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試譯

第四十五章 (順勢而為)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分析:

1、大完美太突出都是缺點:“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2、浮躁衝動是失敗的根源:靜勝躁,寒勝熱。

3、冷靜是社會規律的根本:清靜為天下正。

譯:

太完美也是缺點,容不得瑕疵;兇猛如漲水,不能永遠保持哪勢頭。太直的(樹木)遇彎必折,聰明人都不露鋒芒,善辯的人都懂得三緘其口。平和不要浮躁,冷靜不要衝動。平和冷靜是處事法則。

譯後小議:

老子用這篇短文告訴我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言簡意深是古文表達的特點,同時也是侷限。

1、老子的這篇短文約五十字,就有五個“若”字,如果按習慣譯成“好像”“如同”之類,就可能被誤導。例如“大巧若拙”,可以理解成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辯若訥”呢?不可能講太直的東西好像彎曲吧?雄辯的人好像木訥吧?

2、如果再把“若”字當作排比句的標誌,也可能被誤導。

《道德經》試譯

高下都是為了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