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用人哲學--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本名趙昚,字元永。宋高宗在揚州逃跑時因受到驚嚇,而失去了生育能力,惟一的獨子又在苗劉之變後死去。而宋英宗系的後人,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金一網打盡,全被押往北方,所以宋高宗只好選擇了七世孫,壽王趙德芳的後裔趙昚,將他收為養子,後高宗禪讓帝位給他。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病死,年68歲,葬於永阜陵。宋孝宗當太子的時候就積極主戰,曾上書高宗反對與金國議和。孝宗繼位後,決心改變高宗屈辱求和的國策,挽回宋廷的顏面,試圖出兵恢復中原,光復河山。他為了獲得民心,鼓舞士氣,首先為岳飛平反,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諡號“武穆”,並削去秦檜官號。隨後他起用抗戰派將領張俊,發動抗金戰爭,但出兵不久,由於張俊志大才疏,宋軍在符離集被金軍擊敗。隆興元年(1163年)金兵趁機大舉南下,宋軍損失慘重。宋孝宗北伐的決心動搖,罷免了張俊,重新起用了秦檜餘黨湯思退等人,並以割地納貢,自稱侄皇帝為條件,同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以後,宋金處於休戰狀態,他又任用虞允文備戰,結果虞允文的去世打消了他的雄心。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死,孝宗服喪,任太子趙惇參預政事。兩年後他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閒居重華宮,繼續為高宗服喪。趙惇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病死於臨安宮中的重華殿。宋孝宗也算是個頗有作為之人,有志恢復,可惜此時的南宋已經今非昔比。經過高宗、秦檜二十多年來對抗金勢力的折騰摧殘,抗金名將和主戰派大臣殺的殺、罷的罷、老的老、亡的亡,軍心民氣早已衰竭,剩下的不過張俊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可堪用的不過李顯忠、鄒宏淵,還有一個虞允文,然而還是天不假年。並且宋孝宗當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一直健康地活著,影響著他的決策。宋高宗堅決反對主戰,甚至曾經對孝宗說,等我百年之後,你再為之。這對孝順的宋孝宗是有很大影響的。孝宗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只是當時的金朝國力正盛,金國雖然對宋採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於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因此他的抗金抱負一直沒有實現。

《宋史·孝宗本紀》中對此也非常感嘆,說道,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後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即位之初,銳志恢復,符離邂逅失利,重違高宗之命,不輕出師,又值金世宗之立,金國平治,無釁可乘,然易表稱書,改臣稱侄,減去歲幣,以定鄰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寢異於前日矣。故世宗每戒群臣積錢穀,謹邊備,必曰:“吾恐宋人之和,終不可恃。”蓋亦忌帝之將有為也。天厭南北之兵,欲休民生,故帝用兵之意弗遂而終焉。

恢復之臣———虞允文

有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卻不完全。上文提到的虞允文就完全算得上宋孝宗的恢復之臣,他是在采石之戰後聲名鵲起的。

虞允文是進士出身,他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完顏亮渡淮南犯的時候,在採石一戰成名。當時,南宋朝廷一片慌亂,淮西主帥王權望風逃竄,金軍如入無人之境,直抵長江北岸。虞允文臨危受命,擔任參謀軍事,臨江督戰。虞允文被派往採石犒師,當他到達採石的時候,見逃到江南的王權部下將士,士氣十分低落,而長江北岸,金營遍野,氣勢鼎盛,眼看局勢不可挽回。虞允文在此情況下,沒有帶頭逃跑,而是立即召集原王權部下的將官,激勵他們奮勇作戰,以死求生。他開始著手整頓隊伍,佈置水軍,並命令當地民兵登船作戰。之後,完顏亮親自指揮金軍渡江,結果南宋軍民齊心協力,奮不顧身,大敗完顏亮。第二天,虞允文又乘勝派水軍出擊北岸的楊林渡口,大敗金朝水軍,並燒燬了大量金軍渡江用的船隻。完顏亮無奈,遂移師揚州,企圖改由此渡江南犯。結果,手下士兵譁變,殺了完顏亮後還軍北上,歸附了新即位的金世宗。金世宗雄才大略,我們後面有專文論述,也就是在他治理下,金朝國力鼎盛。宋孝宗的北伐一再失敗,“采石之戰”是南宋惟一的一次擊敗金軍渡江的戰役,虞允文也一戰成名,成為了宋朝政府主要依靠人物之一。

倚重不徹底,坐失好時機

采石之戰後,虞允文升任兵部尚書、川陝宣撫使,在上任的路上,他和地方主要將領會商攻金戰略,提出了“以大軍出關輔,因長安之糧以取河南,因河南之糧而會諸軍以取汴,則兵力全而餉道省,至如兩河,可傳檄而定”的戰略,並上奏宋高宗,又申報當時當太子的宋孝宗。吳於是出兵陝西,收復西北三路的十六州大片地區。六月,孝宗即位,參知政事史浩主張退守四川,虞允文前後上疏十五次,力爭不可棄陝西新復失地,但沒有被採納。等到四月宋孝宗起兵北伐時,東線雖取得勝利,但川陝一帶有利的態勢已經失去,不但沒有能配合北伐,甚至失去了在西線的牽制作用。虞允文隨後朝見宋孝宗,再次力陳放棄西北三路十六州地區的利害關係,宋孝宗恍然大悟,將史浩罷相出降地方。乾道元年,左相陳康伯罷相之後,宰相位置出現空缺,參知政事錢端禮一個人主政。同年三月,虞允文又升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錢端禮一心想升宰相,陷害虞允文,於是虞允文被罷官而授宮觀,回四川家鄉閒居。

宋孝宗並沒有忘記他,幾年之後,虞允文被重新啟用,再次知樞密院。是年五月,大將吳死,虞允文任知樞密院事兼四川宣撫使,接替吳鎮守西疆,這是宋孝宗對虞允文的極大信任,因為四川局勢直接關係到南宋政府的存亡,虞允文也不負所望,在他的帶領下四川軍政面目一新。

孔明故事又重演 出師未捷身先死

兩年後,虞允文被召回,升任樞密使,後虞允文進為首任左丞相,仍兼任樞密使。宋孝宗在抗金問題上,是非常依靠虞允文的,曾對他說:“丙午(靖康元年,1126年)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這年九月,虞允文再次罷相,以少保、武安軍節度使任四川宣撫使,封為雍國公。宋孝宗這樣安排是希望虞允文率一軍從川陝主攻,自己親領一軍在淮南出師,兵分兩路伐金。虞允文則吸收當年被迫從已攻佔的西北三路十四州退兵的教訓,提出“異時戒內外不相應”。宋孝宗回答得很乾脆:“若西師出而朕遲迴,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迴,即卿負朕。”於是,虞允文離開京城的那一天,宋孝宗親自在皇宮正殿賜酒賦詩送行,並特賜虞允文在殿門乘馬,持節度使儀仗出京。虞允文這時已經年過花甲,但雄心不減,於乾道九年初抵達四川,整頓軍馬,積極備戰。宋孝宗的心情更是急不可待,期望早日發動對金戰爭,一雪前恥,並密詔催促虞允文發兵。虞允文畢竟征戰多年,知道軍需未備,不好輕易動手,他提出:“機不可為,但令機至勿失耳。植根本,國富強,待時而動可也,安敢去師期為亂階乎。”宋孝宗有些不滿,虞允文也瞭解宋孝宗的心情,更加日夜奔忙,常常“戴星乘馬,冰滿鬢髯”,最終積勞成疾,竟然病死,享年65歲,宋孝宗的計劃也成為了泡影。

虞允文的死,對孝宗打擊很大。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北伐了,為政求穩,漸趨於保守,將全部精力轉移到內政建設上。不久,太上皇宋高宗病死,孝宗也倦政了,兩年後傳位光宗。在當了五年太上皇之後,孝宗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