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匈奴成為“飛將軍”,但為何後人稱“李廣難封”?

我們都知道,唐代才子王勃在《滕王閣序》裡說,“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生屢經磨難,戰功卓越,但卻為何未得封爵呢?

被匈奴成為“飛將軍”,但為何後人稱“李廣難封”?

《資治通鑑》記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戰無不勝的匈奴人又耀武揚威地揮兵南下,入侵上谷郡(今河北省懷來縣),在那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面對匈奴的惡行,上次在馬邑因為保密工作做得不到家功虧一簣的漢武帝,早就憋足了一股勁,要和匈奴大幹一場,以掃積鬱。

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果斷地任命初出茅廬的衛青為車騎將軍,並寄以厚望,擊退匈奴。這次用兵,漢武帝還煞費苦心地兵分四路。

一路衛青從上谷郡出兵,二路騎將軍公孫敖從代地出兵,三路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四路就是引人注目的飛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他們手中各帶一萬精騎,合圍屯兵在邊貿市場附近的匈奴軍隊。

結果除了首次出戰的衛青高奏凱歌,直搗龍城(此是匈奴人祭掃天地祖先的聖地),斬敵700人,打破了多年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歷史意義非常重大,也大大鼓舞了漢人的鬥志。

被匈奴成為“飛將軍”,但為何後人稱“李廣難封”?

只可惜,另三路漢軍卻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公孫賀空手而回,公孫敖損兵七千,最丟臉的居然是很會打仗有“飛將軍”美名的李廣,他不僅敗得一塌糊塗,甚至於作為主將的他居然還被匈奴人活捉了,這就糗大了。

曾經把匈奴人戲耍得灰頭土臉的李廣,最後靠裝死麻痺敵人,才機智地奪得匈奴人坐騎,打馬狂奔逃回漢國,要多狼狽有多狼狽。

公元前129年的這一次戰役,李廣被匈奴活捉逃回之後,還差點被軍法處斬,最後用錢贖罪才削職為民,逃過一劫。

被匈奴成為“飛將軍”,但為何後人稱“李廣難封”?

這樣的“戰績”,難怪唐朝詩人王勃也曾留下“李廣難封”的慨嘆,畢竟你是一個實打實的敗將也,無話可說。

有人曾總結了李廣一生倒黴的深層原因,大致是生不逢時、運氣太差、性格缺陷,最終被競爭對手擠兌,又被對他觀感不是很好的皇帝摒棄,最重要的一點可能就是太追求戰鬥的隨心所欲,常常別出心裁,輸在了沒有紀律和毫無章法上。

李廣雖然很會打仗,也很受士兵的擁戴,但李廣最大的問題是不大會“治軍”(相對於正統而言)。李廣治軍,官兵平起平坐,你拍我胸脯我拍你大腿,大家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其樂融融,沒什麼紀律可言,李廣一生與匈奴軍隊大小戰鬥70多次,威振敵膽,卻難封侯,最後還以最悲壯的自殺了卻殘生,大概和他的治軍模式有關。

被匈奴成為“飛將軍”,但為何後人稱“李廣難封”?

為此,司馬光曾評價李廣的戰法是凶多吉少。這從李廣一生的坎坷從軍經歷可見一斑。一生歷文帝、景帝和漢武三帝,終生與匈奴作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匈奴畏懼如虎的猛將,最終還是因為用兵飄忽經常出現狀況,而在漠北之戰中迷失道路,失期未能參戰,因怕受審對質憤愧自殺,讓人扼腕長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