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盡顯魅力“學”更為科學

法國前總理、國際作家協會主席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應該包括學習方法。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將現代控制論、系統論觀點用於教學論研究,提出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作為北京市海淀區唯一的一所集幼小初高於一體、十五年一貫制的公立示範學校和北京市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學校,北京實驗學校8年前就以“魅力教育”為特色,全面探究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普適規律,推動了75項教育教學改革,學習方法變革是其中重要一項。該研究獲得了全國課程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開展學法指導專項研究,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近5年來,北京實驗學校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宗旨,圍繞學法指導問題,開展了專項課題研究。專項課題研究以曾軍良校長開設的“高中學法指導”課作為載體,課程內容以曾軍良專著《高效學習方略》為基礎教程,從情感教育、勵志、腦科學、認知論及學習方法等角度,系統講授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如何調整心態、增強自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如何科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北京實驗學校還成立了國內基礎教育首個學法研究中心,並開設學法指導校本課程。

學校組建了學法指導專家團隊,曾軍良校長任專家組組長,專家組成員主要是本校特級教師與學科帶頭人。專家團隊定期召開會議,通過研討交流確定研究方向,通過課題組定期彙報交流相互促進,推動學法研究工作深入開展。

定期的學法研究交流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能力。近5年來,全校幼小初高教師共有2000餘人次參與學法研究工作,5批150多個學法課題組中有78個課題組、300餘位教師在教育部及北京市、海淀區各種評比及教學競賽中獲獎。今年11月,第6批30餘個學法課題組將完成結題報告或論文。

學法研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減輕學業負擔

2019年,在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經驗交流中,北京實驗學校“以學法研究為切入點落實減負增效”的案例獲得高度評價。學校的實踐證明,“減負”與“增效”可以並行不悖、相輔相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自然就能減輕學業負擔。

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策略很多,學法研究應該以什麼為起點?學校結合校情深入研究後認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比學什麼、怎麼學更重要。某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智力低下,而是面對困難時沒有積極的心態。如果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並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那麼,即使教師教得稍差一些,甚至沒有教師教,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學獲得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學校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自信心作為學法研究的基礎。教師在關注學什麼、怎麼學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適時介入,給予心理上的指導。比如對於學困生,學校針對他們進行動員,促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學校還針對學困生不同特點,研究具體策略,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實施學科導師制和“學生師傅”輔導制,落實課後作業輔導制度,定期開展自主學習方法輔導,等等。一個學期過後,70%的學困生在學法課題組的幫扶下,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學法指導滲透到課堂內外各個教學環節

經過多年的探索,如今北京實驗學校已經形成各有側重、協同配合的三維立體學法研究模式:課題組教師進行學法課題研究,攻克學法重點,突出深刻性;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學法,人人參與研究,突出參與性;學生通過學校搭建的學研平臺自主體驗,突出自主性。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學法研究成果首先要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課堂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有意識地滲透學法研究,特別應該把握三點:

其一,充分用好課堂每一分鐘,讓學生“思維在線”。中小學生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40分鐘的學習中注意力易分散。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思考如何抓住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課堂不能完全是教師講授,應設計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親身體驗。

其二,要從重視教學設計到關注學習設計,課堂上對分類知識的呈現要強調追根溯源,把來龍去脈展現給學生,力求與學生的知識起點和已有經驗有效對接,將抽象的邏輯知識放到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

其三,設計教學情境要從生活中來,比如數學課,課堂上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思考,再讓學生帶著習得的知識和思想回到現實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也應滲透學法研究。比如可以搭建學研平臺,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階段總結等方式,進行學習方法的梳理;可以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法與學法不可分割,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教法與學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法的研究有利於學法的研究,學法的研究能促進教法的研究。因此,我們要把教法研究與學法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不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優良的學習方法的形成,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講授得法,學生學法就會對路;教法豐富多彩,學法也會生動活潑。所以教師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學法。

學法研究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正確的學法,使學生由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轉向自主探究型學習,由“學會”向“會學”轉變。這就需要教師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法,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與綜合素質。

掌握學法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教”。一方面,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落實學法,指導學生探究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專題講座、學法諮詢等多種形式,在學習理論上予以指導,讓學生通過實踐把握適應自己的學法,並不斷加以完善,創造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學法體系。

不同的學生在基礎、智力、能力、非智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各自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在學法指導上切忌採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注重因人而異、因時制宜,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注意總結來自學生的優良學習方法,經過整理加工,在學生中應用推廣,這樣更能讓學生接受。要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時間點有側重地進行學法指導。如幼小階段,要重點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聽課方法等;初高中階段應重點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思維方法等。

人民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教師研究教法、學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每個孩子都是一方活水,作為良師,就是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股活水汩汩流淌,奔流不息,以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北京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科研副校長,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05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