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英國等於死亡?為何二戰時德國寧可挑戰蘇聯也不死磕英國?

靜夜史


德國只能磕死,如果他死磕英國的話。雖然二戰初期德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歐洲大陸,但席捲不了英國,因為英國有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峽。要死磕英國,德軍必須跨越海峽登陸英國作戰,但是德國拿不下對英作戰的制空和制海權。

我們先來看看那時的英德軍事力量對比,就知道德國為什麼如果死磕就只能磕死了。三大軍種中,陸軍方面,德國毫無疑問佔據絕對優勢,1939年時就有100個步兵師和6個裝甲師。而英國,只有10個步兵師,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英軍雖也有坦克,但並無專門的裝甲部隊。

空軍方面,英德兩國有一拼。1939年,德軍擁有戰鬥機1000架,轟炸機1050架。而英國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780架,890架。但是,英國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颶風式戰鬥機和噴火式戰鬥機。而且英國空軍的人才儲備,也不是重整軍備後的德國空軍可比的。

早在1938年,英國就在自己的海岸上建起了5座雷達站,另有15座在建。所以當戰爭來臨時,英國早已有了敵機即將到達的警報鏈,併為攻擊敵機提供了準確信息。這也是不列顛空戰,德軍損失慘重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裡還沒有包括英聯邦其他國家如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國的空軍,還有波蘭、比利時、法國、捷克等國撤退到英國的空軍,以及由美國志願者組成的“飛鷹中隊”,都加入了不列顛空戰。這些所有力量加在一起,盟軍的力量,遠強於德國空軍。

希特勒上臺後,制訂了全面發展陸海空三軍的10年計劃,但實際上這個計劃主要是發展空軍和陸軍,並不包括海軍。希特勒對海軍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曾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說,德國海軍,主要用於防衛,以及攻擊敵國的商船隊。

另一個原因則來自納粹二號人物戈林。戈林長期擔任空軍總司令,還曾經是德國經濟部長。對來自海軍的所有要求,不批物資,不給預算。鄧尼茨擔任潛艇部隊總司令後稱,要打贏未來任何一場與英國的戰役,他至少需要1000艘潛艇。

但是,到二戰爆發時,他只有57艘。除此之外,那時的德國海軍,只有2艘戰列艦,2艘裝甲艦,6艘輕型巡洋艦,3艘重型巡洋艦,22艘驅逐艦。隨後不久“俾斯麥號”建成投入使用,是當時德國最先進的戰列艦。

而此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有15艘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184艘驅逐艦,66艘巡洋艦,60艘潛艇,45艘護衛艦和巡邏艦。所有這些艦船,超過一半裝備了現代科技和武器,另有在建即將投入使用的各種戰艦不計其數。這些數字,同樣不包括撤退到英國港口的法國軍艦。

不列顛空戰之前的挪威戰役,德國雖然大獲全勝,但也損失了10艘驅逐艦、1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4艘潛艇。制空權久久拿不下,制海權更是遙不可及,所以希特勒登陸英國本土作戰的“海獅計劃”,就只能永遠地取消了。

希特勒不死磕英國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英國並沒有德國急需的戰略資源,如石油、金屬材料和糧食。希特勒仇視斯拉夫人,但並不仇視英國人,視英國人為近親。他之所以打英國,其實是希望英國政府坐到談判桌上來,和自己結成同盟。既然打不下,他就只能放棄,轉而專打蘇聯。


世界真的很大


好多軍史專家都認為,二戰時候,如果德國先拿下英國,有了一個鞏固的後方再去收拾蘇聯,戰場要對德國要有利得多。沒有英國做“內應”,美國在歐洲開闢戰場也要困難許多;因此說,德國先跟斯大林攤牌是個戰略失誤。

希特勒聽到這觀點一定會跳起來:難道就你們懂軍事,我是白痴?我何嘗不知道先收拾英國是上策,我得收拾的了啊!


德國之所以沒有先進攻英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軍力量的制約

眾所周知,二戰初期英國在希特勒對歐洲張開血盆大口以後,徹底反思了張伯倫的綏靖主義,積極派兵參加了法國的抗德戰爭,但是因為戰術的失誤,戰爭以慘敗告終。英國軍隊被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潰不成軍。

德國軍隊決心乘勝追擊、徹底征服英國,但在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他們被英吉利海峽攔在了岸邊,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氣得嗷嗷直叫。

德國人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直到英軍老巢呢?海軍不行。為什麼海軍不行,都是因為那一紙條約:《凡爾賽條約》。


一戰德國失敗後,為了懲罰德國,不讓它具備再次發動戰爭、作死的能力,協約國逼迫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國防能力進行了諸多限制,僅僅讓它具備自衛能力,不許它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於拔掉了老虎的牙齒。

希特勒掌權以後,為了實現它稱霸歐洲的野心,在機密狀態下突破條約的限制進行瘋狂擴軍備戰。

為什麼是機密狀態呢?因為德國經過二戰慘敗,還要承擔戰爭賠款,國力有限。德國羽翼未豐不能跟協約國翻臉,不能公開撕毀條約,也害怕對方有所警惕。所以擴軍備戰就像做地下工作,偷偷摸摸進行。

比方說訓練陸軍的是不讓軍人穿軍裝,穿著運動服,就說我們開運動會。徵兵的時候對外說我們不是徵兵,是招收警察。


研製大炮的時候把突破條約限制的大炮在地下室組裝,試驗的時候躲到山溝裡去進行。總之,什麼都要偽裝,都要打著民用的幌子。

就是訓練空軍飛行員也要用滑翔機來進行,對外說他們是民間組織,是飛行愛好者,為了參加滑翔比賽。

可是海軍訓練就不行了,必須要有戰艦,可是戰艦是個大傢伙,無法遮人耳目。造出的戰艦必須要在水裡試驗,一試驗不久露餡了嗎?總不能弄點小木船去訓練海軍,那樣也起不到訓練效果。

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的海軍只能裝備6艘戰艦、6艘巡洋艦,而且有排水量限制,裝備的火炮也不得突破規定,條約還不讓德國發展潛艇。


但潛艇是在水下試驗的,體積也小,所以德國的潛艇數量和性能都非常厲害。但進攻英國的時候,潛艇不能運兵。沒有大型戰艦不能運兵,民船運兵的話又沒有安全保障。要知道當時英國的海軍力量很恐怖,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樣一來,進攻英國的難度就提高了。

二、掌握不了制空權

我們說了,進攻英國沒有戰艦可以用民船,但民船沒有自衛能力,想要安全運兵越過英吉利海峽必須要用空軍掩護,可是德國的空軍力量也不行。

從數量上講,德軍的空軍戰機數量確實比英軍要多一些。但當時德軍的戰機質量較差,航程有限,無法在英國上空長時間作戰。而英軍本土作戰,優勢很大。


經過長時間的鏖戰,德國空軍沒有擊敗英國空軍。沒有掌握制空權的德軍,擊敗英國海軍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三、意識形態的原因。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反人類的法西斯主義者,他反對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和民族,但他更仇視共產主義。

因為德國實行的是西方市場經濟,而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跟德國的經濟體制有衝突。

而且希特勒宣揚日耳曼民族是上等人,德意志優先,德國人就應該奴役其它民族;而共產主義則提倡人人平等,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所以希特勒把社會主義的蘇聯看做洪水猛獸,看做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因此,希特勒選擇了放過英國,先消滅蘇聯。即使德國先進攻蘇聯,也不能說就是下策。如果不是美英對蘇聯提供援助,蘇聯可能就頂不住亡國了。到那時,德國人就輕而易舉收拾英國。一旦那樣,英國就會陷入困境,美國人想幫忙也無從下手,這也正是美國和英國不遺餘力支持蘇聯的原因所在。


小約翰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上的一些東西不言,就二戰歐洲的狀況,希特勒的德國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沒有蕩平英國的前題下,反而用重兵去攻打蘇聯。這也是促使德國失敗的重要因素。大家想一想,蘇聯接近北極氣侯天氣惡劣不說,國土面積之大縱深之長,人口數量又是歐洲第一。這得需要多少的兵力,多少的後勤補給才能左右馳騁。雖然當時的德國很強大,但還不足以佔勝蘇聯。前法國拿破崙的軍隊就是前車之鑑。

反過來涗一下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雖然稱霸世界多年,但只是蛋丸之島國,拋開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及人口,本國的國土面積及人口完全有限。希特勒的德國在拿下法國,征服了整個西歐以後,根本不用去管蘇聯,還繼續和蘇聯友好。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及德國整個的軍力去徵佔英國,我想拿下英國絲毫沒任何問題,何其說進攻英國等於死亡!英國一滅,自然也就孤立了美國,但是綜合當時各種因素來看,這種理念這種公式不成立。但硬有如果加上假如的話,其結果自然就會形成德,美,蘇三大勢力這樣一種格局。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如果希特勒傾注全力進攻英國或許能夠贏得整個戰爭?進攻蘇聯才是死亡!

希特勒在法國戰役獲勝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如果能夠迫使英國屈膝,而希特勒運氣足夠好的話,“佔領英國本土”。這樣就確定了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人也無可奈何,因為缺失了英國這塊進攻歐洲大陸的天然平臺!

在整個歐洲都屈服於納粹的鐵蹄下,英國首相丘吉爾卻挺身而出。對希特勒大聲地說;不!不!不!我們決不投降!我們將在任何地方進行反抗!我們將繼續戰鬥!

於是希特勒準備進功英國,為此而制定了《海獅計劃》。調集了大批空軍和艦船,準備登陸英倫三島,消滅堅持抗擊的英國。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卻非常骨感。單憑德國海軍那麼幾艘不成體系的軍艦,是無法和世界第一位的英國海軍進行戰鬥的。希特勒發動戰爭時,事實上德國海軍並沒有建造好足夠數量的海軍艦船。

戈林的空軍登場了。相對於海軍,德國空軍對於英國空軍是具有優勢的。大批的德國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對英國各種有價值的目標狂轟亂炸。港口、機場、倉庫、飛機制造廠、軍營。凡是能夠利於英國空軍作戰的目標,都是戈林所要轟炸的對象。德國空軍的總目標是,“死磕英國空軍”從而將其擊敗。擊敗了英國空軍,希特勒就能夠俯視英倫三島了。

面對優勢的德國空軍幾個月的大力轟炸進攻,英國空軍奔於疲命,戰鬥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幾乎即將崩潰?

轉拆點來了!幾架英國轟炸機路過柏林,無意間轟炸了柏林。這使得希特勒大發雷霆,下令對英國包括倫敦在內的各大城市進行大規模轟炸,以示報復。這條愚蠢的命令給予了英國空軍寶貴的“喘息”機會。在徳空軍大肆轟炸英國各大城市的一個星期中,英國空軍的飛行員以及飛機得到了休養和修復。並且聚合了空軍的整體資源,制定了更為周密的作戰計劃。待到德空軍回過身繼續和英空軍搏殺時。這個時期的空戰,德國空軍逐漸喪失了主動權,喪失了以前的優勢,最後退出了英國的天空。以上所述,史稱《不列顛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空戰。


其實希特勒還有一個方案。就是集中力量進功中東,掐斷英國的命脈。但是希特勒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將目光投向東方,閃擊蘇聯。由此希特勒重蹈覆轍,重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兩線作戰的戰略錯誤。帶領德國全體軍民開始了漫長的死亡之旅!(希特勒進攻蘇聯除了軍事因素亦有政治考量。希特勒冶國諸理念中,消滅猶太民族和蘇聯是兩大要點。前者已經基本解決?進攻蘇聯則是實現後者目標的方法)。

希特勒和斯大林在這場史詩級的對決中,最終的結果是希特勒在柏林國會大廈地下室自殺身亡。斯大林贏了!


三千水唯取一


英國難道比蘇聯難打?二戰中德國寧可打蘇聯,也不跟它死磕

1940年6月隨著法國的“淪陷”,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完全落入了德國手中,如同當年的拿破崙帝國一樣,一般被英國封鎖的西歐大陸,在此時有了對英國的反封鎖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在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國高調宣佈履行保衛波蘭的承諾,跟德國進入了戰爭狀態,英國成為德國那時那刻唯一處於交戰的大國。

此時的蘇聯因為跟德國有著一同瓜分波蘭的“友誼”,正處在大談“友情”的蜜月期。因而英國不可避免的成為法國之後,德國盯上的新目標。

考慮到大英帝國的海軍是全球第一海軍,德國放棄了強行登陸的計劃,畢竟可能陸軍上船後,立馬就被英國海軍甕中捉鱉般全數幹掉。

策劃出了先搶奪制空權,再登陸的“海獅計劃”。德國參謀們想著,一旦德國掌握制空權,不管你英國的軍艦口徑有多大,在狹小的英吉利海峽,足夠被德國的空軍炸個底朝天。

1940年7月德國高層正式下達對英國的制空權“搶奪戰”,為了能夠打贏這場戰爭,時任德國元帥戈林,足足調集了3個空軍集團軍,約2669架戰鬥機參戰。

相對的英國這邊要簡陋不少,因為未能料到德國會快速幹掉法國,進逼自己的本土,英國的工業未曾高速運轉,僅有防空殲擊機700架,高炮200門迎戰。

好在英國此時掌握了雷達技術,在隱形戰機尚未出世的年代,因為英國有了雷達,它對德國戰機的行動可謂是瞭如指掌。而這個“瞭如指掌”帶來的直接結果即為英國空軍可以在空中肆意的打游擊。

根據英軍指揮員希爾的回憶,當時的英國飛行員自知數量無法和德國機群媲美,於是在雷達播報德國機群出現之後,英國戰機往往會快速升空,藏在肉眼難以看見的雲層之中。

當德國機群經過之時,快速從雲層之中竄出來,從機群的尾巴開始進攻,給予機群中防空力量薄弱的轟炸機致命一擊。就這樣靠著雷達這個“天眼”,英國漸漸的在對德國的空戰中佔據了優勢。

8月25日英國空軍更是將炮彈投向了柏林城,讓德國百姓陷入了戰爭的恐懼之中。在此之前因為德國人在戰場上總是高歌猛進,戰爭對於百姓來說往往是榮譽場,而不是恐懼的修羅場。

9月17日德國高層見空軍始終無法突破英國空軍的空中壁壘,獲得英吉利海峽以及英國本土的制空權,宣佈推遲整個海獅計劃,畢竟沒有空中掩護,德國陸軍一出海,立馬被英國海軍和空軍炸得滿地找牙。

後來德國深陷蘇聯戰場,就更沒有精力重啟海獅計劃,至於英國難道比蘇聯難打?小袁認為對於二戰中的德國來說確實是,英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在空戰失利的情況下,德國根本打不上不列顛群島。

而蘇聯則不同,它的地形幾乎是一馬平川,需要的是坦克和陸軍,而從閃擊法國、波蘭的經驗可見,德國的陸軍足夠強,所以打蘇聯對於德國來說,可比英國容易多了,畢竟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


袁載譽


這是誰傳的說法?這觀點本身就有問題,德國不是不想進攻英國本土,是德國海軍沒有這個能力。

看看德軍的戰略意圖:佔領捷克蘇臺德地區吞併其工業基地,拿下兵工廠,進而佔領了整個捷克;迅速閃擊波蘭,騰出手來,德軍裝甲集群便迅速西進,法國一個月亡國了,德軍的推進速度快的讓人驚奇。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保留了一支精銳的力量撤回到了本土,此時德國高層已有心拿下英國,可現實擺在了希特勒的面前:如何跨越英吉利海峽?缺乏渡海作戰的海軍船隻,德國陸軍“天下第一”,可德國海軍的實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德軍水面艦艇力量太薄弱,兩艘重戰列艦後來被擊沉,在建的一艘航母戰爭結束也沒徹底完工。

德國海軍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水下狼群:潛艇”,從德國高層的態度看,海軍一直不受“關注”,陸軍與空軍用去了絕大多數戰爭資源,德國海軍“無可奈何”的發展不對稱的作戰平臺:潛艇,學習一戰經驗,運用潛艇封鎖敵國海上運輸線。

可隨著戰爭的推移,美國的加入,以及盟軍商船損失慘重,盟軍開始重視反潛力量建設,大型護航航母,反潛機等相繼投入到保衛海上運輸線中去,德國海軍戰果

銳減。

扯遠了,回到主題,德國不是不想解決英國這個“後顧之憂”,而是真的拿它沒辦法。德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陸上強國,德國本土也僅有北方具有少量的海岸線(而且還被日德蘭半島的丹麥給分成了兩半),如何建設一隻強大的海軍?


沒有實力,也沒有辦法,德國只能“望洋興嘆”!

☞希特勒愛將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執行海獅計劃空襲英倫三島,結果以德軍慘敗收場,此後德國將目光重新轉向東方,德軍開始執行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

☞(聚焦國際時事,探討熱點事件,用客觀、公正的心看待問題,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


past穎甜


寧可挑戰蘇聯這不死磕英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德國這個國家的悲哀,地處歐洲腹地,西有英法,東有蘇聯,一戰時就被東西夾擊兩線作戰,地理位置的不利使之始終處在戰略的被動之中,當一戰失敗後,德國的高層們一直在研究如何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在對波蘭動手前,首先與蘇聯簽訂了互補侵犯條約,暫時的避免了兩線受敵。

當暫時沒有了東線的威脅,德軍摧枯拉朽的閃擊了英法的盟友波蘭,迅速調轉槍口就對準了英法,長驅直入的進攻,法國投降,英國通過敦刻爾克狼狽撤回英倫三島,結果就是德軍百萬大軍看著英吉利海峽望洋興嘆。

對於希特勒與他的將軍們來說,英吉利海峽簡直就是不可吳越的鴻溝,二流的海軍無力支持德軍登陸作戰,在經過了勸降與英倫空戰的失敗後,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

是的,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與蘇聯的互補侵犯條約,雙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德軍知道蘇軍在大清洗後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毫無作戰能力,在與芬蘭的戰爭中充分的暴露了這點,所以知道蘇聯不會選擇在這個節點捅刀子,而蘇聯對自己目前的形勢更是心知肚明,不過沒想到英法這麼不經打,本想等英法與德軍打的焦灼時再背後發動進攻,結果沒幾個月法國居然投降了…

結果就是,蘇聯集結起了軍隊,全部部署在了邊境處,絲毫沒有梯次防禦的架勢,軍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軍備,作戰參謀們一直在研究德國地圖…

德軍的高層們自然知道蘇聯在做什麼,既然兩線作戰不可避免,那就趁蘇聯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首先開戰吧,反正英軍被打的毫無反擊能力,暫時是沒能力反攻回來的。

結果就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蘇德戰爭爆發…









輪子上的旗梹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這麼幾點:

1.首先是德國能夠很快的佔領整個法國,打敗當時號稱世界第一的陸軍部隊,使得德軍高層中的很多人對於德國陸軍的戰鬥力有過度的自信(事實是當時的德國陸軍確實舉世無雙);

2.其次德國不是不想佔領英國或者使其屈服,在法國戰爭結束後至蘇德戰爭開始前的很大一段時間內,德軍一直在做著各種各樣的對英作戰準備。包括潛艇狼群戰術圍困英倫三島,大量轟炸機轟炸英國工業設施等,也提出過許多渡海作戰的設想。但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流,另外英倫三島地理形勢特殊,完全被大海包圍,而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是數一數二的。簡言之,制海權一直牢牢的控制在英國人手裡,制空權的爭奪中德國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導致德國從海上輪渡登陸基本不可行(後來盟軍的諾曼底登陸那是掌握了絕對的制海權與制空權的),從空中大量投擲傘兵也會犧牲巨大。就算有少許人能踏入英國,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後勤補給隨時有被掐斷的可能。

3.另外去挑戰蘇聯的原因有很多,歸納下有這麼幾點:首先是德軍高層對於自己部隊戰鬥力的高度自信,另外對於蘇聯特別是高加索一帶的油田等戰略資源的覬覦,還有希特勒通過很多間諜及偵查人員的情報得出蘇聯地大但軍事實力不強,容易被迅速打敗等。所以綜合很多原因,德國捨棄英國,揮師東指。

其實以當時的眼光來看,德軍的很多選擇也是在當時條件下最理想的。首先法國戰事一結束希特勒就想與英國和談,但是丘吉爾是個頑固派,而希特勒又拿遠在海上的英倫三島毫無辦法;對蘇戰爭一個是為了獲取大量的戰略資源,另外一個其實也是趁著對方沒有防備先下手為強(個人認為當時的情況下蘇德早晚都會有一戰),而且對蘇戰爭在初期的戰術方面非常成功,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反抗的勇氣與決心,還有蘇聯巨大的戰略迴旋餘地、強大的戰爭工業水平及眾多的人口,更加高估了東方盟友日本的戰略水準(拖入中國戰爭泥潭久久不能解決,沒有在東方以戰略性威脅蘇聯,無腦向美國開戰等等)。

純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想死磕,是死磕不了。

誰都知道,英國不在歐洲大陸,從大陸到英國需要渡過寬闊的英吉利海峽。

在二戰期間,英國海軍水面作戰的實力,是德國海軍10倍。

德國人想要入侵英國,就只能依賴於空軍。

一旦德國空軍掌握英國上空,尤其是英吉利海峽的海空權,或許能夠通過轟炸趕走英國海軍,隨後使用登陸艦隊強行登陸英國。

然而,在著名的英吉利空戰中,德國空軍並沒有取勝。


事實證明,掌握戰場制空權和消滅一個國家的空中力量,有著巨大的區別。

英國空軍是沒有能夠跑到德國法國爭奪制空權的。

然而,當時德國空軍也無法徹底消滅英國上空的英國戰機。

德國英國法蘭西戰役勝利時,立即制定了侵英國的“海獅計劃”。

當時德國空軍集中了3個航空隊,共2669架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

英國空軍實力要弱小不少,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佔有一定的優勢。



當時,英國空軍是防禦一方,戰鬥機性能優秀,飛行員水平很高,並不容易對付。

同時,英國早就預計到會爆發大仗,空軍部成立作戰訓練部隊,建立了多個訓練學校,加緊培訓空勤、地勤人員,這樣每月可以有200名新飛行員補充。

還有,英國具有很強的戰機生產能力。

英國還建立了全國性的雷達預警系統,可以大大提高作戰效率。



然而,德國空軍有一定的問題,裝備的主要戰鬥機bf109的航程太短,不能為轟戰機全程護航。而在訓練有素、戰鬥機性能優秀的英國空軍面前,這些轟炸機是很危險的。

持續長達大半年的空戰中,英國空軍損失飛機1744架,飛行員1542人。德國空軍損失飛機1977架,飛行員2585人。

當然,英國市民在空襲中傷亡巨大。倫敦則遭受了慘重損失,市區1/5的房屋被炸燬,超過100萬幢,無辜平民死傷達14.7萬。

但是,英國空軍始終無法被消滅,德國人也就不能登陸英國。


此戰中,英國飛行員表現了不亞於德國同行的大無畏精神。

英國飛行員曾經一致認為,英國空軍最後會被消滅,但他們仍然堅持作戰,甚至每天空戰數次之多。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麼說:“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從這麼少的人那裡得到這麼多!”

3000名英國空軍人員,保衛了數千人英國人民。


薩沙


德軍進攻英國,希特勒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不是他及時收手,那麼德軍連打蘇德戰爭的機會都沒有了。

1940年5月26日,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為了保住反擊德國的有生力量,兩國進行了一場海上大撤退。由於德國空軍的襲擊,英法兩國只能優先讓士兵撤離包圍圈,他們在海岸線上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000輛汽車、75000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000挺機槍以及6000支反坦克槍。

失去大量武器裝備後,法國在一個月後宣佈投降,而英國不得不由攻轉為守。法國在敦刻爾克逃亡中,丟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他們快速被德軍攻陷,這也讓希特勒看到了快速攻佔英國的機會。1940年7月31日,在最高軍事會議上,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已經明確說明最佳進攻英國的時間是1941年5月,但是希特勒不希望給英國恢復實力的機會,他決定先攻擊英國,並同時做對蘇聯發動進攻的戰前準備。

從表面上來看,德軍攻打丟失大量武器裝備的英國,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希特勒忽略了德軍自身的一個弱點,那就是嚴重缺乏燃料。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於缺乏石油燃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德國參謀部預計僅1939年全國就需要消耗900萬噸燃料,結果實際消耗量卻大大出乎希特勒的意外,德軍一路“閃擊”歐洲各國,共消耗了約150萬噸石油,但是他們從各國油庫掠奪到了石油完全可以彌補這一損失,這讓希特勒錯以為德國擁有足夠的燃料儲備來進攻英國和蘇聯。

大不列顛空戰中,德軍共出動飛機至少46000架次,如果全部出動的是梅塞施密特BF-110E戰鬥機的話,每架油箱總容量為1270升,共需要5842萬升燃料。德國出動的飛機包含了重型轟炸機,每小時耗油量可達到2150升,這使得消耗的燃料總量超過了5842萬升。德國儲備的燃料消耗的速度讓希特勒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果斷停止了對英國的“海獅計劃”,轉為佯攻英國以迷惑蘇聯。即便是這樣,到1941年春天,德國的石油儲備還是出現了問題,後備軍總司令弗羅姆告訴希特勒,石油儲備只能堅持到8月份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奇襲蘇聯邊境,德國出動了3200架飛機、3300輛坦克和60萬輛汽車。德國中型坦克每100公里耗油量約1080升,每天一個裝甲師至少需要消耗9.5萬升的燃料,德國的石油儲備只夠完成三個月的軍事行動。雖然希特勒籌集了大量的石油進行補充,但是前線的消耗還是快得讓他有點頭疼,特別是蘇聯境內的嚴寒讓燃料凍得黏稠起來,這讓希特勒籌集到的石油根本不夠用,於是希特勒決定攻擊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以及周邊的高加索油區,以解決德國的石油問題。

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是德軍中的王牌部隊,他們奉命攻佔斯大林格勒,可是他們打著打著就沒燃料了,他們只好在距離斯大林格勒300公里的地方停下攻擊,直到第八天獲得燃料補給後,才繼續向前推進。前往高加索地區的部隊也好不到哪裡去,三個月的戰鬥中,油罐車中的燃料儲存量快速下降,為了節約燃料,德軍只好用牛、馬和駱駝來運輸後勤物資。

希特勒想要攻佔虛弱的英國,這個戰略不存在問題,但是這樣做的話,德國的燃料就會被快速消耗掉。如果希特勒空襲英國到底的話,德軍的燃料將會耗盡,那麼他們連打蘇聯的機會都沒有了。雖然希特勒及時停止了“海獅計劃”,但是德國的燃料儲備還是出現了大問題,這也造成他們在蘇德戰爭中必敗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