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如果沒有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蜀漢能否抗住鍾會鄧艾的滅國戰爭?

袁小莯


姜維的上一代魏延和諸葛亮等人制定的漢中防禦體系是逐級設防,禦敵於國門外,利用北邊多山崎嶇難行的優勢,佔住險要據守,四兩拔千斤,耗敵銳氣糧草,伺機反擊。運用得好的戰例有諸葛亮拒曹真司馬懿三路入侵,王平進至興勢山阻擋夏侯玄司馬昭十多萬兵馬大獲成功二個例子。姜維的防禦策略是收縮兵力,放棄據守駱谷斜谷口子午道等險要地方,據住漢中前面新建的二城樂城漢城,與漢中的陽平關等地形成犄角,誘敵深入進行全殲,這是一種務求全功的防守方法,卻相當冒險。


但實際上這個戰略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戰檢驗,鍾會三路大軍伐蜀,漢中立刻失守的原因於在大軍不在漢中而在沓中,戰略構思並未發揮作用,不能以此為依據判斷優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司馬昭之所以會在263這一年伐蜀,就是因為姜維大軍不在漢中,認為是好時機,本來應該是要對陣蜀漢的宿將鄧艾為主帥,而鄧艾卻力主蜀漢目前不可伐,沒有成功的把握。搞得正想借滅國大功來鞏固權位的司馬昭很不滿,讓言蜀可伐的鐘會為主帥,另以鄧艾諸葛緒二路軍輔翼,夾攻姜維。


鍾會進至漢中前沿,讓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分別包圍漢城和樂城。自己西出攻打陽平關,陽平關守將傅僉蔣舒。蔣舒原來是武興督,該地扼守秦嶺要道,因當官時無啥表現,被降職到陽平關當副將,心中懷恨,鼓動傅僉出戰,而自己卻偷偷帶兵到陣前降了胡烈,以致關門大開,陽平關失守,漢中被魏軍佔據。樂城漢城成為孤城,鍾會大軍長驅直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蜀漢之敗,表面原因是無備又失險地,背後卻是政治失敗,內部生亂所致。益州一直有本土派和外來派之爭,在劉備諸葛亮時期,政治清明君賢臣明,用嚴刑峻法打擊地方豪族,親近百姓解決民生,體恤民情,自上而下持身以正,得到百姓的擁護,諸葛亮五丈原逝世,連敵國百姓都懷念他的恩德,蜀中痛哭失聲的士民不少,還有人為他在山間田間立祠祭祀。

到了後三國時期,後主劉禪當皇帝日久,又無心腹大臣時時匡正,遠賢臣親小人,政治敗壞,而姜維屢次興師北伐無功,勞民傷財,國力耗損嚴重,民有菜色,還與諸葛瞻廖化張翼等國戰守而不和,內部分裂,本土派乘機蠱惑,鄧艾兵至城下,益州大儒譙周迅即主降,並自告奮勇前去遞降表可見一斑。


南方鵬


依照劉備、諸葛亮時期的防禦策略是否能守住漢中,這個問題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只能夠知道倘若依照昔日拒敵於國門外的防禦戰略,鍾會軍在進攻漢中時必然會遇到激烈的抵抗,會增加鍾會攻入漢中的時間,這樣姜維就有充裕的時間回援漢中,永安、成都的部隊能夠北上馳援,孫吳施績、丁封的援軍也將會入蜀增援。只要加長曹魏對蜀漢戰爭的時間,讓戰鬥陷入僵局,就有期望避開這一次滅國之戰。

但並非十成的可行,因為蜀漢之滅亡擁有多層原因,姜維的戰略失誤只是其一。當時劉禪企圖奪姜維兵權,扶持諸葛瞻上位,蜀漢內部的矛盾也是個重要因素。其次是姜維頻頻北伐,對國力消耗過甚,蜀漢全國是否還能夠堅持全國長期陷入戰爭狀態也是個疑問,所以就算姜維沒更改防禦策略也可能會因為別的原因貽誤戰機而戰敗。再就是當時蜀中將才貧乏,蜀中名士無人能出姜維之右,若姜維無能,亦無取代之人,種種問題重疊起來才是蜀漢滅亡的原因。


以下主要分析幾個重點。

從漢中盆地通往關中,有斜谷、駱谷、故道、子午谷四條道路,當時劉備讓魏延在道口的據點都佈下實兵防守,一旦敵人進攻就會被阻截在山谷之中,無法展開優勢的兵力進攻。反過來講,關中的陳倉扼守故道,五丈原位於斜谷出口,駱谷那邊曹魏修有長城,子午谷出口有鄠縣,曹魏只要在出口處的各據點佈下一定的兵力,就能讓蜀軍無法在短時間內進入關中平原,所以諸葛亮都多選擇遠從祁山出兵,儘量不去碰這些硬點,只有最後一次北伐沒有守住路口,讓諸葛亮逼到了武功。昔日諸葛亮出故道攻陳倉,趙雲出斜谷,姜維出駱谷,均被曹魏輕易擊退,若讓魏延出子午谷想必也不會例外。

劉備對漢中的防禦也是同樣的道理,並且擁有兩次成功的戰例。建興八年(230年),曹真、司馬懿三路伐蜀,陳群反對由斜谷進軍,於是曹真改從子午谷進軍。司馬懿從荊州出兵,經漢水由東面進攻漢中。郭淮、費曜等或從斜谷、或從武都進入漢中。當時蜀漢發生了誤判,以為曹真的主力在斜谷,子午谷的魏軍是張郃的部隊。但這一切都無所謂,子午谷的魏軍因連降大雨,沒有達到預期的進軍目標。司馬懿遠從荊州出兵,亦沒有很快抵達戰場。因此兩人開始商議撤退之事,認為這次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當時諸葛亮將主力駐軍在城固、赤坂,隨時進行反擊。郭淮、費曜進軍最為順利,距離蜀軍最接近,當曹真下令撤退時,諸葛亮即可派魏延、吳壹追擊,大破郭淮、費曜二人。

諸葛亮時期漢中常有大約十萬駐軍,費禕在諸葛亮死後為了休養生息,把許多部隊都撤回蜀中,因為士兵也都是人,長期離開家人在外駐軍會影響士兵的忠誠。曹魏的軍隊在非戰爭時期都採取輪休制,前線的士兵都有被調回內陸與家人團聚的時候。

費禕執政之時,漢中只有三萬常備軍,曹爽舉兵十六萬出子午谷伐蜀。這時蜀軍都認為應該退避鋒芒,在漢中兩處軍事要塞漢城、樂城防守。王平卻認為敵軍入漢中盆地的平原地帶,就可以直接進攻陽平關,一旦陽平關淪陷戰線就崩潰了。

王平的做法是寸步不讓,將兵力佈置在興勢、黃金二城,又與護軍劉敏使用疑兵之計,以三萬兵力將曹爽十六萬大軍阻擊在子午谷路口。給費禕從涪城帶來援軍爭取到了時間,最終通過自衛反擊使曹爽軍遭到重創,戰後曹魏因為損失大量後勤人力,不得不讓大量士兵卸甲歸農以維持後勤部隊的作用。

王平採取劉備的防禦戰術很多一種優勢是情報矇蔽,將敵軍阻擊在路口,魏軍無法探知蜀軍在漢中內陸還有多少兵力,故而曹爽輕易就中了疑兵之計。可是當鍾會主力在進入漢中盆地後,就能夠徹底熟知漢中全部的兵力,因為魏軍有數倍於敵人的兵力,一旦展開作戰就能夠對蜀軍據點逐一包圍擊破,並不存在蜀軍反擊的遇敵。

後來西晉名將羊祜分析蜀漢成敗,很大原因就是漢中的部隊根本沒法有效反擊魏軍,全部龜縮防守,各自為戰。

“蜀之為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假設一下,鍾會進攻漢中時,蜀漢還是原來的防禦體系,那麼鍾會將會在興勢、黃金遭到強烈的頑抗,無法對漢城、樂城進行包圍,那麼就無法在短時間內直取更後方的陽平關,若是陽平關沒有失陷,姜維就不需要無奈的退守劍閣,他的四五萬主力能夠返回漢中盆地策應蜀軍對魏軍進行反擊,漢中將會成為激烈的主戰場。

關城的守將之一蔣舒原本負責漢中西面據點武興的防守,因為姜維撤換了漢中防禦體系,蔣舒才被調到關城,若是蔣舒還在武興,他可能不會因為對貶職感到不滿而直接投降,其次他這支部隊能夠防禦諸葛緒從西面偷襲漢中。要知道諸葛緒截擊姜維失敗後,就直接跟鍾會會合了,肯定是因為漢中西部防線空虛,才讓諸葛緒直接從武都進入了漢中。

最後就是鄧艾這支奇兵,鄧艾膽敢走陰平道,需要有鍾會逼近劍閣為前提,若是鍾會不在劍閣牽制姜維的主力,鄧艾實不敢那麼做。再就是鄧艾最初的戰略目的是想通過牽制姜維後方,讓姜維主動放棄劍閣或通過攻佔姜維後方,影響蜀軍士氣。鄧艾大概也沒想到諸葛瞻的部隊不堪一擊,輕易就讓自己直取涪城,逼近到了成都。

若是鍾會連陽平關都沒打下,更別提逼近漢中。鄧艾又怎麼敢離開魏軍主力兵行險招?他牽制姜維後方的戰略目的也並不成立,因為姜維部隊遠在漢中,鄧艾軍入涪城的影響力可降低了許多。

下圖中綠色框裡的據點,都是姜維改變佈防後不再重視的據點。

當然,除去戰術上的毛病,蜀漢在政治上也存在很大問題,鄧艾軍一入蜀中就讓當地百姓奔走入山林,縣城紛紛望風而降。這是因為蜀漢連年戰爭消耗國力過甚,民心已經出現問題。當時孫吳的使臣薛珝出使蜀漢歸來就對孫休說過:“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蜀漢政權由上層到百姓之間的協調合作已經出了問題,是否能有效運用國力進行抗戰存在很大的疑問。再加上諸葛瞻、董厥等人與姜維不合,究竟能配合前方的姜維戰鬥到什麼程度也說不準。

所以羊祜所說:“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這是姜維的失誤,“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則是蜀漢全國的問題了。


蘇沉船


姜維採取的防禦策略是讓敵軍進入到漢中前沿之後的平坦腹地 。採取誘敵深入的方式來擊敗敵軍,這樣以來,魏延、諸葛亮秉持的防禦便鬆懈很多。

劉備對漢中非常重視,魏延也不負使命,卻敵於外。諸葛亮進一步加強漢中的防務,修築樂、漢兩城。姜維在行軍打仗發麵不如諸葛亮那麼謹慎,他認為卻敵於外雖然安全一些,但是卻不能取得大的勝利,誘敵深入才能擴大戰果。

其實對於誘敵深入,算是拖延敵軍的一個好辦法,不過這需要很大的防禦縱深和很大的國土面積,最好還要有機動部隊來輔助馳援,上下齊心同德。這些對於蜀漢來說,都拿不出手。益州的門戶就是漢中,漢中一旦有失,對於弱勢的蜀漢來說無異於玩幸運轉盤。

事實上,蜀漢後期,主弱臣佞,局勢非常差,“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這真是一副亡國之相。姜維的這種策略更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姜維知道魏軍來襲,建議劉禪派廖化抵禦,劉禪不聽。不僅如此,姜維也沒有迅速的馳援漢中。

蜀軍放棄險要之處而退防,讓鍾會大軍長驅直入,好不舒服。姜維主力相繼被鄧艾和諸葛緒兩路人馬阻礙,好不容易到劍閣找到了鍾會,鄧艾又發難,出奇兵。此時姜維又想擺脫鍾會,可以說蜀軍是捉襟見肘,魏軍配合有餘。

只能說,倘若姜維倚仗險要而守,肯定要比誘敵深入強的多,而且有機會守下來。


泊圖泊途


歷史沒有可能性,當時雙方


進呼呼你在


不違心地說一句:姜維改變了漢中佈防的情況,可最後他也得到了他所提倡的“斂兵聚谷”的體現。

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讓劉禪直接投降的話,蜀漢不至於會在公元263年就滅亡了。


姜維的防禦體系,在一夫當關的劍閣才得以體現

《三國志》裡對姜維的守衛策略是: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姜維認為魏延、王平守衛漢中時,是用“拒敵兵於外圍”,不讓他們進入漢中的防禦體系。這樣雖然可行,但只能防禦,不能獲得大勝,所以他才採取了“斂兵聚谷”的方針,放棄漢中所有外圍,專注於諸葛亮修築的漢、樂二城和陽平關,誘敵深入而全殲之。

姜維也是善於用兵之人,他知道魏延、王平的方法是能保住漢中之地,可是始終都是被動挨打,而蜀漢後期的朝局已不像諸葛亮、蔣琬時期那樣穩定了:黃皓、陳祗等人亂政,益州派系冒頭,諸葛瞻等人又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執政能力完全比不上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而且曹魏國力經過了曹丕、曹叡之後,國力大增,早已具備了多線作戰的條件了。

如果此時的姜維再採取被動防禦的話,那到了後面雙方國力差距更大,漢中遲早還是要落到曹魏手上的。所以姜維才放棄了“拒敵”的方法,而用了“誘敵”,如果能全殲曹魏徵蜀大軍的話,那北伐中原、復興漢室則有望了。

之後姜維又上表請後主派廖化、張翼守住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以護住漢中後路。可劉禪聽信黃皓的意思,以為曹魏不會徵蜀,所以把陰平這一入蜀險境留給了曹魏。後面鄧艾繞過姜維大軍,直取蜀漢,走的就是陰平橋頭。

而姜維的預料果然正確:蜀漢景耀六年,司馬昭派鄧艾由沓中牽制姜維、諸葛緒駐軍武街斷絕姜維後路、鍾會率十萬大軍正面攻入漢中。在三路大軍的進攻下,姜維被牽制住,前線漢、樂兩城被圍困住,陽平關守將蔣舒投降、傅僉戰死。姜維聽說陽平關已失,於是和廖化、張翼等退守劍閣,和鍾會大軍相持。

但此時益州西部就空出來給了鄧艾,導致了他偷渡陰平,拿下了蜀漢中心成都,才使得姜維不得不投降。可當時和姜維相持在劍閣的鐘會,卻是“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也就是說,此時的姜維已經達到了“斂兵聚谷”的方針了,只不過是劍閣取代了陽平關的作用罷了。所以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其實是奏效了,鍾會大軍本來都想撤退了,只要他一撤退,那深入蜀地的鐘會大軍就得面臨姜維分散在各地部隊的狙擊。

如果不是鄧艾不怕死地偷渡陰平,加上諸葛瞻等人軍事的無能,蜀漢真不至於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亡在了曹魏手上。



一貳一橙


姜維如果沒有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蜀漢應該是能抗住鍾會、鄧艾的滅國戰爭的,明證就是王平抵擋曹爽侵蜀的興勢山之戰。

在姜維之前,蜀漢守漢中的政策是,在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上的各隘口駐紮兵馬,防止魏軍從各道殺入漢中。姜維主政後,認為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是把大量的兵力用於防守,無法通過主動出擊獲利,所以姜維建議“斂兵聚谷”,在漢中谷地修築堅固的漢、樂二城,各駐重兵,放魏軍進入漢中,然後堅壁清野,利用漢、樂二城絆住魏軍,使其進退兩難。

如果魏軍不攻克漢、樂兩城,直接南下金牛道入川,則漢、樂二城截斷魏軍糧道;如果魏軍攻打漢、樂二城,則二城堅固難以攻克,而且糧道漫長,運輸艱難,可以活活拖死魏軍。

實際上漢、樂二城起到了作用,鍾會差點就打退堂鼓了,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攻克成都,伐蜀就失敗了。可見即使是姜維的戰略,也差點防住魏軍,別說魏延、王平的策略了。

興勢山之戰,王平鎮守漢中,兵不過三萬,只是鎮守各處礙口,曹爽十萬大軍就攻不破興勢山、黃金寨,在駱谷之中無可奈何,最終不得不退兵。此役雖然有西線關中部隊為司馬懿老班底,郭淮等將領在曹爽與司馬懿之爭中站在司馬懿一方掣肘曹爽的因素,但漢中谷道之難攻亦可見一斑。

如果姜維不改弦更張,那麼魏軍要攻入漢中是十分艱難的,更別提滅蜀了。所以姜維如果不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蜀漢應該是可以扛住鍾會與鄧艾的滅國戰爭的。


文史宴


諸葛亮在死後安排了很嚴密的防禦的,只是後來劉禪撤了一部分,到姜維攻打曹賊時肯定會調動各個地方,這樣就給了鄧艾機會,但是,就算這樣也不可能拿下成都被滅國的,因為四川地勢險峻,有些地方肯本過不了大部隊的,只是最後劉禪主動投降,怪不得姜維的,所以就算防禦改變也不會導致蜀國滅亡,劉禪估計也是不想在打了,苦的都是百姓啊,算不算是個合格的君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吧。


NG


姜維改變漢中的防禦有他自身的問題,他的北伐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張翼等人甚至要架空他,而一個失去軍權的的大將軍會是什麼下場可以想象。

姜維改變漢中防禦主要是為了掌控更多的軍隊在手,但是即便姜維不這樣做,蜀漢也是要滅亡的。偏居蜀中不是死守就能守得住的,無非是拿下蜀中需要多長時間多大代價的問題。


明明的意思


劉禪昏庸,不思富國強兵,完全吃劉備孔明留下的幾代賢人老本。姜維雖然有兵也不至於動骨傷筋。被奪走的,不歸姜維的,休養也沒積攢什麼力量,進攻又打不到痛點,得不到支援。以一洲敵九州,只有孔明先生有魄力能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