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電影《大決戰· 遼瀋戰役》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參謀長劉亞樓向林彪報告塔山方向傷亡重大、防線吃緊時,林彪斷然說道:“給程子華髮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後來,劉亞樓建議把總預備隊,即李天佑的1縱拉上去的時候,林彪先是同意,但當劉亞樓在電話中給李天佑下達命令時,林彪按掉電話,非常堅定地說道:“總預備隊不動!”

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這麼重要時刻,這麼關鍵時刻,這麼危險時刻,為何林彪依然淡定堅定,決心還是不動用總預備隊呢?

其一,激發鬥志,讓4縱樹立死守意識,確保4縱鑄起的鋼鐵防線堅不可破

這次守衛塔山防線的是東野程子華的第2兵團,包括第4、第11縱隊和兩個獨立師,主要方向為吳克華的第4縱隊。面對這樣一個阻擊戰,可以說在開打之前,林彪並不十分託底。因為,東野部隊上至司令員林彪,下至縱隊領導和師團主官,對打運動戰可以說都比較得心應手,但對打防禦阻擊戰,並不十分擅長,至少在實戰經驗上比較缺乏。4縱同樣也不例外。它原為膠東部隊,是一支典型擅長進攻的部隊,象塔山這樣死守陣地的硬仗還沒怎麼打過。這就要求4縱必須丟開以往打運動戰的做法,樹立起打堅守防禦的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鑄起鋼鐵一樣的防線徹底堵住敵人。

對於林彪來講,他有豐富帶兵實踐,他了解4縱作為能打的主力縱隊,其戰鬥意志需要激發,需要他們不倚仗預備隊獨立地邁過打阻擊戰這道坎。

果然,林彪的感覺和判斷沒錯,4縱戰鬥意志徹底大爆發,頂住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針對13日敵進攻最為瘋狂這天,也是敵人的進攻達到頂點的這一天,4縱在鬥志意志、戰法戰術上完全碾壓敵人,牢牢地守住了陣地。這一天一過,再往後敵人就是“再而衰”了。

回過頭來看,林彪一直保持淡定堅定,未動用總預備隊是正確的。這樣的大決戰,無疑越遲動用預備隊反到是越主動,越遲動用預備隊反到是越有迴旋餘地。

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其二,點將胡奇才,讓他到一線師坐鎮,確保主要方向上的防禦不出任何問題

為加強主要方向上的防禦,林彪、羅榮桓電令4縱及守塔山的12師,指名要4縱副司令員胡奇才坐鎮到塔山最前沿,直接指揮12師作戰。羅榮桓政委在電話中這樣交代胡奇才:“街亭雖小,干係重大,你不要做那個馬謖,我也不當那個諸葛亮”。

胡奇才領命後,速抵12師指揮所,當即下達一道命令:“死守6至7天,與塔山共存亡,丟了陣地,統統殺頭”。

關於胡奇才指揮12師打阻擊戰的具體情況,戰史和各種影視文學題材都作了比較充分的體現和反映。這裡只用14日林、羅、劉、譚給胡奇才和12師師長、政委並全體指戰員直接發的嘉獎電報,便可看出12師的阻擊打得有多麼好:

“你師在友軍的配合下,5天來英勇作戰,頑強抗擊......大量殺傷了敵人,並全部殲滅了大魚山島之敵,保障了我攻錦部隊充分準備,因而取得了對錦州的順利突破。你們這種英勇頑強的防禦戰,是模範的,值得讚揚的,盼你們繼續努力,頑強阻擊敵人,保證錦州戰役的全部勝利,為下一次戰役造成有利條件”。(見下圖)

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常規來講部隊級別層次分明,一般不直接越級點將指揮,也不直接越級表彰,但對於塔山這樣重要的阻擊戰,林彪、羅榮桓這種非常規做法,反到是可以讓人理解的,甚至是令人稱道的。因為,戰爭就是以正合,以奇勝。只要重點方向上的重點防禦守住頂住穩住,總預備隊便可不必動用。

其三,委派“監軍”,讓蘇靜前往塔山一線,確保實時掌握塔山方向戰鬥進展情況

除點名要胡奇才坐鎮一線師指揮外,林彪、羅榮桓還有一個動作也很耐人尋味。那就是派手下得力干將蘇靜前往塔山一線。

臨行前,羅榮桓特地把蘇靜找來,這樣跟他說道:“蘇靜同志,決定派你去4縱,那裡將有一場惡戰。4縱、11縱和兩個獨立師的任務就是把敵人隔在塔山以南,以保證我們能夠順利攻下錦州,你給吳克華和莫文驊說清楚,4縱的任務可能更艱鉅。你的任務是給他們當參謀,出主意,協助他們指揮部隊堅決死守塔山”。

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實際上,林、羅一改常規專門派蘇靜前去,絕不是讓他當參謀或者是出主意那麼簡單。一是蘇靜瞭解林、羅總的意圖,更能準確地向4縱傳達首長的決心;二是作為東野總部的高參,確實可發揮一些指導和參謀的作用;三是林、羅可通過蘇靜這個“自己人”,實時瞭解戰場最真實的情況;四是4縱的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都很明白,派蘇靜前來還有“監軍”和“督戰”的作用。

也就是說,由於有蘇靜在,塔山方向上戰場情況,林彪不僅可以從程子華、吳克華這條渠道上了解,還可以完全通過蘇靜這條渠道瞭解。這確保了林彪基本上能夠實時掌握和研判戰場最新情況。而掌握和研判這些最新情況,無疑又可以幫助林彪下決心是否最終動用總預備隊的問題。

其四,留有後手,讓總預備隊1縱位於高橋,確保塔山防禦始終保持高度迴旋餘地

林彪吃過二戰和三戰四平時兵力不足、預備隊不夠的虧。而這次的錦州戰役,雖兵力對比遠遠高於國軍,但林彪留的預備隊並不多,只有李天佑的1縱(欠1個師)。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用上總預備隊的。

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給軍迷們通常的印象,塔山阻擊戰打了六七天,每天打得都異常慘烈,隨時都有被突破的可能。但戰場的“總導演”林彪卻是另外一種心理。這種心理是基於他對4縱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的瞭解,基於他從蘇靜那實時得到的戰場局勢變化情況,基於他那極強的戰場感知力和判斷力,基於離塔山不遠處的高橋還有戰力極強的李天佑縱隊在那待命。因此,在林彪看來,第二天阻擊戰一打完,他就能判斷塔山方向已經問題不大了。

換句話說,對林彪來講,塔山阻擊戰雖險,但應該說是總體可控、有驚無險的。這一點從他11日20時30分,即塔山打了兩天後,他給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電報中便可完全得到佐證:

“錦西援敵一度突破我塔山陣地,反擊後敵被擊退,敵傷亡重大,我恢復原陣地,並略有繳獲。......阻住錦西援敵和打下錦州均有把握”。(《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第71頁)

一向持重謹慎的林彪,在塔山阻擊戰剛打兩天,便敢說出“阻住錦西援敵和打下錦州均有把握”這樣滿的話,說明此時他已經成竹在胸,已經完全託底,守住塔山防線不會再有任何不測。

在這種情況下,總預備隊顯然更不需要動用了。

塔山防線吃緊,作為總預備隊的李天佑縱隊,林彪為何不動用呢?

主要參考資料:《毛澤東軍事文集》《羅榮桓傳》《《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