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侵華戰場上的日軍,窮兇極惡、狡猾殘暴、冷酷無情,是一夥極難對付的敵人,這使整個抗日戰爭進程漫長而艱鉅。

然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表現,卻是另一番景象:被美軍堵起來打,從太平洋一路被驅趕到家門口,數量巨大的日軍似乎只有兩種結局,要麼被殺要麼自殺。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二戰期間日軍共陣亡220萬人:中國戰場40餘萬,緬甸戰場18萬,其餘大都折在了茫茫無際的太平洋。

美軍用了什麼手段,將惡魔般的日軍馴服為待屠的綿羊?

在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極力反對進攻美國。山本曾留學美國,並擔任過日本駐美使館武官,在日本國內沒幾個人比山本瞭解美國。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他很清楚,日本雖然能在亞洲橫著走,但在美國強大底蘊面前,仍然不夠看。在和平時期,美國醉心於發展經濟,只是把軍力限制在較小的規模。一旦開戰,以其雄厚而完善的工業體系,隨時能轉變為令人畏懼的戰爭機器,其戰爭潛力是日本無法相比的。

當然日本強行攻擊美國也有一肚子苦水,除了美對其控制戰略物資出口,盛產石油、橡膠的東南亞地區,也是歐美強國的傳統地盤。以日本的貧乏資源,根本不足以支撐戰時經濟。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日本人最需要的是時間,原計劃以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海軍,能拖住美國一年,那麼將會大大緩解日本的危急狀況。他們可以趁機佔領東南亞,獲取豐富的戰略原料。

然而美國的再生能力超出了日本意料,只半年後,就在中途島重創日本聯合艦隊,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自此拉開弔打日軍的序幕。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以海戰主力航母為例,戰前日本十艘航母,比美國還多三艘。珍珠港事件後,日本陸續新建和改造15艘。而美國在這方面的數字達到日本十倍,僅主力埃塞克斯級航母就下水22艘。

在以航母決定海戰勝負的年代,這種壓倒性的優勢讓日本人徹底失去制海權,從而也失去島嶼作戰時的制空權,這意味著每一座被日軍重兵盤踞的島嶼,都將成為他們的墳墓。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太平洋上的島嶼對日本有多重要呢?由於當時飛機航程有限,美軍如想攻擊日本本土,必須奪取這些島嶼作為中轉站,因此這些島嶼構成了日本遏止美軍進攻本土的屏障。

一旦島鏈被突破,整個日本列島將徹底暴露在美軍的炮火下,任其揉捏。而早已失去海上優勢的日軍,不得不在重要外圍島嶼囤集大量兵力,以此阻止美軍攻勢。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這種戰略意圖既愚蠢又無奈,隨著太平洋戰況愈發惡化,日軍將其他戰場上的精銳,大批補充到太平洋戰場,如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前蘇進攻東北時,關東軍一觸即潰,實因早已被抽成了空架子。

然而妄圖添兵續命的意圖,顯然是徒勞的,最大貢獻是讓更多的日本士兵,無謂消耗於守島作戰中。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在美軍奪島戰役中,無一例外呈現一邊倒態勢,而且發展為套路式戰法:

在四面皆海的島嶼上,援無可援、逃無可逃,什麼迂迴穿插、分進合擊等日軍拿手戰術,根本無處施展。他們唯一能依賴的,就是那些鋼筋水泥構築的“老鼠洞”。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美軍數百艘艦艇組成的特混艦隊,將島嶼圍得水洩不通,上萬噸的彈藥被潑灑到方圓不過數公里、數十公里的區域內。日軍除了躲在掩體中挨炸,根本找不到其他有效的反擊方式。

日軍引以為豪的頑固,也使得他們無法面對被俘的命運,成批“玉碎”。每座島嶼駐紮日軍數萬到數十萬不等,結果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生存率極低。僥倖活下來的日本士兵,即使在幾十年後,仍會被噩夢驚醒,可見當時之慘烈。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仗打到後面,美軍也學精了,改逐島爭奪為跳島戰術,繞開那些次要島嶼,既減少傷亡又加快進度。那些被困在島上的日軍插翅難飛,只能眼睜睜看著美軍艦隊不斷逼近日本。

除了猛烈的炮火,飢餓、疾病、絕望同樣是幹掉日軍的大殺器。如菲律賓戰役,日軍陣亡總數五十萬,大部分竟然不是死於戰鬥中,長期給養不足令其骨瘦如柴,繼而被肆虐的熱帶病折磨致死。

美國大兵抽著香菸喝著可樂,日本士兵啃著樹皮打著遊擊,甚至有位名叫小野田寬郎的鬼子,直至二戰結束30年後才放下武器。

150萬人亡於太平洋戰場,一向驕橫的日軍咋就變“慫”了?


與日軍150萬巨大陣亡數字相比,美軍在太平洋亦付出15萬餘官軍的生命。造成如此懸殊陣亡比的原因,更多是來自雙方國力的巨大差距而非戰鬥意志,很明顯日本惹上了一個不該招惹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