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跟唐朝叫過板,與明清幹過仗,卻為何獨獨不敢和宋朝鬧事?

孫華藝


在宋朝沒有統一之前,吳越國曾派使臣到過日本想建立邦交。而當時日本的天皇已經失去了權力,由藤原氏掌權。而藤原氏又比較自負,認為吳越國是跼居一隅的小國,不願意與其建立邦交。從這件事來看,日本沒有對外擴張,這跟當時的日本消極外交政策有很大的關係。日本在藤原氏掌權的時候,不主動外交,還禁止本國的商船與吳越國交往,直到宋朝統一後這種外交關係都沒有改變。

公元1071年,宋神宗在位時期日本很多僧人到達宋朝,由於一些僧人對宋朝有貢獻。有僧人在歸國的時候,宋朝給日本帶去了國書,日本和宋朝從宋神宗時期開始交往。大家估計想不到,在宋朝時期,朝鮮半島上的高麗海盜非常的猖獗,且不斷的騷擾日本九州,這些海盜登錄日本,殺死幾百人,有一千多人作為俘虜。後來,這些海盜被日本武士打跑,日本還在幸災樂禍。可見,當時的日本,根本不思進取,更別說侵略宋朝了。

在藤原氏後期律令制度開始瓦解,攝關政治也窮途末路。“保元之亂”後,藤原氏被殺,日本院政時代開啟,日本武士勢力開始滲入日本朝廷。當藤原氏家族被消滅以後,崛起的平氏又專攬朝政,不久又發生了“平治之亂”。日本天皇派武家平亂,結果武士家族又掌握了日本政權。在“平治之亂”之前,都是由公家掌握軍權。“平治之亂”之後,到徵夷大將軍源賴朝掌權時,日本正式進入武家政治,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鎌倉幕府”時代。

“鎌倉幕府”的開啟時代為公元1185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直到公元1333年才結束。其實,日本武家掌權的時候,蒙古已經開始興起了。所以,在整個宋朝,日本的政局都不穩固,一直在內鬥,根本無暇顧及中國宋朝。直到元朝入侵,日本才恐慌起來。在元朝兩次入侵失敗以後,日本主要是防守統治,不過幕府統治更加穩固,日本天皇才真正的失去了他的權力,可以說是形同虛設。

日本政治,完全掌握在幕府手中,就是蒙古入侵日本開始的。所以,到明朝的時候,日本派使者到中國納貢,而朱棣則冊封日本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 可見,當時的日本天皇,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天皇。

其實在明朝初期,由於日本海盜猖獗,朱元璋曾經想進攻日本。由於劉伯溫的反對,加上一個使者就讓日本臣服了,所以明朝沒有進攻日本,兩個國家修好。

日本侵略朝鮮是在明朝後期的時候,日本以為明朝很弱。所以,不將明朝放在眼裡,不過戚繼光抗倭總結了很多經驗,所以用在對付日本依然有效。明朝能打敗日本,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明朝沒有內憂,加上盟國眾多,對付日本其實綽綽有餘的。自從萬曆抗倭以後,日本幾百年都不敢侵略中國,直到美國黑船事件以後,日本幕府將軍才派人到清朝一打聽情況。日本從上海登陸,見清朝朝廷腐敗無能讓他們非常失望。所以,幕府倒臺以後,明治天皇轉向投靠歐洲,不到20餘年的時間,就把清朝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謀士說


我們看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史,我們會發現,從唐朝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與日本有摩擦有戰爭,只有兩宋三百年間,中日之間沒有戰爭。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朝的時候,日本曾與朝鮮半島上的百濟聯合,企圖滅掉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後來,唐朝為了保衛自己的藩屬國,派出軍隊與日本、百濟聯軍打了一仗。這一仗,滅亡了百濟,並把日本趕出朝鮮半島。

元朝的時候,忽必烈曾兩次試圖攻打日本,不過由於航海技術有限,他兩次遭遇惡劣天氣而失敗。

明朝的時候,日本倭寇大量入侵我們的沿海地區,明朝將領戚繼光、俞大猷、任環、傅應嘉等抗倭名將給予了倭寇有力的打擊。後來,實現了日本統一的日本關白(相當於宰相)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半島,並試圖通過朝鮮半島打進中國。明朝出擊援助朝鮮,把豐臣秀吉打了回去,有力地阻止了日本的擴張侵略行動。

清朝末年,日本在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以後,又開始了他們的擴張行動。趁清朝腐敗衰弱,日本在甲午戰爭中重創清朝,逼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

此後,雖然清政府下臺了,中國進入了民國時代,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行動,卻一步步擴大化,最終爆發了全面侵華戰爭。

那麼,為什麼恰恰是兩宋三百年,中日之間沒有爆發戰爭呢?

說起來,日本是最應該和宋朝作戰的,因為相對於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前期),宋朝的軍事力量是有限的,宋朝在和北方的遼國、西夏、金國、蒙古的作戰中,敗多勝少。對於日本來說,正好有利可圖。為什麼日本卻不行動呢?

(戚繼光)

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宋朝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緣故。

固然,和歷史上的其它朝代比較,宋朝的政治確實非常開明,統治者有一定的包容心,能夠容納不同的意見。對大臣及知識分子也比較善待,整個有宋一代,很少有殺大臣的行為。宋朝的經濟也是相當繁榮,《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已經說明了宋朝有怎樣的盛世繁華。宋朝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唐朝文化的基礎上,把中國文化推向了高峰。總之,這些都說得沒錯。

不過,就算宋朝政治經濟文化非常先進發達,日本也不可能因為你發達,就不侵略你。而且很有可能正好相反,因為你發達,日本才會侵略。相對來說,日本在歷史上,和同時期的中國相比,是比較落後的。這種情況,和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是非常相似的。北方遊牧民族對文明更先進物質財富更豐富的中原國家,一直都在侵略。金國皇帝更是因為聽說了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羨慕得不得了,悍然發動戰爭,率軍往南宋攻打而來。

由此可見,日本絕對不會因為宋朝的文化先進經濟繁榮,出於尊重,就不來侵略宋朝。那麼,日本沒來侵略宋朝,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事實上,我們應該仔細研究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

(豐臣秀吉)

日本的歷史不算很長,4世紀之前,還主要是原始部落制。4世紀後期,日本大和國崛起,其國王被稱為天皇,這也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日本國。這個時候的日本,屬於奴隸制國家。

大和國崛起以後,通過四處征伐面積逐漸變大。而在這個階段中,中國文化,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出於對神秘中國的嚮往,日本試圖讓其國土變得更大,乃至到大陸來有所作為。再加上中國處在南北朝的戰亂中,朝鮮半島上出現分裂,因此,日本試圖登陸朝鮮半島。

不過,也就在這時候,中國發展到大唐。唐朝通過白江口一戰,給予了日本沉重的打擊。這一仗,也讓日本明白,他們和中國的差距不是一點點,而是全面的差距。同時,也認識到中國古代政治宗藩體系的強大。因此,日本就斷了想往大陸擴張的念想。或者說,他們也有類似的想法,但是認識到實力差距太大,因此不再貿然行動。

不僅如此,他們反而在整個唐宋時期,一直派留學生和留學僧到中國來學習。而通過學習,日本國內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逐漸改變,從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

再一點,日本在政治上又進入了幕府時代。幕府時代很大的特點,就是政權無法統一。天皇還是那個天皇,可是江山代有幕府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種政權無法統一,也使得他們不可能集中力量,向大陸擴張。

這樣的過程,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的主題,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就是擴張和兼併。因此便有了倭寇入侵。後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野心變大,發動了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並非日本不侵略宋朝,而是他們還沒“做好準備”。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元明清都和日本戰爭過,為什麼宋朝沒有和日本衝突過?因為宋朝太弱啊!宋朝無能啊!

反對所有其他答主答案!都是胡扯什麼宋朝海軍強經濟發達,日本當時實力不行閉關鎖國之類。

宋朝日本太子給宋朝皇帝國書直接自稱日出天子,在唐朝元朝明朝,日本敢嗎?!那時他們來中國使節都是自稱屬國藩國的,

我下面詳細解釋一下:

第一,唐朝與日本戰爭,當時朝鮮半島,有高句麗和百濟、伽耶、新羅四國,百濟伽耶新羅是三韓後代,高句麗是扶餘國後裔,從吉林省遼寧省擴張到朝鮮,遷都到平壤,四國混戰,首先伽耶被滅亡,然後百濟和高句麗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救,唐朝進攻,唐朝和隋朝一樣打高句麗挺費勁,最終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之下,蘇定方滅亡高句麗,在平壤用高句麗人頭堆成金字塔,京觀!後來百濟請來救兵,日本,日本和唐朝一戰,當然,日本戰敗,日本人這點好,能服軟,好學習,立馬跪下唱征服,當了唐朝好學生,好藩國

第二,元朝,元朝統一中國後,當然順手征服朝鮮了,然後進攻日本,殺的日本都哭了,結果神風兩次顯靈,把船滅了,日本人逃過一劫,崇拜神風,後來才有了神風特攻隊

第三,明朝,明朝日本被豐臣秀吉統一,立馬征服朝鮮,還度過鴨綠江,被努爾哈赤他們滿族人給揍回去了,努爾哈赤嚮明朝皇帝明神宗請戰,出征朝鮮打日本,神宗不準,神宗後來派朝鮮人遼鎮總兵李家李如松李如梅祖成貴先後進軍朝鮮,抗日援朝,後來麻貴接手,最終打敗日本,日本再次納貢

第四,清朝,1882年、朝鮮人民起義,朝鮮內亂,日本大使帶領4000日本拿著步槍的精銳部隊推翻朝鮮國王,推王后閔氏當政,閔氏他爸當首輔,民族英雄袁世凱,以幫辦營務的跟班身份,假傳命令,瞞著朝廷,怒帶在釜山港口票機玩樂的中國北洋艦隊上的幾百士兵,從釜山進軍朝鮮首都漢城,擊敗漢城十萬朝鮮軍隊和4000日本步槍精銳士兵,征服朝鮮,救出國王,逼日本大使自殺謝罪,因為立下驚天大功,連升n級直接任命為朝鮮總督,鎮壓朝鮮半島五年,後來因為八國聯軍被召回中國,袁世凱離開後,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擊敗了擁有鐵甲戰艦(他們日本只有木頭船,最大戰艦還不到鐵甲艦一半大)馬克沁重機槍(日本軍隊還沒見過機槍長什麼樣)大炮(日本最大的炮在當時中國軍隊最大最先進大炮面前就是玩具)的清軍,(日本全國軍隊都沒有朝鮮東北三省清軍一半多)

第五,以上各朝和日本戰爭衝突,都有一個特點,中國當時很強,控制朝鮮半島,所以才和日本因為朝鮮半島的歸屬爭戰,宋朝太弱,根本控制不到朝鮮,連遼寧省和北京市都沒征服,自然不會和日本衝突,哥倆不接壤啊!





東北虎男323


我國與日本隔海相望,可謂是一衣帶水的鄰居,不過,這個鄰居卻不太友善,自唐朝開始便與我國爭戰不休,前前後後一共打了五次大戰,分別是白江口之戰、元日戰爭、萬曆援朝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



縱觀這五次大戰,大家會發現一個奇特的事情。中日兩國的戰爭雖然貫穿千年之久,但卻發生在了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和民國,唯獨軍事實力相對弱小的宋朝沒有和日本起衝突,這又是為什麼呢?難不成真的是網絡傳聞,日本嚮往宋朝的文化昌盛而放棄侵略?

宋朝時期,我國確實文化昌盛,經濟富庶,使得很多蠻夷心生仰慕之情。日本人當時對宋朝也非常崇拜,以至於當時的日本人為了改善基因,有組織、有計劃的派遣女人來宋朝“度種”。

所謂“度種”,說白了就是派遣女子到中國來引誘漢族男子,待懷有漢人子嗣後返回日本,從而改良倭人基因。這件事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比如南宋周煇在《清波雜誌》說;

倭國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髮,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



不過,宋朝雖然文化昌盛、經濟富庶,但其軍事實力孱弱不堪。這種情況只會引起周邊蠻族的覬覦和侵略,根本不可能讓周圍的蠻族心生敬畏。因此,很多人所謂的日本敬仰宋朝文化而放棄侵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兩宋時期,日本之所以沒有侵略中國有兩點原因;一來是因為宋朝軍事實力太弱,因此導致兩者沒有矛盾。二來是因為日本在中國兩宋時期內部矛盾重重,沒有對外擴張的基礎。

宋朝軍力太弱,無法控制朝鮮半島

實際上,中日兩國的戰爭,除了民國時期的抗日戰爭之外,兩國最根本的矛盾在於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縱觀歷史,強盛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必然會控制朝鮮半島,漢、唐、元、明、清無一例外。而日本為了擴張勢力,唯一的出路就是進攻朝鮮,繼而侵略中國,這也是日本歷代野心家的基本戰略。也因此,當日本內部穩定之後,中日兩國的矛盾就會立刻凸顯出來。

唐朝時期,由於唐廷軍事實力強勁,便準備完成當年隋朝未竟之事業,著力消滅高句麗,將勢力擴張到朝鮮半島。

當時的朝鮮半島有三個政權,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高句麗當時和百濟結盟,企圖消滅新羅,迫於壓力,新羅選擇向唐朝求援。

唐高宗李治接到新羅的求援申請後,立刻派遣了軍隊援助新羅,將百濟消滅。百濟滅亡後,百濟王子扶余豐為了復國,所以選擇向倭國(日本當時的稱呼)求援。



當時的日本剛剛經濟了大化革新,內部相對穩定,因此,日本覺得自己有資本向外擴張,所以派遣了大小船艦千餘艘,士兵四萬兩千餘人援助百濟。

此時,朝鮮半島上的唐朝軍隊僅有一萬三千人,船艦170艘,可謂是實力懸殊。不過,唐朝在船艦、武器的製造,以及軍事思想上比日本高出了很多,也正是憑藉著這一點,唐軍以少勝多,將日本戰船大部分摧毀,其士兵也死傷無數。

中日之間第一戰,以中國完勝告終,此後,日本對大唐的實力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再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另外,日本在恐懼之餘,也對中國產生了深深地敬仰、欽佩之情。在其後的幾百年件不斷地派遣唐使入中國學習,照搬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基本上覆刻了唐朝的一切。



除了這次白江口之戰外,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以及甲午中日戰爭,無一例外都是中日兩國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展開的戰爭。

反觀宋朝,自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宋朝從未跨過長城,奪得遼東半島,甚至連幽雲十六州都沒得到,這也就不用談宋朝控制朝鮮半島了。也因此,宋朝和日本沒有任何矛盾,也就沒有衝突了。

兩宋時期,日本忙於內鬥,無力對外擴張

宋朝初年,日本正處於平安時代後期。此時的日本,內部矛盾重重,且內鬥不休,公元10世紀30年代,也就是宋朝建立前二十年左右,日本發生了兩次重大的內亂,即“平將門之亂”與“藤原純友之亂”。這兩次叛亂極大的削弱了中央朝廷,地方武士開始崛起。

此後,各地崛起的武士集團爭鬥不休,導致了多次混戰,根本無力向外擴張。

這一時期,在我國東北崛起的女真人,也曾經入侵過日本,史稱“刀伊入寇”。



平安時代結束之後,是由源賴朝建立的鎌倉幕府統治日本。

當時,幕府為了儘快穩定局面,所以對舊勢力做出了很大的讓步,原有的天皇和朝廷仍舊保留了部分權力。

這樣一來,失去了部分特權的天皇和貴族必定和幕府勢同水火,於是,兩方勢力依舊爭鬥不休,這也是鎌倉幕府時期天皇發動政變和倒幕運動的根本原因。

內部的混亂一直到了我國明朝時期,直到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企圖再次通過朝鮮進攻我國,這才發生了萬曆援朝抗倭戰爭。



綜上所述,日本沒有和宋朝發生衝突,並不是網上傳聞的日本仰慕宋朝文化,實際上是兩者並沒有矛盾,而且,雙方都沒有向外擴張的實力,因此,雙方可以和平相處。而唐、明、清和日本發生衝突,實則是中國控制了朝鮮半島,有效扼制了日本向外擴張的路徑,所以,日本一旦統一內部勢力,必然和中國發生衝突。


我是越關


不安分的東鄰

按照日本的說法,日本的歷史起源於神武天皇時代。但是考古現實卻很尷尬的揭露了這樣的真相:那就是時間線上,神武天皇的生活年代,大致相當於中國東周時代,齊桓公做中原霸主的時期(當然近年來有網文說神武天皇即秦朝的徐福,但時間線差異高達數百年)。而考古證據卻顯示,在西漢時代,日本列島尚處於石器時代——因為生產工具的因素,日本很難在這個時代出現國家。

在古代東亞歷史上,中日兩個曾有過多起衝突:在唐朝初年,唐朝同日本爆發了白江口之戰。元明兩朝有倭寇為患(按:倭寇最早起於元朝,明朝只是倭寇鼎盛狀態),清朝則有著名的甲午戰爭。

而讓人感到稱奇的是,在武備孱弱的兩宋,居然沒有和日本衝突的記錄,這其中原因何在?

刀伊入寇

兩宋時代的中國處於分裂狀態。其中北宋時期,中國領土上勢力最大的政權,莫過於宋朝和遼朝。這讓遠東很多的部族、國家在朝貢方面感到尷尬:比如高麗起初臣服於大宋,但後來迫於大遼的壓力,只好改向大遼稱臣。

和大宋能有效管理好宋朝百姓不同,大遼的百姓,其成分則較為複雜——遼國百姓,有契丹人、漢人,還有女真人和漠北各部族百姓。遼朝對於這些部族的管理極為鬆散,而遼朝境內的部分女真人,則在大遼朝廷不知情的情況下,幹起了海盜活計,並且在大約遼聖宗(宋朝的宋真宗)時期,製造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刀伊入寇事件:這群女真海盜在日本登陸以後,將日本的軍隊殺得丟盔棄甲,後來女真海盜見日本大軍即將集結,唯恐難以脫身,這才主動撤離。

一群人生地不熟的女真海盜,能將日本官軍殺敗,並且能從容撤離,從這個細節不難看出,當時日本的軍事水平,這種軍事水平主動來東亞大陸挑事兒,不論是將宋朝視為對手還是打算在遼國地盤上鬧事,都不亞於自尋死路。

政治因素

兩宋時期的日本,也處於大變革時期:先是天皇的權力被公卿藤原氏設計架空,緊接著,武士階層也在這期間崛起,並參與權力爭奪。這期間,日本官方層面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在東亞大陸鬧事。

最終,當武士階層掃除政敵,直接架空天皇,徹底掌握日本政權,建立幕府統治秩序的時候,中國的南宋王朝也走向尾聲——之後沒等日本先騷擾東亞大陸,元朝忽必烈大軍已經開始征伐日本了。


藤樹先生


這話題很有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日本在古代,跟中國頗有淵源。

在唐朝的時候,日本曾叫板唐朝,一戰之後,變得貼貼服服、老老實實。

隋唐時期,高句麗企圖稱霸東北,威脅中原政權,在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後,高句麗與百濟聯手入侵新羅,新羅兵敗,求助唐朝。

於是就揭開了唐朝遠征百濟的戰爭,唐高宗命蘇定方統帥13萬唐軍討伐,致使百濟、高句麗大敗,百濟王朝崩潰。


這事兒本來跟日本無關,但當時的日本天智天皇對唐朝的地大物博充滿嚮往,企圖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入侵唐朝,便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提供了大量援助。

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唐朝後,唐高宗當即派兵增援與百濟作戰的大軍。

結果呢,先是日本的先頭部隊遇到唐朝水路大軍,日本戰敗;後來日本集合戰船四百餘艘,見唐軍戰船隻有百餘艘,決定速戰速決,爆發了激烈的白江口海戰。

日軍本想以多打少,快速獲得勝利,但唐軍戰法高明,進退有度。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俘。

戰爭失敗後,百濟亡國。

深感差距巨大的日本天智天皇懼怕唐軍進攻日本本土,耗費巨資修築了四道防線,自此以後,日本臣服唐朝,以唐朝為師,甘願低頭做附屬國。


這種影響一直到了宋朝,日本對宋朝是甘心稱臣,年年納貢,歲歲來朝,可謂是畢恭畢敬,據當時史料記載,日本還主動送日本女子到宋朝度種。

據記載,日本每次會送幾十個日本女子,到達宋朝之後,選擇長相俊秀魁梧的男子,接著主動勾引,侍寢,一旦懷孕就拉回國,生下混血的孩子,據說是為了改善基因,達到度種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中,宋朝的軍事是偏弱的,那麼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屈服於宋朝呢?

其一,華夷之分的觀念。

日本的華夷之分觀念很是濃厚,在他們的觀念中,漢人的華夏再弱小,從文化上那也是華夏、中華;而周邊的少數民族武力再強大,那也是蠻夷,是落後的。

加上唐朝一戰的影響,使他們不敢逾越。

其二,宋朝的經濟發達。

宋朝的軍事可能弱了點,但在經濟、文化的繁榮程度,甚至要遠超唐朝。


本來就對唐朝十分崇敬的日本,對宋朝更是佩服,再有,宋朝的貿易,幾乎壟斷了日本的經濟,當時日本使用的就是宋朝的銅錢。

其三,宋朝注重以和為貴。

在唐朝時期,日本只能低頭做附屬國,而宋朝呢,注重以和為貴,公平貿易,以發展經濟為主,比較謙遜,對日本也保持著友好的態度,這讓日本很舒坦,沒有了下人般的自卑,更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招惹宋朝。

所以,日本自然對宋朝是唯唯諾諾,感恩戴德。

而元明清三朝,日本對中國倒沒有那麼“尊敬”,比如元朝,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派幾任使臣向日本通使,要求臣服,日本不僅拒絕,還殺了這幾任使臣;明朝曾侵犯東南沿海地區;清朝就更不用說了。

這其中的原因跟元滅宋有關,據說,日本人知道南宋亡國後,“全民茹素”,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了,轉而自己以小華夏自居,自然瞧不起宋朝以後的元明清。


金兔歷史


日本人和唐、元、明、清都幹過仗,唐初劉仁軌在朝鮮白江口一仗打服了倭人,至此日本人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後,心甘情願的派遣遣唐使學習華夏文明。

忽必烈建國之後,要日本向元朝屈服,日本人不以理睬,還殺了元朝的幾任使臣,搞的忽必烈大為震驚,說是要踏平日本列島,但直到忽必烈死了,也未能搞定日本。

明代初起,朱元璋為防倭寇,不得不搞海禁,到明代中晚期,日本人不請自來,先是世宗時期的東南沿海抗倭,到了萬曆朝日本人傾國攻韓,劍指大明;明廷不得以二次抗日援朝,俞大猷、李如松、劉綎諸將拼死力戰,才將日本擋於國門之外。到了滿清後期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的洗禮,首先就拿清朝開刀,甲午戰爭打得清政府賠地賠款,洋務運動的成果毀於一旦。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也是主力,差一點瓜分大清。回過頭來看看宋朝,特別是南宋,日本人是甘心稱臣,歲歲來朝,年年納貢。

還送日本女人來大宋播種,選擇魁梧的宋朝男人,一旦懷孕就送回本土,用於改良民族基因。可謂是畢恭畢敬。崖山海戰後,宋亡,日本舉國披麻戴孝。日本為何尊崇趙宋在下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於華夏文明很是仰慕,深受中華文華影響,華夷之分之觀念很是濃厚,宋雖偏弱於戎事,但文化、經濟、科技諸方面之軟實力已遠邁漢唐,日本舉國上下都以習宋為榮,在他們看來大宋文明已是登峰造極,宋便是正統,便是華夏之本,焉能不頂禮膜拜。而周邊的那些胡人武力雖勝,在日人眼中不過蠻夷而已,是落後的,野蠻的。

其二:南宋時的海外貿易發達,基本上壟斷了當時的日本經濟。南宋的銅錢流通於當時的日本社會,可以算是日本當時的法定貨幣。日本社會生活的方式方面都浸潤著宋代的氣息,宋朝於日人眼中可是天朝上國,侵略!他們想都不敢想,怎會去做。


賀拔嶽


宋末元初奇書《心史》中有段話: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

公元1279年,元軍與南宋皇室最後的殘餘力量在崖山決戰,南宋軍隊全軍覆沒,10萬軍民跳海自盡,漢人江山第一次徹底滅亡。聽到這個消息的日本人,舉國穿白衣,為南宋守孝。

中國一個王朝滅亡,日本人卻要為之守孝?它對中國的這個王朝是何等真愛?

而另一方面,隋朝以後,日本跟每個中原王朝基本都爆發過戰爭,如與大唐發生過白江口之戰,元朝統一中國向日本發動了幾次征伐之戰,明朝時期有戚繼光抗擊倭寇之戰、萬曆朝鮮之戰,清朝時期還有甲午戰爭等。

而對於現代人眼裡認為的“積貧積弱”的宋朝,立國也有三百多年,日本卻一直未與之發生戰爭呢?

一是宋朝對日本文化上影響太深。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日本不斷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但其實到了宋代,派遣宋使的頻率和人數更多。宋朝因為重文輕武,造就了知識分子的繁盛。

同時由於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書籍、文學、藝術大量問世,這使得書籍的大量傳播成為可能,無數的遣宋使、僧人、旅行家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了日本。而日本向來有強者崇拜的傳統,在文化上,唐宋,特別是宋,是他們最崇拜的王朝。至今,日本的古建築,也基本是宋式風格。到了現在,有很多傢俱、器皿被稱為“日式”風格,殊不知,這種崇尚“極簡”的作風,壓根就是從我們的宋朝那裡學來的。宋代對日本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可見當時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力又多大了,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如此崇拜宋朝。二是經濟實力上的強大影響。由於宋朝經濟實力超強,據歷史學家統計,宋朝在巔峰期的GDP,已經佔到了全球GDP的80%(受限於年代久遠,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是很確切),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當今的全球第一美國(美國2017年約佔全球的24%)。而且由於茶葉、書籍、瓷器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市場上的霸道地位,使得宋朝一直保持著對外貿易順差的狀態,黃金白銀儲備非常充足。正因為經濟體量大且穩定,宋朝鑄的銅錢工藝優良、分量足,因為,它像今天的美元一樣,成了通用貨幣。

像北面的遼朝,甚至放棄了自己鑄幣,主要靠宋代的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當然,宋代的銅錢在日本也非常受歡迎。這些年,據日本考古學家分析,在日本全國1 8個地方出土的近60萬枚錢幣中,以北宋錢的種類、數量最多,約佔81.9%,其餘依次為唐錢8.6%、明錢7.3%、南宋錢1.4%、其他0.8%。

在宋代,中國的銅錢流入日本等周邊國家,將這些國家徹底捲入了中國的市場圈和貨幣流通圈,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從經濟上講,宋朝已經掌握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




南北拾芳


兩宋之際,宋朝是弱國,先後給遼、金、元當過孫子。

就算日本真要在這個時候鬧事,那也是找更能代表中國的遼、金、元,怎麼會去找宋朝這個偏安一隅的小政權呢?

日本歷來侵略或鬧事,都是從朝鮮半島開始。

像是明代的壬辰戰爭,雖然還沒有打到中國本土,但日本的計劃是先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隨後進攻中國大陸。

再比如晚清的甲午戰爭,在此前數年,日本對東北亞的滲透,也都是注重經營朝鮮半島。


然而,朝鮮半島和你宋朝有什麼關係?

日本就算是在宋朝那會從朝鮮半島侵入,直接應對者也肯定是遼、金、元,輪得到你宋朝找存在感嗎?

更何況,宋朝存在的時間是960年—1279年,這個時候的日本處於動盪時期,根本無心他顧。

自平安時代末期起,日本就出現了混戰的情況。

日本的武士集團互相爭鬥,直到1185年才形成鎌倉幕府而進入鎌倉時代。

鎌倉初期,日本和宋朝的關係,只是沿海地區的民間貿易往來,沒有任何外交關係。

宋朝粉絲如果自作多情,其實大可不必。


HuiNanHistory


很有意思的問答,也很高興為您解答,我是新人~歷史領域創作者,希望能幫您解惑。

日本與中國有很深的淵源,甚至傳聞日本是秦始皇派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徐福所創建。日本在唐朝時,聯合百濟進攻新羅,與援助新羅的大唐海軍在白江口遭遇,雙方爆發大戰,數倍於唐軍的日寇被殺的落花流水,從此日本對中國產生了深深地敬畏。

到了宋朝時期,重文輕武,加上沒有了產馬地的宋軍實力孱弱,但只是相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宋軍以步兵對抗遊牧民族鐵騎,自然是處於下風,但宋朝造船業發達,戰船龐大,武器先進,使日本不敢小覷。

其次,宋朝商業發達,海外貿易繁盛,甚至遠超盛唐時期,日本對中國宋代貨幣有很大的需求,相當於經濟上的依賴。

最後是宋朝統治者對日本的態度不同於以往,並沒有將其看做是一個藩屬國,而是友邦,日本對宋朝頗有好感。

而元滅宋後,日本認為傳統華夏文明已經滅亡,開始以小華夏自居,自然就瞧不上後來的明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