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顆星,建盞一秞珠——建盞釉淚形成原因

建盞總是孤單的,自誕生起,就沒有一模一樣的建盞,或許因孤單流淚,或許為驕傲而流淚。無人知曉建盞為何會流一滴懸而不落之淚—— 釉淚。

釉淚形成原理:

我們知道,建盞是一種析晶釉,屬含鐵量較高石灰釉。石灰釉黏性強,在高溫中容易流動,建盞正燒時受重力影響,導致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這樣就導致釉水厚到一定程度會往下落,故而形成了掛釉的現象。俗稱“釉淚”。

當釉淚垂而不落時,形成獨特的美感。初始許多不懂建盞的朋友認為這是瑕疵,殊不知,在建盞界,當釉水落下過於盞底,粘到窯板,才被視為瑕疵。而今盞友們都醉於釉淚的美妙中,苦尋有釉淚的美盞。

釉淚的存在,是建盞的特點之一,更是一種美感,一種工藝的體現,並不是瑕疵,反而是一隻具有優質斑紋並具有釉淚的建盞,更具有收藏和把玩價值。

建窯普遍採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層普遍較厚,釉汁肥潤。

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但還是有餘釉在高溫中流動,故有掛釉現象,這種現象在老盞中更加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發現,老盞的釉水普遍較厚,後期上釉工藝比較粗糙,有些上釉規整,有些上釉只有一半,或者都將包底。


更加不可控制的是柴窯溫度的控制,往往龍窯溫度過高,窯內氛圍劇烈,更加容易形成釉淚,這也是老盞為何普遍存在盞底包底,或者掛釉的現象。

物有淚皆有情,釉有淚,有名字,有生命,窯中鍛造,烈火出身,留下的便是它涅槃的身影,承載著工匠們的汗水與努力。



是不是就是那滴淚,那滴在你眼前似掉非掉的淚,落隱落現的淚。是那滴淚打動了我們的心,留給我們的感動最深,讓我們在凝視它的時候讀懂了釉淚的心聲。突然我們明白了,淚笑了,因為建盞遇上有緣人就不在孤單、不在寂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