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韓信的死因是什麼?

已然錯過


這個問題,原因其實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呂雉擔心劉盈繼位駕馭不住韓信所以要把他提前殺了。



當時,剛消滅項羽後,普天之下,也只有劉邦能震得住韓信,彭越和英布在韓信面前都得低頭。韓信是當時的開國第一功臣,劉邦都沒什麼可封他的了,號稱“國士無雙”,全國軍隊都十分佩服韓信的軍事才能。

劉邦將他抓捕起來後,原本並沒有打算殺他,呂雉卻時刻留意著,她兒子是太子,將來肯定是要當皇帝的,而劉盈被劉邦摔過,長大之後性格懦弱,如果韓信還在,以他的號召力,肯定可以推翻劉盈。於是趁著劉邦還在世,趕緊把韓信除掉。
還有一些間接原因也決定了韓信的死亡,比如韓信情商低,容易被一些表面的恩惠所感動,還總是在領導面前誇誇其談,沒有度。還比如韓信格局不大,在機會來臨時,沒有判斷局勢的能力。還有很多,這都意味著韓信的死是必然的。


如史如畫


韓信是漢朝初年劉邦手下的三傑之一,他為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在漢朝建立之後,不長時間就死去了。這是因為:君王忌憚、不懂為臣之道、歷史的必然。



君王忌憚

韓信在劉邦爭雄天下時,為其定三秦、滅魏、滅代、滅趙、降燕、滅齊、滅項羽,立下了彪炳千古的赫赫戰功。

從他立下的這些功勳,就可看出其能力之強,劉邦更是心知肚明。

而滅項羽之後,能對大漢王朝的統治產生動搖的,放眼天下韓信是排在第一位的。這種情況下,劉邦必然是要讓韓信死去的。



不懂為臣之道

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其實是有很多的,但結局並非都如韓信一般。比如唐朝的郭子儀,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個。

他為大唐終結了安史之亂,但他是善終的。他與韓信比,其最大的不同,便是他懂的為臣之道。

而韓信因不懂這個,又能力太強,那他自然是要被殺的。



歷史的必然

單從漢朝或唐朝的個別例子中,是不能準確判斷的。

我們縱觀整個古代歷史,就可看出凡是如韓信這樣的開國功臣,都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死在開國皇帝的前邊。

由此可以他的死,也是歷史的必然。



綜上所述大將韓信的死因,是君王忌憚、不懂為臣之道、歷史的必然。


林子說歷史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信之死,主觀因素在其本人“不甘沉淪、心有異謀”;客觀因素在於“天下方安而劉邦卻年事已高”。所謂“臥榻之側,豈容猛虎酣睡?”行將就木的劉邦豈容韓信安然存活,進而將大漢江山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一:談笑間,破趙亡魏滅齊,建蓋世功勳,有不臣之心

自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作為大漢朝主要奠基人的韓信,其光芒實在太過刺眼,再加上其桀驁不馴的秉性,早在“破趙亡魏滅齊而求賞”之時,就已成了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只不過彼時惡龍猶在,尚不能屠其獵手罷了。

自古以來,最難處的關係莫過於君臣之間,所謂“伴君如伴虎”,以劉邦之雄才偉略自然深知韓信的能力與危害,所以,打從登壇拜將、韓信剖析項羽之得失如數家珍開始,劉邦對韓信即存了“用之、防之”拉攏打壓的心思。

而對於劉邦這種“既防備自己卻又不得不倚任自己”的矛盾心理,韓信本人也是心知肚明且洋洋自得。而這就是為何韓信敢在天下尚且紛爭不絕、劉邦困守滎陽隨時都有城破身亡的危險的時候,自己一旦攻克齊地,就敢要求冊封“代齊王”的原因。

二:君臣鬥法,不對等的戰略位置使劉邦不得不暫時屈服

至此,以臣而王的韓信有了與劉邦、項羽分庭抗禮、鼎足而立的資本。原本“合圍項羽、困而殺之”的戰略規劃也隨之擱淺。楚漢相爭陷入膠著階段。當此之際,無論是項羽的手下還是自己的心腹都開始遊說韓信脫離劉邦,劃地自立。但因為帳下甲士大都是劉邦的嫡系,身邊大將又多是劉邦的心腹故人。所以,雖有“割地自立,分裂天下”之心,卻無“鼎足三分”之力的韓信只能打著“漢王有大恩於我,吾不忍負”的幌子,眼睜睜的錯失良機。

但韓信的這番做作不但沒能自己洗清嫌疑,反而更加堅定了劉邦要清洗自己的決心。畢竟,“君子坦蕩蕩”果真“堅貞不屈、忠勇果敢”又怎會有這種“市恩挾君”的行為?而今在面對說客唆使之際,又是百般遮掩、千般迴護。若非心中有鬼又是什麼呢?

所以在智計超群的張良和目光如炬的劉邦眼中,韓信已逐漸脫離漢氏陣營,成了當時天下最大的變數,是故,在韓信求封之際,劉邦雖然慍怒非常卻也無可奈何,故作慷慨的封其為齊王;而在垓下決戰之時,面對大功將成而利益未分的韓信、彭越等人消極怠工以為要挾的時候,深明時勢的劉邦只能再次含怒讓步,劃分疆界邀其襄助。換言之,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之下,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君臣而盟友。而這種由形勢而實質的轉變也堅定了劉邦打壓韓信、甚至剷除韓信的決心。

三:狡兔死,走狗烹,天下英雄已死,留你韓信何用?

基於這種“臣將不臣、攘奪其君”的危機感,公元前202年,在逼死一代雄傑西楚霸王項羽的當天。來不及慶功行賞的劉邦就馬不停蹄的馳入韓信軍營,收回了韓信的帥印、剝奪了韓信的軍權,並順勢將韓信遷離天下形勝的三齊之地,改封到平原萬里、無險可守的楚地。這種大功告成、頃刻呼吸都不願在等的做法,足見劉邦對韓信忌諱之深。

而在漢室建鼎之後,劉邦又以韓信窩藏項氏舊臣鍾離昧為由,以“巡狩雲夢”的藉口趁韓信朝拜之際將其擒獲。話說“王者之師堂堂正正”但在劉邦擒韓信一事中, 堂堂天子弄虛飾偽剝下臉面的舉動再次說明韓信在劉邦心頭的陰影之深之重。

但畢竟漢室初建,即便劉邦再想誅殺韓信,但他也終究不敢肆意行之,畢竟窩藏項氏降臣其罪雖重,但與韓信所建的蓋世功勳想必,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罷了。此外,倘若剛一建國就誅戮功臣,很可能會引起功臣集團的恐慌並因此而激出非常的變化。有得不償失的嫌疑。當然,這中間或許還有劉邦尚且顧惜臉面不願與韓信你死我活的意思。

所以,在經過利弊得失的仔細權衡後,劉邦只是將韓信貶為淮陰侯,但並不讓他迴歸封地。而是以“願與君長相守”為由在長安城內為韓信修建府邸以為長居之所。而這種惺惺作態的關懷不過是“變相的軟禁”罷了。倘若韓信能夠就此蟄伏,甘心情願的為劉邦所驅策,想來要“苟全性命”還是可以的,畢竟此時此刻,劉邦雖有殺心卻也未曾下定決心。

四:龍爭虎鬥,沒了爪牙的百獸之王終究不是赤帝之子的對手

在經過長期屈抑後而好不容易得以一展雄才的韓信因為窩藏項氏舊臣的事情而被劉邦雪藏,但已然嘗過血腥的豺狼虎豹豈甘再次吃素?

於是,盤桓於天子腳下的韓信變得抑鬱寡歡,鬱積難遣的他一面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怨望之情,一面卻又閉門謝客,顯得異常低調。但無論如何,對於臥榻之側的猛虎,劉邦始終不曾掉以輕心。於是“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的話終究還是傳到了劉邦的耳中,再加上“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而益善耳。”的浮言浪語。韓信的存在成了疾病纏身、行將就木的劉邦心中的肉中之刺。必欲除之乃能心安,但或許是良心未泯,抑或是顧忌猶在,劉邦始終未曾對韓信下手。

公元前196年,代相陳豨造反。抱病平叛的劉邦要求韓信隨同前往,奈何與陳豨早有約定的韓信不但託病不往,甚且派人與陳豨私下協約“裡應外合,直搗黃龍”。若不是由於家臣叛變,出首舉報,以韓信之才,大漢易主怕也未必不可能。當即,聞訊而驚卻膽略非常的呂后乃是蕭何誘騙韓信入宮,隨後矯詔誅之,夷其三族。而凱旋而歸的劉邦在聽聞韓信被殺之後,也並未有所苛責,甚至還表現出“且喜且憐之”的神情。而由此亦可以推測,劉邦早有殺韓信之心,但或許是顧念舊情也曾想過要相互保全,不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以劉邦“為天下著不顧家”的秉性,韓信之死不過是早晚的問題罷了。

綜上,一代兵仙在劉邦的猜忌之下,又因自己的作死行為,最後落了個身死族滅的下場,實在令人感嘆不已。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韓信的成功與敗亡都是由蕭何一個人造成的,韓信死時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玩了一輩子陰謀詭計,最後卻死在別人的陰謀詭計上,他在臨死時說道:很後悔沒有聽鵬通的話,坐看項羽和劉邦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機遇可遇不可求,機遇到來時如果不能抓住,當斷不斷,則會反受其亂

蒯通是一位齊國謀士,他知道韓信手握重兵,韓信助劉邦則項羽滅,助項羽則劉邦滅,就想說服他背叛劉邦,在齊國自立為王。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為此他從分析當時的形勢開始,講了一番道理,但韓信不為所動,認為劉邦對他有恩,自己不能忘恩負義。蒯通苦口婆心的勸說,韓信就是不聽。蒯通還不死心,很誠懇地對韓信說:“事情的成功是困難的,而失敗卻是容易的,時機要得到是艱難的,失去它卻是很容易的。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

蒯通勸,如自立則三分天下。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韓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劉邦,又因其只有名將之求,而無成君之望,終於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史記—淮陰侯列傳》)


天予不取,必遭天譴,報應很快就來了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那麼怎麼殺他呢?機會很快就來了。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裡派人到陳豨處聯絡,要陳豨只管起兵,自己定從京城策應。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陳豨方面的消息。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準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后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恐怕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於是與蕭何商議,假裝有人從皇上那裡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道:“雖然您有病,還是要勉強朝賀一下。”韓信入朝進賀,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君王封我五不死的,您不能殺我。”呂后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寂寂無人


真正死因一:功高蓋主

韓信在劉邦爭雄天下時,為其定三秦、滅魏、滅代、滅趙、降燕、滅齊、滅項羽,立下了彪炳千古的赫赫戰功。

自古“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作為大漢朝主要奠基人的韓信,其光芒實在太過刺眼,再加上其桀驁不馴的秉性,早在“破趙亡魏滅齊而求賞”之時,就已成了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

從他立下的這些功勳,就可看出其能力之強,劉邦更是心知肚明。

而滅項羽之後,能對大漢王朝的統治產生動搖的,放眼天下韓信是排在第一位的。

真正死因一:心懷異志

韓信本人“不甘沉淪、心有異謀”;

公元前196年,代相陳豨造反。抱病平叛的劉邦要求韓信隨同前往,奈何與陳豨早有約定的韓信不但託病不往,甚且派人與陳豨私下協約“裡應外合,直搗黃龍”。若不是由於家臣叛變,出首舉報,以韓信之才,大漢易主怕也未必不可能。當即,聞訊而驚卻膽略非常的呂后乃是蕭何誘騙韓信入宮,隨後矯詔誅之,夷其三族。

綜上所述大將韓信的死因,是君王忌憚、不懂為臣之道、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