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清世宗雍正帝


如果站在愛新覺羅家族的立場,雍正帝是一個“明君”。

如果站在清朝普通老百姓的立場,雍正帝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君王,他極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因為作家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以及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影響,絕大多數民眾都把清世宗雍正帝當做了一個為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做實事的皇帝。

然而這種看法是錯的,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和電視劇極大的美化了清世宗雍正帝;清世宗雍正帝所作所為也許有利於清朝朝廷,有利於愛新覺羅家族,但是是清朝普通老百姓是相當不友好的,他的所作所為極大加重了清朝老百姓的負擔。

清世宗雍正帝“耗羨歸公”政策,就是加重清朝普通民眾負擔典型。

所謂“耗羨”,就是清朝官員半公開的灰色收入,以“損耗”為名,在徵收正式田稅、人頭稅和實物稅的基礎上加徵一些錢糧作為官員的灰色收入。

耗羨歸公並不是什麼新政策,早在康熙六十年,陝西巡撫就上書康熙帝,提出徵收陝西全省的“耗羨”來彌補陝西藩庫(國庫)的虧空。

結果陝西巡撫這個提案被康熙帝嚴詞反駁了,康熙帝甚至說提出“耗羨歸公”主意的陝西巡撫“當斬之”。

自古以來,惟禁止火耗而已,不可開,奈何地方官稍徵一二分,朕如何辦?爾為人之虧欠而密奏,故朕擬批索取,照依之。此斷非可行之事……爾等二巡撫昏憒受騙,布政使膽大,理應斬之。——《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

康熙帝還多次對大小臣工解釋他為什麼要反對“耗羨歸公”:

此事大有關係,斷不可行。定例私派之罪甚重,火耗一項,特以州縣官用度不敷,故於正項之外,量加些微,原是私事……彼雖密奏,朕若批發,竟視為奏準之事。加派之名,朕豈受乎?——《清聖祖實錄》卷299,康熙六十一年九月戊子

康熙帝反對的如此堅決,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火耗本來就是明清官員“灰色收入”,朝廷天天反對地方官徵收“火耗”,地方官還要徵收;一旦“火耗”合法化,那麼地方官還不想盡各種名目增加“火耗”徵收數目。

第二,火耗本來是地方衙門辦公經費和地方官員收入太低,不得不對老百姓徵收一筆錢作為辦公經費和津貼;這本來是“灰色地帶”,一旦“耗羨歸公”,地方官肯定會肆無忌憚徵收,那麼“加稅”這口黑鍋豈不是康熙帝來背?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清聖祖康熙帝


那麼,雍正帝實行“耗羨歸公”政策時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沒有。

雍正帝推行“耗羨歸公”政策時,身邊的親信大臣,戶部侍郎沈近思就明確反對,他反對理由和康熙帝一樣,認為一旦“耗羨歸公”,地方衙門肯定會想出新的名目來徵收新的“火耗”。

而雍正帝聽了沈近思的反對意見後,竟然表示自己為“沈近思所難”,這其實就是雍正帝默認了沈近思所說的情況一定會出現。

眾以上意所向,不敢爭,公獨爭之。力言:“今日正項之外,更添正項,他日必於耗羨之外,更添耗羨。他人或不知,臣起家縣令,故知其必不可行。”世宗曰:“汝為令亦私耗羨乎?”公曰:“非私也,非是且無以養妻子。”世宗曰:“汝學道人,乃私妻子乎?”公曰:“臣不敢私妻子,但不能不養妻子,若廢之,則人倫絕矣。”世宗笑曰:“朕今日乃為沈近思所難。”是日眾皆為公危,然上雖不用公言,而亦不怒也。——《郎潛紀聞》,清·陳康祺

根據《清世宗實錄》等史料記載,雍正帝實行“耗羨歸公”之後,四川就以“餘平”的名目,宣佈每百兩白銀的貨幣稅或者等價實物稅加徵6兩白銀“餘平銀”;山西也在官方規定的丁銀加徵一錢二分火耗銀的基礎上,多徵收五分乃至八分白銀的額外火耗。廣東省的屯田羨餘也是所謂的“額外火耗”。

甚至雍正二年,開始實施“耗羨歸公”之後,甚至沒有專門的規範來指導歸公的耗羨銀究竟該如何使用。

一直到雍正十三年才出臺相關規範來明確制止“耗羨之餘,再添耗羨”的現象。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雍正帝很清楚耗羨歸公就會出現“耗羨之餘,再添耗羨”的現象,但是為了解決清朝朝廷的財政危機,就必須想方設法增加朝廷收入,至於會不會增加民眾負擔,只要朝廷不明確下旨增加稅收,那麼“盤剝”的罪名就扣不到皇帝頭上。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故宮博物院館藏《雍正行樂圖》


另外很重要一點就是雍正帝的反貪並不以“殺戮”為目的,而是以“追繳虧空”為目的。

但是明清兩朝,朝廷留給地方衙門辦公經費本來就少,所以地方衙門即使官員再清廉,也很難不拉下虧空,但是雍正帝不管這些客觀理由,就是要求地方衙門一定要彌補虧空。

這就造成雍正朝一個特別諷刺的現象:這一任官員奉旨清查自己前任虧空,往往能清朝出許多,越是級別高的衙門,虧空越厲害;而不管這一任官員如何清廉,如何能幹,他去職的時候,也必定會會造成“虧空”。

以雍正、乾隆兩朝著名清官,野史筆記裡乾隆帝“生父” 陳世倌為例,他在雍正二年擔任山東巡撫,奏報自己前任巡撫虧空12.3萬兩。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傳說中乾隆帝“生父”陳世倌


結果等雍正五年,山東布政使張保向雍正帝奏報山東歷任巡撫的虧空時,僅僅擔任了兩年山東巡撫的陳世倌(雍正二年——雍正四年)竟然也給山東巡撫衙門造成了12.7萬兩白銀的新虧空。

而這些非個人貪腐造成的虧空怎麼辦呢?地方官又不會點石成金,而虧空的錢也沒有進自己腰包,可一定要“追繳虧空”怎麼辦?

以攤派谷價補還虧空。——《清世宗實錄》

雍正帝久經歷練,當然是知道這種情況的,但是正如康熙帝所說“加派之名,朕豈受乎?”

只要不讓雍正帝明發上諭,那麼他當然對各級官員依靠增加民眾稅賦的方法來彌補虧空的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才會一直到朝廷財政徹底好轉的雍正十三年才開始出臺“耗羨歸公”具體章程。

雍正帝另一項重要舉措:鼓勵墾荒,同樣是加重了老百姓負擔。

有人會說了,鼓勵墾荒為什麼會加重老百姓負擔?

鼓勵墾荒政策本身不會加重老百姓負擔,但是“誰上報墾荒田畝數多,誰升官;誰上報墾荒田畝數少,誰受罰”、“墾荒田畝數只能越來越多,不能越來越少”這兩項不是政策的政策出現,就會增加老百姓負擔。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雍正帝


以《雍正王朝》裡河南總督田文鏡為例,他之所以討雍正帝喜歡,其中一條就是在河南墾荒成績顯著。

但是正如雍正朝末期的戶部尚書史貽直奏摺所說那樣,地少人多的河南,那兒來那麼多荒地?

河南地勢平衍,沃野千里,民性淳樸,勤於力穡,自來無寸土不耕……安得如許荒田之多?——《清世宗實錄》

田文鏡上報的墾荒田畝數,許多其實都是謊報;雖然墾荒田三年免稅,可過了三年就是要繳稅的。田文鏡在河南總督任上差不多比真實墾荒田畝數多十倍的數字,那麼,三年免稅期到了以後,就要按照上報數字收稅,田文鏡明明是謊報,怎麼辦呢?只能把多出來這麼多稅費平攤到河南老百姓頭上。

這不就等於變相增加了河南全省老百姓的負擔嗎?

戶部尚書史貽直都知道的道理,在康熙朝長期管理戶部事務的雍正帝會不知道嗎?他當然知道,但還是那句話,只要增加了朝廷收入,他就開心。

至於謊報,那是官員的事情,板子也是打在官員身上。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雍正王朝》裡的田文鏡


在雍正帝看來,我鼓勵墾荒有錯嗎?我獎勵墾荒有錯嗎?我處罰墾荒不利的有錯嗎?都沒錯!

錯的是那些為了得到皇帝表揚,為了升官謊報墾荒田畝數的官員。

我雍正皇帝依然是那個為國為民的白蓮花皇帝。

至於“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在雍正朝就沒有全國推行,只是雍正朝後期在北直隸部分州縣實行過,時間也不超過兩年,雍正帝駕崩後也就立刻叫停了。

事實上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至於被視作雍正帝一大創舉的“攤丁入畝”,說到底其實也是加強了清朝對老百姓的盤剝。

《廣西社會科學》期刊2007年第2期,曾經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清代“攤丁入畝”政策研究》,作者是北師大歷史系戴輝博士。

戴博士通過光緒朝編纂的《大清會典》裡康熙五十年“永不加賦”時的“丁銀”定額和雍正年間實施“攤丁入畝”時各省丁銀實際數量作為對比,發現大部分省份實施“攤丁入畝”後,丁銀都出現增額。

以山西省為例,雍正二年實施“攤丁入畝”時計算的丁銀總數比康熙五十年宣佈“永不加賦”時的丁銀總額增加了一萬多兩。

以福建省為例,雖然康熙五十年宣佈“永不加賦”,但是在實行“攤丁入畝”時,福建人丁減少5927認的同時,要攤入田稅得丁銀總數竟然還增加了接近20000兩。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為彌補朝廷虧空不惜把損失轉嫁給民眾

《雍正王朝》裡的雍正帝


簡單說,康熙五十年宣佈“永不加賦”到雍正二年,各省開始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時出現了大範圍賦稅增加的情況。

這很難說是雍正帝授意的,但是毫無疑問,“攤丁入畝”政策實施使得地方官員紛紛增報丁銀確是事實。這等於變相加稅。

而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後,戴博士發現陝西等人多地少的省份則出現了大規模逃亡,出現了人丁和丁銀的雙重減少,其中陝西省人丁減少達到10萬人規模。

雍正六年,川陝總督上奏:湖廣、廣東、廣西、江西等省的省民攜帶家眷入川逃荒;雍正帝硃批表示雍正五年兩湖、兩廣並沒有欠收,也沒有天災,為什麼逃亡四川者如此之眾?

兩湖兩廣在雍正時期都屬於人多地少省份,而四川在當時屬於人少地多的省份。

兩湖兩廣民眾為何在沒有天災和歉收情況下大規模逃亡四川,戴博士認為除了“攤丁入畝”以後導致重賦,使得民眾難以承受只能逃亡外,沒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

另外,根據王瑞平教授《“攤丁入畝”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嗎?》一文,“攤丁入畝”政策並沒有所謂打擊到所謂士紳階級利益,因為在“攤丁入畝”同時,清政府對地主向佃農轉嫁地丁負擔的行為採取了公開的支持甚至慫恿。

江蘇省甚至明令“佃戶輸租時,每畝米加二升,銀加二分、以助產主完丁之費。”

這種公開支持地主加租的行為,實在難以說得上“攤丁入畝”抑制了清代土地兼併。

綜上所述,清世宗雍正帝肯定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不能說他不“英明”,但是他絕對不是如他所說“愛民如子“;“愛民如子”只是雍正帝的自我標榜,雍正帝所進行的諸多改革,其目的是增加朝廷收入,彌補朝廷的虧空,哪怕這樣做會增加民眾負擔,雍正帝也在所不惜。

清世宗雍正帝其實是一個對普通老百姓很冷酷,很殘忍的“有為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