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基金想賺錢,不能忽視的一點


買基金想賺錢,不能忽視的一點

買入基金的邏輯

1、基金經理的認可。投資多年,經歷多個牛熊,過往業績優良。去年主管的多隻基金收益超過70%。

2、投資理念與方法的認可。投資理念,自下而上選股配置價值成長類公司,主要集中兩大類,第一類是大消費、醫藥、製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第二類是科技(5G產業鏈)、信息安全、教育(港股)、新能源汽車、互聯網服務等板塊。選股思路方面,第一類:資產性價比高,基本面和估值比較紮實,短期波動後大概率會迴歸,賺取價值迴歸的超額收益。第二類:以兩年的時間考量,有些創新類的產業,投資時間週期需要等待的時間比較長,兩年的組合投資,可以較好消化短期波動性,賺取長期潛在價值的超額收益。

3、強力的投研團隊。好的業績離不開,平臺投研團隊的支持,平臺投研力要強。

4、封閉期限一年以上,免得自己亂動。對風險偏好這個事,自己不好把握,藉助基金工具幫忙鎖倉。

5、看看大佬選了什麼股。考察其買賣邏輯後,有機會也買一些,抄抄作業。

只看短期,很難判斷買什麼

我們之前也提過:買基金時,就是你自己在做自己的基金經理,最完美的事就是“做對的事,把事情做對”,我們保證大方向沒問題,然後具體細節交給更專業的人士,豈不美哉?

公募基金行業開放式基金(能夠隨時申購贖回的),基金經理要想做的好,往往追求當下最確定的機會,看的時間比較短;封閉起來後,有時間站在更長時間角度(至少2年)去做長線規劃和思考,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如果只顧當下,很難判斷買什麼。巴菲特說: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鐘。對於想獲得正收益投資者、長線投資者,這是買入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只看短期,很難判斷這個機會是否值得介入,如果站在更長週期來看,就容易得多。這時,更容易忽略短期波動,看清楚未來。

然而,真實情況是,對於大部分入市淘金的,買基金也賺不到錢。

之前和公募基金行業朋友聊,A股公募基金過去十年中不少基金的收益是不錯的,但行業的數據顯示,雖然很多主動型基金賺錢,但真正靠著賺錢基金賺錢的股民大概也就一成。很多人買基金也是追漲殺跌,不管定投還是一把梭,能長線能堅持下來的很少。

基金長盈投資的幾個原則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通過堅持一些原則,我們能夠“做對的事,把事做對”,享受投資帶來的封鎖果實,讓生活更美好。

1、資產配置,做正確的事。數據統計,長線投資收益的90%來自於資產配置,簡單點,就是別All in一隻基金,持有7-8只即可,可以基債平衡、跨市場配置、跨品種配置。

2、不偏不倚,被動主動都配置。從防守角度講,可以選擇優質的指數基金;從進攻角度講,有些公募基金經理,確實比我們“高明不少”,可以通過尋找靠譜基金經理,實現“攻守兼備”,多種策略調劑配合。

3、主動型基金,找“志同道合”的。不熟不做。買基金就是選人,你需要對基金經理有所瞭解,知道他的投資風格、投資理念等,是否是你認同的。網上很多資料,方便投資者瞭解基金經理,包括基金公司推介資料,第三數據等。有個例子,1997年後期,投資大師約翰·鄧普頓強烈看好韓國股市,但他對韓國股市不是瞭解,就嘗試通過公募基金投資韓國股市。這隻基1997年業績非常差(市場不好),鄧普頓做過詳盡調查後,知道該基金的基金經理與自己理念高度一致,堅定買入,兩年內大賺近270%。

4、分批建倉,網格買入。有部分基友喜歡將基金當股票短線買賣。這種想法需要改改,相互摸口袋,難免要喝市場的洗腳水。對於看好的基金,我個人喜歡先買三成倉位,然後利用自由現金流,在低估區間,分批加倉。“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底倉建立之後,邏輯沒變,下跌時網格買入,漲的時候,看估值,心不慌。投資邏輯不變,改加倉的繼續加倉。這個時候,買賣點的選擇,可以參考跌幅或是自己現金流狀況,因人而異。

5、最重要的事:堅持不懈。時間是最強的武器,時間優秀投資者的朋友,是平庸者的敵人。其實,你看A股,賺的最多的是那幫大股東,因為某些限制,不得不長期持有,最後成了在市場中獲利的大頭兒。對你來講,下跌不可怕,拿得住,上漲最可怕,拿不住,不少人賺一點就跑了,最後瞎忙活一場。“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如果你能靠自己堅持幾年不被市場牽著走,搞定投、買開放式基金我覺得沒問題。現在市場點位不算高,估值也不貴,長線投資資金正在大批進入市場,目前試點,多買權益類資產比債券類資產性價比更高。如果不能,試試鎖倉2年的這種方式,借基金的規則幫自己“鎖倉”,找個厲害的基金經理幫你“划船”,免得自己心浮氣躁,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