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會癌變嗎?要手術嗎?

韓貞禹


隨著B超等檢查手段的廣泛應用,在健康體檢或門診檢查時,膽囊息肉時而被發現。35歲的張小姐在體檢中發現了膽囊息肉,就診後被告知,身體無不適症狀的話,六個月複查一次就可以了。張小姐去網上查詢,有網友建議儘早手術切除膽囊,以免發生癌變;還有網友說不需要手術。張小姐很是困惑。那麼,膽囊息肉到底需要治療嗎?膽囊息肉會發展成膽囊癌嗎?

什麼是膽囊息肉?

人的膽囊像個小葫蘆。薄薄的膽囊壁分為內外兩層,外層叫漿膜,內層叫黏膜。膽囊息肉就是在膽囊黏膜上異常突起的一個小肉贅,它的根蒂可以粗而寬,也可能窄而長,使息肉像顆小葡萄那樣掛在膽囊壁上。膽囊息肉一般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少數患者有上腹部不適,可伴有腹痛,不適或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區,少數可伴向右肩背放射性疼痛。患肉位於膽囊頸部可出現膽絞痛。在合併結石時,可有膽絞痛發作及急、慢性炎症發作的表現。

膽囊息肉會發展成膽囊癌嗎?

膽囊息肉屬於良性還是屬於惡性,能否癌變,主要取決於息肉的病理類型。常見的息肉類型有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和腺瘤性息肉(腺瘤) 。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目前學者們有以下共識:前三種類型膽囊息肉應視為絕對良性病變,第四種腺瘤性息肉(腺瘤)則應看作是癌前病變。

膽囊息肉的高危人群

(1)飲食不規律、不愛吃早餐的人。

(2)經常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纖維素以及多渣食物的人。

(3)喜歡喝酒的人。

(4)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的人。(包括我在內的自媒體人深感不安啊!)

(5)長期熬夜、肥胖、運動量少的人。

此外,也有專家指出:農藥與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劑氾濫、電離輻射等因素與膽囊息肉的形成可能有關係。

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療,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1)膽囊息肉小於五毫米,且多發,又無症狀,多屬良性,可動態觀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如無變化,則不需特殊處理。

(2)如B超複查息肉增大,特別是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有惡化的可能,應手術摘除膽囊。

(3)膽囊息肉同時伴發膽囊結石者,易於惡變,無論有無症狀,均應手術摘除膽囊。

(4)膽囊息肉大於一釐米的單發或多發息肉應考慮手術。

(5)息肉即使較小,但症狀明顯,應提高警惕,以施行手術為宜。

如何預防膽囊息肉的出現?

(1)規律飲食,早餐要吃好。同時,應保持低膽固醇飲食,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尤其在晚上,更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

(2)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3)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強運動,控制體重。

(4)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穩定。

(5)作息規律,不要熬夜。

總結:膽囊息肉的治療,強調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對於符合手術條件的膽囊息肉,果斷手術治療,予以切除。


藥師方健


膽囊息肉在醫學上只是描述性用詞,並非確切診斷。膽囊息肉指的是膽囊內壁長出的腫塊,可能是良性的病變,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大部分的小息肉是採取定期隨訪追蹤的處理方式;但如果息肉變大有惡性的風險時,就應考慮手術將膽囊取出,並做進一步的病理檢查。不論是多先進的機器,如B超、CT、核磁共振,都無法事先確定膽囊息肉是什麼樣的本質,手術才是診斷的唯一工具。

膽囊息肉是很常見的問題,大約有4%的人會有膽囊息肉的問題,以下做個簡單介紹。

大部分的膽囊息肉是良性病變,如膽囊黏膜增生或是膽固醇堆積。這些良性病變通常是小的息肉。小部分膽囊息肉是惡性腫瘤(主要是膽囊癌),這些惡性息肉通常是尺寸較大的息肉。

膽囊息肉大多沒有任何症狀,往往在做B超時候被意外發現。少數會有臨床上的症狀,主要是像膽結石的症狀及併發症,如膽絞痛(右上腹疼痛)、膽囊炎、阻塞性黃膽、胰腺炎。有些學者認為膽囊息肉也可能造成上腹部不適、噁心及嘔吐,但目前仍沒有共識。

膽囊息肉的最重要檢查,也是首選的檢查:腹部B超。B超對人無害,又便宜。

箭頭所指就是膽囊息肉

箭頭所指就是膽囊息肉

B超檢查中最重要的依據是息肉大小。

1. 小於0.5公分的膽囊息肉:良性病變的機會較大

2. 0.5公分到1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可能是良性病變,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

3. 1公分到2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惡性腫瘤的機率約為50%

4. 大於2公分的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是惡性的腫瘤

目前對診斷膽囊息肉的其他檢查包括:

1. CT檢查:敏感度比B超差,較小的息肉無法看到,因此對評估膽囊息肉的幫助較小。如果懷疑是膽囊癌時,CT檢查能評估有無轉移以及有無肝臟的侵犯,此時才有做CT的必要。

2. 胃鏡B超:理論上胃鏡B超的準確度和靈敏度應該會比腹部B超好,但其缺點是屬於侵入性檢查,病人做起來畢竟難受,目前使用仍不普遍。

膽囊息肉的評估原則

要能明確的診斷膽囊息肉是良性或惡性的方法,只能依賴膽囊切除術,再進一步進行病理檢查。目前並沒有其他檢查工具能明確的判斷膽囊息肉的良性或惡性。

然而膽囊切除術也是有潛在風險的手術,因此目前對膽囊息肉的評估原則是先進行B超檢查,判斷其惡性的風險,根據惡性風險高低決定處理方向:

1、惡性風險低的膽囊息肉:會建議採取定期隨訪的方式。

2.、惡性風險高的膽囊息肉: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達到診斷兼治療的目的。

膽囊息肉病人的治療,會有兩種可能建議:

1、進行膽囊切除術。

2.、 定期隨訪。

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的時機,以下情形應考慮膽囊切除術:

1、有症狀或併發症的膽囊息肉:當膽囊息肉造成症狀或併發症,如膽絞痛、(右上腹痛)膽囊炎或是胰腺炎。

2、惡性風險高的膽囊息肉:包括直徑大於1釐米的息肉、直徑逐漸增加的息肉、同時有膽結石及膽囊息肉的病人、同時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及膽囊息肉的病人。

1公分到2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惡性腫瘤的機率約為50%。大於2公分的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是惡性的腫瘤。

膽囊息肉的可能併發症

少數的膽囊息肉可能因為長大或脫落而造成膽道阻塞,這時就可能會造成膽絞痛,甚至併發急性膽囊炎、膽管炎或是胰腺炎。

建議定期隨訪的人:以下的膽囊息肉,沒有相關症狀或併發症時,也應定期隨訪:

1、小於0.5公分的膽囊息肉:良性的機會較大,但仍需要定期進行超音波檢查,建議每半年到每一年檢查一次

2、0.5公分到1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可能是良性腫瘤,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因此需要更積極的進行B超隨訪。如果有變大的跡像,就要考慮進一步手術切除膽囊。

還有一個問題,有的人在手術前,B超檢查,會一直報告有膽囊息肉,為什麼在手術後卻會沒有了呢?

這牽涉到一個B超的診斷問題。

B超怎麼來判斷息肉和結石呢?

結石的B超表現有:膽囊腔強回聲、後 方伴會有聲影、聲像具體表現會隨著患者體位的改變 而發生移動現象。

紅箭頭指向結石。

紅箭頭指向結石。

息肉的B超表現有: 膽囊壁有強或稍強回聲光團,其後無聲影, 聲像具體表現不會隨著患者體位的改變 而發生移動現象。

部分結石,比如膽固醇結石,比較疏鬆的時候,可以沒有聲影。這個時候,恰好結石又粘附在膽囊壁上,當然不會隨體位變化而移動啦。這部分結石,會被B超下判斷為息肉。

手術切除膽囊的時候,要抓膽囊,要把膽囊從1釐米直徑的小孔取出來,在膽囊拉到皮膚這個洞口的時候,要先用夾子盲目在膽囊裡鉗夾出結石來,以便把膽囊從小孔裡取出來。這個過程,完全可能把粘附在膽囊壁上的疏鬆結石扯下來的。有些人的膽囊息肉,在手術後的病理裡,沒有發現,完全有可能啊。


白衣山貓


暫時沒有膽囊息肉癌變的相關報道,

所以不必擔心。

大部分的膽囊息肉都是良民。

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佔膽囊息肉的65%以上。

這類息肉和結石一樣,是由於胡吃海塞而導致的膽汁裡膽固醇增多,

最後多到無法消化溶解,濃度過高,形成結晶。

膽囊息肉經常沒啥症狀,大多通過B超發現,

症狀明顯的是生長在膽總管的息肉,會引起膽絞痛

令人生不如死

這個最好動手術切除。


醫露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黏膜向膽囊腔隆起的一類病變的統稱,有腺瘤、腺癌、脂肪瘤等腫瘤性息肉及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非腫瘤性息肉兩類,大多數膽囊息肉以良性的狀態存在,但也有惡變的情況發生。


膽囊息肉一般情況下無任何不適症狀,當息肉繼發膽囊炎症或阻塞膽囊管時會出現類似於膽囊炎的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黃疸等症狀。還有些膽囊息肉會誘發胰腺炎或膽道出血。

對於膽囊息肉的治療,藥物治療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直徑<1cm,無任何症狀的膽囊息肉一般不急於手術切除膽囊,但需要半年複查一次觀察息肉變化情況。

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以下情況應該警惕有惡變跡象:

1.單發膽囊息肉直徑>1cm。

2.單發膽囊息肉基底部寬大者。

3.膽囊息肉近期內(6個月)增大明顯者。

4.膽囊息肉合併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的人。

對於符合以上4項中任何一種情況都應該及時進行手術切除膽囊治療,避免發生惡變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對於直徑<1cm的膽囊息肉一般採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直徑超過2cm或高度懷疑惡變時應該採取開腹手術切除膽囊。


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謝謝閱讀!


小克大夫


膽囊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大多數都是良性的,有一些會癌病。醫生通過臨床上的經驗,總結出了下面幾條標準,這幾種情況下,膽囊息肉容易癌變,需要立即手術切除,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單發的膽囊息肉更危險

有的人去體檢,發現膽囊裡面好多息肉,因此很擔心。其實這還好,膽囊息肉如果是單個,那麼更可能是惡性的,根據醫學統計,82%的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都是單發。

第二、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更危險

根據醫生的統計,70%的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是位於膽囊頸部的。因此,在膽囊頸部的息肉是比較危險的。、

(膽囊分為膽囊管、膽囊頸、膽囊體和膽囊底)

第三、體積大於1cm的膽囊息肉更危險

通常,良性的膽囊息肉一般不會超過1cm,大於1cm的膽囊息肉往往惡變可能性大,需要及時手術。

第四、患者年齡大於50歲,那麼其膽囊息肉容易癌變

第五、如果膽囊息肉的蒂比較寬,生長迅速,那麼就更容易是惡性的。


醫生會根據上述情況,綜合進行分析。如果患者的膽囊息肉屬於上述幾種情況,那麼就要進行手術切除。


人體探索者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息肉或膽固醇沉著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如果有症狀,或某些情況下為了預防惡變時,應考慮膽囊切除。

對於同時存在膽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絞痛或胰腺炎的膽囊息肉患者,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對於不符合這些分類的患者,治療推薦取決於息肉的大小。

具體參考下圖



蛋紅派Plus


本文主要解答以下問題,作為初步瞭解膽囊息肉的科普常識,科學地應對這種疾病:

1、膽囊息肉是什麼

2、膽囊息肉表現是什麼

3、為什麼會得膽囊息肉

4、得了膽囊息肉會怎麼樣

膽囊息肉是什麼

膽囊位於右上腹部,像一個梨形的囊袋懸掛在肝臟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儲藏由肝
髒分泌的膽汁,在人體需要的時候排洩到腸道去幫助消化吸收食物。

膽囊息肉是在膽囊腔內壁上長出的贅生物,是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它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因在臨床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故又稱“膽囊黏膜隆起性病變”。

膽囊息肉表現是什麼

大部分患者一般症狀輕微, 甚至無症狀,僅在偶然的B 超檢查時發現膽囊內有病變。

少數有症狀者最常見的症狀為上腹不適、噁心嘔吐、食慾減退,一般不重,多可耐受;可伴有腹痛, 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 伴有向右肩背放射, 無發熱和黃疸。

若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可影響膽囊的排空,常餐後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尤其在脂餐後。在炎症感染時有急性發作的表現,腹痛較明顯。

為什麼會得膽囊息肉

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慢性炎症有密切關係:

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

膽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質代謝紊亂和膽囊局部炎症反應的結果;

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肥胖、吸菸、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癥、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膽道的解剖異常,是膽囊息肉的好發因素。

得了膽囊息肉會怎麼樣

得了膽囊息肉的患者,除了擔心臨床症狀引起的不適之外,還會擔心它可能會導致的併發症,尤其是會不會發生惡變?

膽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惡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而息肉型早期膽囊癌較少見,下面主要介紹良性息肉。

良性膽囊息肉包括了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組織異位性息肉等。

其中膽固醇性息肉,最多見,95%以上的息肉屬於這種類型。它是膽囊壁上的巨噬細胞吞食膽汁中的膽固醇結晶後聚積而形成的,經常多個同時存在;

其次是炎症性息肉,是膽囊炎反覆發作的過程中形成的局部組織增生,臨床特點是大部分合並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

腺瘤性息肉,少見,僅佔全部息肉的0.5%,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腫瘤性病變,雖然屬良性腫瘤,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便有演變成為癌腫的可能,是潛在的癌前病變,與膽囊癌的發生有關。

當面對偶爾影像學發現的膽囊息肉時,並不只是患者迷惑,對於放射科醫生和建議病人做影像學檢查的臨床醫師而言,選擇什麼樣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治療,都是個令人困惑的難題。

為了闡明這個問題,歐洲胃腸和腹部放射學會(ESGAR)、歐洲內鏡外科協會和其他介入技術(EAES)、國際消化外科學會-歐盟(EFISDS)和歐洲胃腸內鏡學會(ESGE)共同發佈了膽囊息肉處理指南,作為醫務人員共同遵守的診治守則。也可作為大眾健康保健的科普常識。

下面這個膽囊息肉處置流程圖清晰地描述了推薦指南概要:


但最終的治療方案還是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由醫患雙方共同商量做出決定。


康復Doctor


膽囊息肉,全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指來源於膽囊壁並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因此也稱為膽囊隆起性病變。在中國有近6%的發病率,也就是說16個人中就有一個膽囊息肉,一般沒有任何症狀,多數是體檢或者因病做其他檢查時無意發現的。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指的是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膽囊腺癌,其他少見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假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膽囊息肉其實是一種影像描述,泛指膽囊內生長出來的息肉樣的病變。膽囊息肉首選B超檢查,但B超判斷息肉性質有時有一定的困難,這時候可以行增強CT、超聲內鏡及膽囊造影等作為補充檢查。

膽囊息肉會癌變嗎?

假性息肉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息肉佔所有膽囊息肉的65%以上。膽固醇息肉和結石一樣,是長期胡吃海喝導致膽汁裡膽固醇增多,最後多到無法溶解而形成的結晶。只不過結石是“自由”的結晶,而膽固醇性息肉是被禁錮在膽囊壁上的結晶。其次,炎性息肉是由於膽囊粘膜受到炎症的刺激成的息肉。這兩類息肉都是良性的,一般不會惡變。而膽囊真性息肉往往是因為膽囊粘膜上形成的腺瘤引起的,有一定演變率形成膽囊腺癌。其中腺肌增生症、腺瘤樣增生有3%~6%的幾率癌變,而膽囊腺瘤雖然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但癌變率在30%左右。單發息肉惡變幾率高於多發息肉,小而多的息肉反而不用擔心。無論是單發還是多發,如果B超報告提示膽囊息肉小於1.0cm的話,其惡變的幾率非常低,不必太擔心。但是當膽囊息肉直徑大於1.0cm時,癌變發生率明顯增加,而大於2.0cm時,幾乎可以直接認為就是惡性腫瘤。

膽囊息肉需要手術嗎?

膽囊息肉幾乎是無症狀的,良性息肉可以長期存在,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不需行手術干預,而且也沒有任何藥物消除膽囊息肉。對於沒有任何高危因素且息肉較小,直徑小於9mm者,定期做B超隨訪複查即可,一般建議6個月做一次B超。而如下膽囊息肉發現後儘可能的採取手術治療。

1.單發息肉直徑≥1cm,由於有25%的發生惡變可能,儘可能採取手術治療。

2.膽囊頸部息肉或息肉生長部位鄰近於膽囊管開口,由於可能影響膽汁排洩,儘可能手術治療。

3.息肉直徑<1cm,但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且反覆疼痛發作的人。

4.息肉直徑介於6~9mm,但有以下任一項惡變高危因素,均建議手術治療:年齡>50歲者;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者;單發息肉或無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長速度>3mm/月);出現局灶性膽囊壁增厚,厚度>4mm者。


胡洋


準確來說,"膽囊息肉"這一稱謂是不科學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膽囊息肉樣病變"或"膽囊隆起樣病變",此診斷只是一種形態學診斷,或稱為影像學診斷。

根據病理類型分類,"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分為:

1.腫瘤性息肉,膽囊粘膜及肌層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結構,此種為真性息肉。包括有腺瘤(癌前病變)、腺癌。其它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瘤等。由此可見,此種息肉本身可能就是癌或癌前病變。

2.非腫瘤息肉,包括很多種,如膽固醇息肉,炎症息肉等。

那麼,膽囊息肉樣病變是否需要手術呢,從上面的分類來看,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屬於第一類就手術,屬於第二類就不用手術了唄。但是在臨床實踐中,影像學檢查(超聲、CT、核磁等)無法搞清楚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理性質;穿刺檢查陽性率不高,且容易出現膽漏、出血等併發症。

那麼,在臨床上,我們怎麼判斷膽囊息肉樣病變需不需要手術呢?國內外外科先賢們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特點進行了總結,認為影像學特點更傾向於1類病變的患者即建議進行手術,這些包括膽囊息肉樣病變合併有腹部不適症狀的患者;直徑大於1釐米的單發息肉樣病變;年齡超過50歲的患者;無蒂、基底寬的息肉樣病變;息肉樣病變逐漸增大;息肉樣病變合併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增厚。還包括息肉樣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影響到膽囊排空功能的患者,以及增強CT掃描可見到息肉樣病變明顯強化的患者。以上這些都建議進行手術切除。既然是單純根據影像學特點進行的歸類,就會存在"漏網之魚"和"被冤枉的息肉樣病變",為了防止前者,所有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復查,為的正是將"漏網之魚"減到最少;對於"被冤枉的息肉樣病變",也就是切除完之後病理類型為第2類也不在少數,這就要求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患者在手術之前一定到正規醫院可信賴的醫生對其手術進行嚴格把關。


普外科李醫生


肝膽胰劉宇斌醫生:

首先,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其中90%的膽囊息肉是由於膽固醇結晶附著在膽囊壁形成的,這種情況下不會癌變,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等來實現疾病的逆轉和得到一個良好的轉歸。

另外,有8%是炎症性息肉,此類息肉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無需特別治療。

最後就是會惡變的瘤性息肉,約佔2%,這類型的息肉比較危險,一般需要進行治療。

更多權威肝膽胰醫學科普,歡迎關注肝膽胰劉宇斌醫生。如有需要,可於每週二週五9點至12點到廣東省人民醫院(總院門診樓三樓)肝膽外科診室進行掛號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