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扔東西變成了一項技能!”

聽過很多人說“斷舍離”,這三個從表面的意思上來看都是和“扔”有關係,熟悉的朋友應該知道,這裡面講得扔東西應該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執行起來的時候,卻發現比想象中要難的多。

這顯然已經是一種生活哲學了。如何把“扔”變成一項技能,乃至以後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夠保持一個正真舒適的生活。

最近拾趣君還看了一本書叫做《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作者是近藤麻理惠,被人譽為“日本家政女皇”。這本書從打開的第一頁起,就告訴了我一件事。

整理是一項技能,就像是家電維修,上門廚師這一類的職業技能。把“扔”放在了“整理”和“收納”之前。可見這扔東西是有多重要。扔對了,真正的生活就開始了。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一、你為什麼會屯東西

還記得有個電視節目叫做《夢想改造家》其中的一期是主人公有個堆滿了雜物的房間,裡面既有沒有過的物品,也有用了捨得不扔掉的東西。

設計師和團隊在進行一番改造之後。展示在眼前的是一個乾淨無比的小房間。其他地方也做了非常多的收納。

然而在設計師進行回訪的時候,原本乾淨的房間,又堆滿了雜物。生活狀態以及方式並沒有因為房子重新設計了而變得更加好。

並不是說設計師設計得不好,而是對於真個家庭來說,改變的只是房子的狀態,而並不是生活習慣或者方式的改變。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為什麼會屯東西?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名詞叫做“強迫性行為障礙”,再說一個簡單一點的名詞那就是“強迫症”。

你可能想破腦子也想不到,自己不會扔東西和強迫症有關。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失戀分手了,手裡有大量和對方有關的物品或者紀念品。在你準備扔掉的時候,你總會說,不如留下來做個紀念吧。而你每次見到這個紀念品時候心裡都是不愉快的,再次想扔的時候,腦子裡面又來了同樣的話,“留下來做紀念吧”。而曾經和這個物品有關的人早就與你沒有一點關係了,這其實就是一種心裡障礙了。房間裡的其他物品也一樣遵循著這樣的“規則”。

家裡面的舊報紙、雜誌、紙箱。還有從超市裡面免費領取的環保袋,或者紀念品。

耶魯大學醫學院大衛·託林及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囤積者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焦慮、不安和優柔寡斷”等情緒會比較多。並且有可能是遭受過重大的傷害、壓力比較大等等引起的心理障礙。

這些最終導致了,我們學會了“屯東西”,這也許是內心不安的表現。

你會發現家裡的老人更喜歡屯東西,那是因為你沒有經歷過他們那個年代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經歷過了你就會理解了。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二、學會如何“扔”東西

我們知道了為什麼會屯東西,那麼來看看如何擺脫心理上的障礙去“扔”。

聰明的朋友應該發現了,從標題開始這個扔就被打上了雙引號。所以這個扔不單單是把東西丟棄這麼簡單,更加是一種生活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有一個非常好的詞叫做“捨得”。

有舍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這裡還是要給大家講一講,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中提到的一些值得參考的方法。

在扔東西前,把所有同類型的物品先歸類。可以按照衣物、書籍與文件、餐具廚具、化妝品護膚品、雜物等來分類。

在這之前,你還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扔完後的房間應該是什麼樣子,或者這個家應該是怎麼樣子的。

這個你想象好的房子,就是你最想要的理想生活的樣子,不妨拿筆和紙記錄下來。可以說是先給自己的生活打一個框架。

然後,再把所有一類的東西,擺在眼前,去思考,哪一些是真正應該留下來的物品。近藤給了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心動”,只有那些讓你心動的物品才能夠留下來。

還有一個方式叫做“倒計時”,一個物品你在5秒鐘之內,找不到留下它的理由或者感覺那就直接扔了。

把一類一類的物品都扔完了之後。才是整理和收納。切記不要一天丟一點東西,那樣永遠也丟不完,大可一次性把沒有必要的物品全丟棄了。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拾趣君給總結了一下大概是這樣一個流程:

①構建心中理想的房間模型→②分類歸納所有同類的物品→③留下讓你“心動”物品或者丟棄5秒內沒有留下理由的物品→④按照框架,把剩餘的物品進行收納整理。

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整理的流程,要做到真正的“扔”東西,還有一樣非常關鍵的事情。

那就是把對物品的依賴,轉移到扔東西這項技能上來。

怎麼理解?就是你會屯東西是因為心理上對物品有依賴,而有強迫性行為。所以更加應該把扔變成一項技能,一種習慣。

做到使用完成了的物品歸回原位,已經沒有用途的東西直接扔掉。最最重要的是,把每一次要新購進一樣物品的時候,去考慮哪一個原有的物品應該騰出空間來。

簡單來說,就是買一樣,先丟一樣。這樣就不會破壞原本你第一步就構思好了的理想的房間模型了。

至於如何整理剩下的物品,拾趣君給大家推薦《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一書,有理論,有實踐。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三、沒有垃圾可扔

還記得前不久,有篇文章報道了一個90後女孩餘元,她是“零浪費”生活理念的踐行者和倡導者。並且在報道的時候,早已經有近3年的生活實踐。

“零浪費”指的並不是不產生垃圾,而是而是倡導”6R“:Refuse,Reduce,Reuse,Repair,Recycle,Rot”(拒絕、減少、重複使用、維修保養、回收、分解),鼓勵大家從源頭做到垃圾減量,而不只是依賴回收。

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半年產生的垃圾僅僅只有一個罐頭的大小,衣服也是二手購買回來的。

最終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引領下,一次性物品變成了能夠重複使用的環保物品,碳酸飲料,變成了自家種的薄荷泡出來的水,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點外賣……

“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取捨,也更加專注,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別人希望我要什麼。”

這是餘元最大的收穫。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在拆一個快遞盒,都有可能造成一個紙箱,一個泡沫膜,一個包裝袋浪費的今天。還有人能夠做到能夠產生這麼丁點垃圾,是令人驚訝的!

當然拾趣君在這裡不是說一定推崇這樣的生活方式,但是可以清楚感覺到的是,這個女孩從物質欲上面解脫出來的快感。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我們會不斷購物,不斷產生垃圾的原因,不正是因為慾望。

所以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開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慾望,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最終做到沒有垃圾可以扔。而你捨去的東西,最終變成了精神上更加寶貴的。

扔東西不僅僅是把物品從手中扔到垃圾桶中,而是在取捨之後,減少產生新的可以丟棄的物品的一種生活狀態,一種保持簡潔的生活技能,一種從物慾解脫的生活精神。


真正的生活,從“扔”東西那天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