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產生於印度,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

北雁依雲888


一. 佛教在印度產生,不是偶然的。

曾經在書上看見過這樣一句話:


大概一千萬人當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

所以大概在一千萬修行的人當中,才有一個人開悟,修成正果,得到佛法。


所以佛教的產生,首先要有一個覺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佛教才能生根開花結果。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摩尼就是一千萬人中那個開悟者。

佛教思想的產生,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文明給他提供養分,而當時的印度,文明程度達到一個相當不錯的水平。釋迦摩尼出家前,就學習過婆羅門教的各種經典。婆羅門教的歷史比佛教早多了,距今八千多年。佛教中的許多義理和婆羅門教相類似,如輪迴,因果等。可以說婆羅門教的義理給了釋迦摩尼啟發和覺悟,釋迦牟尼才創立了佛教。


二. 佛教在印度的產生及興衰過程:


1. 公元前6世紀,佛陀釋迦摩尼在古印度創立佛教;

2. 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國教,在公 元5世紀和6世紀,佛教達到全盛;

3. 公元8世紀左右,印度教迅速發展,佛教受到重創。

4. 8世紀起,阿拉伯、阿富汗等穆斯入侵印度,佛教進一步被打擊。

5. 公元1203年,阿拉伯人摧毀了佛教的最後據點——超戒寺,佛教在印度正式滅亡。

三. 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有幾個原因:


1. 佛教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教的興起和伊斯蘭教的入侵。


佛教在印度流行的幾個世紀裡,婆羅門教一直在民眾中有相當大的勢力,即使是在佛教最興盛的阿育王時期。佛教在產生初期是和政權機密聯繫在一起的,佛教努力迎合王權,王權通過佛教思想來實施統治,佛教通過王權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弘揚了佛法。例如佛教在阿育王時期的大力發展,就離不開阿育王政權的定力支持。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迅速復興,而此時佛教則以一種隨緣的方式發展,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沒有順應社會發展方式,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說直白點,就是思想陣地,你不佔領別人就佔領。最後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雙重擠壓下消亡了。


2. 佛教在印度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佛教自身的不足


佛教在佛陀涅槃後,佛教分裂成不同的派別。後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又發展出很多派別,各派之間爭鬥排斥嚴重,反而顧不得去傳播佛法,發展教徒。各派之間辯論些空洞的佛理,和社會和民眾越來越遠。

在佛教成為印度的國教之後,佛教勢力迅速擴大,四處興建寺廟,佛教勢力空前鼎盛。一部分佛教徒不願再乞食,修行,他們向民眾宣稱,捐獻財物便可換取功德。佛教至此更迎合社會上層的富裕階級,而對普通的大眾越來越遠。至此佛教日益腐化,失去了民眾基礎。

佛教教義宣稱眾生平等,主張不殺生,非暴力。隨著伊斯蘭入侵了印度,清洗了印度所有的寺院學校等,佛教的這種教義已經徹底失去了意義。失去了民眾基礎的印度教,從此在印度一蹶不振,直到十三世紀,印度的佛教基本上被滅亡了。  


蝴蝶迷君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當時尼泊爾尚未獨立),經過1500餘年之後,到十三世紀消亡。消亡原因眾說紛紜,一直以來是學者和信眾關心的一個問題。據我國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所著《印度史》一書所述,他歸納了四個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導致部分僧侶背離苦行,貪圖安逸,失去了民心。

二、早期佛教呼籲社會平等,眾生平等,對廣大民眾具有巨大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的一些煩瑣儀式,呼籲男女平等,削弱了佛教的吸引力。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導致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迦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便一落千丈。

此外,我還看到有些資料提到,佛教在印度消亡還有三個原因不能忽視:一是社會原因。由於外族入侵,地方封建勢力興起,統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現了許多小國,彼此兵戎相見,崇尚武力。佛教提倡的非暴力理論不被他們接納,也得不到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便逐步走向衰落。二是自身原因。佛陀湼槃離世後,沒有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人物接釋迦牟尼佛的班,能夠完整地蒐集歸納釋迦牟尼佛創立的佛法,並形成統一的經典理論。結果在流傳和理解上發生歧義,導致佛教在後期形成若干個宗派,出現了"不團結"問題。三是外部原因。由於中亞伊斯蘭教諸王的入侵,對佛教殘暴鎮壓,強迫倖存者改信伊斯蘭教,寺院的文物也遭到毀滅性破壞,眾僧離散。到1203年佛教便在印度消亡。以後,在中國,由於傳入者對佛教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並得到歷代朝庭的支持,從而基本上一直處於興旺狀態。





玉堂行佛人


佛教創始於如今尼泊爾。當然,地理上我們稱呼為古印度。

彼時,婆羅門教已經統治印度大約900年,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抑制著社會發展。

出身剎帝利階層的釋迦摩尼,不甘心重複祖輩的歷程,決心尋找大道,破除腐朽婆羅門對印度人的思想壓制。因為眾生平等及先進的理念,所以,佛教發展迅猛,佛祖滅度後不過百年就席捲印度,印度從此進入佛國。

佛教在印度衰落,原因很多。

一、佛教分裂

可以說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多分支的。由於沒有管制經典,所以佛教被不斷融入其他思想,以前佛教吸收婆羅門教營養而崛起,此後因不斷融入外來思想而不斷分裂,教義逐步墮落。

二、佛團腐化

佛教掌握印度,佛教僧侶腐化,要求平民奉獻財產,與婆羅門教並無區別。

三、印度教的復興

公元八世紀,伴隨佛教的衰落,伊斯蘭教入侵,婆羅門教吸收佛教等思想進行改革,印度教得重新崛起。

四、失去政權保護

已經式微的佛教遭遇滅頂之災,伊斯蘭教入侵摧毀寺廟,屠殺僧侶。1203年,佛教在自己的誕生地滅亡。

20世紀初,緬甸佛教徒70萬重入印度,回到了2500年前的誕生地,此後有一部分低種姓者宣佈皈依佛門,至今印度佛教徒約不足千萬。因印度人普遍認為佛教是印度教分支,也是低種姓的宗教。



四川達州


佛教並非產生於印度,釋迦摩尼也並非佛教的創始人。

當佛教文化在蜀中(也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古佛國)悄然興起的時候,印度人還根本不知道佛教為何物;當東方大地上的燃燈古佛腳踩蓮花的時候,釋迦摩尼還沒有出生。當然,出生於古印度尼泊爾境內的釋迦摩尼無疑是佛教中的集大成者,他自稱前世為善慧童子,曾經受到過燃燈古佛的開示,此舉無疑會提高他在佛教徒中的地位。若說修為,與他同時期的維摩詰的佛學造詣也絕不在釋迦摩尼之下。

在燃燈古佛圓寂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後,佛教文化在釋迦摩尼的推動下,一度興盛於“古印度”的尼泊爾地區,然後逐漸向東方傳播,期間可能對“今印度”的其他地區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並未成為“今印度”宗教的主流。佛教文化之於“今印度”,就像是一位過客一樣,只能用“曾經來過”一詞來形容,不存在“產生”與“消亡”的問題。而作為古印度地區之一的尼泊爾,至今仍然有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首都加德滿都寺廟林立,佛像的數量遠遠多於居民的數量,可見佛教在該地區並未消亡。


白雲雷


佛教在印度消亡有其必然因素。到今天印度歷史上形成的種族歧視問題依然非常嚴重。這種社會體制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它們這個社會形態跟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的人權狀況差不多。這就客觀的奠定了佛教文化在印度的消亡原因,第二個因素是佛教文化的誕生是在尼泊爾王國誕生的(古印度的一部分)它先天對於印度統治中心的影響力遠不如它在地域的影響力。例如道教文化誕生在中原腹地它就可以在中原腹地影響著華夏文明幾千年。這兩大基本因素決定了佛教文化在古印度的消亡。第一個因素是佛教文化的眾生平等理念與印度社會制度的等級觀念相沖突,這一定不能被當時的統治者所認可,打壓佛教也就是其必然要做的事情,第二個因素也是因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中央的意志和思想觀念一定是最正確的,地方形成的文化觀念不能與中央發生衝突,所以當時的印度統治階層也要壓制佛教文化的傳播;還有就是周邊敵對國家的擴張打擊了佛教文化提倡善做善行的理念(好像伊斯蘭國家當時破滅了古印度古國)。這幾大因素直接導致了佛教文化在印度的消亡。它之所以在中華大地上傳播開來是因為佛教文化與中華大地的本土道教文化在很多認識上基本一致,佛教講究眾生平等,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道家同樣不提倡經營理念,這些都為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播奠定了群眾基礎。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消亡的重要幾個原因。謝謝閱讀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首先古印度(天竺)並非一個國家的概念,類似於我國周商時期的諸侯國,但還有本質的不同,屬於若干的獨立小國家,就像現在的7大洲一樣,各個國家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這點一定要搞清楚。

佛教是釋迦摩尼佛陀創建的一種通策宇宙真理的宗教(我們普通人的理解)實則更像一個教育系統!

佛陀觀啟明星成佛於尼泊爾,也可以說這是佛教最正式創立!而當時的尼泊爾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迦毗羅衛國是佛陀的故鄉)你也可以說佛陀是尼泊爾人!

佛陀長途跋涉傳教於印度次大陸,但始終被印度教為主的婆羅門以及眾多異教教徒所排斥,被稱為-外來教,可以說釋迦摩尼一路披荊斬棘將佛教引進到了印度次大陸,其中經過無數次與本土教派的高絕辯論中釋迦摩尼無一不克,致使印度次大陸的本地教派不得不做出妥協!

佛教的思想更適合東方人,印度也只不過是一個佛教東傳的中轉站的作用,這就是達摩祖師為什麼歷盡千辛萬苦攜佛祖衣缽傳法東渡的原因!


策牧銀河


佛教的領袖釋迦摩尼在35歲那年證道,那時候落後世人艱苦的印度開始出現了堪破虛妄,走向轉生目標的明確信仰。佛教相比較當時印度的婆羅教,也就是印度教的前身。更具有包容性,佛教不設計貧富的區分,修煉的終點就是成佛,即使有生之年未能成佛,但也可以積累功德涅槃,而功德並不來源於金錢和物質的填充,而是發自於每一個信徒虔誠的內心以及苦修的積累。這種低門檻的思想精華,為佛教的傳播以及紮根提供了很堅實很大眾化的基礎,佛教當時曾一度超越婆羅門教,成為當時印度的第一大宗教。

可無奈印度本就是一個階級劃分十分嚴謹的國家,佛教的這種來者不拒的理念,嚴重影響到了印度貴族的利益,世人皆知印度分四個社會等級,也只有婆羅門和首陀羅才擁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其餘兩個階級人數多,也世襲性地成為頭兩個階級的奴隸。佛教發源的群眾基礎,正是來源自這些基層的人群,這些人群有了新的信仰,有了一條能指向未來可行的道路,自然就不再受婆羅門教嚴謹管制,逐漸自成一派,脫離世襲主體,走出了佛教所宣揚的新的姿態。

於是一場堪比政治鬥爭的宗教鬥法開始,釋迦摩尼其本人是不追求功名利祿的,宣言宗教也遵循本心,不強求也不為自己謀求任何的利益,而婆羅門教則是為了鞏固統治,出發點是自私落後的,在這種背景的爭鬥下,佛教慢慢處於劣勢之中。當時婆羅門教擁有著社會最高級的文化,最廣泛最根本的傳播資源,而且對於婆羅門教的攻擊,佛教卻很少回應,慢慢就給世人造成了佛教的確也是不完美的假象。所以印度平民和佛教之間的矛盾在於,前者為了生存,後者則是無為為了超脫奔向西方極樂世界。

漸漸地被挑釁,婆羅門教更是以苦修的問題來對佛教進行質疑,與其說佛教在印度地位低,普及人數少,其實更多的本質是,很多印度根本不適合佛教的方式,但他們卻偏偏是佛教起源的主體。世人皆苦,印度資源匱乏,人口控制問題失衡,社會至今仍是極度雜亂,生存這個問題反而變成了他們每一代人的累贅的苦痛根源。釋迦摩尼在這個悲慘社會,呼籲印度子民走出去,掙脫印度階級樊籠,找尋每一個人最本真的自我,這些都是有理有據的存在,可奈何釋迦摩尼對於宗教鬥爭卻不喜歡抵抗,而印度人也沒有深入去體會佛教對於他們而言的深刻意義,所以在印度本國,佛教幾乎都是成為了小型宗教的一支。

說到超凡脫俗,釋迦摩尼本人必然是絕對不爭求功名利祿的一個,其他的世界宗教,例如基督和伊斯蘭,可見他們的發源無一不是為了政治統治就是貴族階級斂財,雖然發展至今,許多人都能堪破背後的原理,但不可否認,宗教角度上來說,其餘兩個宗教並不純粹。世人的痛苦成為了宗教濫觴,但統治者階級卻利用人們的痛苦來實現利益反饋,這很諷刺也很無奈。佛教作為純粹的信仰,釋迦摩尼作為最虔誠的信徒,在他的有生之年,卻沒有聽到世人對他的呼喚,他的豐功偉績皆是來自於後世人後知後覺的感悟,而印度則是佛教的最大遺憾。


LongTime常錟


我們拋開宗教和信仰問題冷靜的來看,小乘佛教修自身不利於統治。

大乘佛教要求順從,忍受,修來世更利於統治。

最後出現的婆羅門教,把前門宗教的好處都吸收了,並直接固化了階級,貴人永遠是貴人,賤人永遠是賤人。這樣的統治最穩固,所以佛教被拋棄是正常的。

包括現在的印度信奉的印度教,也是從婆羅門教演化而來的。印度的統治實際上還是遵從印度教構架的社會階層。

最後說一點,最後留下來的宗教,都是利於統治的宗教。因人而起的,最終將服務於人。僅此而已


旌揚


精神信仰沒有約束,就像發誓一樣,違背誓言的人不會有懲罰,佛說有現世報和隔世報,也就是來世,來世誰知道,就佛知道,佛是誰,佛還沒有標準,什麼樣成就就可以成佛,佛說法門十萬八千,其實就是說很多方法都可以,其實大家忽略一個問題,釋迦摩尼是在證道,探索,他是不是成功了?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釋迦摩尼可以認做是一個先驅者,理論家,思想家,善於總結和融合,這點和道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等教派很像,道教的道德經,寫的就非常超前,總結什麼樣的人叫君子,什麼叫善,什麼叫惡,細緻詳細,劃分等級,階段都需要超高的智慧,在佛家裡講眾生平等,想想怎麼跟共產主義思想這麼像呢,但是佛家菩薩分地,成就也有標明,看過當時佛陀之地有天人,說明有等級不可能平等,佛教在教義和規劃上出現了致命的錯誤,即使出現佛國,靠自律和精神捆綁根本就無法約束大眾,因為有權力和階級,這裡我要說下,藏傳佛教,它其實就是一次融合的殘次品,也再次證明了佛教的巨大漏洞,佛教到了西藏那麼多年,最後解放西藏的時候還是奴隸制,人命不如畜生,這就是佛教失敗,教義不完善,闡述的事物籠統,不是中國不明白,是連尼泊爾人也沒明白,更別說西藏人了,教義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最後變成控制人的工具,佛教進中國為什麼要改,不全是迎合政治,根本就不通,全是阿難尊者講的故事和對答,不說釋迦摩尼有多懶,幾乎沒有幾篇自己寫的佛經,六祖,禪宗就結合道家的理念,其實佔地建廟和道士的道觀一樣,閉鎖自營,沒區別。


天下狂生


一、釋迦牟尼不是現在的印度的人,他是現在尼泊爾那地方的人。現在的印度想把他拽成印度人,等印度像吞錫金一樣吞了尼泊爾再說;

二、佛教源自婆羅門教,但是比婆羅門教有一定的進步。婆羅門教是印度種姓制度的基礎和根源。佛教雖然不徹底但是畢竟明確提出了——眾生平等。所以,雖然佛教幾乎全盤接受了婆羅門教的基本邏輯,就連那“眾生平等”的口號也是畏畏縮縮欲說還休,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的分野在佛經裡仍然涇渭分明,佛陀自己,一則頗以自己剎帝利身份自詡,一則不入平等眾生之列,人家“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三、因為佛教提出了這個似是而非的虛頭巴腦的口號,又顯然跟印度教一脈相承,所以佛教被婆羅門教視為異端邪教。

四、佛教傳入中土以後,原本的教義邏輯在吸收了華夏文化的若干概念特別是一些道家概念之後,得到了脫胎換骨的重生。漢傳佛教跟原生佛教已經是貌合神離,其根本已經扎到了華夏文化根基之上。不過受其本身格局所限,華夏給它續了千年的命,也遲早得回到它的宿命當中。

五、佛教亡,是亡於伊斯蘭教的軍政實體。佛教本身沒有政治組織能力,這一點連婆羅門教都不如。佛教相對婆羅門教“進步”的地方,恰恰把其政治組織能力瓦解了。在更強調政治組織能力的伊斯蘭教面前,印度那地方的政治實體不堪一擊,佛教作為一手持劍一手持經的伊斯蘭教眼中的異教異端,滅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