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很多穿漢服的人,連漢服常識都不懂

中國古代夙以“上國衣冠”自負,如今卻遍地西裝洋服。有些人開始反省了,所以漸漸就興起了“漢服運動”,想發展漢服之傳承。

由於運動初起,對服飾傳統還不是十分了解;入手又常以穿戴、製作、剪裁、外拍為主,關注常只在技術層面,方向及意義還未深入討論。整個運動又有抵抗世俗之意蘊,故有些團體提出之主張亦不免有激矯的色彩。外界對之,則常因不瞭解而批評橫生。

早在2009年三月,中國服裝論壇的主題即是:重塑危機後的中國服裝品牌。內容除了大趨勢下的中國服裝企業變革、直面網絡營銷、設計與服裝的方向外,便已有一個文化與服裝的議題,由我主講“萬國衣冠拜冕旒:重塑中華服裝文明”,從思想上說明中國服裝的基本體系。九年過去了,關心、喜愛漢服的人當然越來越多,但有些常識還是得說一說,以供同道參考。


北大教授:很多穿漢服的人,連漢服常識都不懂


首先,要介紹禮服、吉服、常服、便服、工作服等概念。

穿衣服要看場合,這是服飾裝扮的基本常識。像戲劇裡皇帝整天戴著前面垂珠簾的冕冠、或穿著明黃色龍袍,就是沒常識的。

你如果去看歐洲人或韓國日本,就會發現他們不但有常服禮服之分,禮服還有很多種,用以對應不同的場合。晚宴服(Dinner Dress)、晚禮服(Evening Dress)、舞會禮服(Ball Dress)都適用於夜間,但是須穿在不同活動場合,造型要求也不同。舞會禮服最華麗、暴露度也最高,近乎上身半裸。可若這樣穿到晚宴上,就顯得不知禮了。同樣,日本和服也分不同級別以對應不同場合,已婚婦女的黑留袖,對應於西方的晚禮服,適用於婚慶等重要場合。但穿著這樣的服裝拜訪朋友就成笑話了。

中國古代也一樣。禮服也有不同級別以對應各種場合。皇帝戴冕冠就是禮服中最隆重的一種。以宋朝為例,只有在祭天地宗廟、受冊尊號、冊皇太子、元旦受百官朝拜等儀式中才會穿戴。其他各種禮服也都有相對應的祭祀與典禮,不能隨便穿。清朝皇帝不戴冠冕,不過還是將傳統禮制的“十二章紋”納入皇帝朝服裡,吉服上同樣也有著傳統的十二章紋。

在古裝劇裡常看到的皇帝黃袍,則屬於常服。但常服不等於“平常穿的衣服”,而是“常禮服”的意思,在宴會與上朝時穿著。是相對“大禮服”而言的次級禮服。

至於真正日常穿的服裝,叫作便服(現在,許多人批評穿漢服寬袍大袖,行動不便,其實指的是禮服。禮服本來就不適合日常穿著的。反之,一些漢服愛好者,穿著大禮服去逛商場、擠地鐵、遊公園,也讓人竊笑。還有一些漢服推廣者,煞有介事地教人分辨“漢服與日常衣服有何區別”,彷彿漢服不包括日常服,更讓人無語)。

吉服的概念出現於明代,到清朝才被明確列入禮儀制度,隆重程度遜於朝服,但禮儀級別也很高,用於祭祀、重要節慶等場合,不是每天穿的。

禮服各個時代不同。古代以男子上衣下裳制,女子禮服深衣製為原則。後來女人常學男人,也採取上衣下裳制。


北大教授:很多穿漢服的人,連漢服常識都不懂


周代,王后有六種高貴度不同的禮服:褘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褖衣,用以對應不同的場合(前三種因為上面都有鳥紋,又稱“三翟”)。王后之外的貴婦則按照其夫的品級,享有數量不等的禮服。如莊姜是衛侯夫人,她就有揄翟以下的五種禮服;而她隨從裡的庶士,其妻的禮服就僅有褖衣了。

周朝制度,缺乏圖像資料可以看,但這個體系是延續的。從宋代皇后的畫像上看,都是頭戴龍鳳花釵冠,身穿深青織五色翟紋的褘衣。但這身大禮服只有在受冊與朝謁景靈宮時才穿,一年穿不了幾次。妃子與命婦的大禮服(褕翟和翟衣)在造型上和褘衣類似,只是花紋等細節不同(例如鳥紋的數量)。

這個基本服裝區分,到民國時雖仍依循著,但具體以什麼做為禮服時,卻提倡西化,民國元年公佈的《服制條例》中,竟規定穿西式禮服。“長袍馬褂”只屬於常服。

換言之,民國以後的服制,才開始脫離中國傳統。但它畢竟還有些傳統的遺存。例如規定女子禮服是“褂裙”。這跟長袍馬褂一樣,其實都是清末的流行服裝。

也就是說,禮服之形成,有個規律:經常是舊時裝變成了新時代的禮服,在禮俗中有特殊的意義。如現在潮汕地區婚俗中新娘穿著的“龍鳳褂”,其實就是從清末民初的“褂裙”演變而來的。

再以“霞帔”為例。這原是唐代的流行,指色彩豔麗如雲霞的帔子。初唐時流行寬大款,像包著羊毛披肩;盛唐時像圍巾一樣披在肩頭;中唐以後越來越長,通常在身前盤繞,帔尾放在身後或手臂外側。

到了宋朝,這就變成了貴婦們的常服。而“霞帔”也成了一種身分的代表。在宮中,若一名宮女被提拔起來,將會得到一個“紫霞帔”的最低等級封號,再往上升為紅霞帔。

同理,袍衫與大袖衣,在晚唐五代時僅是一種時裝,但到了宋朝時就成了民間的禮服。

元代時,規定漢人的婚姻採行“漢兒舊來例”,主要參考《朱子家禮》。女性著大袖衫。事實上也即是以前代服裝為禮服。

明代新娘禮服的圓領袍(裝飾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的通袖袍),也是金元時期的流行。

類似褙子的對襟長外套,則是晚明的時裝。清朝以後,地位越來越高,漸成為漢族婦女的禮服。當時也稱“褂”或“大褂”,搭配以大紅繡裙,成為正妻才能穿著的隆重服裝(若丈夫去世,寡婦就只能穿湖色、雪青之類素淡顏色的裙子)。民國元年服制中的女子禮服,正是這種披風加長裙!


北大教授:很多穿漢服的人,連漢服常識都不懂


民國十八年修改了舊的條例,新《服制條例》裡,女子禮服是藍色長旗袍(底下搭褲子)或藍色斜襟上衣配黑長裙,男子禮服則是袍褂。這是什麼呢?不就是稍早之前的流行服裝嗎?你看孫中山、蔡元培、胡適、魯迅,誰不是常穿這樣的長袍馬褂?

至於旗袍,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才誕生。它並不是“清朝旗人的袍子”,而是民初的時裝。基本上跟男人的袍子一模一樣,下襬寬大,而且配褲子。後來隨著流行,旗袍的長短寬窄、開衩高低頗有所變化,但要配上外袍長度相當的襯裙、襯褲,腳上並穿著長絲襪,才是完整的一套民初旗袍。現代旗袍露大腿這種青樓式美感,當時無之,旗袍的開衩都在膝蓋上下。到抗戰後期,旗袍才開始有比較明顯的收腰。

總之,禮服之樣式,常以前代之服裝為之,一部分沿用從前的禮服,一部分以從前的時裝為新時代的禮服。所以禮服相對於現今時裝,都顯會得古雅些。事實上,這也是世界服飾的規律,各國都如此。現在有人亂罵漢服運動者復古、想去棺材裡挖寶,只是因為缺乏這些常識。

這又關聯著另一個問題,即漢服之漢,是否應排除少數民族服飾。

過去臺灣就常有人拿祭孔、遙祭黃帝等典禮時官員們身穿“滿族的長袍馬褂”做文章。其實剛已說過了,那不是滿族服裝,而是法定禮服。反對者只是臺獨意識作祟,看不慣這其中的大中華意識,藉此說事罷了。

近年來大陸也有人拿漢服說事,說漢服只能是漢種人的服裝,遼金元清朝的、各少數民族的都不算。激烈的甚至說“中國沒有元朝和清朝,是被殖民統治”;穿長衫的都是“清粉”等等。

說的人義憤填膺,我們聽了,卻不覺要哈哈大笑,哀憫其無知。照他們的邏輯,蒙兀兒王朝不能算入印度史(泰姬瑪哈陵即是蒙兀兒王朝的建物),而那可憐的英國,自從雜種威廉帶著一票高盧鬼子入侵後,竟硬生生被殖民至今。現在的王室還是德國來的呢!

而這樣說,策略上又自陷於大漢沙文主義。除了激化對立,自己生出敵人來之外,能有什麼好處呢?

專就服裝看,這也是不懂得服裝是一直在交流中發展的。


北大教授:很多穿漢服的人,連漢服常識都不懂


他們排斥遼金元清,高舉唐宋明。那我們就來看看唐宋明是怎樣的。

唐承五胡亂華之後,本身又有胡人血統,頗染胡風,就不多說了,宋代可是純粹的漢了吧?哈哈,沈括《夢溪筆談》就說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

北齊以來,男人穿的多是胡服,窄袖圓領衣、長靴、能裝備多種生活工具的蹀躞帶。只不過後來蹀躞帶上用來綁系物件的皮帶被省略、盛唐以後的服裝則越來越寬鬆、宋代流行穿鞋而不太穿靴子罷了。所以宋代漢人跟遼國契丹人的服飾並沒太大區別,只不過遼人較習慣左衽而已。

宋代漢人跟契丹人服飾相似,不只因漢人已長期染有胡風,更因遼人也在漢化。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曾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不同管理辦法。不過等遼太宗耶律德光滅了後晉,把後晉所有衣冠、文物、儀仗等全都搬回自己家穿戴起來後,就變成“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重大的祭祀與儀式場合,甚至所有人都穿著漢式禮服了。

金人剛剛入主中原時,強力要求漢人仿照女真式樣剃髮易服,不從則殺。後來卻也漢化得厲害。

可是在所謂“漢化”中,漢人一樣也學金人。前文即已說過:明代新娘禮服的圓領袍,便是金元時期的流行。

金朝貴婦又流行披戴四合如意雲頭的雲肩,而官員常服的肩、胸、背間則飾以形狀頗類雲肩的金繡花紋,或大型團紋,描繪著春水天鵝、秋山熊鹿等自然景物。這種蓋滿兩肩與上身的裝飾法,蒙古人也很喜歡,不但用金線織出這種大片花紋,更把花樣延伸到了兩袖及下襬,愈顯華麗。

明朝人也對此極為欣賞。明太祖畫像上穿的那件“前後與兩肩,各金織蟠龍一”常服,或孔府藏的大量柿蒂雲肩紋通袖襴裝飾的袍衫等,就都來自金元的審美。

正因為“士庶鹹辮髮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深受蒙古影響。明太祖因而下詔要求“復衣冠如唐制……不得服兩截胡衣”。


北大教授:很多穿漢服的人,連漢服常識都不懂


然而,從《明憲宗行樂圖》看,後來皇帝自己就愛穿兩截胡衣、頭戴蒙式綴珠大帽,身邊內侍也都做這等打扮,可見實情不能只看詔書。

而且據馬可波羅記載,元朝每年有十三次大朝會,所有貴族們按節令穿著同一顏色的“納石矢質孫服”,也就是以織金錦(納石矢)製成的上下同色連衣裙。這種款式,到明代稱為曳撒,徐克電影《龍門飛甲》裡,錦衣衛們穿的就是曳撒。

清代女人的服裝則要分開討論,男人被要求辮髮,女人服裝的差異倒不在滿漢,而是“旗”“民”。區分的標準是制度,不是種族。不管原本是滿人、漢人還是蒙古人,只要入了八旗,就算是旗人,要按旗人的生活方式行事。如打三個耳洞、戴三對耳環。清代選秀女時,一耳三鉗與不纏足都是必要檢查項目,乾隆就曾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  

若屬於民籍,各族女性可以穿各自的禮服。如乾隆時的《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裡描繪清代宮廷宴會時,旗人貴婦群中坐著幾個紅袍珠冠女子,就是漢人命婦;高帽對襟外掛的,則是回部女子。

也就是說,清朝對女人服飾是想各行其是的。而這種政策,當然也就使得漢服體系延綿不斷。

由以上簡略地說明,讀者自會理解到服飾一直是在動態發展中的,我們現在說的漢服,其中即包涵了上述各少數民族服飾元素。我們不能本質性的想象有一種純粹的漢人和漢服。像彝族女人一身斜襟盤扣的小褂,其實就是清朝的小褂;納西族的服飾,則跟貴州天龍屯堡之類所謂明代服裝相似等等。

目前漢服運動風起雲湧,當然不反對大家各有主張。但無論如何主張,總要有點上面講的漢服基本常識才好。無知者狂熱起來,太可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