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文|公子漁

《草房子》是一部成功的兒童電影。故事發生一個叫油麻地的小地方。透過主人公桑桑的視點,把小學六年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進行了集中抒寫。

電影主要講述桑桑、禿鶴、杜小康和紙月四個孩子的成長故事,另外還有蔣老師和白雀姑娘的感情糾葛。桑桑參與和目睹了身邊的悲歡離合故事,看到了大人之間的詩情和悲歡,同時他也與命運的悲傷狹路相逢。

電影鏡頭語言樸素而平和,在淡淡的悲傷中反映人性的美好,深受《城南舊事》詩化手法的影響,忠實再現了原著中的生活場景。

如果單純從故事內容方面來詮釋影片,很難把握這部優秀之作的深刻內涵。下面,我將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方面,來分享我對這部影片的一些理解。

01、敘事特色:感情為線,內容形散而神不散

02、意象空間:意象串聯,場景充滿詩情畫意

03、主題呈現:悲劇設定,抗爭體現人性光輝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01、敘事特色:感情為線,內容形散而神不散

《草房子》採用散文化敘事手法,按照時間線索展開故事。若干個獨立故事依次展開,以桑桑對紙月朦朧的感情為線索,敘事中有濃濃的詩意醞釀,全片“形散而神不散”。

曹文軒的原作小說《草房子》,用優美的語言來敘述,有濃濃的抒情意味。對這樣類似詩體的小說改編,轉化為畫面敘事是有難度的。電影跟原著的主題是契合的,為保證整體總體風格統一,改編時對小說內容做了刪減。

①簡化情節,淡化悲傷

這部電影主題並不深廣,不展現上世紀五六十年底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從而在歷史和社會學意義上進行反思,於是對歷史背景做了淡化處理。顯然,秦大奶奶老兩口半輩子含辛茹苦,直到1948年才購買到土地,但土地公有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秦大奶奶的抗爭越激烈,結果越跟她的願望背道而馳,會對她造成種種傷害,這跟主題關係不大甚至衝突,電影刪去是合理的。

有關艾地的故事很曲折,有喜劇化的色彩。但電影也就一個半小時,秦大奶奶固執地維護艾地,賴著不走發生了好多離奇故事,與電影濃濃的抒情意味不合,如果保留下來會獨立成章,破壞整個電影體現孩子成長的總體敘事風格。

此外,細馬的故事也被刪掉了。細馬是油麻地的邱二爺和邱二媽領養的孩子,是個有志氣懂報恩的孩子,他超乎年齡的成熟和勵志,保留著同樣會沖淡整個電影的風格,其實創作者刪去也是不捨的。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②時間濃縮,營造詩意

主人公桑桑六年小學生涯安排在一年來表現,成年桑桑作為敘述者對故事進行解說。開篇的一組空鏡頭,把草房子、水車、蘆葦等水鄉元素呈現出來,回憶性解說則流露出濃濃的懷舊味道,抒情的散文化處理,很容易把人的情緒代入過去的年代。

影片廣泛使用濾鏡,追求富於年代感的橙黃色,草房子呈現出久遠的原生態。偶然一現的景色,很好地渲染了自然環境,像黃昏裡蘆葦蕩處的風車等,帶來恬靜優雅的自然美。

鏡頭構圖也很有特點,攝影機經常躲在桑桑身後,透過窗戶拍攝。比如開頭,透過窗欞拍攝湖上的帆船,色調清淡舒雅,富於水墨畫韻味。蔣老師在湖邊吹笛子,構圖意境很優美,情景交融,營造出淡淡的憂傷。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02、意象空間:意象串聯,場景充滿詩情畫意

油麻地小學建在河邊,周圍是蘆葦蕩,遠處風車轉動,小船在水中劃過,氣氛寧靜恬淡,充滿抒情意味。

故事主要發生在小學這個有限的空間裡,有限的空間很多造型被賦予不同含義,極具意象色彩,在這些意象空間裡,散落的故事情節慢慢展開。

①橋的意象

那座橫跨小河的橋,是油麻地小學跟外界連接的地方,人流交織的地方,註定要在這裡發生故事,不同人感受註定不同。

影片開始,主人公桑桑在河裡游泳玩耍,走在橋上邊穿衣服邊放飛鴿子,悠然自得地吹著口哨。看到女同學經過調皮地唱起兒歌,富於童趣,這裡是主人公展現輕鬆愉快心情的地方。

而橋對於禿鶴來說,既是宣洩痛苦的地方,也是表達幸福的地方。第一次禿鶴受了委屈,來到橋上扔石頭,在雨中大喊;第二次表演禿頭偽軍成功,成功後來也到這裡哭,表達出不同的意義。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②碼頭的意象

條木板組成的小碼頭也是一個重要場所,桑桑和禿鶴受了委屈,會跑到碼頭上獨自生悶氣。

這個碼頭更是展現蔣老師情感起伏的地方。蔣老師在碼頭一共吹了五次笛子,愛情開始時在這裡表達憧憬,愛情受阻在這裡表達焦慮,約會時在這裡表達甜蜜,失戀後在這裡表達憂傷,最後一次也就是第五次在這裡吹笛子,戀人白雀已經嫁作他人婦,蔣老師把笛子扔掉,愛情破滅了。

③房子的意象

草房子是小說和影片的標題,很多故事發生在這個重要的空間裡,教室、桑桑家及其他人的居所都是草房子,草房子其實是過去那個年代的物化象徵。

其中,桑桑家的房頂、過道是重要的表演區。桑桑經常爬上房頂,眺望遠處,喂鴿子偷看信,這是體現少年心事的場所。桑桑家房簷下用柱子撐起寬寬的過道,在開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個長長的跟拍鏡頭,留下了桑桑的背影,然後桑桑一個轉身。把指頭貼在嘴唇上,一個“噓”字,就展開了他的回憶。此後這裡留下了桑桑和父親交談的身影,也留下了紙月的身影。

在我看來,場景和空間為人物活動提供了活動空間,同時也具有審美功能,推進故事情節演進。特定的空間不斷重複,以相似視聽語言不斷強化審美效果,在遞進中使故事逐步展開,推動主題不斷深化。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03、主題呈現:悲劇設定,抗爭體現人性光輝

在影片裡,四個孩子活在命運的悲劇裡,影片可貴之處在於,面對命運的逆境,四個孩子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體現出了人性的光輝。

①悲劇設定,深陷困境

​在傳統認知裡,只有犯法服刑的人才會被剃頭,在人們的意識裡禿頭就不是好人,所以,禿鶴一直是孩子們嘲諷的對象。大人也不例外,這在影片裡有充分的體現:孩子們演戲給鄉親們看,因為偽軍頭目是禿頭,扮演的孩子卻長著頭髮,大家就起鬨說不像,應該不長頭髮才對。最後,禿鶴扮演成功,因禿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一幕對於傳統觀念富於諷刺意味。

桑桑父親是校長,父母感情很好,但也得了幾乎難以治癒的頑疾,小小年紀在鬼門關走了一遭。體會到死亡的威脅。紙月沒有父母,被人嘲笑不得不轉到油麻地小學讀書。杜小康家庭困難被迫退學,養鴨來貼補家用。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②不屈抗爭,向陽而生

禿鶴飽受同學們的捉弄,心裡不滿壓抑,所以他要洩憤,讓大家注意他的情況。於是在做操時搗亂,結果把自己推向了集體榮譽的反面,飽嘗冷眼和自責。但他最後通過扮演反面角色得到了認可,一洗前恥。

相比之下,紙月以溫和的方式抗爭,仍然很倔強富於尊嚴,比如上學時被人欺負遲到,桑校長追問,忍住不去說自己難堪的一面;父親去世後,杜小康堅強地生活,在學校門口擺攤,保持自尊和堅強;桑桑在面對死亡時,也體現出超過年齡段的勇氣,絲毫沒有絕望,草藥味道極苦,卻毫不猶豫喝下,這才有身體的順利康復。

整個影片,雖然充滿了悲情,但孩子們的樂觀和活力貫穿始終,雖然命運暗淡,但孩子們積極面對,體現出向陽而生的可貴精神,

③贏得尊嚴,人生美好

電影的結局是大團圓的,禿鶴有了尊嚴,紙月跟著生父走了,杜小康有了新生活,桑桑惡疾痊癒了,增添了喜氣。

其實,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既然影片由小說改編,就只能遵循這個結尾,這也蘊含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以我看來,曹文軒更願意把苦難和痛苦視為一個過程,來鍛鍊生命的頑強和奮發,讓人體會人生的悲歡離合,領略生活的情趣和幸福。

從敘事特色、意象空間和主題呈現三個維度解讀電影《草房子》

04、總結一下:

總的來說,電影《草房子》契合了小說的主題,視聽語言隱忍而剋制,藝術風格哀而不傷,體現出深入心靈的悲憫和寬容。

電影以主人公的童年往事入手,展現了一個物質生活並不豐富,而精神生活也很粗糙的久遠年代。對於有艱苦生活體驗的觀影者來說,有很好的代入感,因而也很容易引發感情的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