈蓋頂,再敷以草莖和合的泥漿或加圍草簾,這就是湘潭大學的首批“辦公用房”。

從全國各地陸續來到湘潭大學的建設者們,開始只能到附近農村安家。廣大農民群眾把他們當作建設毛主席家鄉的客人熱情接待,主動把堂屋、正屋讓出,自己住偏房、雜屋。學校為住農房的教職工每間農屋支付1.5元房租,每戶教職工發一盞煤油燈。

“我們都租住在周圍農民家裡,一家老小擠在一間房子裡,水要自己到水潭裡挑,煤炭、食物要自己到市裡買。”滄南告訴記者,大家現在看到湘潭大學的校醫院到辦公樓中間的那些大樟樹,就是那時他帶領同學們栽種的,現在看到這些大樟樹,心中充滿了自豪感、成就感。

幾十年艱苦奮鬥,兢兢業業,1995年6月,時年71歲的滄南從湘潭大學哲學系退休了。滄南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離退休後也要發揮餘熱。於是,隔不了幾天,他又到關工委給學生們上黨課去了。

在關工委一干又是十多年,除了給黨校和其他院系學生講黨課外,他還在公共管理學院2005級公共事業管理班搞了兩年輔導員工作。2008年,該班被評為湖南省先進班集體。滄南說:“和這些年輕人在一起,不僅心態年輕了,思維也更活躍了。”

這些年來,滄南通過各種場合認識了很多年輕學生,通過與他們面對面地交流、心貼心地指導,大多結成了忘年交,成了學生心中最親近的“爺爺”。

2015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滄南,專門設立了滄南獎學金,集中獎勵、資助一批表現優異的學生,激勵哲學系在讀研究生及本科生勤學奮進。滄南勉勵同學們要學而不厭、學而不止,告誡學生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自己,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觀點以及立場認識、改造自身和世界,做一個完美的人。

現在,滄南的生活十分規律,簡樸而充實。早晨4點起床,7點在校園內散步一小時,上午看書,下午寫作,晚上準時收看新聞聯播,關心國家大事。從滄南的眼睛裡,我們看不到衰老的疲憊,談起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共產黨員的責任與義務……他總是那麼興致勃勃。

以身許黨,赤膽忠心;播火傳薪,耄耋勃發,在這名有著63年黨齡的共產黨員身上,我們看到了初心的堅守、信仰的光芒和蓬勃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