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德國裝甲大軍進攻莫斯科,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保衛戰

1941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正打得驚天動地。由於蘇軍統帥部反應遲緩、指揮無能,造成戰爭初期的全面潰敗,損兵折將250餘萬人,被德軍深入800公里,首都莫斯科已經面臨敵人的嚴重軍事威脅。

希特勒及德軍統帥部判斷蘇軍沒有戰略預備隊,已接近山窮水盡的地步,攻下莫斯科是指日可待的事。於是德國宣傳機構開足馬力吹噓東線戰爭已經取勝,蘇軍已基本被消滅。9月30日,希特勒親手簽署了進攻莫斯科的軍事計劃,代號為“颱風”。他狂妄地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的投降,並建立一個特別工程指揮部,準備炸燬克里姆林宮。

100萬德國裝甲大軍進攻莫斯科,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保衛戰

​然而,英雄的蘇聯軍民沒有屈服,他們的頑強鬥志和抗敵決心有增無減,一天比一天更猛烈地進行戰鬥。激戰至10月中旬,德軍發覺蘇軍的抵抗更加頑強,戰鬥日益艱苦。而蘇軍防線在加強,並不斷髮起猛烈的反突擊;蘇聯的動員體制超出德軍想象,正從後方源源不斷地開來新的預備隊;莫斯科廣大人民英勇參戰支前,冒著大雨泥濘和氣溫下降走到前沿,在首都周圍築起了綿密的防禦工事。

德軍已連續作戰4個多月,前線部隊傷亡慘重,而後方補充卻遠遠不夠。此時參戰的步兵師每師減員達到2500 人左右,相當實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很多連隊只剩60到70人。裝甲部隊的損失也很嚴重,戰損加上保養不力無法出動的坦克數量激增,一個裝甲師平均只有正常兵力的35%左右。

100萬德國裝甲大軍進攻莫斯科,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保衛戰

​而且自10月中旬俄羅斯內地的天氣轉壞,先是雨雪後是冰凍,道路狀況極差,空中支援和後勤補給都很困難。百萬德軍部隊在泥濘中跋涉,重裝備深陷泥潭,車輛難於運行,德軍前進速度驟然下降。其補給線越來越長,而又易遭蘇聯游擊隊襲擊,運輸工具不足,後勤供應無法滿足前線部隊的基本要求。好不容易氣溫繼續下降,大地上凍,坦克車輛可以行動了,但嚴冬也到來了,德軍的冬裝尚未運到,士兵們凍得手腳發麻,艱難支撐。上述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德軍的士氣和戰鬥力,昔日威風八面的“閃擊戰”已不復存在。

11月13 日,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第聶伯河畔的奧爾沙召集各集團軍群和各集團軍的頭目開會,討論各集團軍群冬季繼續進攻的問題。會上,南方和北方集團軍群的軍官陳述了大量困難,都反對進一步發動攻勢。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博克則主張作最後一次攻擊莫斯科的嘗試。德軍統帥部認為,年底前還有攻佔莫斯科的一線希望,於是決定作最後一拼,在更冷的天氣到來之前再次向莫斯科進攻。

100萬德國裝甲大軍進攻莫斯科,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保衛戰

​至11月1 日,中央集團軍群編成內的3個集團軍、1個裝甲集團軍和2個裝甲集群共 73 個師(內14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3個警衛師、1個騎兵師)又4個旅,其第9、第2 集團軍被蘇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牽制,不能參加11月份的進攻行動,德軍可用於進攻莫斯科的兵力為51 個師(內13個裝甲師和7個摩托化師)90萬人。德軍的進攻企圖是,同時用2個快速集團分別從北面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和南面圖拉、卡希拉突破,對莫斯科作深遠的迂迴突擊,在莫斯科以東封閉合圍圈。並且以主力實施正面進攻,在莫斯科以西殲滅蘇聯西方方面軍主力,爾後總攻莫斯科。

面對當前危機局面,蘇軍最高統帥部判斷德軍將拼死奪取莫斯科,必須作好防禦和實施反擊的準備。斯大林連續發佈了一個又一個命令,11 月上半月給西方方面軍補充了10萬人、300輛坦克和2000門火炮,並增調了反坦克炮兵和火箭炮部隊,計劃在12月初集中6個集團軍,以便實施機動作戰。蘇軍還在莫斯科附近集中了1000 多架作戰飛機,使前線飛機數量超過了德軍。

就這樣,規模宏大的莫斯科保衛戰拉開了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