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這是一張有關“星戰”的繪畫作品,但又絕不僅僅於此。隨著萊恩·約翰遜執導的《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對武士》熱映,《星球大戰》這一被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系列電影之一,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以神奇的太空場面和紛繁複雜的星系鬥爭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星戰畫作

它對宇宙中各種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創造的各種奇形怪狀的外星人與星戰武器,它所表現的波瀾壯闊的太空場景和星球大戰場面,不能不說是一種夢幻般的視覺奇觀,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不過即便是一個“神話”,這也實在是一幅有些奇妙的畫面,把本不該聯繫在一起的事物混合在了一個空間裡,卻又出現了超越真實的感覺:一輛凱迪拉克公司在1960年代末生產的M60A2坦克,以誇張的比例被置於太空中一艘巨大的“帝國巡洋艦”機艙內,周邊圍繞著一些熟悉的、極具辨識度的身影——”暴風突擊兵“、”黑武士“、”3PO“、”R2D2“、”天行者“盧克與”萊婭公主“,他們或竊竊私語,或細細打量,或若有所思;巨大的舷窗外,一顆“死星”正閃爍著令人戰慄的寒盳,”X戰機“與”鈦戰機“則呼嘯而過……真實與幻想的交織,展現出一幅反常、迷惑、荒誕的畫面,讓欣賞者在這種非理性的、夢幻的視覺體驗中產生出無限的遐想。那麼在這樣一幅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畫面中,我們究竟看到了些什麼?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一輛凱迪拉克公司在1960年代末生產的M60A2坦克,以誇張的比例被置於太空中一艘巨大的“帝國巡洋艦”機艙內

超現實主義繪畫打破了原有以寫實為主的造型模式,對形體進行改變和誇張,表達出一種錯覺、神秘、怪誕、夢幻的想象空間,同時超現實主義繪畫又慣於將現實中差別很大的兩種元素融合在一起,而理性是絕不會將這兩種元素聯繫起來的。“要暫時擺脫所有的批評精神,才能讓這兩種元素相互比較。”在這幅畫作中出現的太空船、”星戰人物“、M60A2坦克等物質對象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均有特殊的符號化象徵性作用,其構思賦予了這些物象外在形體以深邃的內涵寄託。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超現實主義繪畫打破了原有以寫實為主的造型模式,對形體進行改變和誇張,表達出一種錯覺、神秘、怪誕、夢幻的想象空間,同時超現實主義繪畫又慣於將現實中差別很大的兩種元素融合在一起,而理性是絕不會將這兩種元素聯繫起來的

對於這一點,此幅繪圖作品中的“星戰元素”無疑是顯性的。一方面,《星球大戰》最為突出的美學特徵便是虛幻之美,電影的發生地被設定在遙遠的、遍佈各種神秘星球的太空(電影中的“銀河系”並非現實中的銀河系,而是一個具有“原力”的河外星系),這正是人類的認知尚處於一知半解的邊界,在這樣一個能夠激發人探索慾望的空間中,以編劇喬治·盧卡斯為首的主創們可以儘可能地在電影中發揮自己瑰麗的想象。虛幻之美在於它放大與美化了現實中存在的,人們所肯定的一些事物。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星球大戰》劇照

如《星球大戰》中的銀河共和國,已經超越了當前地球上人類國與國的結盟形式,是一個星球的聯邦體,而共和國的公民社會已經高度發達,絕地武士們則維護著共和國的民主與自由。而絕地武士身上所有奇妙的、與生俱來的“原力”則是人們對自己具備的能力的延伸,如心靈感應,預知未來等。正如路易斯·布努埃爾所說的,電影是人們對自己夢境的不自覺的模仿。《星球大戰》中將一個異域世界表現得極為真切,然而觀眾又能夠明確意識到這是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能夠在審美上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既能代入到具有責任感和超能力的主人公身上,又能夠意識到自己置身於影片規模宏大的戰爭場景之外。同時,虛幻美使得觀眾進行審美活動時被置於平等的位置,任何人都並不比他人更有權威對影片中的具體敘事進行詮釋。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星球大戰》中將一個異域世界表現得極為真切,然而觀眾又能夠明確意識到這是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

另一方面,“科技之美”同樣是《星球大戰》中最為突出的美學特徵。單純就應用的角度而,科技是中性的詞彙,它意味著人類對世界客觀秩序與規律的揭示。然而當科技被藝術納入表現的對象範圍中時,其便被賦予了具有超越性的美感。在藝術創作中,相對於產生的源頭,科技所指向的終極可能性,人類如何利用科技外化世界的內在規律等被表現得更頻繁,人類掌握科技的喜怒哀樂,以及科技背後的善惡是非等也是藝術創作時常討論的話題。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虛幻之美”與“科技之美”,對於這幅繪圖中的“異物”,在這輛被置身於同一場景中的M60A2坦克上同樣存

在藝術創作中,科技之美一般滲透於某種具體事物或生活情景的詳細描繪上。而彰顯《星球大戰》科技之美的,則主要在於太空飛行器、武器以及機器人等元素。以飛行器為例,《星球大戰》的太空背景決定了人們必須搭乘各種飛船出行與戰鬥——”X戰機“與”鈦戰機“可謂最著名的兩個“星戰圖騰“。它們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符號,無論是從外觀抑或功能來看,它並不存在於觀眾生活體驗的範圍內,但是它符合科學技術的進化邏輯與人類對尖端技術發展方向的期待。

圖中故事:超現實主義的“太空船”(1)

R2D2與C3PO

再以機器人為例,“星戰”中以顯著位置出現的兩個機器人R2D2與C3PO代表了20世紀人們對於人工智能的想象。作為天行者“家臣”的兩個機器人,儘管金屬外形與人類大相徑庭,並且具備一些機器人特殊的功能,如存儲數據等,但是卻具有人類的情感與性格,如多愁善感,頗有些神經質。說話嘮嘮叨叨的C3PO因為是年僅9歲的阿納金用各種廢棄物拼湊而成的,缺少外殼,C3PO一直為自己的各種零件和線路暴露在外而害羞,如同赤裸的人類急切地需要衣服遮羞一樣。在機器人角色上的這種對人的塑擬效果,讓人感受到的是人與物之間、技術與倫理之間的協調感,美感也由此而生髮出來。那麼”虛幻之美“與”科技之美“,對於這幅繪圖中的“異物”,在這輛被置身於同一場景中的M60A2坦克上同樣存在麼?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存在卻又並非是顯性的。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