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名篇,全文2.8萬字,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老上海一段“風流史”,喪偶女子白流蘇和浪蕩公子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稱為“風流史”,是因為在這段感情中,促成兩人相愛的不是緣分,而是戰爭,他們在彼此尋求慰藉的同時,更有種“貓捉老鼠”的既視感。

這部小說發表於1943年9月,可是算作張愛玲高峰時期的作品,在25歲之前呈現在了觀眾面前,這位多產天才的文學少女用激昂的文字展現出駕馭文字的非凡才能,幾十年來無數的“張迷”感懷於這段戰火促成的姻緣,“傾城”指的是傾覆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傾國”姻緣,悽美質感撲面而來,令人遐想連篇。

許鞍華生於遼寧瀋陽,在香港大學獲得文學碩士之後赴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學習,讀書和看電影是她人生的兩大愛好,她也是典型的學院派風格,對事物的發展脈絡喜歡探求其成因,用自己的解讀來詮釋不同的故事,早期的《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敘述方式,《傾城之戀》也是這樣一部敏感細緻的作品。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許鞍華從小在充滿文藝氣息的氛圍中長大,雖然沒有像張愛玲有那麼豐富的經歷,但在她的身上仍散發著關於理想、人生的本質探索,《傾城之戀》是她早期的探索之作,但是上映之後受到了影評界的口誅筆伐,在豆瓣評分為6.7分,也成為許鞍華心中的一大遺憾。

今天,我將從影片的敘述風格、人物塑造、情感表達、主題凸顯四個部分來探討這部影片本身的魅力和不足之處,體會一下舊上海那段傳奇的愛情故事。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01、影片以邊緣視角來捕捉邊緣人的故事,尊重原著精神,原汁原味展現出張愛玲獨特的文字魅力,用戲劇性的情節取代了小說中細膩準確的情感,充分運用特寫鏡頭展示人物心理,卻忽視了小說的核心思想。

許鞍華對於張愛玲的小說曾有過解讀“張愛玲小說描寫感情之細膩、豐富、冷峻、現實, 實難企及, 所以, 拍她的作品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原著”。這構成了影片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成功在於許鞍華的呈現方式,作為非常熟悉張愛玲的導演,她用了原著的整體架構,充分尊重原著精神,甚至大段文字毫無取捨的放在了影片之中,充分體現了張愛玲的文字風格。

失敗之處也正因為過於忠實原著,而沒有將時代精神在作品中充分展示,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儘管對這部小說很有情感,但是許鞍華對《傾城之戀》的精神指向出現了誤讀,張愛玲曾提到小說創作“寫傾城之戀, 當時的心理我還記得很清楚。除了我所要表現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義, 此外我要人家要什麼有什麼;華美的羅曼斯, 對白, 顏色, 詩意, 連意識都給預備下了: ( 就像要堵住人的嘴)艱苦的環境中應有的自覺”。也就是說

張愛玲想要表達的是人情冷暖和爾虞我詐,而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許鞍華也曾毫不避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傾城之戀最大的教訓, 是我沒抓住作品的精神, 那個作品的精神其實是很西方、很諷刺的,而不是纏綿的大悲劇。像它的名字( 連名字都是諷刺的) : 說兩個狗男女, 他們互相鬥智, 到最後突然就不鬥了,因為打仗了, 然後就成全了他們的姻緣。就是這麼簡單, 但你若拍成大的英雄美人,就全錯了。可是那時候,我還殘留著浪漫小說的概念,覺得這些東西應該拍得很浪漫。我說狗男女,可能很誇張,也可以說是那個女的一直想那男的娶她,男的不想娶,那個女的就一定要讓那男的娶她,還是不成功,是這樣的鬥法。如果抓住這個原著的精神,我覺得會好一點。一個是我沒抓住, 就像連環畫一樣把它拍出來就完了,都說了那些對白,但沒有加進自己的理解, 沒有鞏固原著的中心思想”。

這是許鞍華的失策之處,但是在作品呈現上卻能看出許鞍華的天賦,她運用了邊緣視角來呈現這個邊緣人的故事,白流蘇就是白家最邊緣的人物,中年喪夫,沒有子嗣,在家族毫無地位可言,小說的開場一針見血點明瞭白流蘇悽慘的人生經歷,裡面的情感之細膩是令我歎為觀止,許鞍華在故事敘述方面是頂尖高手,她毫不避諱白流蘇的憤怒與冷靜,給予她多次的特寫鏡頭,在家中的特寫,與範柳原見面時的特寫,內心活動變化的特寫,這些特寫鏡頭比單獨的語言更具殺傷力,作為客觀的視角表現出白流蘇複雜的內心活動,讓人物立體生動,同時也讓範柳原的行為動機更有看點。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02、許鞍華將淒涼的人生情義改編成了曲折的愛情故事,精明的白流蘇身上有很多張愛玲的親身經歷和精神指向,範柳原對她的精神控制並不僅僅侷限在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展現出每個人對愛情的不同態度。

在許鞍華的鏡頭下,她更關注人物的表現力和故事的張力,所以白流蘇略帶神經質的形象成了新時代精明女性的化身,扮演者繆騫人是我很喜愛的演員,她1959年出生在上海,在香港接受教育長大,後又在美國學校完成了學業,父親是專欄作家繆雨,可以用“書香門第”來形容,而她與張愛玲的經歷也有幾分相似,更好的表現出了白流蘇身上悽婉的精明。這種精明源於大家族的教育,促成了她現代意識的覺醒,但同時因為婚姻的不幸而讓她冷眼看待這個社會,她不願意在前夫家做寡婦,更不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她只想做自己,一個獨自自主的現代女性。

這其實正是張愛玲的“自我”投射,張愛玲出身於傳統家族,經歷與曹雪芹相似,“從小就活在 遺老、遺少的家庭陰影中,見到、聽到的,都是那些病態的人,病態的事”。她的父親是完全中國的,而母親則完全西化,先進的教育觀念讓他們把張愛玲也完全培養成了新時代的女性,學英文、鋼琴、字畫,然而父親的續絃卻讓張愛玲遭受了兩極化的待遇。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可以說張愛玲與白流蘇一樣都是逃離出家族的人,19歲的張愛玲奔赴香港正是白流蘇同意赴港的寫照,香港的淪陷又澆滅了她獲得文憑的希望,於是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這其實與白流蘇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範柳原身上如出一轍。

在這段關係中,張愛玲說“流蘇和流蘇的家,那樣的古中國的碎片,現社會里還是到處有”。張愛玲見慣了骨肉親情之間的冷酷無情和機關算盡,所以電影開場中白流蘇就痛斥主事的三爺“你把我的錢用光了,你就不怕我多心了?”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命運走向,所以白流蘇的家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物的命運走向。

範柳原則是張愛玲熟悉的人物化身,他想要得到白流蘇的真愛,自己又不肯給予名分,所以極盡挑逗之能事,讓白流蘇逐漸迷失在溫柔鄉中,他知道白流蘇已經沒有了去路,最終只能成為金錢的奴隸,所以他在得到了白流蘇之後提出“給你租一套房子”,成為了姘居的女人,這無疑是非常悲哀的人生。

許鞍華卻沒有這樣的“病態”思想,她不能接受這種“既不像愛,又不像嫖,不夠健康,又不夠病態,缺乏主題的明朗性”,卻忘記了張愛玲這種對人性的刻畫恰恰是最細膩的部分,許鞍華在結尾處直接改成了夫妻幸福的結局,讓整部作品充斥著無理取鬧與人生無常的體驗,這是與原著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卻形成了巨大的生活反差和荒謬感。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03、女性之間的鬥爭、家族之間的紛爭和相互博弈的愛情在影片中彼此交融,在男權社會,世態炎涼的情感糾葛貫穿著整部小說中,影片卻以冷峻的視角來觀察這一社會現象,缺少了客觀真實的反思精神。

不可否認的是許鞍華寄予小說濃厚的個人情感,但有些遺憾的是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感受到作品中人物頑強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導演過分忠於小說中的意境展示,沒有跨出創新的門檻,導致在拍攝過程中過於聚焦白流蘇和範柳原之家的情感糾葛,而忽略了故事的整體性。

白流蘇的競爭是與家族中姐妹的競爭,由於沒有靠山,她的身世非常悽慘,而同時她又有思想上的先進性,這讓她的處境非常尷尬,精神上飽受折磨,在考慮未來出路的同時,她還陷入整個家族流言蜚語的指責中,“同居了還要回來,還要不要臉”,以三爺為代表的家庭成員本來就對白流蘇有偏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於白流蘇來說,她看透了人性的這層醜惡,用脫離來對抗孤寂,可是卻陷入了另一場愛情對抗中。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在男權社會,周潤發飾演的範柳原極具人性魅力,他始終在執著的尋找自我,他曾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顯然,他對於文明覆滅有切膚之痛,然而他又是一個情場高手,他對白流蘇說“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首最悲哀的詩,生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是由我們所支配的”。

許鞍華想要跳出故事本身,以冷峻的視角來觀察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但是她又無法完全置身事外,這讓她的鏡頭有了溫度,牽動著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悲歡離合,張愛玲的視角是全局性的,這其中不僅包含了上海、香港,還有對現實制度的批判和嘲諷,用悲涼的筆調訴說著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小說成為她人生的縮影,也成就了她的人生。

張愛玲寧願捨棄一座城來成全白流蘇的如意算盤,這其中也暗含了對自身命運的憧憬,電影更像是一場夢,許鞍華賦予了更多男女女愛的“龍虎鬥”場景,讓影片更具有跌宕起伏的觀賞性,卻失去了可以反思的真實韻味,略微有些遺憾。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04、女權主義、愛情悲劇和婚姻反思是小說中的主題,影片在主題展示上維度少於小說,更沒有表現出女主精神上的空虛和婚姻的悲哀。

與張愛玲相比,許鞍華算不上是女性主義者,她總是給人理性的感覺,以悲憫的心態來觀察整個社會,雖然作品中也流露出對女性個體的關懷,卻由於她接受的“嬉皮”文化和理想主義而多了幾分享受和玩樂的成分,顯然這與張愛玲的創作初衷有所違背。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是開創香港傳奇的起源,她身上有種毫不認輸的精氣神,為了得到範柳原真誠交往的保證,她毫不放棄自己的底線,不斷的與其周旋,儘管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她最終妥協了,但她的行為和思想中仍保留著先進性和原則性,這值得後世學習。

範柳原沒有過婚姻,對於女性有著獨特的審美要求,他欣賞白流蘇身上的東方神韻,這其中包含了三從四德的傳統思維,又傾慕白流蘇的美貌和溫柔,儘管在小說中的白流蘇並不是傾國佳人,但是從繆騫人的表現來說,可謂風姿綽約,別有韻味。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他們的愛情因為戰亂的壓抑氛圍而多了幾分淒涼感,範柳原受到西方教育,身上的傳統思維和現代思想不斷的拉扯,讓他成為了矛盾的結合體,他受到男權主義的影響頗深,期望佔據愛情的主導權,支配白流蘇的精神世界,影片表達出了小說中的“僅僅是一剎那諒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的境界,卻沒有深入反思促成這樣結果的真實原因。

範柳原想要尋找的其實是精神上的共鳴者,他反覆對白流蘇說“你要懂我”,可是兩者的精神世界並不同步,差異化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讓他們思考方式和胸懷眼界截然不同,兩個人同樣的自私自利,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們的博弈其實就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女性自身虛榮性的結合體,女性被婚姻制度所束縛,雖然具有抵抗精神,卻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如風箏一樣將線放在了男人手中。

白流蘇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儘管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財富和丈夫,但是這種交換是不對等的,小說處處表現出女性精神上的空虛和這種婚姻制度下的悲劇性,可是許鞍華考慮的更多是怎樣讓故事更加真實和好看,於是促成風流倜儻的範柳原和溫婉動人的白流蘇的絕世佳話,對於小說中的人性刻畫顯然不足,形成了一種四不像的劇情設計,最終沒有能夠打動觀眾的內心,著實有些可惜。

《傾城之戀》,一座城市帶來一段姻緣,可悲可嘆的情感糾葛

結語:

《傾城之戀》中充斥著舊上海的風采,裡面有傳統的旗袍、傳統的上海文化和各種懷舊的氛圍,由於視覺上的感染力也被授予第25屆臺灣金馬獎優秀作品獎和服裝設計獎。小說中對於家族爭鬥、女性崛起和婚姻博弈的描述頗具看點,映射出張愛玲的婚姻價值觀,許鞍華美好的結局改編缺乏了小說的悲劇性,只能說是一次中規中矩的嘗試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