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明代傢俱中的椅子是高型傢俱的典型代表,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到明代時椅子不論在製作技術方面,還是在品類方面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假如我們通過明式座椅這一物質對象來研究凝結於其中的文化內涵的話,不難發現明式座椅不是一種簡單的抽象化實體,而是一種複雜的情感表現,一種傳統上文化和地位的表徵。特別是明式座椅因為與明代文人生活如琴棋書畫、座談會友等非常緊密,所以往往又融合了文人的思想觀、價值觀和藝術觀。


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以太師椅為例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識的秩序感,即正襟危坐的土大夫式坐姿,指向儒家恪宇的倫理準則,表明的是一種對功利效益的認同,一種合平儒學規範的抉擇,一種凝固的傢俱造型式樣。因為明式座椅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有著其高度的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粹,所以在國際上備受人們青睞。為了讓更多的傢俱收藏愛好者瞭解明式座椅的風貌,現將其分為扶手椅、靠背椅及交椅、坐墩、圈椅等分述如下:

扶手椅

扶手椅樣式也很多,大致分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屏背椅、玫瑰椅、寶座、圈椅等,並常與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幾置於廳堂的兩側對式陳列,在明式座椅中有一種最典型和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扶手椅,稱為"官帽椅",學術界般認為是由於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冠帽式樣而得名的,所以座椅的搭腦形式有所謂"紗帽翅式""古代的冠帽式樣很多,但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畫中和舞臺上常見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圖會》中附有圖式的噗頭。幞頭有展腳、交腳之分,但不管哪一種,都是前低後高,顯然分成兩部。倘拿所謂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以椅子的側面來看,那麼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後部,二者有幾分相似。"官帽椅又進一步分為兩種,一種是搭腦和扶手都出頭的稱為"四出頭官帽椅",另一種是四處無一處出頭的稱為"南官帽椅"。但也有學者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將搭腦出頭而扶手不出頭的"二出頭"扶手椅命名為"官帽椅",將搭腦和扶手都出頭的扶手椅稱"四出頭扶手椅",而四處都不出頭的稱之為"文椅"。

四出頭官帽椅中的所謂"四出頭"是指: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左右扶手前端出頭。其標準的式樣是後背為一塊靠背板,兩側扶手各安一根"聯幫"。這種四出頭式椅一般用黃花黎木製成,是我國明式傢俱中椅子造型的一種典型款式。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收藏的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座椅的搭腦形式為弓形,真像所謂"紗帽翅式",兩扶手依附著人的手臂自然呈弧度向前彎曲,整個椅背依據人體工程學設計,按照人體脊背自然曲線作成。座屜為藤棕,有一定的彈性,凡是與人體接觸的部位儘可能磨成圓頭,做得含蓄而圓潤,而不鋒芒畢露,使人感到柔婉滑潤和心情輕快。


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南官帽椅的造型特點是在椅背立柱與搭腦的行接處做成軟圓角,做法是由立柱作雄頭,搭腦兩端的下面作榫窩,壓在立柱上,椅面兩側的扶手也採用同樣做法。背板作成"S"形曲線,一般用一塊整板做成。

明末清初出現木框鑲板作法,由於木框帶彎,板心多由幾塊拼接,中間裝橫棖。面下由牙板與四腿支撐坐面。正面牙由中間向兩邊開出壼門形門牙。這種椅型在南方使用較早,以花梨木製最為常見。

此外明式座椅中還有屏背椅,所謂屏背椅是指把後背做成屏風式的靠背椅。常見的有"獨屏背"和"三屏式"等,是明式傢俱的一種式樣,至清代其體形較大,又稱"太師椅"。玫瑰椅的特點是後背與扶手高低相差不大,比一般椅子的後背低,便於靠窗臺陳設使用時而不致高出窗沿。常見的式樣是在靠背和扶手內部裝券口牙條,在靠背和扶手下裝橫棖,中安短柱或結子花。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式樣較多,別具一格,是明式傢俱常見的一種椅子式樣。

靠背椅

靠背椅是隻有後背而無扶手的椅子,分為一統碑式和燈掛式兩種。一統碑式的椅搭腦與南官帽椅的形式完全一樣;燈掛式椅的靠背與四出頭式一樣,因其兩端長出柱頭,又微向上翹,猶如挑燈的燈杆,因此名其為"燈掛椅"。一般情況下,靠背椅的椅形較官帽椅小。在用材的裝上,硬木、雜木及各種漆飾等盡皆有之,特點是輕巧靈活,使用方便。靠背椅由於搭腦與靠背的變化,常常又有許多式樣,如單靠椅、燈掛椅、梳背椅等。單靠椅也稱"一統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間亦稱"單靠"。


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明式燈掛椅比宋代的燈掛椅更注重裝飾結構的局部變化,如運用矮老、羅鍋棖霸王棖、託角牙子、步步高等手法,整個造型簡潔清秀,是明式傢俱中的典型代表。而梳背椅則是指椅靠部分用圓梗均勻排列的一種靠背椅明式傢俱最大的特點就是功能設計合理,而且注重人體尺度,尤以明式靠背椅最為典型。眾所周知功能的實用性是一切傢俱的基本屬性。傢俱的結構和形式設計在考慮最完美式樣之前,首先必須滿足人們生活的某種使用要求。對此陳增弼先生曾以黃花梨靠背椅為例進行過精闢的論述。他引用楊耀先生早年對此椅作過的測繪,說明此靠背椅的各項尺寸與現代椅子幾乎完全一樣,從而反映出明式傢俱在確定各種關鍵尺寸時是以人體尺度作為依據的。

在明式靠背椅出現以前的靠背椅的靠背大多沒有曲線,為平直形,而明式靠背椅上的靠背不是直角,而是有一定的傾斜度和曲線,那麼明式椅的靠背傾角和曲線充分體現了其科學性。"椅子靠背應有適宜的背傾角和曲線,在今天看來是很平常的,但從傢俱發展史上考察,則可以看到,根據人體特點設計椅類傢俱靠背的背傾角和曲線,是明代匠師的一大創造。人體脊柱的側面,在自然狀態時呈"S'形。明代匠師根據這特點,將靠背作成與脊柱相適應的"S'形曲線;並根據人體休息時的必要後傾度,使靠背具有近於一百度的背傾角。這樣處理的結果,人坐椅上,後背與椅子靠背有較大的接觸面,肌肉就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產生舒適感。坐不易感到疲乏。


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交椅

明代交椅基本上保留著前代形制。有圓背交椅和直背交椅之分,不過這時直背交椅較前代少見。交椅靠背和扶手是三節或五節榫接而成的曲線椅圈,非常流暢。並有光潔的背板,兩足相交,並且有腳踏。直背交椅是一種沒有扶手、靠背為直板的交椅。即漢末北方傳入的胡床,形制為前後兩腿交叉,交接點作軸,上橫樑穿繩代檔。於前腿上截即坐面后角上安裝弧形栲栳圈,正中有背板支撐,人坐其上可以後靠。在室內陳設中等級較高。交椅不僅陳設室內,外出時亦可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員和富戶人家外出巡遊、狩獵都攜帶交椅。明宣宗行樂園》中就繪有這種交椅掛在馬背上,以備臨時休息之用。由於交椅適合人體休息需要、故而歷經千餘年,形式結構一直沒有明顯變化。

圈椅

圈椅俗名羅圈椅,圈背連著扶手,背板微向後仰,上半部保存著交椅的形式下半部和普通椅子一樣,蓮面用絲繩或藤皮編織,也有硬心的,一般以硬木本色居多,背板中心有一組簡單圖案,通體無雕飾。明清兩代的式樣無大差別,唯明代兩扶手端有在雲頭上雕花的,匿有的背板上端突出圈外,向後微卷,是比較特殊的樣子。這種椅子宜於在廳堂中方桌兩邊成對陳設,或夾較大的方几分兩列陳設,或作八字形不靠牆陳設。圈椅造型樸素端莊,靠背和座面也很舒適,可作為製造新傢俱的參考。

圈椅與交椅椅圈完全相同,交椅以其下面特點而命名,器椅則以其面上特點而命名。嚴格說來,交椅應屬圈椅的一種,但由於器椅的出現晚於一般交椅,故列於後。器椅是由交椅演變而來。交椅的椅圈白搭腦部位伸向兩側,然後又向前順勢而下,盡端形成扶手。人在就坐時,兩手、兩肘、兩臂一併得到支撐,很舒適,故頗受人喜愛,所以逐漸發展為專在室內使用的坐椅。由於在室內陳設相對穩定,無須使用交叉腿,故而採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一般椅子的座面無大區別,只是椅的上部仍保留交椅的形式。在廳堂陳設及使用中大多成對,單獨使用的不多見圈椅的椅圈多用弧形圓材攢接,搭腦處稍粗,白搭腦向兩端漸次收細。為與椅圈形成和諧的效應,這類椅子下部腿足和麵上立柱採用光素圓材,只在正面牙板正中和背板正中點綴一組浮淺簡單的花紋。


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明代晚期,又出現一種坐面以下采用鼓腿彭牙帶託泥的圈椅。儘管造型富於變化,然而四根立柱並非與腿足一木聯作,而系另安,這樣勢必影響椅圈的牢固性。明代圈椅的椅式極受世人推重,論等級高於其他椅式圈椅在明代還有"太師椅"的別稱。"太師椅"這個名稱最初始於南宋初年,是從秦檜時興起的,也是中國唯一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傢俱。太師椅在宋代是交椅中的一種。據史書記載,宋代有個叫吳淵的京官為奉承當時任太師的大奸臣秦檜,出主意在秦的交椅後背上加了一個木製荷葉形託首,時稱"太師樣"。此後仿效者頗多,遂名"太師椅"。

明代,這種交椅被美觀大方的圈椅所取代,又將圈椅稱為"太師椅"。至清代又將所有的扶手椅都稱為"太師椅"。這顯然是不妥的,況且清代並無"太師"之官名。因此,明代稱圈椅為太師椅,是對圈椅的又一美稱,清代將所有的扶手椅稱為太師椅,則是民間的俗稱而已。此外還有轎椅,和圈椅的製作一樣。唯座面離地很矮,是為了加上底盤,穿上轎杆,抬起來行走的,但也有擺在內室的。靠背後仰角度較大,座心軟,可以單獨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

太師椅和床式椅的形式相似而尺寸較小,並且是成對的。椅背基本是三屏風式,有兩扶手,椅面多為方形,也有抹角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多數是清代製作,而精品多是康熙至乾隆時期的。乾隆年間所制尤精,取材包括紫檀、花梨、烏木、雞翅、紅木、樺木、橢木、棕竹等。有些式樣特殊,花紋新穎,並向銅器、玉器、織繡等方面吸取材料,加以創造,使它適合於坐具的格局,花紋刀法圓熟,磨工光潤。還有鑲瓷、鑲玉、籛琺琅和籛另一種木雕花以及黑漆描金等作法,都是乾隆年間的特色。這種椅子有和方桌成一套的,有和匡床、茶几成一堂的,式樣花紋都彼此照應。以靠素牆襯托最佳,若靠裝飾性很強的隔扇,即不大相宜。


明代傢俱收藏之“重器”——跳不過去的各種“椅”

玫瑰椅

宋代名畫中時有所見,實際上是南官帽椅的一種。明代這種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它的椅背通常低於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無幾。背靠窗臺平設數椅不至高出窗臺,配合桌案陳設時不高過桌面。在架几案或條案前緊靠著一套桌椅時,也以玫瑰式椅為最相當。由於這些特點,使並不十分適用的玫瑰椅深受人們喜愛。明代玫瑰式椅多圓足,清代有方足而圓稜者,椅背和扶手為三朵祥雲組成。玫瑰椅多用花梨木或雞翅木製作,一般不用紫檀或紅木。玫瑰椅的名稱在北京匠師們的口語中流傳較廣,南方無此名,而稱其為"文椅"。玫瑰椅的名稱目前還未見古書記載,只存《魯班經》一書中有"瑰子式椅"的條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