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有哪些禁忌?

Irene_haha


隨著養生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使用中藥調理身體的人是越來越多,那麼服用中藥時應當注意些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一般中藥的服用方法為煎湯服用,那麼煎煮湯藥時必須要注意的自然就離不開用水和火候這兩項了。首先,煮藥的用水必須潔淨,現在一般都是使用自來水,但如果要使用井水,則應該選擇水質較好的。煎藥前可先加入適量的清水將藥材浸沒,浸泡片刻後再煎。煎藥一般先使用大火,即中醫說的武火,開鍋後轉為小火,即文火。至於煎煮的時間,則主要取決於藥材的性質和質地:對於發散藥及芳香性的藥物要避免久煎,武火迅速煮沸後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而補益類的藥物則大多選擇多煮一會兒,使其有效成分能夠更多的析出,提高藥力;如果藥方中有礦物或貝殼類的藥物,則應該提前煎煮十分鐘後再加入其他藥物共同煎煮。另外,為了方便服用,有些細小的植物種子類的藥物還需另外使用紗布包裹煎煮。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藥物是不宜煎煮的,如芒硝,需溶化於湯藥之中服用;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三七、川貝等通常製成散劑沖服;膠質藥物如阿膠、鹿角膠等則是另行烊化後混合他藥藥汁服用等等。

除了煮藥方法的注意事項,服藥方面也是很有講究的。對於服藥方法,普通湯劑一般都是溫服,而發散風寒的藥物最好熱服,嘔吐較重或者藥物中毒時則需要小量頻服,以使藥物得到更好的吸收。此外丸、散劑等固體藥物,除非特別規定,一般都是用溫開水送服。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來說滋補藥宜飯前吃,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空腹服,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宜飯後服,安眠藥睡前服,其他藥物一般多在飯後服用。但中藥無論是飯前還是飯後服用,都應與餐飯間隔一段時間,以免影響療效。

一劑中藥一般是一日服用兩次,如果病情急重可增服至每日4-6次,晝夜不停,以使藥力持續,利於扭轉病勢。另外在服用發汗或者瀉下藥物時,一般都只適可而止,只要看到汗出、瀉下即停止服藥,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此外,服用中藥湯劑時還應避免食用具有辛辣刺激、生冷寒涼、粘膩腥臭、不易消化等特點的食物,以免影響中藥藥性的發揮或造成不良反應。對於過敏體質的人們以及患有皮炎或者疔瘡腫毒的患者,服用中藥時還應注意不要食用魚、蝦、蟹、韭菜等發物,以免病情加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感謝閱讀!


男科王傳航教授


中醫中藥講究的辨證論治(辨證施治),在疾病診斷時要因人而異,開具的方子在藥材配伍上更是有諸多禁忌,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十八反十九畏”,這是診病開藥的注意,對於患者而言,在喝中藥時也應有一些注意事項,最常見的是為避免食物破壞藥物的藥性,下面給大家簡單盤點下:

喝中藥忌蘿蔔

主要原因是蘿蔔有消食破氣的(削弱藥效),很多人都知道吃人參之類的滋補中藥時是不能吃蘿蔔的。當然除了理氣化痰的中藥除外;

不能喝濃茶及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茶會解藥”,濃茶裡的鞣酸會影響身體對藥物成分的吸收,降低藥效,尤其是服“阿膠、銀耳”等中藥時,更不能喝濃茶;不能吃辛辣食物更容易理解,生病吃藥,身體本來就處於虛弱的狀態,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另外辛辣食物多溫熱,要是服用清熱敗毒類藥物時,會影響藥效的。

不能空腹喝中藥,主要是因為寒涼類中藥或者五味(辛甘酸苦鹹)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因此通常建議中藥不能空腹喝;但也有例外,比如說對於肝腎腸道方面的疾病,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等適合飯前空腹喝,眩暈、咽喉疾適合飯後喝,安神類的重要適合睡前喝。

最後,再說一箇中藥的常識,沒喝完的藥液一般人會用冰箱冷藏起來,但是再喝的時候加熱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用微波爐,可以用蒸鍋或者電飯鍋隔水蒸,記住哦~


藥療君


中醫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一書中,對服藥禁忌有明確要求。該書第12條桂枝湯方後“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並在31條葛根湯條後明言“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簡單點講,就是服中藥後,須禁食生食,冷物,涼菜,粘膩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各種辛辣的調味料如蔥薑蒜香菜等,酒水及乳製品,味道濃烈臭或變質的食物等等。一般在服藥期間,特別是外感病,宜少食多餐,清淡素食少油膩。當然,醫生開方時有特別要求的,則尊醫囑,不在此限。病初愈之後,飲食仍當注意此原則,不能過食而致病又復發。該書第398條“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現在因飽食而導致發病或食復的,很多見,希望大家多注意這些細節。


青木思仲景


相比祖國傳統的中藥而言,許多人偏愛“嬌小”的西藥。為什麼那麼多人無法選擇中藥呢?我想最實在的原因就是中藥太苦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緩解中藥苦味的小秘訣、喝中藥的禁忌有哪些、喝中藥能否吃糖,以及中藥的最佳服用時間。

喝中藥的禁忌

提起中藥,許多人不由自主地捏起來鼻子。生病真是一件痛苦的事兒啊!恨不得揚聲長嘯:為什麼不能加糖啊!

確實,許多清熱解毒、清熱祛溼的中藥都非常苦,加糖又會影響藥物的效果,治病又需要喝這麼苦的中藥,這要怎麼辦?

喝中藥為什麼不能加糖

首先,多食糖會助熱,如果病人有腹脹中滿、舌苔厚膩等溼熱內停的症候時,一般嚴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呢,紅糖性溫、白糖性涼,如果把白糖或者紅糖加入中藥藥劑中,會減弱其藥性,從而阻礙藥效無法吸收,影響效果。

再次,中藥的化學成分比較複雜,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可與之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產生渾濁、沉澱,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你是有哪些症狀呢?

如果有,可以關注我,與我私聊。

還可以免費為你提供1次舌象手相辨證,我幫你看一看,

我會為你出一個詳細的病情分析,


脾胃虛弱


服用中藥有溫度要求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飲食戒蘿蔔,生冷,辛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