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在戰場上如何保持火力持續?

柳雙龍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要一直“噠噠噠噠噠”個不停,而是要“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過去的影視劇(尤其是抗戰神劇)對很多人有誤導,那就是機槍就是一直開槍個不停,這個問題哪怕是過去細節做的非常好的老電影,也是經常開個不停,事實上那是最沒有威脅的。

過去有句老話: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新兵聽到轟隆的炮響就會很怕很慌亂,事實上只要注意聽炮彈落下的聲音,就能確定炮彈距離的遠近,注意臥倒隱蔽,另外通常一個彈坑不會落下炮彈。但是機槍不同,因為子彈速度超過音速幾倍,加上射速快,彈著點分佈廣,沒有預兆的已經被打成篩子了。

但是隻要一聽對方噠噠噠個不停,就知道是新手——沒有瞄準是不能打中人的,而噠噠,噠噠,也就是常說的短點射,或者短長點射交錯,這種有瞄準,有寬闊射界的,就是冒頭就會被打死打傷。

機槍一般會每隔5發子彈或者幾發子彈就會有曳光彈,目的就是給射手進行射擊時,能夠隨時調整彈著點(當然也有指示目標作用),所以射手只要概率瞄準,憑藉噴灑彈雨,就能把人打成篩子。

所以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機槍。這種方法不但火力壓制能力最好,同時因為射擊較為少,所以槍管能夠維持較低溫度。

其他的辦法就是技術方法了,比如水冷,風冷,換槍管,其實現代戰爭中,火力響應速度快,狙擊手遠距離精確射擊等,各個方面都比過去強很多,所以快速轉移機槍陣地成為一種必然——機動等於防禦。我軍嚴格限制機槍的重量,就是考慮到機槍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站樁輸出,重量輕方便步兵快速轉移。

所以像西方步兵班普遍採用通用機槍,往往空重10幾公斤,在我眼裡就是邪教。

88通機下班,更是邪教中的邪教。


木榮雨北


自人類使用火器以來,如何在戰場上保持持續而強大的火力優勢,就成為各國軍事家們思索的問題。從線列步槍時代開始,人們就發明了三段擊、六段擊、九段擊的戰術隊形,已保證火力的持續輸出,從而壓制對手,造成戰線上的優勢,從而迅速贏得局部戰爭的勝利。

現代戰場上自動武器的出現,帶來了巨大的彈藥消耗量,為了避免在關鍵時刻打光子彈的尷尬,特種部隊採用了一種現代的“三段擊”戰術,既保持強大而持續的火力輸出,又不會出現大量浪費彈藥致使關鍵時刻彈盡糧絕。



現代“三段擊”戰術是指在進攻或撤退的過程中,第一名隊員保持全自動射擊,第二名隊員保持點射,而之後的隊員準備或換彈夾。當第一名隊員彈匣打空時,則迅速撤至隊伍後方,後面的隊員替補他的位置,這樣依次循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使彈藥的利用率最大化。

以上所述是指在特種部隊在行進中射擊的方法,另一種屬於在陣地戰上構建持續且強大的火力輸出。即在陣地或掩體上構建交叉火力網,當構建完合適的防禦或阻擊陣線後,出現陣地上單雙數火力交叉射擊的情況。即1、3、5、7等奇數防禦陣線上的隊員全自動射擊時,2、4、6、8等偶數防禦陣線上的隊員進行點射。當奇數陣線上的隊員換彈藥時,偶數陣線上的隊員進行全自動射擊,同樣依次循環,從而構成強大的火力網來阻擊敵人。
現代自動武器的大量裝備,帶來了幾十倍於前人的火力,但強大的火力也帶來了更大的彈藥消耗量,如何保持有效的火力輸出,一直是各國軍事專家思索的問題,現代特種作戰也會根據任務的不同,選擇在不同階段輸出不同火力。


思貨時間


論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除了威懾力太強的狙擊手,莫過於主攻輸出的機槍手了,當然,倒黴的機槍手們也是頭一個被敵方迫擊炮、狙擊手幹掉的,所以戰時機槍手的存活率都很低,所以機槍射手的存活率是機槍保持持續火力的第一要務,通常情況下,步兵連長會親自選擇機槍陣地,機槍陣地既要便於發揚火力,也就是良好的射界,又要具有隱蔽性,這裡就不再展開了,因為這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二戰時讓盟軍蘇軍都聞風喪膽的MG42通用機槍,因其極具特色的槍聲而被美國大兵稱為“希特勒電鋸”,這種機槍理論最高射速達到1500發/分,實戰中也能達到1000發/分,不過在戰場上哪裡會這麼用,要是每個機槍手都這麼突突,那德軍後勤啥都不用幹了,只送子彈就得累到死,合格的機槍射手都是培養出來的,只有經過訓練才能把射速控制在500發/分,才能操作一挺MG42機槍。有經驗的射手都是三五發點射,能用100或200發子彈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保證了火力持續,步兵班排才能發揮出戰鬥力,抗戰時期,國軍輕機槍大都是20發彈夾,就更經不起持續不斷的啪啪啪了,於是國軍將領這樣教育士兵,日本鬼子的機槍手開戰之初,通常都是三發點射打過來,名曰:怕不怕?我們要採取兩發點射回擊,名曰:不怕!這樣對面的鬼子就知道碰上硬茬了……



王者榮耀WJG


機槍在戰場上是隨行火力,無論是進攻的戰鬥還是防守的戰鬥,機槍都是重要火力配置,所以,如何使用機槍併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得根據機槍的特點給予配置。總的來說,機槍分為三種射擊方式:一是非瞄準射擊,是近距離射擊,射擊距離為0——50米,不用瞄準,機槍對準人形目標射擊,這種非瞄準射擊準確率高於瞄準射擊,因為近距離射擊講究的是槍口移動的速度快於人移動的速度,才可擊中目標。二是瞄準射擊,距離50——400米,該距離內的敵人目標是進攻狀態,以點射打擊目標,每次點射兩發。其三是攔阻性射擊,對敵400——1500米的集團目標進行攔阻射擊,隔斷某一時空區域。如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封鎖我陣地與後方聯繫的值班機槍,我軍後來到了極其艱難的境地,送上一個蘋果可立二等功。


指縫陽光63326531


大家知道,槍械連續射擊,槍管很容易發熱,槍管一發熱,輕則影響射擊精度,重則槍管燒燬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所以,戰鬥中如何保持火力的持續,又不讓槍管過度發熱影響戰鬥,一直是各車軍隊研究的問題。

(美軍的M249輕機槍機連續射擊後槍管發熱情形)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外乎就三種方法。一是強化槍管,延緩槍管發熱保證壽命。二是用外部冷卻方法阻止槍管發熱。三是不斷更換槍管,輪換射擊。因為第一方法對槍管的材質要求很高,製造成本也很高,雖然有現代許多槍管是高強度的,但始終是沒有永遠不發熱的材料的。所以,第二第三種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槍管套一個裝水的冷卻筒,就可以冷卻槍管,保持連續射擊了)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重機馬克沁重機槍,就是一種用外部冷卻方法,用水冷的方式阻止槍管發熱保持長時間連續射擊的水冷式機槍。據說,有時候戰鬥正酣,一時找不到水源注入槍管冷卻筒冷卻槍管,士兵們就用尿液代替,呵呵,不知是真是假。一二戰時,很多重機槍都是用這種方式冷卻槍管以保持持續射擊的。但這種方法讓槍械變得過於笨重,影響作戰機動性。

(中國抗日期戰場上的經典名槍--捷克式輕機槍,就是一種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機槍)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機槍,現代槍械,特別是輕機槍基本都是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比較著名的就是在我國抗日戰場上顯赫一時的捷克式輕機槍了,這種機槍備有兩套槍管,戰鬥中可以快速更換輪流使用,這樣可以避免一枝槍管連續射擊發熱的情況了。

(美軍士兵在訓練更換機槍槍管)

當然,還有一種降低槍管發熱的方法,就是採用長短點射結合的射擊方法。這是機槍手必練的射擊方法,即短連發與長連發射擊輪換使用、打打停停,儘量延長槍管發熱時間。


50後男人


這個情況有必要分成兩部分來講解,一部分是現代戰爭,另一部分就是一戰二戰期間。一戰期間除了馬克沁,其他機槍的火力持續性本身就不怎麼好,所以我們以馬克沁為例講解一下。機槍如何能發揮最大的殺傷力在一戰也算是種學問,水冷式馬克沁機槍在戰前就被德國看上了,這種機槍採用帆布彈鏈供彈,一般250發剛好裝滿一彈藥箱,除較大機械故障外,只要有水它幾乎可以不停的開火。除了購買,德國還在它的基礎上自行仿製了MG08式機槍(德國版馬克沁),到一戰前夕德國部隊已經大量裝備這種重機槍,該槍一直持續使用到二戰結束。

剛被挖土黨出爐的德國原產MG08機槍,製造商為德意志武器彈藥公司。

MG08的散熱管內可以裝3公斤水,每分鐘理論射速達到450發,也就是說一分鐘剛好可以打光兩輪供彈。不管哪種機槍,一般射手們都不會按著扳機不鬆手持續射擊,除了對方大規模衝鋒實行火力壓制外,通常情況都是以點射為主,相信這在機槍使用教程中都會寫到。那麼接下來就要解決機槍陣地設立的問題了,一戰前美國就已經做了實驗,他們發現將兩挺機槍放在陣地兩側,讓這兩題機槍形成交叉火力彈幕,其殺傷覆蓋率大大高於安裝在陣地正面,這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絞肉操作“火力交叉”。

不明白的親們看看下面示意圖就明白何為火力交叉了。

所以從理論上講,要保持火力持續性就不能單打獨鬥,如果是一個機槍陣地,那隻能求自己了,人少的時候用點射,人多就開啟火力壓制,兩挺機槍交替射擊最佳,能保持持續的火力輸出,一直控制戰場。到了二戰實際機槍手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尤其是野戰,突突不了多久人家的迫擊炮、榴彈炮、擲彈筒、槍榴彈就招呼過來了。如果工事堅固還好說,要不然連人帶槍都得飛天上去報銷,而且機槍手還是二戰新生“兵器”狙擊手重點照顧客戶,長點心吧,還不等著爽腦袋都對穿了。不過好歹二戰也算是陣地戰、運動戰各一半,機槍陣地有存在的必要。

二戰機槍不得不講一下撕布機MG42,射速極快經常打的盟軍抬不起頭,雖然是風冷機槍,但是換槍管的速度一點不比上子彈慢,這也就是MG42持續射擊的秘密。

MG42的誕生完全是被《凡爾賽條約》逼出來的,英法自己作的也不怪別人。那麼剛才說了二戰期間真正生存率較高的機槍陣地也就類似在“大西洋壁壘”的防線內,那裡的工事甚至可以防大部分艦炮直射。到了現代戰爭首先要考慮陸軍的“出場率”,像類似“外科手術刀式”打擊幾乎沒有陸軍什麼事,拒敵門外的是靠海空力量,如果失去海空優勢,陸戰繼續打也就沒多大意思了。

以現在美軍的標準步兵班來看,每個班配兩挺M249機槍,這些機槍都極為輕便靈活,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移動,而現在幾乎沒有了機槍陣地,任何一個人在同一地點待的時間長了都有可能送命。所以兩挺機槍在一定環境下可以為其他隊友提供火力掩護,至於火力是不是持續射擊根本就不太重要了,需要的幾率已經很小。當然幹機槍手的一定是力氣活,不過有那空槍榴彈也打了好幾輪了。

聽說前面有火力點?來讓我看看。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觀點與交流,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不會的,這樣根部不划算,而且還會導致後勤補給跟不上。

前面的幾個答主都提到了馬克沁機槍,這種重機槍在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確利用水冷機槍的優勢長時間的潑灑子彈。但是人是一種有腦子的生物。當機槍對密集的士兵造成傷害的情況產生後,就漸漸的採取了散兵線的戰術了。

機槍的持續射擊,如果要按照價格來算可以說是戰場上最貴的武器,之前在一個回答裡給大家計算了一下,一枚子彈的價格2美元,一挺M2機槍射速是1200發。如果打一分鐘的話,就是2400美元。打一小時的話就是144000美元。對比一架F-22的飛行小時成本3.6萬美元,夠F-22飛四個小時的。

再說一個引申的數據,美國2018年軍費是7000億美元,這筆軍費其實只夠550挺M2機槍不停的打一年子彈的費用(不計算物流成本)。

真正的燒錢打殺器其實就是機槍。

機槍的發明者加特林的想法是利用自動速射武器可以減少戰場上士兵的數量,這本來就是一個無腦的想法,從加特林機槍出現至今,戰場上士兵的數量其實也沒有實質性的降低。

而一戰中末期出現的散兵線戰術也使機槍對密集敵方有生力量的殺傷降低到了最低點。


那麼為什麼機槍還會存在呢?關鍵在於“自動化”技術。


相對於手動、半自動步槍來說,機槍在扣動一次板機的時候可以射出5-15發子彈,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其實是提高了中遠距離目標的命中率。這一點是普通步槍難以達到的,它也是機槍的魅力所在。


而一個長點射之後機槍如果不評估戰果繼續開火就是腦殘了。幾秒鐘的連續射擊往往並不會比一個長點射所達到的殺傷效果好——基本上就是浪費子彈的節奏了。


對比機槍來說,還有一類槍英文名字其實也特別表現其存在形式,這種槍就是“衝鋒槍”,英文叫做Submachine gun,如果直譯過來就是“小機槍”。同樣這種武器也不是掃射的。

依舊是用連發來取得一個相對較高的命中率。


所以說,在戰場上機槍保持火力持續性這個說法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沒有人會這樣做的。


軍武數據庫


關於機槍保持火力的持續性是一個很有技巧性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機槍的種類,在這裡我簡單的根據作戰情況把它們分成班用機槍,通用機槍和固定防禦機槍,載具上的機槍我就不算在內了。一般班用機槍是隨班組運動的班組支柱火力,用於對付輕步兵等軟目標,重量較輕。固定防禦機槍一般是大口徑機槍,用於對付輕型裝甲車輛,防止裝甲車輛衝擊營地哨卡等固定區域,有時也承擔對低空目標的防禦任務,重量較大。而通用機槍則是介於兩者之間,可以隨班組前行,也可以裝上三腳架當做固定防禦機槍使用,不過口徑較小,只能打擊軟目標。

下邊就進入正題了,班組機槍什麼時候開火,怎麼組織班組火力呢,首先要明白班用機槍在班組種承擔的作戰任務。班用機槍在步兵班組中屬於支柱火力,承擔中近距離壓制和殺傷敵方地面軟目標,利用短點,長點等射擊技巧對敵軍進行壓制和殺傷,必要時也可以用掃射。保持火力持續性的關鍵就是保持對敵軍壓制的同時注意保持彈藥量,儘量多使用短點射,進行精準射擊,保持遲滯敵軍,進而掩護我方士兵進行攻擊或者防禦。在換彈藥的時候呼叫友軍機槍或者步槍進行火力掩護射擊,這樣可以保證火力不間斷,從而保證了火力的持續性。

通用機槍則一般配屬到連或排,作戰任務和班用機槍一樣,不過由於它使用的是全威力彈所以也可以對一般非永備工事內的目標進行壓制和殺傷,射擊方式和班用機槍一致,不過由於彈藥口徑相比班用機槍大,所以單人攜彈量會相應減少一些,不過通用機槍一般是三人一組,由組長指示火力方向,射手射擊,副射手準備彈藥,射手陣亡則由副射手接替,組長準備彈藥。

固定防禦機槍相對通用機槍來說口徑更大,多是12.7mm口徑和蘇制14.5mm口徑的,這類機槍因為彈藥口徑大,槍管長所以彈道平直,射程一般都在1.2公里以上,配合光學瞄具可以遠距離打擊敵方輕型裝甲目標承擔低空的防控任務,當然因為自重大,槍管長彈道平直等原因,配合光學瞄具也可以做精準射擊中遠距離的人形目標。這種機槍的火力持續性基本上不用做太多考慮,因為這玩意大多都是架設在掩體內的,只要保證裝甲車輛不衝過你的防線,基本上你就不需要操心,因為其他目標有班用機槍和通用機槍呢。


胡說冷兵器


平時維護好,戰時少故障。平時多訓練,戰時不忙亂。


邊緣慢漫遊


一個是短點射,二是幾個機槍組輪流射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