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之變"到"橫渡之約",遼世宗是如何化解即位鬥爭和困局的?

世宗即位鬥爭從"扶余之變"開始,經"橫渡之約"結束,遼太祖阿保機在徵渤海返遼途中逝世,述律後立馬掌握強權,太宗繼位,手中無權,太宗為了重掌大權,雙方便開始了權力鬥爭,史稱"扶余之變",太宗死後,世宗軍中繼位,述律後不肯輕易讓位。

耶律屋質策劃"橫渡之變",耶律阮即位,最後雖入主故土,重掌正統,但權力的鬥爭時刻存在,即位後貴族鬥爭死灰復燃,遼朝陷入亂世,遼世宗即位後的政治局面不容樂觀。

契丹貴族與述律後的矛盾一觸即發,"扶余之變"拉開了遼世宗繼位序幕

遼太祖死後,朝廷內主要分為兩派,一是以遼太宗為首的皇室成員及其他皇室貴族臥薪嚐膽,另一派就是以述律後為首把持著國家大權。述律後在遼太祖後就立馬掌握國家大權,政權在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除掉皇位最大的威脅——契丹貴族血統勢力。

太祖死後,當時有人提議先帝死去應該由其嫡長子耶律德光繼承皇位,述律後隨即便將他們降罪入獄,有不服氣之人,則立即殺之,毫不留情。

述律後大力打擊等契丹貴族勢力,他們在這場奪權之爭中損失慘重,經過扶余之變,述律後憑藉其殘忍的手段奪得遼的大權,契丹貴族一脈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雖然述律後暫時手握大權,但是各方勢力只是暫時退出權力的鬥爭,對述律後的不滿只放在背後,由於述律後在扶余之變中大展淫威,雖無人敢反抗,但述律後的敵人暫時臥薪嚐膽,暗中培養實力,等待雙方實力不再懸殊,則是反抗之時。

遼太宗即位後,述律後掌國家大權,皇族成員對述律後只得妥協,述律後另有一子名為耶律李胡,遼太宗為了打消述律後對自己的敵意,讓其放鬆警惕,冊封同胞弟耶律李胡為黃太弟和大元帥,這就相當於向天下人昭告耶律李胡是自己皇位的繼承人。述律後曾生病,遼太宗為了表示其敬畏之心,在述律後生病期間,不寢不食,在述律後面前極盡"孝心"。

遼太宗怎甘此現狀,他一直有徵中原地區以稱王的想法,這樣一來就可以擺脫述律後的控制,但述律後早知其的心思,極力反對遼太宗入主中原。

在遼太宗滅晉後,述律後深知太宗對自己已造成威脅,至此,遼朝局面隨著太宗南下滅晉後更加動盪,鬥爭一觸即發,遼世宗耶律阮在此背景下作為阿保機的嫡孫繼承了太宗的王位。

投機者、復仇者與世宗三方聯盟,他們既是世宗奪大統的支持者也是日後政治困局的締造者,遼世宗抓住時機籠絡各方勢力

遼太宗在滅了後晉歸朝途中突發疾病逝世,這是誰都不能預見的,太宗逝世後,軍中陷入一片混亂,此時他們是群龍無首,軍中有對太宗忠心之人,也有小人,一部分人想在此時分裂,把契丹一族消滅,自己坐上王位,世宗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

世宗是太宗的侄子,與耶律李胡相比,李胡既是太宗的親弟弟,又是其親封的皇太弟,李胡更有資格繼承王位,世宗之所以會繼承王位,耶律安摶功不可沒。太祖死後至太宗即位以來,契丹貴族都是述律後的手下敗將,耶律安摶是契丹貴族中的一員,他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耶律安摶與耶律阮是舊相識,他當時也在徵晉反遼的軍中,當太宗不幸逝世後,他立馬想到讓耶律阮繼任王位,但太宗當時有所猶豫,述律後與耶律李胡在遼的勢力堅不可摧,但在耶律安摶向耶律阮道明天下人皆中意其繼任。

另外,耶律安摶在軍中大肆宣揚耶律李胡已病逝,以動搖軍心,雖然李胡更有資格繼任,但在軍中,最接近王位的也只有世宗一人,他是遼太祖阿保機的長孫。

世宗在軍中即位,並未取得述律後的同意與支持,仇敵不少,這些人順勢與世宗站在了一起,蕭翰與劉哥都是權力鬥爭的受害者,李胡得知世宗即位於軍中,便領軍南下,"劉哥首建附世宗之策,以本部兵助之",李胡兵敗,後和議時,耶律李胡問劉哥為何要支持世宗,劉哥道;"臣父無罪,太后殺之"。這些與世宗站在一起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為何他們沒有選擇強悍的述律後一派,原因不單單是家仇。

太宗在位時,蕭翰和劉哥都不被重用,管轄著不重要的地方,當世宗即位時,他們馬上放棄了自己擔任官職的所在地,投靠世宗,因為述律後與耶律李胡生性殘忍,而世宗初即位,自己必能受到重用,既能報家仇,仕途又能得到保證,何樂而不為?

但是這又是一個弊端,蕭翰和劉哥等人是世宗鞏固王位的棋子,對他們不完全信任,而校瀚等人對世宗的忠誠度不夠,聯繫他們的橋樑是利益。

除了述律後的仇人外,還有一批人也是擁立世宗的支持者,他們是力挺太宗的舊臣,在太宗逝世前,誓死追隨太宗,站在太宗這邊就意味著和述律後為敵,如果李胡即位,太宗遺臣必將受到重罰,所以當世宗即位時,他們不得已與世宗站在一起,這樣做存粹是為了自保。

太宗遺臣中以南北二王權力最大,南北二王分別是耶律窪與耶律吼。當初耶律安摶向"二王"表明想擁立世宗即位時,他們也確實是為時局所迫,不得已與耶律安摶達成共識。這樣一個散裝的聯盟只是一時的,此時他們雖站在一條陣線上,但都是各懷鬼胎,這是世宗即位後的一個潛在的"定時炸彈"。

世宗陣營內的人大部分都是投機者或不得已者,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有人為自己的家仇,站在世宗一邊,利用他的力量洩私恨,有人因為不想成為述律後的刀下鬼而選擇支持世宗,更有投機取巧者判斷兩邊勝算,當勝利的天平倒向世宗是時,他們背叛述律後的陣營,走向世宗的聯盟,由此可見遼世宗抓住時機籠絡了各方勢力。

"橫渡之約"一舉結束即位鬥爭,世宗入主正統,既有遼皇帝的稱號又奪得權力

世宗在眾將領的支持下,在與述律後的博弈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但述律後與李胡是心狠手辣之人,縱使世宗已即位,但述律後與李胡在遼本部,仍堅持不讓位於世宗,世宗雖有繼承之名,但是卻不能真正掌管遼,李胡雖把持者遼的政權,卻沒有名分。

述律後得知世宗在軍中即位後,隨即讓李胡攻打世宗,這場戰役最終以世宗取勝告終。就在世宗以為入主故土在即,述律後與李胡在此時劫持了世宗身邊將領及其他臣子的家屬以此威脅世宗,世宗也因此不敢輕舉妄動,雙方一再陷入僵局。

雙方陷入僵局之時,"橫渡之變"的策劃者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耶律屋質是遼代皇族的成員,他在世宗入主國土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太宗南下時,他並未隨從,太宗死後,他順理成章地進入述律後一派,後世宗即位,他知道這一事實無法改變,而述律後雖劫持人質,但軍事實力遠不及世宗,這樣僵持下去只會魚死網破,於是他向述律後提出與世宗議和的建議,述律後深知保命要緊,隨即同意。

世宗也同意議和,這是因為即位以來,他也瞭解自己陣營內的人都是各懷心思,對自己忠誠的人極少,一旦述律後再加威脅,估計不少人都會倒戈而去,自己的勝算不大。

耶律屋質之所以這麼做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雙方僵持無益於遼的社稷,二從自身的利益考慮,如果雙方和議,世宗入主故土,不但不會因為他是述律後的舊部而降租於他,反而會使自己成為最大的功臣,不論從國家發展大計還是從自己小家利益來看,耶律屋質策劃的"橫渡之約"勢在必行。

經雙方議和,述律後及李胡退居政治舞臺,世宗入主正統,既有遼皇帝的稱號,又從述律後手中奪得正統權力,耶律屋質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隨著述律後的倒臺,世宗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繼承大統,雖然世宗解決了述律後和李胡,但新的困局正在上演,世宗安穩下來後,當初的追隨者大都被封賞,但他們可不滿於現狀,正在悄然策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世宗想培養自己的力量,但無奈身邊沒有能用之人,自己就是"光桿司令",如何快速培養自己的勢力,是他即位後遇到的最大問題。世宗想模仿太宗入主中原,把中原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目的是擺脫契丹貴族對自己的牽制,遼世宗利用先天優勢並順勢抓住時機,從"扶余之變"到"橫渡之約",遼世宗成功化解了即位鬥爭和困局,值得後世借鑑與學習。

參考文獻: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資治通鑑》

《契丹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