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歲月變換中沉澱著悠久豐富的獨特文化,這其中,文物古董作為獨具意義的物質文化,留存著滄海鉅變的痕跡,在多年以後輕吟著幾千年的故事,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藏,更承載著一些人的難忘記憶。

曾幾何時,有關這些歷史寶藏的鑑定節目霸佔電視熒屏,紅極一時,古玩市場呈現一派生機,也讓部分居心否測之人有機可乘。

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紅極一時的“鑑寶”節目

2002年10月,國家頒佈新版《文物保護法》,其中,明確指出:特定情況下,文物的個人收藏和交易首次獲得法律許可。該項法律一經頒佈,二十一世紀初的古玩市場呈現空前昌盛的局面,隨之而來的是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文物鑑定熱潮。

2003年,中央電視臺推出《鑑寶》欄目,旨在為大眾服務,請了一眾專家辨別真假文物,深受觀眾喜愛,火爆的收視率促使各大衛視紛紛效仿,打造種類繁多但本質相同的鑑寶類節目,從此各家各戶的電視熒屏充斥著“珠光寶氣”,在最高峰時甚至可達50多檔。

琳琅滿目的古董呈現在節目中,寶物真假牽動著觀眾的神經,且往往出人意料,“破瓶破罐”竟是天價之物,一隻手鐲就能價值連城,家常用不起眼的小物件兒成了稀世珍寶,諸如此類的事例帶動著人們投身古玩市場的高漲熱情。

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民眾們在家中翻箱倒櫃,尋求老祖宗留下的傳家寶,心中懷揣著藉此一夜暴富從此衣食無憂的美好夢想,不惜千里迢迢趕往節目現場,只為得到專家們的鑑定結果

更有甚者,為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節目組特地展示持寶人不尋常的背後故事,諸如美女帶著男同桌送的定情信物玉璧鑑定,老太太的金釵竟是前朝妃子遺物等等博人眼球的設置層出不窮。

也有出現高價入寶竟是贗品種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情節,還有節目出現現場砸假貨的橋段,諸如此類的娛樂化方式帶動著節目火遍大江南北,推上嶄新的高度。

然而,這類節目光鮮亮麗的底下卻暗流湧動,背後的不堪現象逐漸浮現,甚至涉及幾千萬的利益相關。

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鑑寶專家劉某

乾隆御筆被判贗品

2009年9月27日,朱氏兄弟帶著家傳之寶——乾隆御筆《嵩陽漢柏圖》,到達河南衛視一檔鑑寶節目的海選現場,鑑寶專家劉某在現場走馬觀花,待看到了這幅畫,駐足仔細端詳一陣,沒有立刻給出鑑定結果,反而說道:“晚上到我住的賓館來,我給你們仔細講講這畫”。

兄弟倆應約而至,卻得到一個令人大失所望的結果,這幅畫有乾隆的章,是有一定年份,只可惜題字並非乾隆真跡,市面上流通有許多這樣的畫,只值3萬元左右。由於是專家之言,兄弟兩深信不疑。劉某又稱,他能找到出價較高的買家。兄弟心想,既然是贗品,能轉手賣個好價錢也不虧本。

於是,在“專家”的牽橋引線下,這幅《嵩陽漢柏圖》以17萬元出售給程某,雙方簽下買賣合同。贗品高價出售後,朱氏兄弟都認為物超所值,可萬萬沒有想到,一年後一則新聞卻讓兩人心痛不已。

時隔一年,乾隆御筆畫《嵩陽漢柏圖》在拍賣會上經過激烈爭奪,最終以8700萬的鉅額成交,當朱氏兄弟看到這條新聞,一時大驚失色,多次確認,這拍賣品正是當初以17萬元轉手他人的“贗品”,

如今竟值8700萬的天價。

兄弟二人意識到這場騙局以後,於2011年9月將“專家”劉某連同買家程某告上法庭,雙方對簿公堂。這一案件一經曝光,頓時在全國傳得沸沸揚揚,也讓人們瞥見鑒寶節目亂象橫生的冰山一角。

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成為過去時的鑑寶節目

當持寶人滿懷希望前往節目之時,心中知曉手中文物有真假之分,卻忘了

臺上專家也有真偽之別

隨著鑑寶類節目的迅速火爆,各大電視臺紛紛爭搶著這香餑餑,但與大節目的權威專家不同,小一點的節目能邀請的專家水平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甚至有些不具備合格的鑑定能力而顛倒黑白,以至於群眾開始質疑專家們的鑑定水平。

類似朱氏兄弟的案件一一出現在公眾視野,專家和人演雙簧騙取文物謀暴利的事件屢見不鮮,而這背後往往都與“利益”二字掛鉤,天天熙熙皆為利來,不少“專家”夥同公司或古玩商家,一唱一出,將持寶人的真貨說成贗品。

再進行桌下交易,估價越高的文物鑑定費也相應高,以此獲得高價“中介費”,有的甚至據為己有,再放到拍賣會上轉手他人。

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鑑寶專家劉某

在這樣的行業風氣之下,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荼毒著社會風氣,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極盛一時的鑑寶類節目面臨信任危機,成為眾矢之的。

2012年,為了肅清風氣,國家相關部分發布《關於加強對文物鑑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指出部分節目宣揚錯誤投資理念,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象,要求各大電視臺有效傳播文物知識、樹立文物保護觀念、正確引導文物收藏。

部分鑑寶節目只得慘淡停播,只有零星的節目憑藉較為權威的鑑定和價值觀的注入留存至今,鑑寶節目大江東去,“鑑寶熱”也隨之退散,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時,成為過去時。

大爺收藏“乾隆真跡”,專家說不值錢17萬賤賣;一年後拍出8736萬

鑑寶專家劉某

如今,央視推陳出新,在文物方面製作有別鑑寶的節目,包括不少精良的紀錄片和紀實節目,諸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國家寶藏》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文物修復的樸實無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文化價值。

這一次傳統文化不再與物質掛鉤,而是以最為純粹明淨的方式,為世人娓娓道來文物的過往和當下,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告訴人們:文物不只是交易商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是美好的藝術形式,供人欣賞。

最後,筆者在此建議,文物拍賣仍在進行,如若不是真能鑑寶的專家,切莫因為一時腦熱或者聽人耳旁風,到了古玩市場花高價買至寶,到時沒有淘到金反而竹籃打水一場。理性消費,從你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