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大神獸分別是什麼?都是什麼形象?

宋安之


在上古神話典籍中,尤其是《山海經》中描寫了許多上古神獸,相傳他們都著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九大神獸排名的版本較多,下面就來介紹夔、鳳凰、麒麟、檮杌、獬豸、犼、重明鳥、畢方、饕餮這九大神獸

夔牛

《山海經》中記載,夔牛是上古神獸,生於東海的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灰色,身上還閃耀著月光似的光芒,只長了一隻腳,吼聲如同雷聲般震耳欲聾。性情兇惡,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

後來黃帝命九天玄女將它殺死,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成鼓槌,敲打的時候鼓聲能響徹五百里之外,威懾天下。

這個戰鼓在黃帝與蚩尤的逐鹿之戰時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不僅振奮了己方士氣,更是讓對手心生畏懼。

鳳凰

鳳凰,神話中的百鳥之王,它有著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巴、五色的花紋,羽毛赤紅色。鳳凰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

相傳鳳凰每500年涅槃一次,涅槃時全身燃起大火,它會在這烈火中獲得重生,重生後的法力會增大一倍,如此週而復始,得到永生。

麒麟

古籍中描述,麒麟的身形像麋鹿,身披蛇鱗,尾巴像牛,蹄子像馬,頭部像龍而且上面長著一對鹿角。麒麟長壽且性情溫和,常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

檮杌

相傳檮杌本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他性格桀驁不馴,不接受別人的訓斥和勸告。如果有人想要教導他,他就變得更加頑劣和囂張。於是死後就被演化成了上古魔獸,成為四凶之一。

檮杌的外貌像老虎,毛髮有二尺長,長著人臉、虎足、豬牙,尾巴有一丈八尺長,喜歡吃人。檮杌想要做的事情,沒有誰敢阻攔,不管是誰,只要阻攔檮杌,它便會毫不猶豫的撲上去大打出手!

獬豸

獬豸,身形大的如同牛一般,小的如同羊一般,樣貌和麒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它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髮,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長有一隻獨角,俗稱獨角獸。

相傳獬豸智慧很高,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頂倒,然後吃下肚。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它就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頂死。

相傳犼是麒麟的祖宗,以龍為食物,身形似馬,長一二丈,身披鱗片,渾身有火光纏繞,能飛,性情極其兇猛。

上古時期,犼常常為禍人間,後被女媧、伏羲和昊天三位聯合壓制。為了防止犼再次復活,三位古神把犼的魂魄分成了三份,並把犼的屍體封印在了神樹裡。

可是這並沒能阻止犼繼續作亂,它的魂魄還是逃脫了,並且通過附身,造就了旱魃、贏勾、後卿這三位殭屍王,而犼的身體與神樹融合後有也產生了靈智,成為最後一位殭屍王將臣。

重明鳥

堯在位七十年時,由支國進獻而來。它的氣力很大,能驅逐猛獸、闢除災害。重明鳥身形如雞,鳴叫的聲音似鳳。因它的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得名“重明鳥”。

古人常用銅或者木頭做成重明鳥的形象,放在大門上。還會把重明鳥的形象做成剪紙貼在窗戶上。他們相信如果有妖怪路過,就會被嚇走,以保家中平安。

畢方

傳說中的火神,外形像丹頂鶴,但是隻有一條腿,身體為藍色,有深淺不一的紅色的斑點,喙寬大,黑色並帶有白色花紋。它不吃五穀和肉類,只喜好吞吃火焰。當年黃帝乘坐蛟龍牽引的戰車,在泰山聚集四方神靈之時,畢方就站在戰車的一側。

饕餮

相傳黃帝大戰蚩尤時,蚩尤被斬首,可是他並不甘心就這樣死掉,於是頭部滾落到地上後化為了饕餮。饕餮的長相十分的古怪,身體不大,形狀像羊,卻長著個大大的腦袋,一張大嘴裡面長滿了虎一樣的牙齒,眼睛長在腋下,叫的聲音如同嬰兒哭聲。

最大的特點就是吃啥都沒夠,由於太能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給吃了。


東籬梧桐雨


九大神獸是中國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傳說,其中每一種神獸各有其特徵和象徵。讓我們看看都是哪些神獸吧!

青龍:

龍是最高權力的象徵,最初起源於遠古氏族部落的圖騰,在古代人們向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是人們最喜愛的祥獸。後青龍用於代表掌管東方的神獸,因東方其五行屬木,青色亦屬木,所以叫青龍。



白虎:

左青龍,右白虎。在古代白虎代表殺戮戰神。因此一切妖魔鬼怪,惡魔邪靈都避之不及,所以白虎經常用來做避邪,鎮宅,楊善懲惡等的象徵。之所以叫白虎,不是因為它顏色是白色,而是根據五行之說來的,白虎代表著西方,西方屬金,顏色為白色,所以叫白虎。



鳳凰:

亦稱朱雀或玄鳥。鳥中之王,鳳凰寓意著幸福美好,是中國最著名的吉祥鳥,傳說是佛教大鵬金翅所變,有雞的腦袋,蛇的頸,燕子的下巴,魚的尾,有五色紋。也有太陽鳥,不死鳥之稱。



玄武:

玄武的本意是玄冥的意思,玄指的是顏色黑色,冥指陰。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而成的神獸。起初玄冥用來形容龜卜的,一種占卜之術,就是請烏龜到地界瞭解情況,回來告訴我們。由於烏龜生活中海中,壽命非常長,因為玄冥也有長生不好的意思。玄冥是鎮守北方之神獸。



犼:

這是龍見了都害怕的生物,相傳是麒麟的祖宗。其身體有鱗片,像頭豹子,周圍纏繞著火焰,能飛天,極其兇猛,喜歡以龍腦為食,普通的龍往往不是它的對手。



饕餮:

饕餮象徵著貪慾,因其貪食不止,最後被撐死!有傳說是軒轅大戰蚩尤時,蚩尤被軒轅砍死後化為了饕餮,也有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形狀有點像人馬,羊的身體人的頭部,眼睛在腋下,聲音像個嬰兒,有虎的牙齒人的爪子,會吃人。



檮杌:

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如虎而犬毛。檮杌用來形容態度兇惡,頑固不化的人。相傳檮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裡,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混沌:

欺軟怕硬沒有五官的神獸,傳說它的形狀肥圓,皮膚通紅似火,有翅膀有腿,還能欣賞歌舞音樂。重要的是人類看不見也聽不見它,遇到善良的人它就會瘋狂對其實施暴虐,遇到大惡人卻會聽從他的指揮。



窮奇:

跟混沌一樣,抑善揚惡的惡獸,四大凶獸之一。跟牛一樣大小,外形卻像虎,有翅膀,類似刺蝟的皮毛。傳說哪裡有衝突它就飛到哪裡,然後會把有理的那一方人的鼻子要掉,把邪惡之獸抓來送給惡人,讓他繼續做惡。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中國有九大神獸,但究竟是哪九種神獸呢?這個說法有很多,現在我就分享下我所知道九種神獸如下:

1.青龍:在中國,龍的地位就遠高於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2.白虎: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3.朱雀: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裡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4.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

5.鳳凰:大家很熟悉的神鳥了,頭像雞,頷像燕,頸像蛇,胸象鴻,尾像魚。五德之鳥。

6.麒麟: 是品性仁慈、妖力強大的生物,諳悟世理,通曉天意,可以聆聽天命。人的世界有十二個國家,分別由十二個王來統治。王不是以出身或功績來評選,而是由天命來決定。麒麟就是傳達天命,為自己的國家選出王者的神獸。

7.檮杌: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

8.重明鳥: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摶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或一年來數次,或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

9.九尾狐: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易彥銘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很多,關於九大神獸的說法也有很多種,下面我們就採用人們常用的九大神獸的說法.

九大神獸分別是什麼?都是什麼形象?

人們常說的九大神獸是:犼(hou),饕餮,窮奇,檮杌,混沌,玄武,鳳凰,白虎,青龍.

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 形類馬,長一二丈,有鱗片,渾身有火光纏繞;會飛,極其兇猛。與龍相鬥時,口中噴火,龍即不敵。《述異記》中描寫的是,犼乃是以龍為食,相傳是麒麟的祖宗。

這是一個強悍無匹的神獸!犼是與女媧、昊天、伏羲一同被稱作四大古神之一,之所以被稱作是神獸,主要還是其樣貌、其智慧與神獸無二。更有說法是,犼是一切神獸、靈獸、惡獸的鼻祖。

  • 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的兇惡貪食的野獸,別名又叫狍鴞。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也有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其形狀如羊身人面,身多毛,頭上戴豕,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音如嬰兒,食人。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

  • 窮奇

傳說抵善揚惡的惡神,身長如牛,外形如虎,全是鋪滿刺蝟的刺,長著一副金色的翅膀,頭有龍角,嘴巴如同鷹的嘴巴。叫聲如同犬吠,食人,喜歡從頭部開始咀嚼而吞。傳說窮奇會鼓舞人們做壞事,如果有人犯下惡性,它會捉野獸送給他,如果有人吵架爭執不休,它會把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甚至有可能吃掉。因上古時期與滕根(也是個惡獸)沒有完成害人的蠱,被舜驅逐到了西北兇惡之地懷恨在心。

  • 檮杌

檮杌形如老虎,全身長滿長毛,臉呈人形,腿如犛牛帶有利爪,嘴裡有兩顆獠牙。相傳是顓頊的第六個兒子,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傲狠,很難馴服,也是四大凶獸之一,比較頑固不化。

  • 混沌

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混沌外表像犬,六足無爪,有目而不見,有腹無五臟,行走不便,有翅膀,還有一種說法稱,混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 玄武

玄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象之一,玄武亦稱玄冥 ,龜蛇合體,為水神,居北海,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冥間亦在北方,故為北方之神。而玄武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 ,被稱為“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

  • 鳳凰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而到最後卻有了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成了多種鳥獸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有“百鳥朝鳳”之說。

  • 白虎

在古代中國,白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而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的總稱。在道教信仰中,他被稱作白虎監兵神君,與青龍孟章神君一起,是鎮守道觀山門的護衛天神。

  • 青龍

東有巨龍,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古時被稱為四象(四象即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聖獸)之首。

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歌者二向箔三體


中國人對於組合真是情有獨鍾:四大天王、四大才子、六丁六甲、八仙、九大神獸,還有許多為了還命名拼湊在一起的組合。

實際上中國的神獸少說也有幾十種,而且就算挑出幾種,還有十大神獸的說法。

而九大神獸指的是五瑞四凶,即五個象徵祥瑞的猛獸,四個兇惡的猛獸。

四凶

混沌

《左傳》記載,混沌是似豬但無頭無尾有翅膀的“混沌”。

《莊子》中有“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故事大意為: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儵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儵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

漢代地理書《神異經》西荒經記載:“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意指混沌體型似犬,長毛,四隻腳,長像像熊但沒有爪子,有眼睛但無法視物,無法行走,有耳但無法聽聞,有人性,有腹但無五臟,有直通不彎曲的腸子,吃東西不消化。牴觸有德性的人,並親近有凶德之人。

窮奇

《山海經》中窮奇有兩種形象:一種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另一種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髮,與前者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二者都是喜歡食人的兇獸。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漢代高誘注《山海經》時,亦提到窮奇是少昊氏的後裔,而且是虞舜時的“三苗”之一。不過迄今為止,學者對“三苗”的解釋仍然眾說紛紜,所以窮奇的身份亦只是聊備一說,不能確認。

《神異經》中也是兩種形象:一種窮奇是一頭狀似老虎,長有翅膀的怪物。平日專門獵食人類,能通人類語言。當它知道有人在爭執的時候,往往會把忠直之士吃掉;知道某人為人忠信,就會把那人的鼻子吃掉;知道有人為惡不善,它就會獵取野獸贈予那人。是一頭善惡觀念完全顛倒的惡獸;另一種窮奇長得像牛,有一條像狐狸而且拖在地上的長尾巴,它的叫聲像狗,又說它“狗頭人形,鉤爪鋸牙”。每逢遇到忠信之人,就會把他吃掉;遇到奸邪之輩,就會主動獵殺野獸向他進奉。

檮杌

長得人頭虎腿長有野豬獠牙。《神異經·西荒經》中記載: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

五瑞

龍、龜、鳳、麒麟以及貔貅。

在民間,龍的地位十分高。而五大靈獸之中的龍其主要的能力便是呼風喚雨,能給大地降雨,因為龍是天庭降雨的使者,能夠讓人們豐衣足食,所以在農業社會中備受崇拜。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圖騰。

龜的長壽以及聖獸玄武的影響,被人們視為長壽的象徵,傳說中的玄武長得像烏龜,是烏龜的祖先,因為玄武的後代不斷地演變,最終才變成為龜。而傳說中的四大靈獸中的龜,是玄武的後代,生活在海中,如同小島大小,活動較不劇烈,壽命是上萬年。

鳳[的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居百鳥之首。

麒麟

麒麟其實是一種統稱:雄性稱麒,雌性稱麟,是祥瑞的代表。麒麟又被稱之為“騏麟”“麒麟之才”,,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

貔貅

貔貅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瑞獸,公獸有獨角、頭朝左、左腳在前、有翅膀和鬃毛,而母獸正好相反,但其實單隻貔貅是不分雌雄。


詩書君


這個神獸的答案有很多,有出自山海經的神獸,也有出自傳說“龍生九子”等。而且,神獸的形象也在我國很多傳統文化標誌建築裡出現,如華表上的石犼(hou)。在我看來九大神獸應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而不僅僅是書中所寫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神獸,那樣就太多了。

一、贔屓

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裡,旅遊景區,還有一些茶具工藝品,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二、睚眥

睚眥者,龍生九子之一,雖為龍種,然身似豺狼。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苟全性命。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外形是豺身龍首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起威懾之用。

三、狴犴

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徵,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鎮馮浦村還有"狴犴龍舞"的文化習俗。

四、椒圖

椒圖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即椒圖"性好僻靜",忠於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椒圖明清以前叫"鋪首")

五、螭吻

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

六、饕餮

《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在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妥妥的吃貨。

七、囚牛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絃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八、蒲牢

傳說龍生九子老四是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九、狻猊

狻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凡人jie有一死


中國的九大上古神獸,乃龍之九子,進化完全後則為真龍。《諸神由來》中寫道《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贔屓,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1. 蟠龍(無雲)
在中國神話中,蟠龍是水龍,被認為居住在東方的湖中。與蛟龍一樣,和雨與水有很深厚的關係,但頂多只有保證所在的泉水不枯竭。因為蟠無法飛行,而且沒有長角,所以有人亦有蟠龍是雌性的蛟龍之說。在中國,蟠具有“伏在地面上”的意思,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龍或盤成一團的龍。但是蟠很多時候都用來指蚯蚓等地下的蟲,含有不怎樣高級的意思,所以有一種說法,蟠龍是遜於蛟龍的沒角下等水龍。蟄伏在地而未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2.蛟龍(獨角有鱗)

中國傳說中的水龍,幾乎指的都是蛟龍,由於蛟龍常被人們目擊,而應為人知,蛟棲息在湖淵等聚水處,也會悄悄地隱居在離民家很遠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隱棲在池塘與河川的蛟龍,一般會被稱作“潛蛟”。蛟與龍非常相似,一般全長三米左右,大的僅僅寬度已經超過幾米。模樣很像龍,但角很短,甚至沒有。蛟的頸子有著白色的花紋,而且背上有藍色的花紋,胸是赭色,身體兩肢像錦鍛一樣有五彩的色澤。有四隻腳,為了划水前端就像很寬的槳一樣,尾巴尖上有著堅硬的肉刺,蛟眼睛上眉部份,有突起的肉塊在眼睛之間交叉,所以才會稱為“蛟”。

3.螭龍(無角)

又稱“螭吻”,是一種沒有角的龍。《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廣雅》中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文穎注:“螭,為龍子。”雌龍。《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張揖注:“赤螭,雌龍。”《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螭魅”之載,其中“螭魅”一詞,杜預注:“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左傳·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之載,其中“螭”字,注:“螭,山神,獸形。”皇帝的玉璽常見螭龍綬,象徵最高權力。

4.虯龍(雙角)

有角者稱虯龍,虯這個字具有“漩渦姣”、“捲起來”的意思,所以虯的角應該是螺旋狀的角。虯,龍子有角者。從蟲,按,俗字作“虯。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廣雅·釋魚》。按,龍“雄有角,雌無角,龍子一角者蛟,兩角者虯,無角者螭也。”母龍曰蛟,子曰虯,其狀魚身如蛇尾,皮有珠。——《抱朴子》。駕青虯兮驂白螭。——屈原《涉江》

又如:虯立(如虯龍般聳立。形容姿態驍勇矯健);
虯虎(龍和虎。比喻英雄豪士);
虯柱(雕繪虯龍的柱子);
虯龍片甲(虯龍是罕見的動物,雖是一片鱗甲,也很難得。比喻貴重的物品)
5.應龍(有翼)

應龍,傳說在涿鹿之戰中曾助軒轅黃帝,與蚩尤作戰,殺蚩尤於兇犁之谷;亦曾助禹治洪,以龍尾劃地成河以引導洪水入海。外型被描述為帶翼的龍;同時也被認為是掌管雨水的神祇。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目開而日出,目閉而日落。”《述異記》:“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辭源》說:“應龍”是有翅膀的千年龍,五百年的被稱為角龍。龍是不凡之物,壽命奇長,應龍更是龍中之貴(當然,也有人認為應龍可指遠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國——應龍氏和應國)。我國偉大詩人屈原在《天問》中,對應龍如何幫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劃出一條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6.蜃龍(有鱗)

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頭上有像鹿一樣分叉的角,脖子到背上都生著紅色的鬃毛,鱗片是暗土色的,據說從腰往後的鱗片都是向前逆生的,腳像蛟一樣,前端很寬。

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姿態美麗驚人,而且這些幻影還隨人不同,就算看同一個幻影,在不同人眼裡也有細節差別。蜃喜歡吃燕子,據說除此以外什麼也不吃。但是燕子是飛行迅速的鳥,也極少接觸水面,所以蜃才會做出幻影,引誘燕子飛進自己嘴裡。海市蜃樓是蜃吐出的氣幻化出的幻影,但使用蜃的脂肪也能做出來:將蜃的脂肪混入優質的蠟,製成蠟燭。在快要下雨的黃昏時分點燃,也能看到幻影。但這樣的幻影遠遠不及蜃做出的幻影。

蜃是很稀有的龍,這都是因為蜃的生育方法的緣故:蛇和雉雞在正月交配,生下一粒很小的蛋,這粒蛋會引來滿天雲雷,雷擊中蛋將它推入土中,在幾十米的地方會變成盤卷著的蛇的樣子,在兩三百年後,蛋周圍的土變成石頭,開始向天空上升,找到月光後岩石崩落,才會有生成的蜃出現。至於那些受到雷擊卻沒有進入地下的蛋,只能長成雉雞,有許多雉雞都是由變不成蜃的蛋孵出來的,但如果這些雉雞跳進海里,就會變成蜃。
7.夔龍(單足)

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說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六帖》:“夔,一足,踔而行”。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8.鼉龍(形似鱷魚)
鼉龍又名“豬婆龍”,形態與揚子鱷極其相似,其皮可以蒙鼓。


豬婆龍,產於西江。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岸撲食鵝鴨。或獵得之,則貨其肉於陳、柯。此二姓皆友諒之裔,世食豬婆龍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來,得一頭,縶舟中。一日,泊舟錢墉,縛稍懈,忽躍入江。俄頃,波濤大作,估舟傾沉。

9.鰲龍(形似海龜)

據《辭海》4924頁,有二種解說:一、形狀像龍,好吞火。見陸容《菽園雜記》。二、稱大魚。宋人話本中有一佳句說:「鰲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再不回。」
在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大願望,是由「士」進到「仕」。無數的書生忍受「十年寒窗」的清苦,為的是「一舉成名」。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章回描寫范進中舉,把當年的功名思想和民情,寫得入木叄分;尤其是屠戶丈人的前倨後恭的表現,更是令人噴飯。科舉時代參加考試中了第一名,就是狀元,也就是所謂的「獨佔鰲頭」。
社會上的「鼇」字,出現了兩種寫法,有「黽」部的「鼇」和「魚」部的「鰲」,讀音相同,用法也一樣。查過幾本字典,鰲:同「鼇」,是「鼇」的俗字。見張自烈《正字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