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寶慶府)曾經有多寬?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寶慶府,湖南省邵陽市舊稱,南宋寶慶元年(1225),宋理宗趙昀登基,用年號命名自己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寶慶地區包括今婁底市,以及益陽部分地區。自明中葉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廣鎮四川”,寶慶府居民大量遷往四川等地。明萬曆六年(1578),寶慶府轄邵陽、新化、武岡、新寧、城步5州縣,降為20638戶,22.1207萬人。當地人被稱為寶古佬也由此得來。

邵陽(寶慶府)曾經有多寬?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1820年寶慶府的管轄範圍

邵陽(寶慶府)曾經有多寬?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同期湖南省地圖,可以看出長沙府、寶慶府、永州府是湖南三個大府

明清兩代,寶慶府下轄邵陽縣(老邵陽縣,含邵陽市區、邵東、新邵南部、隆回大部)、新化縣、新寧縣、城步縣及武岡州(散州)。其中邵陽縣(老邵陽縣)是首縣,也是附郭縣,縣城與寶慶府城治於同城(老邵陽城)。寶慶府衙門在今邵陽市四中,邵陽縣衙在城北路縣西街附近。

邵陽(寶慶府)曾經有多寬?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可以看到,老邵陽城四面城牆,五座城門,城內有文廟(孔子)、武廟(岳飛、諸葛亮等十哲)、城隍廟、關帝宮、愛蓮池(宋代周敦頤在邵陽做官寫下《愛蓮說》之地,今邵陽市政府處)、濂溪祠(紀念週敦頤之祠堂)、六嶺等眾多古蹟,城外還有大名鼎鼎的濂溪書院、東山書院、東塔、北塔…,實屬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之地,可惜後來大部分都湮沒毀滅於抗日戰爭和文革之中。

邵陽(寶慶府)曾經有多寬?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寶慶府古城,即漢初(公元前206年起)昭陵縣古城,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所置昭陵郡亦治此。晉邵陵縣、邵陵郡治,隋末到唐初的建州、南梁州,唐至北宋時期邵州皆治此,南宋至清朝末年的寶慶府(其中元代稱為寶慶路總管府)均治此。民國時期的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又稱邵陽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邵陽地區專員公署、邵陽市亦治此。因此,自建城以來,這裡一直是湘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的中心。

寶慶府古城經歷了一個由縣城而郡城、州城,由州城而府城的逐步升級、拓展的歷史變遷過程。

漢昭陵城。其規模大至與位於今邵陽市邵東縣境內的漢“昭陽侯城址”相仿,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150米,面積約3.5萬平方米。


唐至北宋邵州城。唐代以隋邵陽縣置邵州(邵陽郡),轄邵陽、武岡二縣,邵州與邵陽縣同城而治,邵陽城升為州郡級城鎮,城市建設也隨之擴大。經實地調查與考證,邵州城南面已擴展到今寶慶路以北的山頭一線,並以這一帶山嶺為南城之屏障;西面則擴展到今遙臨巷一帶,其面積比漢昭陵城擴大了一倍以上。

南宋至清代的寶慶府城。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升邵州為寶慶府,府城向西面擴展,城址規模基本上定型,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周長約4370餘米,牆高約8.3米,寬約5米。設城門五道:東曰朝天門、西曰定遠門、南曰大安門、北曰豐慶門、西北曰臨津門;西、南二門各築甕城,廣80餘米,甕城內駐兵守禦。明洪武六年(1373年),對寶慶府城牆進行了全面維修,形成五門、六馬面、七樓、十二炮臺的格局。清代至民國初年,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格局。

邵陽(寶慶府)曾經有多寬?看完這幾張圖你就明白了

辛亥革命(1911年)之後,廢除了封建制度,封閉自守的城堡制亦被廢棄。1939年,為便於抗日時期城內居民疏散,將古城的東、南、西三面城牆拆除,僅保留了北面臨江一線與西北隅少部分城牆及慶豐、臨津兩道城門,全長約1300米,另存部分城牆基址,總長1000餘米。湖南省人民政府於2002年將其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