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在電影《飛越瘋人院》中,意圖打破牢籠、逃離瘋人院的Mike最後被醫院切除了腦前額葉,變成了一個痴呆弱智。


是的,腦前額葉切除術,這個曾經榮獲若貝爾醫學獎並風靡一時的“發明”,現在已經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人們都說,這是諾貝爾獎的黑歷史。


腦前額葉切除術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將手術刀伸進大腦,然後機械地損壞額前葉神經纖維即可。


這一手術在20世紀風靡一時,曾被認為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病。


在應用到人頭身體之前,這項手術曾利用黑猩猩進行試驗,發現黑猩猩的前腦葉被切除後,它們的性格變溫柔了很多。


於是,這種手術經過改良,很快就應用到了人體身上。至於要如何操作,請看下面這張圖: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這一手術的發明者是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António Egas Moniz),他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然而,人們很快就發現:


手術對象在經過手術後,大部分都變成了痴呆、弱智,喪失了精神衝動。

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背景:無良的精神病院,對不服管教的病人施加這種手術,導致患者變成痴呆。


因此,這種手術最終遭到了醫學界的唾棄,成為諾貝爾的黑歷史。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時至今日,這種手術已經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除了腦前額葉切除術被人們所拋棄,還有一個發明曾經也被人們瘋狂使用,後來發現危害很大,這個發明就是DDT。


DDT又叫滴滴涕,二二,化學名為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學式(ClC₆H₄)₂CH(CCl₃)。中文名稱從英文縮寫DDT而來,為白色晶體,不溶於水,溶於煤油,可製成乳劑,是有效的殺蟲劑。


別看這看似平平無奇的介紹,這可曾經是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並且改變過世界。


194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發給Paul Mueller(米勒),就是表彰其對DDT發明的貢獻。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在當時的世界環境中,人類在農業上最大的敵人除了糟糕的天氣外,就是不請自來的蟲子。世界各地因病蟲害導致的饑荒,每年都令幾百萬人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有沒有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法?解決這件困擾了人類數千年的大事。


但當時的殺蟲劑要麼是自然提取物,價格昂貴;要麼是毒性很低的合成物,效果不佳。


米勒給人類帶來一線曙光,他經過349次的失敗實驗後,成功合成了DDT,並確定了它極佳的殺蟲能力。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米勒所在的公司把DDT產品化,這種無色無味,功能強大的殺蟲劑,受到了人們大量的歡迎,很多人甚至把DDT直接噴灑到自己身上,城市裡面噴灑DDT,就像今天灑水車一樣普遍。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但是,DDT大量使用後,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隱藏在其中的問題——極高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雖然單次的使用DDT並不會造成明顯的對人類不適的後果,但是其卻可以長久的沉積在農田、植物、動物、甚至進入人體在脂肪內蓄積,在達到一定的量級後,其更會進一步進入到人和動物的生殖細胞中,改變遺傳物質DNA!


這種看似無色無味的對人體無害的高效殺蟲劑,在歲月的累計作用下,雖然為人類解決了猖獗的蟲害緩解了眼前的糧食危機,卻也同時嚴重的威脅到了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

這些發明曾風靡一時,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對人類危害極大被拋棄!


卡爾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為我們記錄了那段日子,“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鳥兒覓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隻鳥兒也氣息奄奄,這是一個沒有聲音的春天”。


人類擔心,不久之後,春天裡不但將沒有鳥兒的鳴叫,人類或者也將最終消失。


20世紀下半葉,各個國家紛紛出臺禁止使用DDT的法令。


針對DDT獲諾獎引發的輿論爭議,1997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評委會公開回應,在今後的評獎中,應把諾貝爾獎頒發給那些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發明創造,以及那些沒有爭議的發明和成果。


科學的確是一把雙刃劍,這一次,我們發現的比較早,只是,誰能保證下一次幸運依然站在人類這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