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又手握免死金牌,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渙量iMyy2912


毛主席對明代開國元勳的評價和朱元璋的自述是吻合的。

按朱元璋的話說就是,絕不薄待功臣,但是如果有“不知分限”,不知收斂的,那就該殺,現在不殺以後也還是要殺。

毛主席:這些布衣出身的功臣,成為新貴之後,野心和貪慾逐漸膨脹起來。皇帝的禮遇是有限的,他們的貪慾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會落到悲慘境地。

從傅友德的死,不難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情本身可能會有質的變化,朱元璋的確手狠,但也不是全無道理,驕兵悍將們朱元璋自己尚且疲於應對,他可不想也來個“二世而亡”。

明清兩代,皇帝尚在臣子們就迫不及待籌謀皇位的,大多沒有好結果

這事說的通俗點就是,老朱還活著呢,暗流湧動之中,勳貴們就開始籌謀皇位花落誰家了,這是朱元璋所無法容忍的。即便到了清代,康熙帝也同樣受不了九子奪嫡,不光打壓各派系勢力,連嫡長子、庶長子不也都軟禁了麼。

而老朱面臨的危險程度較之更高,因為朱元璋面臨的是身經百戰的諸位皇子和足智多謀(戰爭和經驗方面)、戰力爆棚的開國武勳,也都是抬手之下,一片呼應的主兒。

朱元璋和康熙帝錯在哪兒了?對那個時代的家天下帝王來說,這是制止內亂的必要手段,那時候的國就是家,誰把皇帝的家搞亂,皇帝就要把誰打垮,不帶記憶的話,換誰穿回去也基本都會這樣幹。

藍玉“們”被“牽連”,只是懶得浪費工夫找藉口?

藍玉案其實就是牽連式打擊,簡單理解為“集體法辦”,其實受牽連的人未必都是謀逆,但的確都有取死之道(不排除有冤枉的),所以大家在看到朱元璋下狠手的時候要清楚,某些人確實是死罪,只不過為節省司法資源和無謂口舌,統一扣帽而已。

比如朱文正,真的通敵張士誠?通是通了,但通的是商,倒騰私鹽牟利,沿途官吏、部隊沒人敢管,還搞得治下幾乎官逼民反,能搶百姓的從來沒落下,還搶來不少女子都是兩天膩了就直接丟井裡,沒有巧取,全是豪奪,抗拒朱元璋佈局監察官員。

可惜史料上沒寫,朱元璋也沒說,朱文正最後一句話說的是啥,能把朱元璋氣到那種程度,直接將其鞭死,不是馬鞭哈,鐵鞭,朱文正可不是“幽禁而死,鬱鬱而終”。

傅友德的身份敏感,晉王也並不安分

傅友德,潁國公。洪武二十五年加太子太師,其子傅忠娶壽春公主(晉王女)。

以上不是標榜爵位官職,主要是關注人物關係。

傅友德請賜良田千畝,不知愛惜百姓,與民爭利這些只是朱元璋找的藉口,你不愛給不給就得了,這有什麼罪,真論罪能有什麼罪?任性驕縱倒是的確有一些。

所以說傅友德因在洪武二十五年“請懷遠田千畝”而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而被殺,這種說法並不靠譜。

朱元璋不但對武勳深懷戒心,對自己的兒子晉王朱棡也同樣不放心,“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多不法,有異謀”,外人都能看出來,對於自己的兒子,朱元璋能看不出來,能不擔心?

朱元璋:“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如果不是朱標的極力勸阻,朱棡雖然肯定不會因“異謀”而被朱元璋誅殺,但苦頭肯定是要吃不少的。朱棡不同於朱樉,見機快,反應也快,自此謹小慎微,收斂了不少。但是因為傅友德這層關係在,朱元璋並沒有完全放下戒心,一個“雄主”,一個悍將,又怎麼能令人放下戒心。

死的死,養老的養老,真正能獨當一面的武勳只剩下傅友德、馮勝、藍玉(三人死因相同),遭忌憚的原因和藍玉如出一轍,傅友德與晉王關係非同一般,而凡是可能會對皇權穩定造成不良影響的,都是朱元璋所無法容忍的,所以傅友德的結局,早已註定。

手段狠辣卻也是無奈中的必然之舉

朱標是洪武二十五年死,一年後藍玉死,兩年後即洪武二十七年傅友德死,又三月馮勝死,這就非常明顯了。

馮勝?“不奉命擅歸”?朱橚!

相對威脅程度來說,傅友德還算較輕,藍玉的確是不殺不行,馮勝僅次於藍玉。

老朱做為當事人,身處那個年代,天天耳渲目染,比咱們看的更清楚,看著他熟知秉性的兒子們和他深知能力的武勳們,對他們的處理,並不只是防微杜漸和些許懷疑那麼簡單,相關後續皇權繼承,已經派系林立且初露端倪,老朱也就不得不痛下殺手了。

平心而論,手段必要,不意味著傅友德該死,但即便傅友德再不該死也得去死,因為可怕的不是趙匡胤,而是那些捧著龍袍玩兒命照身上套的投機分子,這種人,歷朝歷代都有,都在等那雞蛋啥時候能夠露出哪怕一絲絲的縫隙,而傅友德也不是聖人,同樣有私心私利,比如:“請懷遠田千畝”。歷史證明,在足夠的利益面前,沒有什麼人能抗拒誘惑,至少傅友德不能。

某些朋友可能會說:貪心誰沒有,沒錯為何殺人,我懷疑某人要殺人,提前把他殺了行了?

當然不行,或者說是你不行。但是皇帝行,他覺得有礙皇權正常延續,殺也就殺了,找藉口都多餘,所以氣也沒用。

根本原因其實大家都知道,朱標早死,做為諸王兄長,又受老朱培養那麼多年,性格敦厚,哪個弟弟倒黴朱標沒伸過手,就拿朱棣來說,如果朱標上位,那就根本沒他啥事了,當然,朱標也不會對弟弟們下手,即便削藩,其手段也會與朱棣相似,並且藩地大概也是任挑的,也就不會眾叛親離、遭人嫉恨或者為了活命轉而造反了。而朱允炆可不行,他面對的是一群不省心的跋扈叔叔,所以荊枝必須拔成柺杖,才能助力建文帝多走一程。

注:本文是按著“老朱陰謀論”的方向寫的,還有一種就是“傅友德跋扈論”,有機會的話,我會再從這方面寫寫。


古今通史


大明將領傅友德一生輝煌,據說在雲貴一戰中,他曾親臨敵營,殺得元軍潰不成軍,當即活捉了敵首達理麻,迅速平定了曲靖一代。

貧農出身的他不得已去從軍。當時適逢元朝末年,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所謂自古亂世出英雄,在那個動盪年代,傅友德起先投奔紅巾軍,之後又先後追隨陳友諒、常遇春,終成朱元璋麾下一員大將,先後在征伐巴蜀、北征大漠、平定雲貴等諸多戰役中身先士卒,為大明江山的穩固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無敵大將軍也沒能善終,因被朱元璋猜忌而無奈自刎,這不得不說是明朝歷史上一抹揮之不去的殘陽之景。

不過有後人說起傅友德之死,是自己找死,也就是他自己的性格導致的。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其實十分合理。

雖說伴君如伴虎,可這其中也有著很大的政治智慧。自古被君王猜忌的大臣有兩類,一種是內有反骨,皇帝只得殺死他們,另一種是戰功赫赫且忠心耿耿,然而卻性格傲視群雄,在皇帝看來難以駕馭。不幸的是軍功顯赫的傅友德屬於後一種,因而在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看來不容易相信,當然有除之而後快的念頭。


儘管傅友德武藝超群帶兵有方,能力方面高人一等,但此人在職場厚黑學方面的智慧不是很深,因而也一早註定了他的悲劇。

有人說盡管傅友德戰功顯赫,卻對無辜百姓殘忍殺害,這也是觸目驚心的,他在攻佔雲南後,,將飽受戰亂所累,流離失所的蒙古百姓大肆殺死,更有許多女性被淪為營妓,十歲以上男性皆受屈辱,其情形慘不忍睹。這也是朱元璋後來聽說之後對其寒心之處。

在洪武二十六年,登基近十年的朱元璋因忌憚大將藍玉的軍權而設計誅殺之,素日與藍玉交好的傅友德自然也上了“黑名單”,朱元璋處心積慮想找藉口除掉他。


次年的某一日,朱元璋借大宴群臣之際,忽然提起對傅友德的二兒子有所不滿,要傅友德給予“制裁”。豈料,傅友德果真大義滅親,於席間當即起身告罪,並遵從朱元璋之命,殺子而提首級上殿向君王覆命。

朱元璋並不高興,這麼狠的角色留在自己身邊太可怕了,於是朱元璋不得已給他安了幾條罪狀,就使其自刎歸天了。


李佳計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傅友德之死未能倖免於此。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明朱元璋所頒發的“免死金牌”是個什麼東西?洪武3年,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並被賜予“金書鐵券”。這個東西是自古以來文臣武將最為嚮往的東西,然而明朝的“免死金牌”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數較少,子孫不免死。這其中就給頒發者留下巨大的空間謀逆不謀逆不是你說了算,而是頒發者說了算。所以說得到這“免死金牌”的人,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警告,也是一塊“催命符”。

其二開國功臣人人得死。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孫朱充炆年幼。面對諸多良臣猛將,顯然難以鎮住這幫開國功臣。朱元璋曾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下讓朱標拿。朱標不敢拿。朱元璋就說我為什麼殺功臣,我在幫你拔刺呢?建國功臣就是對皇權會產生巨大威脅的一幫刺頭,面對:"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為了朱明王朝的基業,“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麼一個具有潛在威脅的人物不除之而不快。

傅友德之死不為其他,只是因為他身懷利器,讓朱元璋看到了他有可能會成為未來接班人的一個潛在敵人。


靈蛇觀史


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用在姓趙的那一家,是不太妥的;但是用在老朱家,那簡直就是不能再吻合了!論屠戮功臣,明朝當屬第一,無任何朝代可出其右

真正意義上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因為太過忌憚於功臣對於朱家天下的威脅,自一統全國之後,就開始進行清洗,直至太子朱標早夭之後,更是將清洗推向高潮——幾乎是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大明肱股之臣,幾乎屠戮殆盡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十分忌憚身邊這些有能力“顛倒乾坤”的人物

如果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一種仁慈的表現,那麼朱元璋的屠戮功臣,則是迫不得已。不像趙匡胤一樣,是靠著這些當年的哥們造反奪了皇位,他老朱是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打下了整個天下。立天下的根本不同,直接導致了兩人的不同選擇。畢竟趙匡胤是拉攏了這一批兄弟,成為了自己的鐵桿兒,都是圍著他轉的,也就不太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團,以致於對趙宋皇室產生威脅。但是老朱卻不這麼想,在他看來,這些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同鄉、朋友、戰友,自己活著的時候肯定畢恭畢敬,一旦自己掛了,子孫能不能壓得住呢?

無論是能征善戰、人品極佳的徐達,還是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的劉基、亦或是運籌帷幄、統領全局的李善長,在他眼裡,每個人都有顛覆其子孫的能力,至於其他各個深諳兵法的名將,更是隨便一個就可以掀起一番波瀾,為了老朱家的天下,朱元璋揮舞著自己的屠刀,向開國功臣們砍去

一共三刀,幾乎將非嫡系開國功臣一掃而空,從胡惟庸案到空印案,再到郭桓案;牽扯其中並被殺的人,合計不下十萬人,而這並不是結束——因為藍玉案此時還沒有發生

寧可殺錯,不可放過——洪武三大案,且不說冤案,至少老朱是在自保

胡惟庸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下場之慘也是空前絕後,被誅滅九族不說,牽扯了一大批功臣,或許他真的有不臣之心,或者說想要結黨以自保,於是他拉攏了無數功臣跟他站在一條線上,想要以此來做自己的護身符——人多無罪啊!老朱你總不能給這些人都殺了吧?

可問題是,老朱是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人,當他看到胡惟庸黨羽的名單時,絲毫沒有猶豫——“那就都殺掉吧!”諸多功臣良將也因此白白冤死。據統計,胡惟庸案一共牽連被殺者多達三萬餘人,甚至說此案完結後十年,老朱再次發難,處死了李善長、陸仲亨、已故騰國公顧時之子等開國功臣

待到空印案與郭桓案時,株連之人更甚,可以說明初最危險的職業,就是官員。且不說國家有多少編制,單純三大案的死亡人數,共計就超過了7萬人。其實,三案結束後朱元璋已經放下了屠刀,畢竟他要為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套班底,所以以藍玉為首的武將班底被留了下來,只是太子朱標的早亡,讓朱元璋徹底瘋狂,再次開啟了一波屠殺。藉口藍玉圖謀造反,大肆屠戮所剩無幾的功臣名將,此案共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可以說“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當然,這是無奈之舉——畢竟朱標已亡,這套班底是為朱標量身打造的,而非針對整個明朝,所以朱標一死,這套班底必須立刻剷除。當然了,老朱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也不準備趕緊殺絕,以徐、李、湯、耿、郭、沐幾家為代表的嫡系,都活到了最後,其子孫也得以善終

七戰全勝、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的付友德,為何難以善終?

要說傅友德在明朝開國名將裡的知名度不算是最高的,但他的功績卻一點都不低。但是,有個問題卻很致命,不像李文忠、常遇春這些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嫡系,他先前是跟著劉福通混的,後來才率部投奔老朱,從成分上來說,老朱就不會把他當自己人

加之,他在建國後表現優異,多次立下赫赫戰功,甚至有七戰全勝的夢幻戰績,對於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名將,老朱怎能不有所提防?要說傅友德應該早就被幹掉了,但是老朱還算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有些人可以留著,只不過隨著朱標死後,他更加濫殺——既然做了,那就做絕吧!於是熬過了四大案的付友德,還是沒有躲過這一刀

洪武二十七年,老朱因發現守衛沒有按照規定佩戴箭囊有些不悅,而後他發現此人乃付友德之子傅讓,於是他在宴請文武百官之時,對付友德表示了自己的不悅。傅友德起身告罪,但老朱不依不饒,呵斥他不敬不說,還讓他親殺兒子取其首級,不刻傅友德手提二子首級返回,朱元璋大駭:“你怎麼忍心?”傅友德直言不諱:“你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麼?”於是拔劍自刎,隨後朱元璋暴怒,將其全家發配遼東


可以說,朱元璋是有預謀的,傅友德和藍玉關係不錯,而藍玉案讓已經年老的朱元璋更加猜忌傅友德,雖然案發之時並沒有殺他,但實際上他已經動了殺心

可以說,傅友德的死並不是個例。無論是居功至偉的李善長、能征善戰的藍玉、還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周德興、馮勝,甚至說可能被賜死的劉伯溫、陰謀殺死的徐達(有爭議)。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很少有功臣善終,無論是知名度高的還是知名度一般的,如朱亮祖等人,這些都是官至公爵的開國功臣吶!

甚至說,兒女親家他都不放過,就別提什麼戰功赫赫、居功至偉了,放在老朱這裡,不好使啊!能給留個全屍的,就不錯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在我國古代,明朝這個王朝的開國功臣,大部分人的下場都不怎麼好,而作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的傅友德,哪怕曾被朱元璋評價說“友德功為第一”,最終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


傅友德的功勞

傅友德對對於明朝的建立有著大功,之前是跟著陳友諒的,後來轉投朱元璋,之後就一直效命朱元璋,不管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還是後來的攻打張士誠,傅友德都是身先士卒,軍功顯著。

每戰必先士卒。雖被創,戰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帝屢敕獎勞。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傅友德也沒有閒著,不管是平西蜀還是徵雲南,傅友德一直都在為朱元璋四處征戰,而他的功勞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不只一次的被朱元璋賜予免死鐵券。

太祖制《平西蜀文》,盛稱友德功為第一。


傅友德有著悲慘結局的原因

立有大功的傅友德,終歸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免死鐵券到最後也沒起什麼作用,該死還是要死。在一次宴會上,傅友德有道菜沒有吃完,畢竟是皇帝賜予的飯菜,而傅友德有剩菜這個事,讓朱元璋得知,就說傅友德這是大不敬。

會冬宴,從者徹饌,友德有一蔬不盡。太祖責友德不敬。

雖然這不是個什麼大事,但是那個時候朱元璋已經開始對功臣的清除了,藍玉案也已經發生,而本身軍功赫赫的傅友德,已經讓朱元璋有了猜忌之心,而傅友德也很清楚那把清除功臣的刀早晚會落到自己頭上,最終,傅友德選擇了接受這種結果,自行了斷。

友德出匕首袖中,日:“不過欲吾父子頭耳。”遂自刎。


在朱元璋那個時期,如傅友德這樣的功臣宿將被清除,不是什麼罕見事兒,而傅友德最終的結局也印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


說與山鬼聽


論濫殺功臣維護皇權的兩個皇帝,非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莫屬,兩人都出身貧寒,對臣下警惕心頗高,誅殺功臣,分封諸子去各地為王,傅有德深通韜略,軍功卓著,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獲得皇帝賜封的免死金牌,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功高震主對於傅有德來說是致命的,就猶如漢高祖劉邦與韓信之間一樣,他們都是一樣的下場,當臣子的權力足以威脅皇權的時候,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他的下場都是一樣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千古名句,實話實說。


剪影小王



吳永峰


導讀:成為明朝初年朱元璋的武將是一種悲哀,無論是是否有僭越的問題還是莫須有的造反。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掀起了一個接一個的大案。多少文武大臣卷人其中。為了老朱家的江山安穩,這些功臣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如同創業團隊的元老在公司上市的關鍵時刻被清洗出局,在榨取完利用價值後被掃地出門。所以說無情最是帝王家。


“戰神”付友德

雖然付友德不是一開始就跟著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初創團隊,但是依然是反元團隊的一員。付友德先後跟隨明玉珍、陳友諒,最後在朱元璋收復安慶後投降朱元璋。開始在常遇春麾下為將。

付友德在朱元璋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過程中都奮勇殺敵,數次親冒矢石衝鋒在最前線,多次負重傷。隨後隨常遇春北伐大元。往往在戰局處於膠著的時候付友德就會率領親衛以敢死隊的形式親自衝鋒。也許是勇猛,也許是運氣使然每每都大勝而回。在平定巴蜀的過程中,付友德有勇有謀迫使明升投降,明夏歸降。朱元璋親作《平西蜀文》,盛讚傅友德功勞第一。接著平定雲貴,一統天下。付友德累功封潁國公,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襲鐵券。


付友德的下場

按說付友德有大功於朝廷,並且以國公之尊加多次的免死鐵券應該安享榮華;潁國公府也應該與國同休才對。但是由於一件事情的發生導致了朱元璋的大清洗,潁國公付友德也在這場清洗中喪生。

那麼究竟是什麼事情呢?本來這些開國的文成武將是朱元璋留給太子朱標的輔政大臣和幫手。太子和這些叔叔大爺的也很熟悉。其實這也是通常情況下王朝初期的延續的格局。但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意外英年早逝導致了大明朝初期的大清洗。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經過思考決定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但是允炆年少,並且不像朱標一樣長期監國有很高的威信。朱元璋深恐自己去世後主少國疑,允炆鎮不住這幫驕兵悍將開始對文臣武將的大清洗。


從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後,開國元勳李善長、藍玉、馮勝、傅友德等先後被殺。其中,傅友德死於1394年。朱元璋為了自己朱家的皇權大肆屠殺功勳良將,使的朝堂上基本就剩下小貓幾隻。可惜,朱允炆最後還是沒有坐穩皇帝位置被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趕下了皇位。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知道正是由於他對開國大臣的屠戮才導致四子朱棣輕鬆奪取了皇位不知作何感想。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明朝開國功臣手握御賜鐵劵,獲得免死金牌的不在少數。

像傅友德、李善長、馮勝、藍玉、唐勝宗等人,隨持有免罪金牌,但是卻無一人受法外開恩。

最終能夠因鐵劵而被免於一死的,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像郭英,身為郭寧妃的弟弟,雖然多有不法之事,但是,朱元璋就是願意網開一面,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怎麼說都是自家人。

而像朱亮祖這樣無關緊要的人,有點錯就自己動手,親自把人打死,也是比較符合幫親這個歷史規律的。

至於樓主問的傅友德,他跟馮勝一同被處死的,這都是後來碩果僅存的功勳了,一生征戰,也未曾有過大錯,就是功高震主,怕繼承人按不住這兩位,不得不殺了。

觀朱元璋的一生,那真的是看帝王心術吶!


寡言悟裟


農民起義成功後必殺功臣(劉邦、朱元璋、),名仕起事成功後善待良臣(項羽、曹操、李世民、趙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