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 山東區縣鮮活力洞察報告 △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作者 | 葛曉璇

設計 | 劉濛濛 數據 | 劉磊

來源 | 新浪山東頭條(ID:xlsdly)

在濟南,作為濟南老工業發源之地的天橋區,被戲稱為“大雜燴”。

一方面能看出天橋區商貿經濟之發達,從另一個角度看,這裡生活“煙火味”濃厚;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作為老工業,天橋區的商貿經濟並不上“檔次”,批發、零售,人來人往,看似繁華,卻早已與時代脫節,“大雜燴”頗有“繁華之前的落寞”的味道。

不過,天橋區畢竟位居濟南,從濼口“觸網”,到發展園區經濟,濟南天橋的改變,猶如“市井之味”的“油膩大叔”轉身成為有品位、有氣質、有情懷的成熟中年人,這份改變既源自天橋區觀念的改變,亦來自自身“鮮活力”的挖掘。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1

濼口“觸網”的裂變

變者,易也。如大江東去,時過境遷。

30年前,從“大棚市場”開始,濼口服裝城把握先機,匯聚了各式各樣的服裝,滿足了人們的服裝需要,一度成為省內的“服飾名城”,人群熙熙攘攘,服裝城可謂生意紅火。這一時期,濼口服裝城能夠發展起來,很大部分靠的是時代紅利和較低的市場準入門檻。

有起有落。後來由於同質化經營品類競爭激烈,服裝受眾群體受限,濼口服裝城模式固定,生意不如以前那麼好做了。

我們注意到,這一時期擺在濼口服裝城面前的難題,一方面是服裝檔次和質量業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大潮之下,濼口服裝城線下銷售受到衝擊,傳統商城的老路面臨瓶頸。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 濟濼路夜景(來源:天橋區人民政府官網)

如熱鍋上的螞蟻,濼口服裝城要想生存,就必須轉變思維。

從完善經營結構開始,濼口服裝商城提供多元化產品,並提高產品質量,把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當做發展的目標。同時,在傳統商城的基礎上,依託實體,加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商務和電子商務,打造智慧商城。為此,濼口服裝城還順勢推出濼e購電商平臺進行管理與運營。

如此一來,天橋區的電子商務也如火如荼地開展。濼口的服裝鞋帽、北園大街的家居建材,以及果品等各類大型專業市場紛紛觸網,加入電子商務行列中。經過幾年的發展,天橋區電子商務已形成規模。

2018年,天橋區電商網絡零售額已突破450億元,繼續保持全省各區縣第一。不但形成了黃臺、鳳凰山、齊魯雲商、時代總部基地4家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還湧現出了三際電子、菲爾電商、山東康舜等一批“億元級”電商企業,它們代表了天橋區電子商務的水準。

從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興起,到全國掀起電商熱潮不過短短几年時間。山東許多其他區縣也都在做電商,為什麼是天橋區做起來了?

從外部因素看,天橋區交通便利,不僅有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總站,還毗鄰西、北兩線繞城高速。這為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倉儲、物流等環節提供了便利。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但更重要的是,天橋區本身就有產業聚集效應,服裝批發、家居建材等市場本來就存在。但這還不夠,無序的市場,沒有科技元素的市場,就只能存在於市井,覆蓋較小的區域。而天橋區是有先見之明的,它把握住了電商趨勢,使得傳統行業走向規範化和集約化。

天橋區不僅發佈了《天橋區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還專門出臺了《天橋區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從這些政策就能看出,對待電子商務,天橋區政府是動真格的了。天橋區通過差異化、互動式發展,以及政策紅利刺激、資源整合、服務培訓等措施,推動電商產業發展,讓市場得以做大做強做得規範,還能夠活力滿滿。

因此,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此後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轉型做電子商務,形成了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模式,擁有了成熟的產業鏈。這種產業鏈聚合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受益於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反過來也能帶動天橋區的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進而促進全區實現消費升級。

令人驚喜的是,電子商務迅速發展也讓天橋區形成更多的專業市場和門類。目前,天橋區形成各類專業市場68處,經營面積300餘萬平方米,涵蓋建材家居、服飾鞋帽、燈具衛浴等多個門類。這個數字是幾年前,人們面對商品觸網浪潮時所無法想象的。

探索不應止步。天橋區深知這一點,所以今後還將推進小清河電商產業帶建設,推動城區北部經濟發展再升級,深入挖掘傳統商業載體潛在創新價值,吸引新媒體電商在天橋落地發展。天橋區還要發展電商服務配套行業,延長電商產業鏈條。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2

產業變革的“一路狂奔”

變者,更也。如風起雲湧,更迭展望。

中關村在哪?北京海淀?不止,中關村目前開到了濟南天橋。

發展園區經濟,是天橋區又一科創變革。2019年4月份,中關村(濟南)產業基地舉行開業典禮,同時50個項目集中籤約落戶天橋區,總投資額215億元。其中,38家新動能優質企業簽約入駐園區,總投資約25億元,涵蓋大數據、新材料、智能製造、現代物流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 中關村濟南產業基地(來源:無線濟南)

此次活動成果豐碩。要知道,天橋區2018年全年新增簽約項目一共才50個,總投資額358.4億元。這次單次項目數就有50家,總投資額也超過了去年全年的一半。

實際上,早幾年,天橋區未必有如此景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早期,天橋區是濟南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也是濟南老牌工業區,形成了以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為主的工業體系。然而,由於發展較早,規劃甚不合理,天橋區產業發展一度陷入低迷。

所幸天橋區不甘沒落,通過挖掘科創潛力,老工業園區搖身一變,成為科技孵化園區和科創園區,園區經濟聚合人才、市場等各要素,通過智慧碰撞,讓園區經濟發光,帶動綜合實力提升。

2018年,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和藥山科技園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家,比上年增加11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21億元,同比增長16.9%,佔規模以上工業收入的64.3%,科技創新主導的工業佔據了天橋工業的大多數。天橋區建立全市首家“諾獎工作站”、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持續增加,創新活力指數持續增強。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 濟南小清河夜景(資料圖)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科技園區和研發機構,天橋區還需要引進人才。於是,天橋區打造了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名曰“鳳棲天橋”。從資金政策、辦公用房支持政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等方面,改善高層次人才待遇,從而引鳳而來。

肯下血本,效果自然是顯著的。2018年,天橋區高層次人才突破4659人。引進的人才也沒讓天橋區失望,所研發的東珩·氧化鋁陶瓷纖維生產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其實,不管是人才引進數量突破,還是人才所帶來的的技術突破,歸根到底都是天橋決心科技變革,突破傳統產業,運用園區經濟加持自身鮮活力的明證。

意料之中,2018年10月,天橋區獲評“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不過,這並不是天橋區科技探索的終點,在風起雲湧、科技不斷更迭的今天,天橋區還需要一直謀求科創變革,繼續把握園區經濟,培育人才和成就科技成果,引進高新企業,激發區域活力和經濟實力。

我們看到,在互聯網大潮下,從傳統行業轉型,涉及物聯網、雲計算、移動商務和電子商務,天橋區服裝家居等傳統市場重煥新生,是科技驅動,也是思維轉換。得益於電子商務這股熱潮,天橋區隨之而“變”,縱使時過境遷,也能扭轉乾坤。

再者,天橋區引進人才,有效利用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藥山科技園等產業園區,研發科技成果,也摒棄了技術落後的面貌,探索科技創新,使得園區經濟較快增長,鮮活力日益凸顯。

因此,天橋區無論是觸網電商,還是發展園區經濟,都是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具有前瞻性的轉變。從接觸到深入發展,天橋區在做精做強之道上一路狂奔,在電商零售名列全省第一,併入選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見證了其發展潛力。

3

“鮮活力”洞察報告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濟南天橋,一個“油膩大叔”的逆襲路


圖片綜合網絡 © 新浪山東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