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少軍閥?各個軍閥的地盤又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所謂軍閥,就是在地方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並且自稱派系的軍人或者集團組織。北洋軍閥的產生,最初還是因為天平天國運動,起義軍從廣西一路攻至南京,清政府為了組織清剿的軍隊,只得號令地方上的士紳自己組織地方武裝力量。所以北洋軍閥追根溯源,還是得歸結到最初李鴻章的淮軍和曾國藩的湘軍。一直到後來袁世凱奪取了政權,才正式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

北洋軍閥之所以會最終分裂,因為袁世凱死後,一直沒有一個擁有足夠威信和實力的人統領整個北洋軍閥集團。北洋軍閥分裂之後,嫡系的北洋軍分裂成皖系和直系。皖系由段祺瑞掌握,而直系由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掌控,另外作為旁系的奉系掌控在張作霖手中。皖系、直系、奉系就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大軍閥。

這三大軍閥幾乎佔領了國內最為富饒的地區,無論是從經濟、人口還是工業條件上來看都相對完備。從地域上看,皖系軍閥佔領地區包括安徽、浙江、山東、陝西、福建等地,他們倚靠著的國外力量就是美國和英國。直係軍閥佔領著直隸和江蘇、江西、湖北等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倚靠的是日本人的力量。而奉系佔領著奉天、黑龍江和吉林等地,依靠的力量也是日本。

三大軍閥同出一源,但是分裂之後再也沒有“同門之誼”,為了能夠積累更多的財富、有武裝足夠強大的軍隊,這三大軍閥陷入混戰之中,試圖吞併另一方,成為最終的統治者。小規模的戰鬥不計其數,就不作多說,就大規模的戰爭來說,一次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這些由於貪婪而引發的內鬥耗損了無數的有生力量,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從1920年開始,北洋軍閥今日直系統治時代,在直皖戰爭之中同仇敵愾的奉系和直系並沒有維持多久的和平關係,很快就因為利益衝突產生矛盾,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勝利之後,張作霖無奈退出關外,但是在東北這片富饒的土地之上,奉系更快發展壯大,張作霖以強大的工業體系東山再起,戰敗直系吳佩孚,一舉拿下關中數個省份。奉系統治時期一直到北伐成功之後,張作霖無奈退回東北,最終張學良決定東北易幟,結束了這段混戰時期。

三大軍閥內部也有無數小派系,這些派系錯綜複雜,內部相互傾軋,同時也在損耗軍閥內部的力量。比如奉系之中有張宗昌、李景林、湯玉麟等佔領小片區域擁兵自重的小派系;直系同樣也出了山西王閻錫山、東南網孫傳芳這樣的地方勢力;皖系的內部關係更加混亂,段祺瑞對於各地集團從來沒有過有力的控制,這些小集團也從來沒真正忠心過段祺瑞。

大軍閥之間的爭鬥,小集團之間的利益爭奪,讓這段時期的中國混戰不休,勢力此消彼長,分不清到底有多少派系。


木劍溫不勝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明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北洋軍閥混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局面,每一年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混戰的結果,有的軍閥被消滅了,有的軍閥誕生了,有的地盤漲了,兵力多了,有的打敗了,地盤縮減了,實力也弱小了。所以,在沒有一個時間節點的情況下,要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筆者挑選了一個時間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而這個時間節點就選在直皖大戰開始前。為什麼選取這個節點?很簡單,因為這是北洋軍閥之間混戰的真正開始。直系和皖系都是北洋一脈相傳的親兒子,可以說是親如手足的關係,直皖之間的內戰,是北洋大家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裂,因此這個時間節點很重要。

在直皖開戰以前,全國大致有如下比較重要的勢力:

(皖系首領段祺瑞)

首先是控制了北京政府主導權的皖系。皖系的首腦是國務總理兼參戰督辦段祺瑞,因為他是安徽合肥人,所以被稱為皖系。皖系勢力主要包括:浙江督軍盧永祥;山東督軍鄭士琦;安徽督軍倪嗣沖;福建督軍李厚基;河南督軍趙倜;陝西督軍陳樹藩;湖南督軍張敬堯;淞滬護軍使何豐林;西北籌邊使徐樹錚等。另外,甘肅督軍張廣建和新疆督軍楊增新則是誰掌握中央,就聽誰的,加上其力量比較弱小,又遠離中原,雖然傾向皖系,但實際無足輕重。

(直系一代首領馮國璋)

(直系二代領袖曹錕)

直係軍閥的核心一開始是馮國璋,因為馮國璋是直隸河間府人,故他的派系被稱作直系。直皖大戰開戰前,馮國璋已經死了,所以直系的二代領袖已經換成了曹錕。之前,曹錕一直遊離於直系和皖系之間,時而親直系,時而親皖系,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支持哪方。反而是馮國璋死後,曹錕在親信吳佩孚和皖系翻臉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和吳佩孚站在同一戰線,承擔起直系領袖的責任。曹、吳控制下的直系主要的力量是: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江西督軍陳光遠;綏遠都統蔡成勳;川湘粵贛經略使兼直隸督軍曹錕;兩湖巡閱副使吳佩孚。

表面上看,皖系地盤很多,勢力很大,但實際上皖系比較鬆散,軍事力量也並不是很強大。護法戰爭期間,打頭陣的往往都是直系的軍隊,皖系軍隊戰鬥力弱,缺乏戰場經驗的毛病一直存在。所以,段祺瑞後期開練參戰軍,想打造一支皖系新軍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可惜這條路走得稍微有點晚。反觀直系,雖然看著地盤勢力都遠不如皖系,但是實際上地盤集中,軍隊戰鬥力強(有北洋第一勁旅吳佩孚第3師),再加上取得了奉系張作霖的支持。其實到直皖大戰開戰前,直系的軍事力量已經穩穩超過了皖系,所以在直皖戰爭中取得勝利也是順理成章的。

(奉系首領張作霖)

當時就全國範圍來說,除了最強大直系和皖系以外,還有很多並不弱的諸侯,如雄踞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當時的張作霖已經利用張勳復辟事件,搞定不太聽話的第28師師長馮德麟和吉林督軍孟恩遠,打服了黑龍江省內桀驁不馴的幾個軍頭,基本統一了整個東三省。奉張兵強馬壯,實力強悍,和直皖兩派相比,所欠缺的可能不是實力,而是資歷。畢竟,張作霖的奉系只是北洋的旁支,直系和皖系才是真正的嫡系。

(西南王唐繼堯)

(兩廣王陸榮廷)

當時的南方則是兩雄並立,一個是西南王唐繼堯。一個是兩廣王陸榮廷。唐繼堯是雲南督軍,護國戰爭中,雲南首倡義兵,一直是西南三省的龍頭,而此時四川督軍熊克武和貴州督軍劉顯世都直接和間接的在唐繼堯手下幹過。所以,唐繼堯等於是西南三省的大盟主。陸榮廷更不簡單,當時的身份是兩廣巡閱使,控制著廣東和廣西的地盤,兵精糧足,不可一世。張勳復辟期間,陸榮廷和中央脫離關係,宣告兩廣獨立。即便是張勳復辟失敗以後,段祺瑞再造共和,陸榮廷也一直沒有恢復和中央的聯繫,還是保持獨立狀態。陸榮廷與唐繼堯聯手,對抗著北方的北洋系。

(山西王閻錫山)

還有一股勢力也不可小視——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閻錫山當時的情況很尷尬:一方面他處於北方,山西老巢離開北京太近,在北洋系的團團包圍之中。另一方面,直系和皖系內鬥,讓閻錫山找到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空間。他一會兒討好段祺瑞,一會兒交好馮國璋,對直皖之間的鬥爭採取中立態勢,絕不介入。這種牆頭草式的做法,反而讓他贏了時間來發展經濟,讓山西成為了北方的模範省,工農商都得到了巨大發展,也算在亂世中開闢了一塊淨土。

1917年前後的中國,就是這麼一個混亂的局面,南方軍閥與北洋軍閥的矛盾,北洋軍閥內部的明爭暗鬥,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徐樹錚等,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考慮。中國當時正面臨一場大戰(直皖戰爭),因為這場大戰,至少可以把複雜局面簡單化。

1.胡繩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徐海:《段祺瑞傳》

3.彭秀良:《馮國璋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北洋軍閥準確地說應該有24位,分佈全國各地,但實力比較強勁的應該是 馮國璋,曹錕,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 ,張作霖, 段祺瑞

說說派系

直系:實力最強,以馮國璋,曹錕,孫傳芳為首,地盤包括華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北湖南陝西部分

奉系:以張作霖為首,後張學良接班,主要地盤在東三省和部分內蒙古地區

皖系:以段祺瑞為代表。主要在皖南,蘇南 浙江 上海等地

晉系:以閻錫山為主,地盤就一個山西省

西北軍:馮玉祥,主要在陝西,甘肅等地。

其餘如 滇軍 桂軍 川軍 青海馬家軍 實力不強 也不是主角,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月影青霜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多個派系,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勢力,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勢力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勢力。

直皖戰爭前,皖系控制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與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行政區及淞滬護軍使所轄區域;直係軍閥控制了直隸、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五省與綏遠特別行政區、寧夏護軍使所轄區域;奉系軍閥控制了東北三省,並開始將勢力向關內延伸。從而形成了直、皖、奉系軍閥三雄鼎立,輪流執政,其他軍閥偏安一隅,力求自保的局面。




到北伐戰爭前,奉系張作霖集團控制著東北、山東、北京、天津地區,擁有35萬兵力,是北方力量最強的軍閥集團;直系吳佩孚集團, 控制著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河北、陝西部分地區,擁有20萬兵力;從直系分化出來的孫傳芳集團,控制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五省,擁有20萬兵力。



北伐戰爭後,吳佩孚、孫傳芳集團被打垮,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代結束。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很多了,但我希望能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幫助大家梳理下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少個軍閥。

首先,我們把北洋軍閥看成一個大家庭,裡面的每個人都想爭著做爸爸。那麼故事就開始,故事需要從袁世凱說起,話說甲午那年,大清王朝竟然被小跟班日本打敗了,這樣一弄,老佛爺和皇上就坐不住了,決定讓袁世凱編練新式部隊,號稱北洋軍。

既然都說了,把這段時期當成一部家庭倫理劇,那麼,在北洋軍這裡,袁世凱養育了一大批好兒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江湖人稱龍、虎、狗。他們父子們其樂融融生活了很久。

直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佔領了武漢,把黎元洪稱為爸爸。武漢這邊一革命,全國各地都開始鬧革命,一夜之間冒出來了很多個爸爸,比如山西的閻錫山爸爸、雲南的蔡鍔爸爸、廣西的羅榮廷爸爸等等。一個家裡這麼多爸爸,肯定不行,就決定先選出來個總爸爸,於是威望最高的孫中山爸爸就被選為臨時爸爸。不過,革命雖然轟轟烈烈,但是大清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這時大清的實際掌權者已經是袁世凱了,大家發現誰也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軍,那就改和談,於是大家紛紛勸袁世凱搞共和並承諾由其出任大總統,接著袁世凱知道共和的潮流不可抵抗,而且他也不願意放棄自己代替孫中山當天下人爸爸的機會,然後溥儀就退位了。

雖然名義上,只有袁世凱一個爸爸,但是下面的人一直不安生,接著袁世凱不願意再陪他們玩了,於是他就稱帝了。這樣就捅了馬蜂窩,不光雲南的蔡鍔討伐他,就是自己帶大的段祺瑞、馮國璋們也不支持他,就這樣沒幾個月,心力憔悴的袁爸爸就離開了人世。

爸爸一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家產了,而具有條件的也只有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王士珍不屑爭奪名利,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就爭的比較厲害。

段祺瑞代表的皖系

段祺瑞來自安徽,安徽又簡稱皖,所以跟著段祺瑞混的人被稱為皖系,也是他們最先把持住了中央政權,繼承了爸爸的名分。

馮國璋代表的直系

馮國璋是直系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所以跟他的這一撥人也被稱為直系,像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人都是這邊的人。畢竟直系人多力量大,沒幾年時間,皖系就被打得退出了歷史舞臺,佔據了中央的位置,當上了新爸爸。

除了這兩個親兒子,袁世凱爸爸還有個私生子,就是東北的張作霖,以他為主的奉系

張作霖本來是土匪出身,後來被招安效力於大清,一直都奉袁爸爸的號召,由於他來自東北奉天,所以跟他混的這一撥人也被稱為奉系。作為私生子,張作霖的家產比不過兩個嫡系的親兒子的,所以一直忍辱負重,經過多年的努力,一舉打敗了直系,佔據了爸爸的寶座。

除了這三個親兒子之外,袁爸爸還有很多地方上的乾兒子。

晉系軍閥

山西簡稱晉,所以在山西的閻錫山被稱為晉系軍閥。由於離中央近,所以晉系軍閥長期以來擁護中央的決定,誰當爸爸,就擁護誰,這才保證了自己在山西38年屹立不倒,後期甚至佔領了綏遠地區,後來也稱這隻軍隊為晉綏軍,電視劇《亮劍》中的楚雲飛就是這個部隊的。

廣西軍閥

廣西軍閥又稱桂系軍閥,從開始的陸榮廷到後來的李宗仁、白崇禧,桂系軍閥就經常和孫中山的人時而合作時而打架,反正沒搭理過中央爸爸。

滇系軍閥

滇是雲南的簡稱,所以以蔡鍔為首的這支部隊也被稱為滇系軍閥,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就經常不服從中央的命令,甚至還有時候出兵討伐。

西北軍閥

馮玉祥也被人稱為倒戈將軍,在西北一帶混出了名堂,在短短數年內倒戈過八次,經常是背叛原來的爸爸,扶持一個新爸爸上臺。

以上就是北洋軍閥時期的大致情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阿康同學


1912年-1928年的中國,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武人當政、軍閥混戰。

1912年,北洋軍將領聯名上奏,逼迫清帝退位,北洋軍首領袁世凱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從此,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代。

1916年,稱帝失敗的袁世凱在憂懼中病死。由於缺乏能夠統御大局的人,北洋軍閥隨即分裂,各派為了爭奪地盤及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開始了大混戰。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主要分為北洋系軍閥及各地方軍閥。

北洋軍閥派系

袁世凱逝世後,北洋軍勢力主要分為了三個派系:

皖西系軍閥:

皖系軍閥的首領是號稱“北洋之虎”的段祺瑞。

段祺瑞是袁世凱最器重的軍事將領之一,在袁世凱執政時期,擔任過陸軍總長、國務院總理,在北洋系中勢力最大。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就任國務院總理,他的皖系軍閥以北洋正統自居,一時間聲勢顯赫,權勢滔天。

皖系全盛時期控制的地盤有:安徽、山東、上海、福建、浙江、陝西、湖南、內蒙、熱河、綏遠、察哈爾、外蒙等地區。

段祺瑞

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大力擴軍,擁軍數十萬。他堅持“以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遭到各路軍閥的集體反對。

1920年,直系與奉系軍閥聯合發動對皖系軍閥的戰爭,皖系戰敗,段祺瑞被迫下野,皖系軍閥趨於消亡。

直係軍閥:

直係軍閥的首領馮國璋為袁世凱的親信將領,是“北洋三傑”之一。

袁世凱死後,手握兵權的馮國璋成為直係軍閥的代表人物。

1917年,馮國璋就任總統,他反對總理段祺瑞“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直皖雙方矛盾日趨緊張。

直係軍閥控制的地盤有:直隸、江蘇、湖北、江西。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的領導人。

1920年7月,直系聯合奉系軍閥對皖系發動戰爭,擊敗皖系勢力,直系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

是時直係軍閥勢力達到頂峰,主力部隊有18個師和18個混成旅近30萬人,完全控制了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區。

直系奉系打敗皖系後,雙方因利益衝突矛盾激化。1922年,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獲勝,獨立控制了中央政權。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由於馮玉祥臨陣倒戈,直系失敗,勢力退出北京地區。

此後,孫傳芳崛起,直系分裂為吳佩孚系與孫傳芳系。

吳佩孚控制直隸南部、湖北、河南、湖南北部,擁兵20萬;孫傳芳控制東南六省市(江蘇、安徽、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擁兵20萬。

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吳佩孚及孫傳芳勢力先後被消滅,直係軍閥土崩瓦解。

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出身綠林,趁亂崛起於東北。

1918年9月7日,徐世昌總統特任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奉系軍閥正式形成。勢力主要集中於東北三省。

1922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取得勝利後,奉系勢力達到頂峰,除了控制東三省外,還控制了關外的熱河、察哈爾,關內的直隸、山東、江蘇、安徽、上海等地也被奉系控制,此時奉系總兵力超過40萬。

1927年,張作霖入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中國國家元首。

1928年,張作霖被日軍暗殺,其子張學良繼任為東北保安司令。

地方軍閥

西北軍閥:西北軍閥以馮玉祥為首,在北洋軍閥的體系中西北軍閥實力較弱,長期在西北的貧瘠地帶發展勢力。國民政府北伐期間,馮玉祥將所部改編為國民軍,配合革命軍北伐。

晉系軍閥:首領閻錫山,控制山西,擁兵十餘萬。

閻錫山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對治理山西盡心盡力,使山西在長期的軍閥混戰中保持了和平穩定的局面。正是由於閻錫山得民心的政策,才使的他在山西的統治持續了38年之久。

桂系軍閥:首領是舊軍閥陸榮廷,控制廣東、廣西。後來,李宗仁、白崇禧新興進步勢力取代陸榮廷在廣西的統治,隨後,廣西加入了成立於廣州的國民政府。

滇系軍閥:首領唐繼堯,在西南軍閥中算是比較強勢的一位,主要轄滇、黔兩省,一直意圖向四川擴張勢力。

西北諸馬:首領有馬福祥、馬麒、馬鴻逵等,控制西北寧夏、甘肅、青海等地。

四川諸軍閥:四川地區,派系林立,無統一領導,內戰頻繁。

結局

1928年,張學良進行“東北易幟”,宣佈擁護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

至此,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代正式結束。


我有觀點


北洋政府當政的民國時期,全國軍閥無數,基本上手裡頭有點兵的都可以被稱為軍閥,小軍閥的數目無數,但這些軍閥又大致分為幾個派系,每個派系內部,派系與派系之間,互相也都有摩擦。

民國時期最強大的派系大致可以分為直系,皖系,以及奉系這三支,其中直系與皖系是北洋政府當政前期最強大兩個派系,奉系在北洋政府後期奮起直追,成為最強大的軍閥。

除開這三系最強大的軍閥之外,按地域分,還可以分為還有晉綏系,西北軍,這幾支都是中原大地上的。

西南地區也有一些派系,諸如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川軍。

西北地區的軍閥就顯得複雜了一些,大概分為陝西,新疆,馬家軍等幾支。

雖然派系不少,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各大軍閥之間衝突不斷,某些軍閥漸漸的被融入了其他軍閥。

軍閥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大軍閥,直系,奉系以及皖系。

袁世凱還活著的時候,北洋政府雖說並非鐵桶一塊,但也大致可以稱之為一個整體,當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政府完全分裂開來。

例如,掌管皖西的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等人。


掌管直系的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王佔元,李純等人。

掌管奉系的則是以張作霖為首的,張學良,張作相,李景林,蔣登選等人。


長期佔據山西的閻錫山,西北軍的馮玉祥。

滇系軍閥的龍雲,唐繼堯,桂系軍閥的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

這些人都是當時比較出名的人物。

在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軍閥分割開來,這時候的皖西軍閥佔據了山東,安徽,浙江,陝西,福建等省,此時的段祺瑞佔據北京,牢牢把控著北京政府。

此時的直係軍閥則佔據著直隸,湖北,江蘇,江西等省份,而以張作霖為代表的奉系軍閥佔據的則是東北三省。

這三方勢力,最初以皖系軍閥的段祺瑞為首,實力最強,但在經過直皖戰爭之後,皖西軍閥一蹶不振,地盤被瓜分,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而在此後,直係軍閥與奉系軍閥之間又進行了兩次大戰,第一次奉系大敗,而第二次則是奉系取勝,基本奠定了北洋政府後期格局,最終,奉系軍閥成為了全國最強大的軍閥。


軍閥的爭鬥背後,少不了帝國主義的影子,軍閥之間的鬥爭,都是建立在普通民眾的痛苦之上,很少有哪些軍閥能夠受到百姓擁戴的。


魏青衣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嘛玩意就算軍閥了

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嘛玩意就能稱之為軍閥。簡單的說就是,抗大槍的只要不嫌棄自己命短,頂著一腦殼大血包拿個小旗子蹲地頭上,畫這麼個圈,插上自己的小旗,然後對外宣佈:“媽了個巴子的,這嘎達從今起就是老子的了,就算是天王老子想從俺這裡過,也得俺點頭才成。”

當然有了這麼一股子霸氣是前提,接著就要承受住來自各方的挑釁,在這個過程中,您那能站直嘍,沒被大傢伙揍趴下了,成,從今個起您就算一號軍閥了。

那麼軍閥有哪些個好處呢,這嘎達的司法,教育,稅收,各級官員的任命都歸你管了,您就是這一方水土的土皇帝,您在這地界就是放個屁,把這地界吹走三層土去,大傢伙還得伸出大拇哥:“您老厲害嘍!”

所以這軍閥他有大有小,大一點的腦袋夠硬屁股夠肥,佔著一個或者幾個省分,這中一點佔著一兩個城,十幾個縣王八對綠豆時刻警醒生怕那天就被別人剁了餵了狗,小一點佔著七八個縣也都有,再蝦米一點的畫幾個村混口飯吃的也有,當然最後兩種軍閥,當兵的能穿條好褲衩出來遛彎的都算奢侈了。

軍閥的不同階段

在咱這大華夏的土地上20世紀,這段時間我們把他們叫做民國軍閥時期。這個時期我們又把他們分為兩大類,前期的就是題主問的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這個時期是1916年袁世凱掛了開始截止到1928年東北易幟結束,也就是題主說的這時期,後期國民黨新軍閥時期,這後期怎麼算都比前期安穩一丟丟的。

今天咱就扯扯這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軍閥,那個時候咱大華夏那叫個亂,地頭上的老百姓,剛剛認識腦袋上蹲的這隻王八是咱的閻王爺,可一閉眼再一睜眼,我去!王八撒丫子已經跑了,只能看見一溜煙的塵土,而腦袋上已經換了一頭豬,再衝著你樂呵。

過一茬就薅你一茬羊毛,老百姓那叫個苦喲!話頭扯回來咱繼續題主的話題,這個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軍閥,他不僅僅包括北洋軍閥,他還包括了南方軍閥。

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對這個軍閥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那麼咱們再來了解一下軍閥的產生,那麼對題主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更叫全面的解讀了。

軍閥的產生

不管那時期的軍閥,他和地域是分不開了,那為什麼軍閥會有地域性的區分。這就要和咱天朝上上國大清朝的滿人不過百,過百不可敵的八旗大兵說起,這幫拿著國家俸祿,吃嘛嘛不夠喝嘛嘛不香的東西,戰鬥力那簡直就是渣子中的渣子,糊在牆上都掀不起來的玩意。

這地方團練不就起來了嗎,大清朝依靠這些個團練把個太平天國生生的砸了個稀碎,這軍閥的小萌芽就這麼給種下了。

到了天朝上上國大清朝快要蓋上棺材板的時候,這慈禧腦殼清明瞭那麼一下下,建立了新軍,將之前所有的軍隊準備塞火爐裡烤烤,精煉一番,就有了後來的小站練兵,得老傢伙這口氣沒倒騰過來,掛了。

這下便宜了袁世凱這大腦袋,這就是有名的北洋六鎮。其實天朝上上國大清朝的計劃是就在這六鎮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建立三十六鎮,大約五十萬的正規軍。

但大清朝的錢都給老佛爺她老人家過壽去了,就搞了這麼六鎮,其他30鎮,一摸口袋沒錢了,咋辦?涼拌,各個地方自己個出錢培養這剩餘的30鎮。

地方官員,那叫個喜上眉梢,您請好了您,烏央烏央一大幫子新軍就起來了,但大傢伙都知道,當兵的吃誰,就聽誰的命令,他大清朝的命令在這些新軍中和擦屁股紙差不多嘍!

軍閥的割據進一步加大,而大清朝最為倚重的北洋六鎮,他孃的從出生就認袁世凱是爹,他大清朝只不過是個有奶的奶媽而已,不是一家人,禍根就此埋下。

當大清朝想要提兵打壓那些個不聽話的主的時候,八旗兵已經爛到了家門口,提不起來了,北洋六鎮就被推了出來,但袁世凱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德性,好吧,咱著喜歡金錢鼠尾的大清朝就徹底的涼了。

此後沒有多久,袁世凱袁大腦袋完蛋了,北洋軍閥內部因為個頂個的腦袋一樣大,誰也不服誰,得了大傢伙分家另過,那麼有了之前大清朝的鋪墊,軍閥割據,也就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就此展開。

勢力分佈

咱那些個小蝦米,小腦袋的軍閥咱就不算了,就扯扯腦袋大的軍閥。


這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掛了之後,就成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局面,一個個的都回了自己的地頭,一下子就分成了三股勢力。

一股:直係軍閥,佔了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直隸,打頭的有四個,馮國璋(這貨腦殼缺根弦,被自己人活活玩死了)、曹錕(就他玩死了自己的把兄弟馮國璋)、吳佩孚和孫傳芳(這兩位在前兩個互相玩死了對方之後,在咱這中原大地上沒少折騰)

這幫子人找的是美國佬白頭鷹和攪屎棍英國佬做為後臺老闆,在華夏大地上打生打死,而幕後老闆們賺的盆滿缽滿。

二股:皖系軍閥,佔了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這四塊地方,頭頭腦腦多了去了,堪稱池淺王八多,段祺瑞、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

瞅見沒,每一頭大瓣蒜都在四個省佔有那麼幾個地方,也可以算作一個個獨立的軍閥。沒事的時候,自己人搞自己人,幹著小魚吃蝦米的勾當,有事的時候,大傢伙再一致對外。

你說他們各位具體佔有哪些地方,誰知道呢,今天您讓人耍了,丟幾個地方,明天您又跑去扒了人家院牆,佔了幾個地方,沒的數,所以只能把他們掐吧起來一起算了。

喜歡穿兜襠布的小日本是這群傢伙們的幕後老闆。

三股:奉系軍閥,張作霖就他獨一份,這小鬍子傳奇故事就多了,背後老闆大傢伙都知道是小日本,但把個小日本玩的團團轉,但就最後一次沒有玩好,被小日本在皇姑屯那小地方,放了一顆炸彈給幹掉了。

這長江以北,都是北洋軍閥的地頭,可這長江以南的地頭,就是其他軍閥的地頭,這塊地方的軍閥統稱為南方軍閥。

而廣西、廣東、雲南這地界和皖西軍閥一個德性,而且還要過分,那小軍閥您就是加上腳指頭都數不過來,但有一個人能把他們給捏合起來,這就是岑春煊,所以這南方軍閥,你也可以把岑春煊所領導的這些地方看做一個軍閥,在這裡老梁提醒各位看官一下,這人和袁世凱可是齊名的哦!

說道這裡,就有人較真了,說你把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這幫人算什麼?他們不是軍閥嗎?各位今天咱討論的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也可以算作是舊軍閥時期,您提的這些可都是新軍閥序列裡的,所以咱也沒提。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北洋時期到底有多少軍閥?各個軍閥地盤如何?一篇文章給告訴你

北洋時期是中國人民推翻清政府謀求民族進步和復興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最為黑暗的時期。這時期,政治上貪汙腐敗喪權辱國,經濟上民生凋敝資本家崛起,文化上大師湧現教育興盛,大的方向上看,就是特徵主要有兩條,對內軍閥混戰,對外出賣利權。

那麼,北洋時期,總共有多少軍閥呢?聽我給你數一數。

1,袁世凱系列軍閥。

袁世凱手下,主要有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

等軍閥。每個人一開始大約有一個師兵力,控制範圍從一個省到兩三個省不等。有趣的是袁世凱手下這幾個人,先後出現了多個總統和總理,可見北洋系實力之強大。

除了袁世凱小站練兵出來的老人,屬於北洋軍閥的,還有晉系軍閥閻錫山和奉系軍閥張作霖。閻錫山一開始以山西新軍控制山西,基本上沒人能夠插手,這種形式一直到1949年解放戰爭才改變,但張作霖的情況有所不同。

民國初年,張作霖只是擔任了27師師長,駐守奉天就是瀋陽,真正掌握整個遼寧省的,其實是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張作霖聯合28師師長馮德麟趕走段芝貴,然後又逐漸把勢力擴張到吉林和黑龍江以及內蒙東部。五四運動後,張作霖才當上東北王,到1925年,張作霖勢力擴張到安徽和江蘇,上海也成為奉系軍閥地盤。而張作霖本人,則成了中國的新元首——安國軍大元帥。

2,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基本繼承了北洋系法理上的統治權,雖然馮國璋直係軍閥實力更強。

馮國璋的地盤在江蘇,段祺瑞卻長期在中央擔任陸軍部部長和內閣總理,段祺瑞讓馮國璋到北京擔任總統,實際上把他架空了。

段祺瑞手下有四大金剛,是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皖系軍閥極盛時期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等地。

不過,皖系軍閥是一個典型的親日軍閥,為了實現"武力統一"的理想,消滅非北洋系的軍閥,段祺瑞和徐樹錚不惜與日本締結條約,建立中日軍事同盟,一戰結束後更是無所作為,直接導致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

1920年,直皖戰爭中,皖系落敗,皖系軍閥整體上退出歷史舞臺。

3,曹錕吳佩孚的直係軍閥。

直係軍閥,顧名思義是以直隸省鄉黨為紐帶建立的軍閥,前期首領是馮國璋,馮國璋權力鬥爭不行,所以鬱鬱而終。接下來湧現的便是曹錕和吳佩孚

吳佩孚還是一個師長的時候,就得到了段祺瑞的百般拉攏,但吳佩孚堅決和曹錕站在一起,最終成了"最強的男人"。

直係軍閥的主要將領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長江流域各省份。直皖戰爭後,直隸省和河南省成為直系地盤,直隸省是曹錕的,河南則是吳佩孚的。

其實支撐直係軍閥的,除了吳佩孚,還有馮玉祥。馮玉祥南征北戰多年,是吳佩孚的好戰友。可是遲遲當不上一省督軍,短暫做過一段時間的陝西督軍,卻僅僅掌握了陝西部分土地。後來,馮玉祥受到蘇聯影響,加入革命黨,成了新軍閥的一員。

直係軍閥是親英美系的,因此能夠長期控制英國勢力範圍——長江流域,並且吳佩孚還成了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的中國人。

3,閻錫山的晉系軍閥。

閻錫山是唯一一個既是北洋軍閥又是新軍閥的人。晉系軍閥內部,又可以分為閻錫山系、徐永昌系和傅作義系。徐永昌從馮玉祥的國民聯軍分離而來,傅作義從閻錫山部分離出去後,成了綏遠軍閥。所以,當人們提起晉系軍閥時,習慣性稱呼為晉綏軍。

4,其他各省的王。

相對而言,平漢路華北和長江流域都是北洋的傳統地盤,北洋軍閥經常換來換去,十分頻繁。而其他地區,則各有各的土皇帝。

陝西,做過陝西督軍的先後有陸建章、馮玉祥等人,但于右任和胡景逸的陝西靖國軍長期有很大影響力。從靖國軍出來的名將,便是後來的楊虎城和李雲龍(李虎臣)。

山東,最有名的山東王有兩個,一個是屬於奉系軍閥的張宗昌,一個是從馮玉祥西北軍分化出來的韓復榘。面對北伐,張宗昌引狼入室,造成五三慘案,面對侵略,韓復榘一潰千里,民生塗炭。山東不幸啊。

四川,四川從一開始就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反對袁世凱和北洋軍閥,一派主張擁護北洋軍閥。四川先後湧現出劉湘、劉文輝、王陵基等軍閥,但只有劉湘在國民黨支持下當了"四川王"。

貴州,主要軍閥是劉顯世、王文華和王家烈。劉顯世是王文華的舅舅,王文華是何應欽的大舅哥。王家烈因為熱心打紅軍,結果丟了貴州地盤。

雲南,主要是唐繼堯,龍雲和盧漢。唐繼堯當雲南王期間搞出了護國運動這樣的大事,而龍雲盧漢在最後關頭髮動起義,站在了人民一邊。

廣西,主要是陸榮廷和李宗仁。老桂系和新桂系,都是軍閥,只不過,李宗仁有能力把勢力擴展到國民黨中央,影響力要大得多。

想要搞清楚北洋軍閥有多少,我推薦一本書《北洋軍閥史》,京東有售,僅需73.5元,很划算。


歷史知事


按地域大類分為北洋軍閥和南方軍閥;北洋軍閥主要集中在中國北方,是滿清朝廷的遺產,號稱新軍;南方軍閥其實就是打著革命的幌子的地方軍閥;

一、北洋軍閥。袁世凱稱帝去世以後分裂為

1、直系。主要是直隸,就是今天的河北等地;首領像馮國璋、吳佩孚,馮原來是北洋三傑之一,是現在著名相聲演員馮鞏的祖上;

2、皖系。安徽等省;首領像段祺瑞,原來是內閣總理;

3、奉系。東北等地;首領像張作霖;

二、小軍閥

1、西北軍閥;像馮玉祥,是從直系分裂出來的;

2、晉綏軍閥;像閻錫山,也是老軍閥,滿清遺產,把持山西多年;

3、張勳,辮子軍。打著復辟的旗號;

三、南方軍閥

1、粵軍。佔據廣東地區;首領像陳炯明,打著支持革命的旗號,後又被叛變革命;

2、桂軍。佔據廣西地區;老桂系代表陸榮廷;新桂系代表,合成“李白”,李宗仁、白崇禧;

3、滇軍。佔據雲南地區。代表人物,蔡鍔、唐繼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