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旗山,卻不能不插旗,有兩個故事流傳至今

重慶市大足縣城南東段叫插旗山。望文生義,就是插上旗子的山。如今,在山下的那座大橋,也取名為插旗山大橋。關於插旗山地名的由來,沒有詳實的史記,可在民間,卻有兩個故事流傳至今。

插旗山,卻不能不插旗,有兩個故事流傳至今

插旗山

據傳,在唐代景福元年,韋君靖就任昌普渝合四州節度使時,在大足縣建永昌寨,駐兵數萬,貯足十年糧草,實力雄厚。他請了陰陽先生到南山看地形,準備在此安營紮寨。陰陽先生仔細看了此處風水,搖頭嘆息:“不妥,北山山勢為龍形,南山為虎形,龍爭虎鬥,必有內亂!”

韋君靖覺得陰陽先生說得有點偏,在他看來,只有在道教中才這樣說,修煉要佔據南山山頭,絕不可動亂虎地威鎮,更不可在修煉之地屯兵。韋君靖陰笑道:“我不想因為屯兵擾亂道士修煉,可我只在南山山頭插上軍旗總可以吧!”

插旗山,卻不能不插旗,有兩個故事流傳至今

韋君靖像

為何只在南山插旗呢?韋君靖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表面上,他是為展示軍威,讓南山、北山及州城的人都可以看到旗子,實質上是在建觀察哨。一旦發現有敵兵來犯,則以煙火為信號,立即出兵阻擊。

插旗時,韋君靖特意選了個沒有長樹木的山頂,在山頂上修築了丈餘高的石臺,所用旗杆是高於三丈的楠竹,插好後,軍旗迎風飄揚,煞是威風。不料,怪事出現了,旗杆經常會在晚上倒下。韋君靖懷疑,不是陰陽先生搞的鬼,就是有道教徒在作怪。於是,他責令手下搭棚立火煙,並駐紮五十餘名守兵,輪流看護軍旗。守兵們只好通宵達旦地看守軍旗,發現晚上從瀨溪河面吹來的風比白天猛烈得多,往往是會在深夜將颳倒。

韋君靖不知所措,只好再次請來陰陽先生查看。先生極為聰明,笑著說:“這一塊地形屬於虎尾,它擺來擺去,不把旗子卷倒才怪呢!”

韋君靖皺著眉反問道:“怎麼總是在晚上倒旗呢,白天為何不倒?”

陰陽先生情急智生:“老虎生來就是晝伏夜出,尾巴搖來擺去,有它在,當然旗子總是插不穩了!”

韋君靖實在搞不清是何原因,總覺得軍旗總是倒下不吉利,就下令撤軍,從此不在此山上插旗。可是,插旗山的名聲卻被傳了出去。百姓不知其因,都在哀嘆:“插旗山不插旗,怪哉!”

插旗山,卻不能不插旗,有兩個故事流傳至今

李順、王小波起義像

北宋時,李順、王小波起義後,全師雄在綿州、昌州、普州等地。宋太宗當即命梓隧十二州都巡檢使、供奉官盧斌率軍鎮壓。在龍水鎮等地與義軍交火,義軍陣亡百餘人,敗退巴嶽山。

盧斌率軍至大足縣城,屯兵於唐代韋君靖曾建的北山永昌寨,為顯示軍威,特意將軍旗插在南邊的插旗山。沒想到,當天晚上旗子就被卷倒。盧斌懷疑是義軍的殘餘兵將所為,怕設埋伏,即刻撤離大足縣。至此,再無軍隊在南山屯兵。

插旗山不插旗,名不虛傳。如今,插旗山已經成為名揚海外的旅遊景點,人們上山可以一覽大足城市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